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这些证书已取消,别再考了!”
日前,人社部再发文提醒考生,并非所有证书都是国家承认、值得考的,有些证书早已被取消,还有一些“山寨”证书,需要大家做好甄别。
早在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
76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已经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包括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资格、乡村兽医资格、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
2021年底,人社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72项职业资格被列入目录。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含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
本次调整是在2017年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基础上,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求,所进行的优化。优化后的目录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9%。
精算师、矿业权评估师、职业病诊断医师等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纳入目录。
危险货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等涉及人员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作为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纳入目录。
人社部表示,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是取消职业和职业标准,更不是取消技能人才评价,而是由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变了评价发证主体和管理服务方式。
具体而言,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职业分类、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具体实施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劳动者经评价合格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均可通过“技能人才评价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网址:zscx.osta.org.cn或jndj.osta.org.cn)查询。
“企业是用人主体,了解选人用人实际。环视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他们的高级技师技能水平评价基本没有由行政部门认定的,普遍是由市场和社会认定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撰文指出,“有的制造业企业对本企业技能突出的大工匠给予高薪,个别人年薪甚至达到总经理的四倍。这些大工匠并没有拿过什么资格证书,完全凭借精湛的技艺赢得广泛的市场认可。”
范巍认为,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向市场和用人单位充分放权,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更是一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的革命,长远看,有利于破除对技能人才成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制约,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除了被取消的证书,市面上还有不少“山寨”证书,甚至衍生出一个不可小觑的灰色产业。
“整理收纳名师培训,10天速成取证”“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类似职业考证培训班让人眼花缭乱,宣传语极具诱惑力,事实上,证书含金量不仅低,而且有考生甚至面临客服失联、无法退款等问题。
早年,“大学生狂揽65证书却找不到工作”的新闻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或也反映非理性的“考证热”。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拥有各种证书,似乎就能为求职者加持“buff”,也更容易落入考证机构的话术和圈套里。
对此,人社部指出:“一些冒牌网站看起来十分‘高大上’,顶着官方的名义发布虚假信息、收集考生个人信息、伪造政府部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严重损害考生的合法权益。”
职业考证领域的乱象,与培训和发证主体不乏“李鬼”有关。
在人社部《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其中,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权被下放,成为被某些机构碰瓷、滋生“山寨证书”的重灾区。
尤其是某些机构在广告宣传上刻意曲解国家规定,冒用正规机构名义,违规使用“中国”、“全国”及国徽等字样和图案,加大“山寨证书”的迷惑性。
自去年3月起,人社部就展开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的专项治理,分为全面自查、调查处理和建立制度三个阶段,治理范围涵盖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
截至2022年10月,14个仿冒技能类评价证书查询官网的网站被关停。其网站名称、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查询官方网站高度相似,容易误导社会公众。
面对“山寨证书”市场,既需要相关治理的持续深化,也有赖于社会对“考证热”的降温和理性认知。同时,企业在招聘时,应减少对证书的依赖,给予求职者更为明确的预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