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萌
海富通基金旗下的短融ETF“闪崩”事件余波未平。
日前,已经有南方基金、金鹰基金等公募管理人发布公告,称对旗下部门基金所持有的海富通短融ETF(511360.SH)进行估值调整。
金鹰基金公告显示,因为短融ETF在9月8日出现了交易异常,在交易所的收盘价严重偏离公允价值。为了保证基金的估值公平合理,基金管理人决定自9月8日起,对短融ETF的估值方式从交易所收盘价估值调整为根据基金净值估值。
对此,金鹰基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由于收盘价格受到异常交易的影响,和当日基金净值发生较大偏离,所以为了更准确地估值,进行了估值方式的调整。而根据这周一的最新情况,短融ETF的盘中走势已经恢复了平稳,所以目前又恢复了交易所估值。
作为一只跟踪中证短融指数的债券ETF,短融ETF一直以来走势平稳,日内场内振幅大多都在0.03%以内。但在9月8日尾盘,该ETF突然出现了2450手、以106.794元/份的成交,打破原本107.90元/份附近的成交活跃区间,使该ETF最终场内收跌1.05%。
Wind数据显示,该ETF在9月8日内的最低价为97.132元/份,相比原本107.9元的价格,相当于以跌停价成交。该价格直接创下该基金成立三年以来的新低。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一些相对规模较小、成交不活跃的迷你ETF中,因为场内流动性不足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被一笔偏离幅度较大的成交砸盘,从而出现跌停的情况。但是对于短融ETF来说,这种情况则非常罕见。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盘后,短融ETF的市值规模达到了282.18亿元。而在成交方面,该ETF在9月8日的日内换手率高达30%,总成交金额84.79亿元。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异常交易呢?对此,海富通人士表示,这主要是投资人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行为所致,和组合本身的运作无关。本周一,该ETF已经恢复平稳运作。
“瞬跌”1%乃至触及跌停价,真的只是二级市场交易中的又一次“乌龙指”吗?基金定期报告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中期以来,机构投资者占比均在八成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短融ETF每日的成交金额较大,但具体分拆来看,近85亿元的成交额由日内不到80万手的成交量完成,这意味着每一手成交的金额都不小。当出现价格偏差较大的“乌龙”成交时,对于价格的影响也会很大。
所谓交易所估值,是按照交易所场内交易的收盘价进行估值。短融ETF的收盘价是以最后一笔交易前一分钟所有交易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含最后一笔交易)计算的。
而基金净值估值则是在每个估值日,用基金资产净值除以计算日基金份额总数。基金资产净值是基金资产总值减去基金负债后的价值。对于场内产品用流动性比较好的产品,两种估值方法基本没差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