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郁娟
近一个月来,全国碳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根据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8月15日全国碳市场录得收盘价70.07元/吨,首次突破70元/吨的大关。此后多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都保持在70元/吨以上,8月23日更以74.76元/吨的收盘价创开市以来历史新高。
成交量数字也值得关注。根据上述披露,8月17-18日、8月25日等多日的交易量都突破百万吨量级。
咨询机构ICF发布的《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的(潜在)参与主体对中国全国碳市场碳价的预期是长期看涨。
此轮碳价高涨会否是市场预期得到兑现的起点?
反映真实供需关系还是大单拉动?
中国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目前可参与交易的主体仅包括2000多家发电企业和其他行业的自备电厂,覆盖中国约40%的碳排放。全国碳市场以两年为一个周期,目前正值第二个周期的履约期开端。
相较2021年第一个履约期,本轮履约期的交易高峰提前到来。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2022年度的配额发放和履约已在近期启动。中国华电集团宣布于8月9日率先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碳研究组分析师宋雨彤对界面新闻分析称,首个履约期的配额在2021年10月左右才开始发放,但今年配额发放的时间远早于该时间点,因而近期企业手中“有货”可交易。
路孚特追踪显示,今年6月以来,碳价已显示出量价齐升的趋势。到了8月,碳价在波动中上升,或与多重因素有关。
7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称,控排企业持有的首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配额可用于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清缴履约。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8月29日举办的碳价指数发布会上分析称,这一政策打消了市场关于留存配额无法结转的疑虑,配额持有方惜售心态加剧,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
与此同时,其他企业对配额的需求却未同步减少。宋雨彤提到,今年3月1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通知有助于提高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该则通知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控排单位尽早完成本轮配额清缴,确保今年11月15日前各自行政区域内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前全部单位完成履约。
另一重声音则认为,目前较高的碳价是由个别大单拉涨形成的。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的能源与气候专家Huw Slater对界面新闻表示,碳价和交易量同时高企,可能是因个别成交吨量较大的交易带动,而非数量众多的小单交易形成的。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模式主要有两种: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则是双边场外交易,只需每个交易日结束时在交易系统清算,部分大型发电集团子公司内部划转碳配额时会选择该种交易方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价格信息通常是挂牌协议成交价。
另一位业内观察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通常挂牌交易更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交易,但也不排除有“拉涨”的情况发生,因为挂牌交易的交易规模通常有限,“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就能把价格带动起来。
长期流动性困境
“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仍然很低。” Huw Slater对界面新闻表示。
全国碳市场目前针对发电行业实行配额免费发放的制度。从总量上来说,市场并不缺配额。根据路孚特碳研究组模型预测,2019-2020年首个履约期内,全国碳市场纳入约86.8亿吨碳排放量,发放配额量约为90.1亿吨,总计有约3.3亿吨配额过剩。
难题出在部分企业的惜售行为。
Huw Slater认为,市场主体交易意愿低,与全国碳市场目前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有关,如未来几年配额分配方式是否会改变、其他行业是否将很快被纳入市场等等。
宋雨彤则指出,部分企业看涨碳配额价格,希望长期持有。此外,今年还有一大变数在于,由于今年内有望恢复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签发,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等待新的CCER进入市场,以节约履约成本。
2023年8月24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自8月28日起将对碳配额标注被发放的年份,即交易系统中有“碳排放配额19-20”、“碳排放配额21”和“碳排放配额22”。
宋雨彤称,此举或使部分企业猜想未来不同年份的碳配额其有效期可能会受到限制,如第一履约期盈余的配额在后续履约期用于清缴时会受到限制,选择出售碳配额。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尚未公布类似上述政策。据《财经》报道,一位接近碳市场政策制定者的人士近日透露,配额结转政策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预计很快就会发布。
宋雨彤提醒,在没有任何明确政策加以限制的前提下,碳配额加上年份标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年份的配额价格,但价差不会过大。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行情,8月29日,三种年份的碳配额挂牌协议成交价和成交量相当;8月30日碳排放配额19-20的挂牌协议成交量远低于碳排放配额20、22,其收盘价相对低。
解决流动性困境的另一方法是收紧免费配额的发放数量。
尽管生态环境部在《2021、2022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中已对本周期收紧了碳排放基准线,但两项不同的碳价调查研究都显示,当前碳市场基准值的设定或许力度不够。
基准线法是计算碳排放配额发放量的一种方法,参照行业排放标杆值,根据企业实际产值计算应发给某家企业的配额数量。
一方面,路孚特发布的《2023路孚特碳市场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上述更严格的基准线很可能不足以解决目前配额总量过剩的问题。
另一方面,ICF的《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则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背后原因在于,部分受访者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免费配额的分配标准仍然相对宽松,企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实际接受到的减排压力并不大。”Huw Slater指出。
对于未来长期的预期,受访者则在该调研中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预计,未来双碳政策执行力度及碳排放配额参照的基准值都将趋严,与此同时,碳价也会稳定上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