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一个大赛吸引超8000个全球项目,上海正成为硬科技创业首选地 | 科创上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大赛吸引超8000个全球项目,上海正成为硬科技创业首选地 | 科创上海

人才、资金、政策、服务与决心,一样都不能少。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2023年9月20日,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在沪颁奖,共评出金聚奖5个,银聚奖10个,铜聚奖23个,优胜奖41个。这届大赛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8118个,目前已达成投资意向金额超50亿元,有来沪落地意向的海外项目超200个。

记者注意到,此次创业项目中,多数集中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并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进行科技创新。

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博士何晓文博士带领团队凭借一项新的治疗晚期癌症复发的技术获得了此次创新创业大赛的金聚奖。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嵌合性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当今两大细胞药物,但由于实体肿瘤缺氧、缺营养和免疫负调控的影响,疗效亟待提高。

该项技术是我国企业采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平台技术,调节疫细胞的代谢,抵抗肿瘤微环境对其造成的功能耗竭,提高体内的持续抗肿瘤作用,以治疗晚期复发难治的宫颈癌和肝癌的TILs和CAR-T入手,促进高效安全的细胞药物开发和专利平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

何晓文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原启生物受益于上海对于关键领域系统性的建设,上海充分发挥科研高地的作用,不再是单独某一领域进行创新,而是通过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攻关,来解决系统性 “卡脖子”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

近年来,上海布局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今年1—6月份,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1.15万辆,同比增65.7%,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禾赛科技被誉为“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CEO李一帆称,一个激光雷达的配件高达200余个,在上海创业,能在长三角范围内把这些东西买齐、快速迭代,并且“在中国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与禾赛相关的光电、芯片领域人才储备都很齐全,这非常重要”。

他同时指出,资金支持也不可或缺,上海为其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让硬核科技企业的投融资过程十分顺利,可以加大投入进行研发。

目前,禾赛科技全球市占率接近47%,客户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累计交付量超过19万台。

搭载禾赛科技产品的养车。受访者供图。

小牛电动汽车2014年成立,2020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次大赛中,逍牛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创业优胜奖。

该公司创始人、VP执行董事胡依林告诉界面新闻,上海积极拥抱变化,新兴产业能够快速在上海形成产业链。以目前小牛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项目为例,除核心算法的开发以外,在上海的主要供应链企业可以在2-3小时内就能给到反馈,这是人才及产业链赋予企业高效创新的支撑。

截至2021年,小牛全球累计销售超过270万台智能两轮电动车,业务拓展至海外50个国家,并为全球多家共享电动车运营商 ,提供基于SaaS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共享业务。 

图片来源:图虫

除了本土创业者,上海也吸引了全球创业者的目光,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就将研发总部设于上海浦东。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药物研发公司,该企业近日与全球化肿瘤学生物技术公司Exelixis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Exelixis将获得英矽智能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抗肿瘤创新疗法ISM3091项目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英矽智能将获得8000万美元的预付款。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Aleksandrs Zavoronkovs告诉界面新闻,作为一家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也需要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只有将二者的才能结合,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目前在上海张江,公司拥有150多位科学家和科研者在此进行研发,人才密度丝毫不逊于美国硅谷等人才聚集区。

未来社会复合型人才一定是趋势,他建议,上海可针对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并加以储备,以增加上海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优势。

图片来源:图虫

在政策引导和资本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参与创业。

根据上海交大菡源投资统计,2022年上海各类资本投资于科学家的资金超过300亿人民币,其中获得融资规模均超1亿元企业共计24家。其中,3家获得种子投资、天使轮或PreA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显现。

精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建勇博士告诉界面新闻,高校科研工作定位是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及面向经济主战场,也就意味着所有科研成果最终落地,均需要进行企业化与产业化。该公司由上海大学科研团队创业而来,是目前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海洋智能无人装备产业企业。

郑建勇称,如今在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中,创业热潮涌动。目前上海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包括投融资在内的多项支持政策,让科学家少了后顾之忧,专业做项目。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顶尖科学家集聚工作,着力打造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数据显示,目前在沪的两院院士172名,上海领军人才1739名。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居全国第一。

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认为,和数十年前去往国外时相比,“上海已经是非常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地方,有机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基础研究成果。”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申恒涛也表示,不论是前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还是后期的产品落地等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和提升,以行程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大赛吸引超8000个全球项目,上海正成为硬科技创业首选地 | 科创上海

