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前几天,有个朋友神秘地告诉局长,他很快就要“发”了。
好奇问了才知道,这哥们说自己淘到了一件“元青花”,价值上千万。
等问他这价值“上千万”的宝贝哪里得到的,他说是自己城里古玩市场淘的,当然,是卖家不识货,被自己几千块钱“捡漏”了。
局长笑而不语,因为此类故事实在听得太多了,他正是传说中的“国宝帮”之一。
所谓“国宝帮”,其实就是那些极度自信,囤积了大量的赝品的民间收藏者,因坚信自己那些藏品皆为“国宝”而得名。
比如,当年在拍卖会拍了两个多亿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全世界也难以找出第二件,他们能有100件。
价值2.3亿元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引发了“国宝帮”的收藏狂热
还有大名鼎鼎的“鸡缸杯”,拍卖会拍了2.8个亿。
价格那么贵,就是因为单品存世不超过10件,但“国宝帮”说自己手里有几千件,而且都是成套的……
这批收藏者构成很复杂,既有毫无收藏基础,也无任何历史概念的“野生收藏家”,也有部分对历史以及文物鉴定略懂皮毛,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的藏家。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对自己的“藏品”抱着强烈的一夜暴富心态,又极其固执,甚至暴躁。
正因如此,这些“国宝帮”才闹出许多可笑又闹心的事。
国内电视台和收藏机构经常搞些“民间鉴宝”大会,引来无数“国宝帮”献宝,各类荒唐事也层出不穷。
稍有点艺术基础的人都肯定听说过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堪称国宝级的绘画作品。
可偏偏有人就拿着自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藏品前去鉴定,信誓旦旦说这是家族的“传家宝”。
专家小心翼翼解释,真迹可是藏在故宫啊?
藏家不屑一顾地说,“知道,但他们那是假的,我这幅才是真的!”
等专家仔细查看所谓真迹,哭笑不得地说这是现代的丝绢印刷品。
对方不服,恼怒地说,“丝绢印刷品都是抠不烂的,我这是纸卷,我抠给你看看!”
随后,他一边说一边上手去抠。
抠着抠着,他自己沉默了……
还有一位“国宝帮”大哥更可乐,他拿来一件自称“存世稀有”的青花瓷碗来鉴定。
专家直接把碗翻过来,底部赫然印着“微波炉专用”五个大字。
大哥急了,夺过碗,大声说:“先别管这几个字,就说这个釉面对不对吧!”
“先别管这几个字,就说这个釉面对不对吧!”
“国宝帮”中,这样的藏家往往不在少数,只要专家指出破绽,他必定会指东打西,直言自己的眼力不会有错,是鉴定专家看走了眼。
有些急眼的“国宝帮”,轻则除了斥责鉴定专家“不学无术”,让“国宝白白流失”,严重的甚至都想当场爆锤专家,还要和专家打官司,告对方“诽谤”。
这些“国宝帮”还尤其喜欢自娱自乐,在彼此中吹捧越发迷失自己。
鸡缸杯火热的那年,有一批“国宝帮”还特意在上海举办了一次“鸡缸杯大展”,现场汇集了来自全国上千件鸡缸杯,不仅有高仿品,还有很多臆造品。
现场的“国宝帮”喜笑颜开,而且还互开鉴定证书,自我感觉都是身价几个亿的富豪……
其实,“国宝帮”倒不是什么坏人,他们不偷、不抢,只是单纯以为自己眼力非凡,想乘机发一笔横财,也不算啥坏事,也就是一群沉浸在自己逻辑的收藏圈“傻根”。
甚至,基于他们朴素的“保护国宝”动机,这些人也未必打算卖掉藏品,纯粹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其实“国宝帮”不是一个固定群体,而是由带着不同目的的人群组成。
前面提到的大多数属于对收藏似懂非懂,又极度渴望发财的“菜鸟”,很容易上当受骗,又往往为了“面子”苦苦坚持己见。
他们坚信自己收藏的是“国宝”,其实就像电信诈骗案里执意要给骗子打钱的受害者一样,被某些理论彻底洗脑,自以为在做一件正义的事。
对于他们来说,手里藏品价值“几千万”、“几个亿”只是纸面富贵,能不能卖出去,他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图的就是个心理安慰,一份价值感。
这类人往往只有碰了壁,意识到上当受骗,也就自我解脱了。
但还有一类“国宝帮”,他们不是真不懂,而是装不懂,目标也不是单纯的藏品,而是那些对藏品执着的“野生藏家”,以及背后火热的市场。
说白了,就是忽悠那些对收藏一知半解的藏家,故意夸大赝品的价值,伺机高价兜售。
对于这些人来说,藏品的真假不重要,对于他们来说,“假”东西只要能卖出去,就是“真”东西。
这群“国宝帮”不是一个组织,没有纲领、宗旨、章程,却往往都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而且打出的旗号很诱人:大力支持民间收藏,保护祖国文化遗产。
“国宝帮”背后的那些人,真假不重要,“假”东西只要能卖出去,就是“真”东西。这类口号既冠冕堂皇,又正中民间收藏爱好者的下怀,所以能够吸引了许多人。
他们真正目的,就是将似是而非的理论包装宣传,再通过合作的某些各怀鬼胎的所谓“文物专家”鼓动,持续炒热市场,从而将一批又一批赝品卖出去。
比如如今火热的“元青花”瓷器,出现于元代,但由于元朝是个短命王朝,因此“元青花”在全世界存世极其稀少,仅有的上百件珍品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大收藏家手中。
可如今的收藏圈内,铺天盖地都是“元青花”。
甚至“国宝帮”成员手中如果没有一件“元青花”,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那么,这些“元青花”是从哪里来的?
