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马消费 范建
华为的能量,再一次在问界新M7和赛力斯身上,体现得酣畅淋漓。
十一长假后,赛力斯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市值再次站上了千亿。
眼前,摆在赛力斯面前的问题是,在新M7发布的热度过后,如何维持稳定销量?更长远的,则是公司的整体盈利问题。
老瓶新酒
今年以来,受问界系列车型销量持续萎靡的影响,赛力斯(601127.SH)的股价总体大幅走低,6月8日,一度跌至24.75元的低点。之后,短暂地触底反弹,又继续大幅下挫。
直到9月12日,问界新M7系列正式上市,终于给赛力斯添了一把火。9月14日和18日,公司股价相继拿下两个涨停板。并在9月28日,十一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又用一个涨停板,为前三季度收官。
问界新M7无论是产品还是价格,对用户的确有一定吸引力。其在原6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5座版,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华为方面称,为新M7投入了5亿元做改款,安全、智能、续航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升级。之前在老款M7上只有高配车型上才有的座椅通风、加热等功能,在新车型上变成了全系标配。
各方面的信息表明,新M7对用户可谓诚意十足。
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和配置升级的同时,价格还比老款更加便宜。问界新M7共有5种配置,指导价24.98万-32.98万元,起售价比老款M7下调了4万元,加之限时优惠6000元的活动,入手门槛变得更低。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选择更加多元化的当下,用户会不会为问界新M7买单?
十一长假刚一收假,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董事长余承东,就迫不及待对外报喜:“问界新M7 10月6日大定再创新高7000台;上市仅25天,累计大定超过5万台。”
受此刺激,节后A股开市交易,赛力斯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应声涨停。公司不得不紧急公告,进行风险提示。
据了解,赛力斯股票自今年8月28日以来,累计涨幅达110.42%,同期申万汽车指数累计涨幅7.28%,上证指数上涨 0.36%。事实上,该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存在明显的市场情绪过热风险。
起死回生
问界新M7的热卖,余承东也忍不住在自己的朋友圈感叹“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过去,小康股份(赛力斯前称)花几年时间,研发出了新能源汽车,取名SERES赛力斯。2019年4月,赛力斯在上海车展第一次亮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谁。
次年,赛力斯首款SUV车型SF5量产上市,全年只卖出了732辆。
这时,华为出现了,给赛力斯指明了一条合作造车的新路径。
有了华为的加持,瞬间变得光芒万丈。2022年,正式以AITO问界发布产品,与华为深度绑定之后,成为了成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AITO问界发布之初,就创下了连续数月交付过万的傲人战绩,2022年全年交付7.5万辆。
然而,今年以来,问界的辉煌不再。
赛力斯披露的产销快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赛力斯汽车(实为问界系列车型)累计销售仅为2.58万辆。其中,M7销量极为惨淡,汽车之家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M7的月销量均不足1000辆,今年6月,更是低至432辆。
问界走开低走的原因很复杂。特斯拉在年初降价争夺市场,进而引发了新能源汽车的新一波降价潮,是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问界搭载的鸿蒙座舱,的确赢得了用户的一波好感。但随着用户的增多,和实际使用时间的延长,很多用户发现,问界的产品力并没有预想的那般强大。
外界一直对AITO问界属于谁,也存在疑问。今年3月初,品牌官方一度将相关宣传物料中的“AITO问界”改成“HUAWEI 问界”,不过,很快又改了回去,自我打脸,让用户的疑虑进一步加剧。
正是在销量持续垮塌的背景下,问界推出了新M7,欲借此打一个翻身仗。
持续亏损
赛力斯原名小康股份,过去,其主要产品为微型商用车,以及东风风光品牌的低端SUV,主要目标用户,集中在低线城市。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公司的业务并不性感,市场关注度也不高,但凭借在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小日子还过得不错。
2016年,公司推出首款SUV风光580,连续5个月销量过万。次年,公司SUV总销量达到18.86万辆,直接推动整车年销量实现40.42万辆的巅峰销量。
正是这一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归母净利润也拿到了7.25亿元的历史最佳业绩。
不过,小康股份只赶上了燃油乘用车辉煌的末班车。很快,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下滑至出现负增长,竞争从增量转向存量时代,资源向头部车企进一步集中,中小车企生存维艰。
公司掌门人张兴海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他的主导之下,小康股份早在2016年初,就在美国投资成立SF MOTORS,造新能源汽车。
无奈,车子造出来了,卖不出去。直到华为的出现。2021年,公司更名,展示出战略转型的决心。
和华为合作造车,不仅产品大卖,更因华为概念的加持,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去年6月,一度达到90.50元的历史高位,市值突破千亿。
随着产品销量的增加,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从2020年的143.0亿元增至2022年的341.0亿元,同期,亏损也进一步加大,从-17.29亿元增至-38.32亿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1.14%至110.3亿元,继续亏损13.44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