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年轻人开始流行抱树:无厘头却有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轻人开始流行抱树:无厘头却有意义

疗愈经济背后的消费者是小众化、探索式、包容式、具有流动性的。

文 | 窄播 王露

编辑 | 张娅

树木有了一个新身份,「人类的拥抱对象」。

王茄是一名黏土泥塑创作者,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创作,出门的时间就会在小区遛弯儿,再抱抱小区楼下的一棵树。

「轻松、愉悦、安慰、能量」,是王茄对抱树感受的描绘。在她看来,那棵树很特别,粗壮、开阔,像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后驻足在北京地界上看着人来人往的老者。她抱上去,闭上双眼,就会不自觉地微笑。

如王茄这样的年轻人,正在把抱树作为一种新型心理按摩方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网络上分享 抱树 的个人故事。截至目前统计,小红书话题#抱树有931.6万浏览,#抱树治愈了我有251.2万浏览;抖音话题#抱树有1611.2万次播放。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相对于其他户外活动,树可以说是一种置身于 附近 的自然,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而相比于观看,拥抱是一种感官触觉,需要更加主动地融入,也就带来了更大的疗愈价值。这是一种个性化、独一无二、双向反馈的「自然关系」。

世界大赛

「抱树」,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就成为一种公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象征性运动。

这个起源于亚洲的活动后来在欧洲逐渐盛行,尤其是北欧。从2016年开始,芬兰就把8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拥抱树木周」,以表达芬兰人对树的崇敬与爱意。

从2020年开始举办的「世界抱树锦标赛」将抱树推向全球。这个比赛由荷兰哈利普(HaliPuu )森林拥有者雷卡里奥(Raekallio)一家发起。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他们想让大家通过拥抱森林和树木振作起来,「不能抱人,那就抱抱树吧!」

哈利普森林位于芬兰最北端的拉普兰(Lapland),靠近著名的滑雪区列维(Levi)。由于疫情影响,第一届的线下选手加上摄影师、评委和其他工作人员不过30来人。不过当时据组织者称,全球超过 12000 名观众通过 Periscope 和 Instagram 现场观看了此次活动。

评委之一劳拉·莱帕耶尔维(Laura Lepp j rvi)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在森林里度过的那个下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在场的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真诚的温暖,空气中弥漫着轻盈和美好的感觉。森林在我们周围深呼吸,感激地接受每一个拥抱。自然、欢乐、咖啡和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什么可以帮助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那就是它了。」

截至今年,芬兰哈利普森林 世界抱树锦标赛 已连续举办四届。

比赛分三个类别:一个是「速度拥抱」,参赛者要在规定时间内拥抱尽可能多的树,每棵拥抱时间不少于5秒钟,抱树最多者胜;第二个项目是「爱的奉献」,参赛者挑选一棵自己最喜欢的一棵树,在一分钟时间内极尽深情之能事,拥抱它;还有一个项目是「自由式」,参赛者发挥创意,用任何能想到的方式拥抱大树。

不能线下去参加的选手,还可以在线上报名参与「虚拟抱树世界锦标赛」。具体的方式是,参赛者拥抱自己最喜欢的一棵树,使用标签 #TreeHugging和 #HaliPuu在Instagram 或 Facebook 上发布照片,并描述为什么喜欢这颗树。

意大利人斯蒂凡尼 D(Stefania·D)蝉联两届世界抱树冠军,在第一届自由式比赛中,她双手合十,向树木鞠躬后拥抱了它。

线下和线上比赛的最终获胜者都会被授予「抱树世界冠军」的荣誉称号,并获得定价98欧元的「北极茧」体验。在这项私人化体验中,他们可以躺在吊床上摇晃,盖着厚厚的被子,看着树梢、白雪和广阔的北极天空发呆、睡觉。

哈利普森林还设立了官方网站HaliPuu.com,让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在哈利普森林认养一棵树。