显然,某些“国宝帮”幕后的操盘手,通过编织无数故事将手里的赝品当真品卖给了那些民间藏家,而且还让他们深信不疑。
在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口中,再稀少的国宝都有“捡漏”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机会”。
这些宣传中,他们无视历史和收藏市场现实,信口开河。
“什么故宫才有一件?”
“别信!都是唬人的,你手中的这件才是真的国宝,只有你和它有缘……”
某民间机构仿西安秦始皇博物馆秦陵铜马车造出的赝品
为了让藏家掏出真金白银,他们还会策划各种鉴定活动,以一纸打印证书来证明该藏品的“血统纯正”。
除了将赝品高价卖给藏家,他们还能通过帮忙鉴定、上拍等一系列活动,将藏家手中不值一文的赝品鉴定为价值上百万的真品。
自然,如此煞有其事的行为也不是免费的,而是根据藏品的总价收取相应的“鉴定费”、“拍卖费”等费用。
即便很多藏家发现上当,但也往往碍于面子不会去报案,反而故意装傻,将这些虚假鉴定当作自己藏品的真实“市场价”。
当人们不是用自己思维和见识去辨别藏品真假,而只是寄希望某些“证书”时,那就是骗子露出邪魅一笑的时候。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精心设局,编织美好幻梦的“国宝猎手”。
“猎物”自然就是那些渴望一夜暴富,又罔顾现实的“野生藏家”。
如果有些利欲熏心的“国宝帮”纯粹就是为了骗钱,那可能也只是扰乱了市场,但可恨的是,越来越泛滥的“国宝帮”,不仅给我国的收藏事业和传统文化造成了灾难,更让国家蒙受了严重损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恸,很多企业和个人纷纷捐款助力灾区恢复重建。
可就在这时,四川收藏文化研究会搞了一个“国宝献汶川”的活动,本来挺好的一件事,结果全国收藏爱好者纷纷表示要捐赠“国宝”。
可等专家鉴定后,傻眼了。
因为现场到处是闻所未闻的一米多宽的“元青花大碗”,以及比人还高的“青花瓷瓶”……
且不说当年有没有这么巨大的烧制窑炉,光想想这些“大家伙”在数百年间,如何躲过战火和动乱,就不难辨别真假了。
好端端的“献宝大会”变成了“献丑大会”,遭到了世人的耻笑。
这算是“国宝帮”的首次扬名,勉强还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
但曾经还发生过的一桩丑闻,就实在是令人无语到极致!
民间收藏热刚火起来时,一位名叫谢根荣的商人突发奇想,买来一堆现代玉片,然后请时任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的牛福中制作为汉代的“金缕玉衣”。
这明明就是一件现代工艺品,可谢根荣却通过牛福中邀请到史树青、杨伯达等五位国内顶级文物鉴定专家煞有其事地来“鉴定”。
这几位专家围着摆放“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几圈,便为其估价24亿元人民币,顺便收取了几十万的评估费”。
事后,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从银行骗贷7亿元。
案发后,虽然谢根荣等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其中5.4亿元已无法追回,而相关专家也并未因此受到太多影响。
这算是明目张胆的诈骗罪行了,但还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国宝骗局”。
2013年,著名作家马伯庸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让河北衡水一家民间博物馆火了。
马伯庸在文中介绍说,自己是受到一位网友推荐,特意去博物馆参观。
可他看了后,直呼“颠覆三观”。
因为馆中藏品不仅多为匪夷所思的“臆造国宝”:比如元青花釉里红描金十二生肖竟然穿着中山装;标注唐代的五彩人物盘上面的居然是白话文的现代诗……
造型惊悚的十二生肖瓷器
类似这些形态诡异,历史错乱的藏品比比皆是,令人看后目瞪口呆。
用参观过的网友的话来说,“看完后,感觉整个血槽全被放空。”
据说,这家博物馆幕后的投资者也是当地最大的“国宝帮”组织者,这些展品不仅有他的藏品,还有不少征集而来的民间藏品。
如果这个博物馆纯属自娱自乐就罢了,可根据公开信息,这家博物馆总投资超过5400万,除了建设费用,还有相当大的投入是用于文物征集……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家博物馆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景区、科普基地,每年还有大量中小学生被组织前来参观。
虽然此事经过曝光,这家博物馆曾发布声明指责马伯庸“诽谤”,但最终这个馆也成为收藏界的笑柄,被迫摘牌停业。
不得不说,这种“国宝帮”危害最大,影响也最为恶劣,不仅骗取了国家资金,还混淆了历史,严重误导了下一代人。
但更可恨的是那些躲在幕后推波助澜,别有用心的策划组和附和者,他们故意颠倒黑白,目的就是浑水摸鱼,从中牟取丰厚的利益。
时至今日,“国宝帮”的故事依然流传在各类社交平台,让人感觉好笑又发人深思。
我们也借此提醒爱好收藏的朋友,保护“国宝”的愿望是好的,但普通人通过“捡漏”,轻松获得“国宝”的机会并不多。
算下概率,可能还不如彩票中头奖的机会大。
文物收藏可以当作一项爱好,但在自己无法确定真假时,保持平常心,当作一件地摊货把玩,或许更好。
距离暴富,还有365天的好事,听听就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