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教育部答界面新闻:加快推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教育部答界面新闻:加快推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10月26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这是内因;其次是政策激励措施,这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高校中,存在很多“沉睡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远低于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的48.1%。

雷朝滋介绍,要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这里所说的“质量”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升成果质量,就是要求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

据介绍,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于2022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高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特别是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探索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大力提升专利质量。

“过去,一项技术无论是否有必要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只要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高校都会按照既有程序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工作,由此难免产生不是为了保护创新而申请的专利。推进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就是希望通过评估专利的应用前景,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雷朝滋说。

此外,雷朝滋介绍,要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指导高校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同时,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

雷朝滋表示,一是率先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二是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不是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转化。独占许可相对而言,收取的许可费较高,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风险更大,企业的决策过程更为慎重。而普通许可降低了企业的实施成本,更有助于专利转化。三是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的许可费用而产生的顾虑,同时也保障高校科研人员获得成果转化的长期收益。

此前在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全覆盖。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申长雨介绍,根据上述方案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动员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建立供需对接、推广应用和跟踪反馈机制,力争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的有效专利全覆盖。

申长雨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等各方协同,根据存量专利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推广措施。针对高价值专利,匹配政策、服务、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高校精准对接,促进专利高效转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教育部答界面新闻:加快推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10月26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回答界面新闻提问时表示,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这是内因;其次是政策激励措施,这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高校中,存在很多“沉睡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远低于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的48.1%。

雷朝滋介绍,要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这里所说的“质量”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升成果质量,就是要求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

据介绍,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于2022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高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特别是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探索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大力提升专利质量。

“过去,一项技术无论是否有必要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只要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高校都会按照既有程序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工作,由此难免产生不是为了保护创新而申请的专利。推进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就是希望通过评估专利的应用前景,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雷朝滋说。

此外,雷朝滋介绍,要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指导高校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同时,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

雷朝滋表示,一是率先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二是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不是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转化。独占许可相对而言,收取的许可费较高,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风险更大,企业的决策过程更为慎重。而普通许可降低了企业的实施成本,更有助于专利转化。三是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的许可费用而产生的顾虑,同时也保障高校科研人员获得成果转化的长期收益。

此前在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全覆盖。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申长雨介绍,根据上述方案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动员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建立供需对接、推广应用和跟踪反馈机制,力争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的有效专利全覆盖。

申长雨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等各方协同,根据存量专利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推广措施。针对高价值专利,匹配政策、服务、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高校精准对接,促进专利高效转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