雷卡里奥家族成员瑞塔·雷卡里奥-温德林克(Riitta Raekallio-Wunderink)是哈利普森林的首席执行官。在她看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与自然建立联系,在树木与森林之中找到平衡。不管是领养树木、抱树还是北极茧,我们都充当着自然与人之间的连接器,希望帮助每个人找到体验树木的理想方式。」

国内流行

随着该赛事影响力的扩大,2022年,苏格兰也和哈利普森林联合开启了抱树比赛。哈利普森林还成立了「世界抱树协会」,致力于联合全球地方组织,在世界各地社区开展抱树活动。

国内的首个抱树集体活动出现在2022年。小红书旅行博主@大理鹿先生筹办了「2022 大理第一届抱树锦标赛」。他在自我介绍中写道:「2020年从深圳裸辞,开始环游中国,直到2021年旅居大理。」

这次的比赛地位于云南苍山,那天下着雨,仍有50多人参加。流程参照北欧哈利普的抱树赛制,分为速度、深情、创意三项。

不过,在实际比赛过程中,规则随时都在调整。例如,在速度抱中,哈利普赛制要求抱树时长需要超过5秒,但在这次比赛中,因为评委计时困难,就放弃了时间限制,只要选手双手抱住了树,就算一棵。最终获胜的选手抱了57棵树。

当抱树为更多年轻人所关注,也就有了组织方,比如「一起抱树吧」。

「一起抱树吧」组织的上海抱树活动

今年3月5日,「一起抱树吧」完成了抱树比赛的首场内测活动,确定了具体的比赛流程和规则。「一起抱树吧」发起人沙沙在一场播客中透露,在每场活动开始前,他们会选择合适的场所和树木,场地的安全、树的种类、树上是否有虫都会成为考量的要素。

「一起抱树吧」如今已举办7场免费活动,微信社群内有240人,还和「BottleDream」、「bie别的」、「游侠客」、「北京技术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展过联名活动。

在活动流程上,「一起抱树吧」参考哈利普赛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活动组织工具包。不过,这套工具包是包容开放的,赛制并没有固定下来,每场活动的赛制以 好玩 为导向,怎么好玩怎么来。八段锦、手碟、冥想、即兴喜剧等,都可以融入进整体的活动议程。正如沙沙所说,「我们不是为了疗愈,就是个玩儿」。

规模组织抱树活动的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个体抱树行动。

从今年5月开始,@大金啊 每天抱一棵树,做成了一支「抱树纪录片」;一次微醺后的偶然抱树,让@其实是奇 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短暂的几秒钟里,好像由树替我释放了很多负重」;@小爱同学我在 在离职前的第38天,拥抱了小区里的一棵大树,「就算大厂不接纳我,我也可以到自然中去,树木、阳光、流水、风,都会无声地包容我。」

从心理学到玄学

「一起抱树吧」在看似无厘头的抱树玩耍中找到了意义。它在微信公众号的自我介绍中写道,「抱树是一种生命间的链接,是和确定感的链接。」

从各位「抱树者」的故事分享中,可以总结出这种确定感包括了三个维度。

一是人与树之间的链接。在一些爱好者看来,树的拥抱与众不同,坚实、安静、稳固、踏实。这份拥抱无声地传递温度,构筑了一份倾听自我心声的私人空间。「抱树,就像是在拥抱另一个自己」是众多抱树者的共同反馈。

中医和易经爱好者清旭参加过第二届云南抱树比赛活动。在他看来,在中医或易经传统思维里,树属木,具有生发的能量,是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类,人去到大山里感到神清气爽,就是树木的力量,这和去到工厂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巧树难为无米之炊」,树能触动人的就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也就是人跟树接触的这一刻就相互有了感应,或者说同频震动。

小红书博主@迷途马蹄莲也从抱树的那一刻看到了「自我接纳」。她描述道,在抱树的过程中,树充当了自我觉察的媒介,这不仅是人单方面的从树上获取能量,而是树和人的双向互动。因为「拥抱意味着要张开手臂,张开手臂代表着我全然的信任对方和这个环境,这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说,主动拥抱的前提是足够爱自己。」

