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环外OUTSIDE 周嬉皮
编辑|刘奕然
小镇做题家的人生新开端
每年9月对于18岁的人来说,是一次人生分叉口的旅程,从家乡奔赴千里之外的目的地,我们所求的是更广阔的的世界和一个不一样的可能性。
而当“江浙沪独生女”一词在互联网爆火时,我们羡慕的根源,实际是对于简易模式人生的渴望。
和出生即在罗马不一样,很多人在考上大学前的生活圈只有村镇县,没有出过省,没有见过圈外大千世界,所以18岁的小镇做题家一腔孤勇、满怀大志,立志要去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和草长莺飞。
他们把梦想都寄托在书本和试卷,拼尽全力以高考分数来换取18岁的启程票。
在填写高考志愿的那几天,那些刻在中国地图上却很陌生的省份名称总是格外抓人眼球。那些地方意味着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束,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可以独自一人走南闯北。
离开家乡求学,是准大学生的一场成人仪式,飞机起飞和高铁开动的那一瞬间,是18岁小镇做题家启程的开始,期待与焦虑并存的大学之路终于缓缓开启。
但人生的发展永远不会像飞机和高铁一样按着既定轨道运行,很多在上大学时才第一次出省的小镇做题家,面对外面的世界究竟该如何自处,一切在前往远方的路上都是未知。
到北京求学,没能看到大千世界
小宋是来自南方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女孩儿。在村镇读完小学初中,去到县城最好的高中读书。
“乡下来的孩子一看就知道,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气质上”。小宋高中时已然发现自己和县城的孩子们有很大区别。
“与班上那些才艺傍身的女同学相比,从村镇来的女孩们除了上课回答问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能展现自己的方式,甚至上课回答问题都不够自信”。
看到自己和城里的的孩子区别,小宋奋发图强,2015年,凭借着十二年来的寒窗苦读,终于在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得知分数后,小宋便开始研究自己的志愿,选择学校。
弃家里人的极力反对于不顾,把第一志愿填到了横跨几个省的北京。 小宋所属大学的校园卡(图源:网络)
录取学校尘埃落定后,在一群留在省会的录取学校清单里,小宋的录取学校中“北京”二字显得格外耀眼。小宋家里给她办了升学宴,从此,小宋就成了村里名人,逢人见到就会对小宋未来要去大城市上学夸赞一番“北京读完书出来以后几万块钱一个月吧”。
说起为什么选择去北京求学,小宋说自己和其他的18岁的青年一样,只想远离父母的控制,觉得大学生活的幸福指数会和离家的距离成正比,想去外面看看大千世界。
9月报到,8月小宋就开始收拾行李。终于在2015年的9月,小宋坐上了去往北京的飞机。小宋说在机场的场景毕生难忘,“开学时间在中秋节附近,为了节约钱,买了凌晨的特价机票,我和父亲在机场以月饼充饥”。
开学报到是小宋人生第一次出省也是第一次坐飞机,“我爸出发前还打了电话给那些坐过飞机的邻里咨询坐飞机流程,一步步都用纸笔记下来”。小宋说父亲虽说出过远门,但实际上也是第一次坐飞机。
在此之前,小宋只在电视剧见过机场,当下飞机拖着行李箱穿梭在机场时,只觉得“县城里最豪华的建筑都不如这十分之一”,机场中赶飞机的乘客成为她心中的成功人士雏型。
“如果将来我也能常常坐飞机出差就好了。”小宋暗想。
“从机场去学校的路上,一路高楼林立,商业繁荣,遍地都是奢侈品牌店和我从没见过的物品,就好像随时就要上演小时代”,小宋回忆到初次到达北京的场景时说道。
对于校园生活的好奇与兴奋溢于言表,她开始对这座城市、这座大学和即将展开的新生活抱以憧憬,只是没想到,大学生活从开始就给了她一盆迎面冷水。
报到之前室友就已经在QQ群“相认”,小宋翻室友QQ动态的心情也从好奇转变为自卑。
“一个室友QQ动态里有很多在高中时,举办party,舞会等活动的照片”,一切都触及了小宋的认知盲区,这些自己从没见过的、过去仅存在于电视屏幕里场景,竟是大学室友的生活常态。
小宋大学同学的高中舞会(图源:受访者)
