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来迹》 陈韫萌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9月6日,历峰集团(richemont)宣布成立高级香水与美容部门(Laboratoire de Haute Parfumerie et Beauté),并任命前芬美意高管Boet Brinkgreve担任该部门首席执行官。Boet Brinkgreve已于9月1日正式上任,直接向历峰集团董事长Johann Rupert进行工作汇报。
至此,全球三大奢侈巨头LVMH、历峰集团和开云集团,都已经成立了独立的美容与香水部门,为未来全球高奢美妆市场带来无限想象力。
历峰集团成立香水美容部门,新CEO来自芬美意
历峰集团是由Anton Rupert于1988年创立的瑞士奢侈品公司,旗下有江诗丹顿、卡地亚、梵克雅宝、万宝龙等多个品牌涉及珠宝、手表、时装等领域。
据官网信息,历峰集团旗下具有珠宝、钟表、时装三大部门共22个品牌,此次新设美容香水部门,布局旗下6个品牌的香水美容业务,包括了卡地亚Cartier、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万宝龙Montblanc、Dunhill、蔻依Chloe和Alaïa。
历峰集团官网品牌明细
在被历峰集团聘用之前, Boet Brinkgreve的职务是帝斯曼-芬美意配料部高管。
9月7日,Boet Brinkgreve在LinkedIn发文称,“我很高兴被任命为高级香水与美容部门首席执行官以及历峰集团高级执行委员会成员。我将建立并领导这个新平台,使我们的六个香水品牌在这个竞争激烈、规模至关重要的领域达到最高质量。在尊重其独特高端定位的同时,将利用我们旗下品牌的资源,开发最精致的产品和最有前景的授权证书。”
Boet Brinkgreve发布的领英博文
据LinkedIn领英资料显示,Boet Brinkgreve是荷兰裔的瑞士籍人,拥有三十多年的香水、化工行业经验。
在2008到2023年间,Brinkgreve在国际香精香料巨头帝斯曼-芬美意集团工作15年。
具体来看,2020—2023年,Brinkgreve担任香精香料成分部的首席执行官,负责推动价值150亿美元的配料部门全面营收和利润;
2017—2020年,Brinkgreve担任了集团首席采购官,合并了46家生产基地和香水、香味和原料的供应业务;
2015—2017年,Brinkgreve担任芬美意的中国与全球配料部总裁;
2012—2015年,Brinkgreve担任配料部总裁和首席执行官,采用新战略扭转配料部门局面,利润率提高到18%,使得配料部门成为了最赚钱的部门之一;
2007—2012年,Brinkgreve担任战略发展总监,制定并支持可持续发展计划。
此外,2003—2007年,Brinkgreve在杜邦集团做过EMEA地区的市场推广和业务开发等工作。
请来这样一位在香水领域有深厚经验的人担纲旗下美妆部门操盘手,可以看出历峰集团对于香氛品牌这个距离时尚最近且高品牌溢价品类的聚焦。
历峰集团高级香水与美容部门CEO——Boet Brinkgreve
Rupert谈及此次任命称,“Boet将建立并领导我们新成立的高级香水与美容部门,使我们已经涉足香水领域的六个品牌在目前竞争激烈、规模至关重要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该部门也将与各品牌合作,在尊重品牌独特定位的同时,利用各品牌的资源,帮助开发优秀的产品。”
奢侈品三巨头加码美妆,动了谁的奶酪?
《FBeauty未来迹》整理发现,LVMH之后,历峰集团和开云集团在今年先后行动,目前全球三大奢侈巨头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美容与香水部门,并拥有了经验丰富的专业美妆类操盘手。
对比来看,作为三大奢侈品集团当中最早开设美妆部门的LVMH,率先加码了美妆业务。今年4月,LVMH集团正式任命前欧莱雅集团中国CEO 斯铂涵Stephane Rinderknech作为香水与化妆品部门的首席执行官,并宣布Veronique Courtois出任DIOR香水首席执行官,原来的Make Up For Ever负责人Gabrielle Saint-Genis Rodriguez接任娇兰首席执行官的职位。
大手笔调整之下,LVMH在美妆业务板块也斩获了亮眼成绩。今年上半年,LVMH集团香水与化妆品部门的销售额达到出色的40.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18.49亿元),同比增长了13%。其中,亚洲地区(除日本外)的营收贡献值达到34%,大幅超过欧洲、北美等地区。
开云、历峰两大集团则是从今年开始开设美妆部门。
今年2月,开云集团宣布成立美妆部门Kering Beauté开云美妆,并邀请了曾在雅诗兰黛集团任职的Raffaella Cornaggia作为新部门的CEO;此前一直聚焦钟表、珠宝、时装领域的历峰集团,也并非在美妆领域毫无姓名,到目前已经有卡地亚、蔻依等6个品牌开展了香水业务。
开云集团拥有不错的美妆品牌资产,旗下的YSL美妆香水业务在欧莱雅集团的运营下有不错的成绩。6月,开云集团宣布,开云美妆已签署协议,将收购高端小众香水Creed品牌100%的股份。具体交易金额未披露,该全现金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完成。据路透社报道,这笔交易的价值可能高达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7.64亿元)。此次收购,被业界视为开云集团正式独立进军全球美妆市场的首个战略性动作。