二是人与土地之间的链接。不少爱好者认为,树是一个驻扎于土地的「生命网络」,勾连着土地上的众多生命。也因为拥抱这一动作,人和土地的各种连接正在悄然发生。

正如博主@阿萨姆 在小红书上描述的抱树故事:当她在林芝抱着桃花树时,感觉自己也在抱着所有长在这个位置的一切元素。她在抱着吹入雅鲁藏布江的印度洋暖流,抱着把桃花种子带到这里的风或者小动物,也抱着因耕地规划而想把它铲除掉的人。

也有些人在抱树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想,只是单纯地感受着,触觉、味觉、听觉都慢慢地被打开了。树皮的纹路与气味、树叶的响动、呼吸与心跳声、过往的路人与车流,这是一份平时不会去注意与触碰到的城市脉络。

《生态心理学》一书将这个现象命名为「扩大现实感的冲击」,当我们突然醒悟到现实世界其实远大于甚至迥异于我们原本所熟知的范围时,这个冲击便在我们整个身心系统里回荡,心理边界、固有盲点、情感束缚、时空感受都会发生动摇。

三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在「一起抱树吧」围绕树的「自然+社交」活动中,职业、性别或年龄等社会标签被忽略,i人e人都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抱树活动结束末尾,大家还会互送礼物。

「一起抱树吧」认为,在「抱树」活动中,没有参与者,只有快乐共创人。这份共创也模糊了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区隔界限。

不少参与者在「一起抱树吧」公众号的活动总结中,分享了自己喜欢抱树活动的原因,「非商业性,幼稚无厘头的玩法,以及天气和活动氛围都很好」是共同的因素。「一起抱树吧」的线上社群也成为了一个泛知识兴趣型的「树吧」,群友在群内分享世界各地的树,以及有趣的植物行为与自然体验。

在确定感之外,抱树也延申出了一些「不确定」的玄学。

在一些个人分享的抱树故事中,树开始有了人格,不同的树有不同的性格和好恶。一些好运和坏运似乎冥冥之中是大树在暗中作用,能量获取、能量反噬、能量治疗等一系列的词汇给抱树这一行为披上一层神秘面纱。

一篇小红书帖子「怎样抱树不被树讨厌」就以一种 魔幻现实主义科普 的特色风格爆火,点赞量7.1万。

在这篇笔记中,博主@蓝也 表示,在抱树之前,先要知道这棵树愿不愿意被抱。从哪几方面知道呢,首先双手放上去要先礼貌问好,说明来意,再抱住感受一下是否舒服,如果不舒服就可以再找其他的树。获得许可后,不能只是单方面获取帮助,还要问问树是否需要帮助。

「很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科普,很符合我的精神状态」,帖子之下,这条评论获赞3.4万,排位第一。

这种精神状态介于现实与魔幻、正常与发疯、一本正经与莫名其妙之间,网友借助反差幽默与一点玄学,在 哈哈哈哈 的迷因符号中达成了情绪共鸣。

就这样,抱树这一行动落入到 当代网友精神状态大赏 的狂欢谱系中,如同「芒果核刷绒毛」一样,在短暂的热潮中完成了情绪价值供给的网络表演。

泛疗愈

网上的戏谑背后,「抱树」热潮更是像一颗种子,还处在萌芽的过程中。这份萌芽是自然观察、体验和疗愈的开始。

和抱树一起兴起的「抱树疗法」概念,也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对植物疗愈的认知度。

TA徒自然是一家将山野徒步和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深圳户外组织。今年8月,TA徒自然也将抱树纳入了户外路线行程。

区别于硬核户外追求的速度、激情和挑战,抱树代表了一种身心沉浸式的户外深度体验方向。 TA徒自然 的核心项目是 山野疗愈计划 ,抱树和冥想、自然科普、手工创作体验等环节一起,将单纯的徒步变成了感官互动的游戏式慢行。