军训结束后的第一项内容是竞选班干部。那一天也是军训后大家第一次换上自己的衣服、化上喜欢的妆容来参加班级活动。小宋挑选出离家前特意买的新衣服,但与同学们对比起来,小宋显得那么平平无奇甚至还有些土。
班上同学轮番自我介绍,同学们都很自信,仿佛在讲台上发着光。轮到小宋自我介绍时,小宋说话紧张、磕磕巴巴,从内至外都散发着“我不自信”。显然,后续的竞选环节,轮不到小宋什么事。
当初抱着见世面的心态选了北京的学校,但实际上大学四年,小宋也没太体验过北京。大城市常有各种音乐节、演唱会,但一张门票成百上千,来自镇上的他生活费勉强凑合生活,对于小宋而言太奢侈。
北京部分演唱会价格(图源:大麦网)
没钱的尴尬还在平时生活里蔓延,小宋说:“宿舍一共四个人,室友家境都比我好,每周末都去下馆子,而我为了省钱基本不去,久而久之就落单了”。
在北京上学的四年,小宋扮演最多的角色是“模仿者”,模仿穿搭、模仿妆容、模仿思考。这些在出生于大城市的同龄人眼中的惯性方式,小宋花了四年才模仿得稍微那么像模像样。
毕业后小宋回到老家工作,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已经工作四年,行事风格独立且自主。小宋说:“我想,跟大学时在学校独来独往也有一定关系吧,造就了今天独立的我”。
18岁是小镇学子们的法定成年年龄,到了大学才发现,这里是人生的第二次成人仪式。
跨越大半个中国去东北,一个人在宿舍跨年
李琴从小就是众人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样样不落。
高中三年,李琴一心扑在学习上,下课时间都不敢浪费丝毫。即使这么努力,但还是造化弄人,高考发挥失常,分数在本省只能上普通一本。
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贫困县的优惠政策,志愿落到了离家大半个中国的东北某个211高校。
2019年8月,李琴收到来自于东北的录取通知书时喜悦涌上心头,但随着开学日期逼近,焦虑和喜悦两个小人开始打架,最终焦虑胜出。
最先迎来的是价格昂贵的机票,打开买票软件,浮跃于眼前的数字让李琴感到窒息。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火车时间需要34个小时,机票则需要800多一张,而李琴高中的零花钱每个月大约50元。
二者之差李琴算了一遍又一遍,但别无他法李琴还是狠狠心买了。
李琴去学校的机票(图源:受访者)
踏进校园后的挑战并没有减少,最先接受到挑战的是食物不符合口味,南北方食物差异已经成为全国普遍认知。
“我来学第一个月,光吃食堂瘦了4-5斤”,对于无辣不欢的她来说,吃饭味如嚼蜡。 学校食堂不符李琴口味(图源:受访者)
紧接着就是南北生活习惯的不一致,北方大澡堂子这种坦诚相待的洗澡方式李琴难以启齿:“军训完第一天,看到大澡堂子我懵了,完全不能接受,整个军训我洗澡几乎都是最后等到没人了再去洗”。
击垮李琴内心最后的防线是过节回不了家。
由于距离的原因,节假日回家的机票要四位数,往返更是要花费更多的钱。李琴的室友要么是本地人、要么也是周边城市的人。上大学以来第一个跨年,李琴就看着舍友们把行李箱一个接连一个地拉出宿舍。
当最后一个室友离开宿舍后,空荡荡的宿舍顿时让李琴内心涌上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觉得自己是只身在外漂泊的“孤儿”。
李琴回忆道:“跨年那天,我就静静地待在宿舍,和家人打视频电话。挂完电话后,就开着灯睡到天亮”。
只有通过那样的方式,才能给李琴脆弱的心灵带来些许慰籍。
碍于火车的舟车劳顿和机票的昂贵,大学四年李琴的父母都没有去过东北,对于李琴学校的了解都是通过李琴的手机镜头和她的表述。后来每次过年的饭桌上,“东北”+“好远”成为亲戚们饭桌上的固定搭配,二者一定同时出现。
恋家情结让李琴离家的痛苦提前半个月就会来临。李琴表示:“从开学半个月前就会意识到自己要离开了,一个星期前,奶奶会问有没有想吃的菜,五天前开始看合适的票,三天前开始收拾行李,一天前和亲戚朋友道别”。
李琴去学校的行李箱(图源:受访者)
大学四年很快就结束了,李琴毅然决然地考了老家县城的公务员。李琴18岁的启程票,把她带到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目的地,但这不能抹杀这段旅程的意义。
起码18岁的选择给李琴的就业做了排除法,大学经历提前完成了试错,李琴无比坚定地度过了就业迷茫期,从此都不会离家太远。
放弃211去上海二本,毕业考回老家