如此来看,奢侈品牌纷纷开设美妆部门并加码美妆业务,也是看中了高端美妆市场的强大增长潜力。根据欧睿国际数据,全球美妆和个人护理的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增长到5470亿美元,而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作为主要驱动力,占据了总增长值的67%。
不过,历峰集团、开云集团接连“亲理”美妆的动作,这对于Inter parfums、科蒂等手握美妆及香水业务经营许可的美妆集团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忧虑。
众所周知,多数奢侈巨头旗下品牌的美妆香水线都是采取授权给专业美妆公司“代理”的方式居多。
历峰集团旗下6个品牌开辟香水业务,当中的5个品牌都“另有所属”:蔻依Chloe的美妆业务经营许可授权给了科蒂集团;Alaïa香水业务授权给了资生堂旗下独立公司Beauté Prestige International;Inter parfums集团则持有万宝龙、Dunhill和梵克雅宝三个品牌的香水授权。
目前,仅有卡地亚Cartier香水线保留在历峰集团手中,卡地亚不仅拥有专属调香师玛蒂尔德·劳伦(Mathilde Laurent),还推出了受外界推崇的卡地亚猎豹系列香水。由此看来,这位新晋美妆部门CEO在香水线上“大展拳脚”,为集团自有的卡地亚香水设计全新的香水系列,也不排除为其他时尚奢侈品牌开辟香水线的可能。
据悉,历峰集团发布成立新部门的声明后,持有万宝龙、Dunhill和梵克雅宝品牌香水授权的Inter parfums股价应声下跌9.4%。
而开云集团旗下的Bottega Veneta、Balenciaga、Alexander McQueen香水美妆业务由科蒂集团持有,而YSL美妆及香水业务由欧莱雅集团运营;Inter parfums和Lalique集团分别拥有Boucheron和Brioni的香水业务经营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对于开云集团有意收回GUCCI彩妆授权的媒体报道,科蒂集团首席执行官Sue Nabi也及时公开回应称:“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会有任何授权许可品牌的续约问题需要进行探讨,其中包括GUCCI的美妆业务。”但从当前科蒂聚焦打造护肤品牌以及计划开发自有香水品牌的动向看,已在为应对远虑做准备。
投资热度升温,高奢美妆中国变局加速
奢侈品巨头们在美妆加码趋势有目共睹,实际上,除了对现有品牌价值的开发,还正通过投资收购潜力巨大的新锐美妆品牌,下出一盘大棋。
比如,近日就有消息称LVMH集团旗下最大的消费私募基金 L Catterton 投资了瑞典的纯素护发品牌Maria Nila少数股权。时间相差不过两月,投资了意大利奢侈品牌Irene Forte Skincare,该品牌称将利用这笔资金推动其在欧美美妆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FBeauty未来迹》整理发现,近几年LVMH旗下基金机构在投资方面动向频频,投资美妆品牌基于潜力巨大的天然、纯净、定制化发展的小众奢侈的品牌定位。
其背后的本质是,实力雄厚的LVMH等奢侈品集团通过买股一些新锐品牌来获得高端美妆市场份额的增长。若这种收购思路被开云和历峰效仿,未来市场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毫无疑问,在奢侈品集团眼中,美妆是运作成本低、可获利润高的新晋“现金奶牛”,而且,相对于购买门槛更高的箱包、珠宝等,“入门级奢侈品”的美妆也能够给奢侈品集团带来更广泛的受众效益。
此前,《FBeauty未来迹》曾做分析文章《PRADA推3000元面霜引热议,奢侈品搅局美妆带来哪些新变数?》详细分析了几大奢侈品巨头在美妆业务方面的竞争实力,其LVMH基于其强劲的品牌组合,美妆业务在各大奢侈品集团中“一骑绝尘”,爱马仕、香奈儿等的美妆业务同样增长势头良好。
头顶光环,但奢侈品集团做美妆绝非易事。相对于专业美妆集团,奢侈品集团在美妆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除了香水和彩妆更容易切入,对于功效和科技力要求更强的护肤品来说是“门外汉”。就连此前由欧莱雅推出的PRADA护肤系列也在中国社交平台引发了争议的声音。
从生意盘面看,对于高奢和小众美妆热衷的中国消费市场,成为巨头们发力的重要方向。
今年上半年,高奢美妆在国内展现了强劲的复苏势头,无论是线上的增长还是线下开柜的步伐都在加快。《中国高端美妆市场数字化趋势洞察报告2022版》显示,高端香水市场占有率达到11%,高端护肤市场规模占比64%,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尤其是,伴随着对奢侈品品牌的认知度提高,95后、00后也有望成为未来高端美妆行业生力军。
对于期待挖掘新消费主力的奢侈品巨头们来说,通过开辟符合年轻一代喜好的奢侈品牌美妆线,在获得生意增量的同时,为培养下一代的奢侈品受众群蓄力,一举两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