贝尔既是TA徒自然的户外领队,也是自然教育机构讲师、森林疗愈体验师。她对《窄播》表示,户外圈的大多数参与者一刚开始只是想去走路,并不想去观察,但经过引导和他人带动,会慢慢进入到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状态。抱树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内容体验场景。

关系链接的那一刻,疗愈也就慢慢发生了。

自丛OWNWOODS植物店的主理人李成从绿植的角度也诠释了这种在「自然关系」中展开的疗愈,他在小红书上拥有12.7万粉丝,除分享绿植的种植经验外,他还经常分享植物的疗愈故事。

他对我们表示,许多人都是在精神萎靡、遭受打击的状态才爱上了植物,原因是发现植物能够疗愈自己。「没有和植物建立起精神链接的关系,只想将养植物发展为爱好的人一般很难坚持下来。」

和抱树、养植物相似,这两年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冥想、瑜伽、睡眠馆、音疗、旅修、香氛等,背后都是疗愈经济的影子。

据全球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而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理解和体验疗愈经济的方式,疗愈消费的初衷可能将从逃避现实转向自我保护、自我照料和心理健康。

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疗愈在不知不觉中已和「远方」脱钩,成为一种行动日常。

从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公园、草地和马路都有了漫行的深度体验,如爆火的Citywalk;从生活方式来看,吃穿住行都在向「悦己」的方向进行消费升级,品牌为商品和服务纷纷注入情绪价值。「抱树」体现出来的共性趋势是,「感官感受」与「关系链接」成为了疗愈经济中愈发凸显的价值锚点。

但尽管疗愈逐渐泛化,也并不代表着可以发展出一套标准化的、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疗愈始终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谁也不知道哪种方式就突然疗愈了自己。在「疗法」的严肃和「玩法」的轻松娱乐之间,每个人都在游移变动,刻画自己的疗愈曲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轻人开始流行抱树:无厘头却有意义

疗愈经济背后的消费者是小众化、探索式、包容式、具有流动性的。

文 | 窄播 王露

编辑 | 张娅

树木有了一个新身份,「人类的拥抱对象」。

王茄是一名黏土泥塑创作者,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创作,出门的时间就会在小区遛弯儿,再抱抱小区楼下的一棵树。

「轻松、愉悦、安慰、能量」,是王茄对抱树感受的描绘。在她看来,那棵树很特别,粗壮、开阔,像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后驻足在北京地界上看着人来人往的老者。她抱上去,闭上双眼,就会不自觉地微笑。

如王茄这样的年轻人,正在把抱树作为一种新型心理按摩方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网络上分享 抱树 的个人故事。截至目前统计,小红书话题#抱树有931.6万浏览,#抱树治愈了我有251.2万浏览;抖音话题#抱树有1611.2万次播放。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相对于其他户外活动,树可以说是一种置身于 附近 的自然,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而相比于观看,拥抱是一种感官触觉,需要更加主动地融入,也就带来了更大的疗愈价值。这是一种个性化、独一无二、双向反馈的「自然关系」。

世界大赛

「抱树」,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就成为一种公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象征性运动。

这个起源于亚洲的活动后来在欧洲逐渐盛行,尤其是北欧。从2016年开始,芬兰就把8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拥抱树木周」,以表达芬兰人对树的崇敬与爱意。

从2020年开始举办的「世界抱树锦标赛」将抱树推向全球。这个比赛由荷兰哈利普(HaliPuu )森林拥有者雷卡里奥(Raekallio)一家发起。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他们想让大家通过拥抱森林和树木振作起来,「不能抱人,那就抱抱树吧!」

哈利普森林位于芬兰最北端的拉普兰(Lapland),靠近著名的滑雪区列维(Levi)。由于疫情影响,第一届的线下选手加上摄影师、评委和其他工作人员不过30来人。不过当时据组织者称,全球超过 12000 名观众通过 Periscope 和 Instagram 现场观看了此次活动。