俞敏洪曾在直播中建议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有两条原则:尽量离开自己的家乡,越远越好,和要去大城市。
西西正是如此。
2016年西西在云南的一个县城高中参加完高考,班上第一名,高出一本线60分。高考志愿是在父母的朋友指导下完成的,认为城市是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最终放弃了211学校去到上海的二本双非院校。
离家2000多公里,但是西西还是还是很开心,因为单说“上海”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无限可能。
西西出发时的发的朋友圈(图源:受访者)
就在一群“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211,去到二本”的声音里,西西横跨两千公里去到上海。西西的宿舍只有一个上海本地人,其他都是外地来的学生,和西西的选择一样,大家都是放弃了省内的一本来到这里,班上甚至有同学是放弃了985院校。
不约而同的选择背后,是小镇做题家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期待。
这座以“机会”著称的城市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了一丝希望,他们期待自己能以金子的形式在这座城市发光,从而翻身改命。
西西刚进大学时的宿舍图片(图源:受访者)
平静度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后,就来到了大三的分水岭,同学们的去向不一。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出国,有的准备就业。
因为学校没有保研资格,无数人扎堆在考研教室备战,又因为本校只有一个硕士点,所以考研难度又增加了一点,选择出国者则会被卡本科背景和高均分。
就业压力也开始骤增,从刚入学开始,学长学姐们就跟大一新生传递“未来就业能去行业顶尖事务所”的信号,但到大四时,实际上能去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苟在普通公司的财务里。
西西是一个面对好机会愿闯愿拼的人,于是选择在上海就业,觉得这样才能发挥当年高考志愿选择的作用。但在大三下学期职场已经开始翻云覆雨时,西西还处于无头苍蝇的状态,对秋招略有耳闻,但不知如何下手。
大三的西西完全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和对自己定位不准的状态。她说:“当时我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我一个双非院校,一个劲地往市面上耳熟能详的企业投简历,现在反观当时的简历发现简直就是幼儿园作品”。
找工作失利后,听取了父母的建议,考公考编。但第一年全都落榜,西西全职备考,第二年上岸了昆明事业编。
“我考的是街道办事处,这个单位竞争力相对小,所以我们考进去的也不存在名校背景的,我的大学还是最好呢”。。
考编时的资料(图源:受访者)
虽然西西最后的工作还是回了老家,但回想起当年的选择,西西表示并不后悔,“就像你见过更高的山,才会知道山外有山”。
这个当初想来大城市逆天改命的小镇做题家,在想尽办法也留不下之后,认清了“人外有人”的现实,即使回到老家也心甘情愿。
结语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18岁时的启程票,它通往未知旅途。
小镇做题家是祖上三代成功在铺满试卷通道里走出来的孤勇者,他们在选择车次之前,有的因为向往未知,有的则是被迫无奈,有的则像是命运使然。
这张票是否把我们带到了想去的地方,对于18岁的我们来说是无从得知的,可能会迫于现实脱离圈子而孤独缠身、也可能是因为思乡心切而悔恨当初、又或者是兜兜转转回到最初起点。
但无论怎样,无论是省内上大学还是省外上大学,这都是18岁带我们去的地方。
既然在18岁的时候期待未来星途璀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这趟旅途性价比提高,希望在20几岁回看的时候,说一句:“不后悔,就像你见过更高的山,才会知道山外有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