人才、资金、政策、服务与决心,一样都不能少。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2023年9月20日,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在沪颁奖,共评出金聚奖5个,银聚奖10个,铜聚奖23个,优胜奖41个。这届大赛共吸引全球参赛项目8118个,目前已达成投资意向金额超50亿元,有来沪落地意向的海外项目超200个。

记者注意到,此次创业项目中,多数集中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并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进行科技创新。

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博士何晓文博士带领团队凭借一项新的治疗晚期癌症复发的技术获得了此次创新创业大赛的金聚奖。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嵌合性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当今两大细胞药物,但由于实体肿瘤缺氧、缺营养和免疫负调控的影响,疗效亟待提高。

该项技术是我国企业采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平台技术,调节疫细胞的代谢,抵抗肿瘤微环境对其造成的功能耗竭,提高体内的持续抗肿瘤作用,以治疗晚期复发难治的宫颈癌和肝癌的TILs和CAR-T入手,促进高效安全的细胞药物开发和专利平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

何晓文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原启生物受益于上海对于关键领域系统性的建设,上海充分发挥科研高地的作用,不再是单独某一领域进行创新,而是通过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攻关,来解决系统性 “卡脖子”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

近年来,上海布局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今年1—6月份,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1.15万辆,同比增65.7%,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禾赛科技被誉为“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CEO李一帆称,一个激光雷达的配件高达200余个,在上海创业,能在长三角范围内把这些东西买齐、快速迭代,并且“在中国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与禾赛相关的光电、芯片领域人才储备都很齐全,这非常重要”。

他同时指出,资金支持也不可或缺,上海为其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让硬核科技企业的投融资过程十分顺利,可以加大投入进行研发。

目前,禾赛科技全球市占率接近47%,客户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累计交付量超过19万台。

搭载禾赛科技产品的养车。受访者供图。

小牛电动汽车2014年成立,2020年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次大赛中,逍牛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创业优胜奖。

该公司创始人、VP执行董事胡依林告诉界面新闻,上海积极拥抱变化,新兴产业能够快速在上海形成产业链。以目前小牛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项目为例,除核心算法的开发以外,在上海的主要供应链企业可以在2-3小时内就能给到反馈,这是人才及产业链赋予企业高效创新的支撑。

截至2021年,小牛全球累计销售超过270万台智能两轮电动车,业务拓展至海外50个国家,并为全球多家共享电动车运营商 ,提供基于SaaS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共享业务。 

图片来源:图虫

除了本土创业者,上海也吸引了全球创业者的目光,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就将研发总部设于上海浦东。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药物研发公司,该企业近日与全球化肿瘤学生物技术公司Exelixis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Exelixis将获得英矽智能潜在同类最佳(best-in-class)抗肿瘤创新疗法ISM3091项目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英矽智能将获得8000万美元的预付款。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Aleksandrs Zavoronkovs告诉界面新闻,作为一家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也需要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只有将二者的才能结合,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目前在上海张江,公司拥有150多位科学家和科研者在此进行研发,人才密度丝毫不逊于美国硅谷等人才聚集区。

未来社会复合型人才一定是趋势,他建议,上海可针对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并加以储备,以增加上海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优势。

图片来源:图虫

在政策引导和资本驱动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参与创业。

根据上海交大菡源投资统计,2022年上海各类资本投资于科学家的资金超过300亿人民币,其中获得融资规模均超1亿元企业共计24家。其中,3家获得种子投资、天使轮或PreA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0亿元,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显现。

精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建勇博士告诉界面新闻,高校科研工作定位是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及面向经济主战场,也就意味着所有科研成果最终落地,均需要进行企业化与产业化。该公司由上海大学科研团队创业而来,是目前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海洋智能无人装备产业企业。

郑建勇称,如今在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中,创业热潮涌动。目前上海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包括投融资在内的多项支持政策,让科学家少了后顾之忧,专业做项目。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顶尖科学家集聚工作,着力打造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数据显示,目前在沪的两院院士172名,上海领军人才1739名。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居全国第一。

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认为,和数十年前去往国外时相比,“上海已经是非常适合做基础研究的地方,有机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基础研究成果。”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申恒涛也表示,不论是前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还是后期的产品落地等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和提升,以行程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