评委之一劳拉·莱帕耶尔维(Laura Lepp j rvi)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在森林里度过的那个下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在场的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真诚的温暖,空气中弥漫着轻盈和美好的感觉。森林在我们周围深呼吸,感激地接受每一个拥抱。自然、欢乐、咖啡和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什么可以帮助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那就是它了。」

截至今年,芬兰哈利普森林 世界抱树锦标赛 已连续举办四届。

比赛分三个类别:一个是「速度拥抱」,参赛者要在规定时间内拥抱尽可能多的树,每棵拥抱时间不少于5秒钟,抱树最多者胜;第二个项目是「爱的奉献」,参赛者挑选一棵自己最喜欢的一棵树,在一分钟时间内极尽深情之能事,拥抱它;还有一个项目是「自由式」,参赛者发挥创意,用任何能想到的方式拥抱大树。

不能线下去参加的选手,还可以在线上报名参与「虚拟抱树世界锦标赛」。具体的方式是,参赛者拥抱自己最喜欢的一棵树,使用标签 #TreeHugging和 #HaliPuu在Instagram 或 Facebook 上发布照片,并描述为什么喜欢这颗树。

意大利人斯蒂凡尼 D(Stefania·D)蝉联两届世界抱树冠军,在第一届自由式比赛中,她双手合十,向树木鞠躬后拥抱了它。

线下和线上比赛的最终获胜者都会被授予「抱树世界冠军」的荣誉称号,并获得定价98欧元的「北极茧」体验。在这项私人化体验中,他们可以躺在吊床上摇晃,盖着厚厚的被子,看着树梢、白雪和广阔的北极天空发呆、睡觉。

哈利普森林还设立了官方网站HaliPuu.com,让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在哈利普森林认养一棵树。

雷卡里奥家族成员瑞塔·雷卡里奥-温德林克(Riitta Raekallio-Wunderink)是哈利普森林的首席执行官。在她看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是,与自然建立联系,在树木与森林之中找到平衡。不管是领养树木、抱树还是北极茧,我们都充当着自然与人之间的连接器,希望帮助每个人找到体验树木的理想方式。」

国内流行

随着该赛事影响力的扩大,2022年,苏格兰也和哈利普森林联合开启了抱树比赛。哈利普森林还成立了「世界抱树协会」,致力于联合全球地方组织,在世界各地社区开展抱树活动。

国内的首个抱树集体活动出现在2022年。小红书旅行博主@大理鹿先生筹办了「2022 大理第一届抱树锦标赛」。他在自我介绍中写道:「2020年从深圳裸辞,开始环游中国,直到2021年旅居大理。」

这次的比赛地位于云南苍山,那天下着雨,仍有50多人参加。流程参照北欧哈利普的抱树赛制,分为速度、深情、创意三项。

不过,在实际比赛过程中,规则随时都在调整。例如,在速度抱中,哈利普赛制要求抱树时长需要超过5秒,但在这次比赛中,因为评委计时困难,就放弃了时间限制,只要选手双手抱住了树,就算一棵。最终获胜的选手抱了57棵树。

当抱树为更多年轻人所关注,也就有了组织方,比如「一起抱树吧」。

「一起抱树吧」组织的上海抱树活动

今年3月5日,「一起抱树吧」完成了抱树比赛的首场内测活动,确定了具体的比赛流程和规则。「一起抱树吧」发起人沙沙在一场播客中透露,在每场活动开始前,他们会选择合适的场所和树木,场地的安全、树的种类、树上是否有虫都会成为考量的要素。

「一起抱树吧」如今已举办7场免费活动,微信社群内有240人,还和「BottleDream」、「bie别的」、「游侠客」、「北京技术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展过联名活动。

