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研究: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研究: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

农村老年人总体仍然具有较高的子女养老意愿,对社区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对机构养老意愿呈上升趋势;而城市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对社区、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呈逐渐上升趋势。

摄影: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持续加深,应对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客观把握老年人养老意愿变化特点,对于制定精准的养老政策至关重要。

近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莉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发表的一篇论文,对近20年来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变迁做出了梳理和解释。论文全名为《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研究》,发表在《晋阳学刊》2023年第3期。文章指出,总体上看,近20年来,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以家庭养老为主,靠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从1.3亿人上升到2.8亿人,占比从10.1%上升到19.8%;65岁以上人口从8821万人增长到2.1亿人,占比从7.0%上升到 14.9%,老龄化进程持续加深。

该项研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老年人”“养老意愿”“理想居住安排”“照料偏好”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刊类型为北大核心、CSSCI,统计发表文献的年份、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布。检索日期为2022年11月1日。从初步文献检索结果看,在设定的检索时段内,有关老年人和养老的文献共约700篇,发文量呈总体递增趋势。分时段看,2000-2010年发文量缓慢上升,2010-2018年发文量迅速增加,2018年左右达到高峰,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该项研究将筛选后的66篇文献进行编码,提取第一作者、发文年份、数据收集年份、地区、城乡、年龄、样本量、养老意愿等信息,形成数据库。研究发现,从总体看,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根据社会行动理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目的是实现自身福利效应最大化。在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的现实情况下,老年人自我养老意愿增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已有研究发现,2010年同2000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独居人数和比例明显增加。

第二,中国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较为缓慢。虽然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呈增加趋势,但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并没有一些研究中的那么高。国外相关研究发现,2000年65岁及以上美国老年人中居住在养老院的人口占4.5%,从趋势看,美国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入住养老院的比例持续降低,主要原因是在入住养老院之前,老年人有更多的养老选择,老年人只在身体最为虚弱或最无法自理的状态下才选择养老院。从实际来看,中国当前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主要以失能、半失能状态为主,对密集型照料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较大。

第三,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农村老年人总体仍然具有较高的子女养老意愿,对社区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对机构养老意愿呈上升趋势;而城市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对社区、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个体观念仍较为传统,“多子多福”的传统经验使得子女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家庭养老;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更为独立,他们拥有更高的储蓄、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高的现代技术使用度,并且生活在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照料设施和服务的社区中,也不愿意成为子女的照料负担,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模式。

研究人员指出,养老意愿作为老年人对自身老年生活的主观愿望,其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上述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既具有阶段稳定性,又具有时期变化性,主要受到文化传统、现代化进程和结构性因素等综合影响。文化观念是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形成的基础。中国具有家庭养老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养儿防老”等孝道伦理构成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发展,“孝”的内涵不断变化,父母对子女养老的道德压力有所缓解,子女也采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孝”。相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其养老观念具有较大改变,从“依赖”变为“独立”。

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养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家庭小型化、结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和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改变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养育—赡养”反馈模式。

结构性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社会结构性因素紧密相关。在西方社会,老年人养老意愿和政府福利体系指向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生活在可用养老资源缺乏、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国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照料,而在以正式照料为主的福利国家体系中,政府承担了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责任,其老年人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意愿也相对较强。

该论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单一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养老模式,促使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意愿随时期呈上升趋势。但是,城乡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超过省份和社区差异的影响。在养老政策和服务保障上,农村老年人在保障待遇水平和接受照护服务上和城市老年人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老年人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而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模式随时期呈上升趋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研究: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

农村老年人总体仍然具有较高的子女养老意愿,对社区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对机构养老意愿呈上升趋势;而城市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对社区、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呈逐渐上升趋势。

摄影: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持续加深,应对老龄化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客观把握老年人养老意愿变化特点,对于制定精准的养老政策至关重要。

近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莉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发表的一篇论文,对近20年来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变迁做出了梳理和解释。论文全名为《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研究》,发表在《晋阳学刊》2023年第3期。文章指出,总体上看,近20年来,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以家庭养老为主,靠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从1.3亿人上升到2.8亿人,占比从10.1%上升到19.8%;65岁以上人口从8821万人增长到2.1亿人,占比从7.0%上升到 14.9%,老龄化进程持续加深。

该项研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老年人”“养老意愿”“理想居住安排”“照料偏好”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期刊类型为北大核心、CSSCI,统计发表文献的年份、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布。检索日期为2022年11月1日。从初步文献检索结果看,在设定的检索时段内,有关老年人和养老的文献共约700篇,发文量呈总体递增趋势。分时段看,2000-2010年发文量缓慢上升,2010-2018年发文量迅速增加,2018年左右达到高峰,近年来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该项研究将筛选后的66篇文献进行编码,提取第一作者、发文年份、数据收集年份、地区、城乡、年龄、样本量、养老意愿等信息,形成数据库。研究发现,从总体看,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第一,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自我养老意愿上升。根据社会行动理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目的是实现自身福利效应最大化。在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延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的现实情况下,老年人自我养老意愿增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已有研究发现,2010年同2000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独居人数和比例明显增加。

第二,中国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变化趋势较为缓慢。虽然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呈增加趋势,但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并没有一些研究中的那么高。国外相关研究发现,2000年65岁及以上美国老年人中居住在养老院的人口占4.5%,从趋势看,美国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但入住养老院的比例持续降低,主要原因是在入住养老院之前,老年人有更多的养老选择,老年人只在身体最为虚弱或最无法自理的状态下才选择养老院。从实际来看,中国当前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主要以失能、半失能状态为主,对密集型照料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较大。

第三,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农村老年人总体仍然具有较高的子女养老意愿,对社区养老意愿呈下降趋势,对机构养老意愿呈上升趋势;而城市老年人对子女养老的意愿呈下降趋势,对社区、机构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呈逐渐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个体观念仍较为传统,“多子多福”的传统经验使得子女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家庭养老;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更为独立,他们拥有更高的储蓄、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高的现代技术使用度,并且生活在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照料设施和服务的社区中,也不愿意成为子女的照料负担,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模式。

研究人员指出,养老意愿作为老年人对自身老年生活的主观愿望,其影响因素是多维度的。上述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既具有阶段稳定性,又具有时期变化性,主要受到文化传统、现代化进程和结构性因素等综合影响。文化观念是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形成的基础。中国具有家庭养老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养儿防老”等孝道伦理构成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发展,“孝”的内涵不断变化,父母对子女养老的道德压力有所缓解,子女也采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孝”。相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其养老观念具有较大改变,从“依赖”变为“独立”。

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养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家庭小型化、结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和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改变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养育—赡养”反馈模式。

结构性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大。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社会结构性因素紧密相关。在西方社会,老年人养老意愿和政府福利体系指向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发现,生活在可用养老资源缺乏、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国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照料,而在以正式照料为主的福利国家体系中,政府承担了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责任,其老年人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意愿也相对较强。

该论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单一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养老模式,促使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意愿随时期呈上升趋势。但是,城乡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超过省份和社区差异的影响。在养老政策和服务保障上,农村老年人在保障待遇水平和接受照护服务上和城市老年人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老年人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而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模式随时期呈上升趋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