在活动流程上,「一起抱树吧」参考哈利普赛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活动组织工具包。不过,这套工具包是包容开放的,赛制并没有固定下来,每场活动的赛制以 好玩 为导向,怎么好玩怎么来。八段锦、手碟、冥想、即兴喜剧等,都可以融入进整体的活动议程。正如沙沙所说,「我们不是为了疗愈,就是个玩儿」。

规模组织抱树活动的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个体抱树行动。

从今年5月开始,@大金啊 每天抱一棵树,做成了一支「抱树纪录片」;一次微醺后的偶然抱树,让@其实是奇 感受到了久违的放松,「短暂的几秒钟里,好像由树替我释放了很多负重」;@小爱同学我在 在离职前的第38天,拥抱了小区里的一棵大树,「就算大厂不接纳我,我也可以到自然中去,树木、阳光、流水、风,都会无声地包容我。」

从心理学到玄学

「一起抱树吧」在看似无厘头的抱树玩耍中找到了意义。它在微信公众号的自我介绍中写道,「抱树是一种生命间的链接,是和确定感的链接。」

从各位「抱树者」的故事分享中,可以总结出这种确定感包括了三个维度。

一是人与树之间的链接。在一些爱好者看来,树的拥抱与众不同,坚实、安静、稳固、踏实。这份拥抱无声地传递温度,构筑了一份倾听自我心声的私人空间。「抱树,就像是在拥抱另一个自己」是众多抱树者的共同反馈。

中医和易经爱好者清旭参加过第二届云南抱树比赛活动。在他看来,在中医或易经传统思维里,树属木,具有生发的能量,是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类,人去到大山里感到神清气爽,就是树木的力量,这和去到工厂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巧树难为无米之炊」,树能触动人的就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也就是人跟树接触的这一刻就相互有了感应,或者说同频震动。

小红书博主@迷途马蹄莲也从抱树的那一刻看到了「自我接纳」。她描述道,在抱树的过程中,树充当了自我觉察的媒介,这不仅是人单方面的从树上获取能量,而是树和人的双向互动。因为「拥抱意味着要张开手臂,张开手臂代表着我全然的信任对方和这个环境,这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说,主动拥抱的前提是足够爱自己。」

二是人与土地之间的链接。不少爱好者认为,树是一个驻扎于土地的「生命网络」,勾连着土地上的众多生命。也因为拥抱这一动作,人和土地的各种连接正在悄然发生。

正如博主@阿萨姆 在小红书上描述的抱树故事:当她在林芝抱着桃花树时,感觉自己也在抱着所有长在这个位置的一切元素。她在抱着吹入雅鲁藏布江的印度洋暖流,抱着把桃花种子带到这里的风或者小动物,也抱着因耕地规划而想把它铲除掉的人。

也有些人在抱树的那一刻什么也没想,只是单纯地感受着,触觉、味觉、听觉都慢慢地被打开了。树皮的纹路与气味、树叶的响动、呼吸与心跳声、过往的路人与车流,这是一份平时不会去注意与触碰到的城市脉络。

《生态心理学》一书将这个现象命名为「扩大现实感的冲击」,当我们突然醒悟到现实世界其实远大于甚至迥异于我们原本所熟知的范围时,这个冲击便在我们整个身心系统里回荡,心理边界、固有盲点、情感束缚、时空感受都会发生动摇。

三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在「一起抱树吧」围绕树的「自然+社交」活动中,职业、性别或年龄等社会标签被忽略,i人e人都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抱树活动结束末尾,大家还会互送礼物。

「一起抱树吧」认为,在「抱树」活动中,没有参与者,只有快乐共创人。这份共创也模糊了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区隔界限。

不少参与者在「一起抱树吧」公众号的活动总结中,分享了自己喜欢抱树活动的原因,「非商业性,幼稚无厘头的玩法,以及天气和活动氛围都很好」是共同的因素。「一起抱树吧」的线上社群也成为了一个泛知识兴趣型的「树吧」,群友在群内分享世界各地的树,以及有趣的植物行为与自然体验。

在确定感之外,抱树也延申出了一些「不确定」的玄学。

在一些个人分享的抱树故事中,树开始有了人格,不同的树有不同的性格和好恶。一些好运和坏运似乎冥冥之中是大树在暗中作用,能量获取、能量反噬、能量治疗等一系列的词汇给抱树这一行为披上一层神秘面纱。

一篇小红书帖子「怎样抱树不被树讨厌」就以一种 魔幻现实主义科普 的特色风格爆火,点赞量7.1万。

在这篇笔记中,博主@蓝也 表示,在抱树之前,先要知道这棵树愿不愿意被抱。从哪几方面知道呢,首先双手放上去要先礼貌问好,说明来意,再抱住感受一下是否舒服,如果不舒服就可以再找其他的树。获得许可后,不能只是单方面获取帮助,还要问问树是否需要帮助。

「很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科普,很符合我的精神状态」,帖子之下,这条评论获赞3.4万,排位第一。

这种精神状态介于现实与魔幻、正常与发疯、一本正经与莫名其妙之间,网友借助反差幽默与一点玄学,在 哈哈哈哈 的迷因符号中达成了情绪共鸣。

就这样,抱树这一行动落入到 当代网友精神状态大赏 的狂欢谱系中,如同「芒果核刷绒毛」一样,在短暂的热潮中完成了情绪价值供给的网络表演。

泛疗愈

网上的戏谑背后,「抱树」热潮更是像一颗种子,还处在萌芽的过程中。这份萌芽是自然观察、体验和疗愈的开始。

和抱树一起兴起的「抱树疗法」概念,也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对植物疗愈的认知度。

TA徒自然是一家将山野徒步和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深圳户外组织。今年8月,TA徒自然也将抱树纳入了户外路线行程。

区别于硬核户外追求的速度、激情和挑战,抱树代表了一种身心沉浸式的户外深度体验方向。 TA徒自然 的核心项目是 山野疗愈计划 ,抱树和冥想、自然科普、手工创作体验等环节一起,将单纯的徒步变成了感官互动的游戏式慢行。

贝尔既是TA徒自然的户外领队,也是自然教育机构讲师、森林疗愈体验师。她对《窄播》表示,户外圈的大多数参与者一刚开始只是想去走路,并不想去观察,但经过引导和他人带动,会慢慢进入到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状态。抱树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内容体验场景。

关系链接的那一刻,疗愈也就慢慢发生了。

自丛OWNWOODS植物店的主理人李成从绿植的角度也诠释了这种在「自然关系」中展开的疗愈,他在小红书上拥有12.7万粉丝,除分享绿植的种植经验外,他还经常分享植物的疗愈故事。

他对我们表示,许多人都是在精神萎靡、遭受打击的状态才爱上了植物,原因是发现植物能够疗愈自己。「没有和植物建立起精神链接的关系,只想将养植物发展为爱好的人一般很难坚持下来。」

和抱树、养植物相似,这两年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冥想、瑜伽、睡眠馆、音疗、旅修、香氛等,背后都是疗愈经济的影子。

据全球健康研究所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而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理解和体验疗愈经济的方式,疗愈消费的初衷可能将从逃避现实转向自我保护、自我照料和心理健康。

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疗愈在不知不觉中已和「远方」脱钩,成为一种行动日常。

从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公园、草地和马路都有了漫行的深度体验,如爆火的Citywalk;从生活方式来看,吃穿住行都在向「悦己」的方向进行消费升级,品牌为商品和服务纷纷注入情绪价值。「抱树」体现出来的共性趋势是,「感官感受」与「关系链接」成为了疗愈经济中愈发凸显的价值锚点。

但尽管疗愈逐渐泛化,也并不代表着可以发展出一套标准化的、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疗愈始终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谁也不知道哪种方式就突然疗愈了自己。在「疗法」的严肃和「玩法」的轻松娱乐之间,每个人都在游移变动,刻画自己的疗愈曲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