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微故事
在国内,有不少号称“女子学堂”的培训机构,近期打出标语号称:只要加入线上学习,就能帮你找到合适的外籍男性。
在机构的描述中,受国内传统婚恋思维的影响,不少离异女性在再婚问题上困难重重,但通过他们的培训,不仅能帮你找到“第二春”,还能顺带解决国外身份的问题。
唯一的要求是,你需要缴纳19800元学费,参加线上学习。
这些机构里有不少出没于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情感主播”。她们大多生活在海外,一边向国内的网友展示和介绍自己多姿多彩的异国生活,一边向手机另一端的大龄单身女子们兜售“女子学堂”课程。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国婚姻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跨国婚姻的建立变得更加容易。
作为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产物,跨国婚姻本身无可厚非。
但此类“女子学堂”真的能像他们宣传的那样,帮助女性提升,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吗?离异的单身女性就只能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来换取下半生的幸福吗?
以下是关于她们的真实故事:
文 | Aron
编辑 | 卓然
1.不交学费?分分钟嘲笑你“认知低下”
51岁的KK曾经是“女子学堂”的一名学员,离异,有一女儿已成年。
北京时间每天清晨,她都会出现在直播间里,以“情感”主播的身份侃侃而谈。
按照KK自己的说法,她是因为参加了“女子学堂”的学习,才认识了现在的美国丈夫J先生。J先生是一个拉丁裔的建筑工人,比KK小几岁,离异后和子女一起生活。
在美国,蓝领工人的收入相当不错,有的甚至比白领还高,所以J的生活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足的。KK嫁过去后全职在家,衣食住行全部依赖于J,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认识到结婚,我没花过一分钱。”
从KK谈论此事的语气不难看出,男方从见面开始就包揽她的一切开销对她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
“如果你能让人等你一年半载,这是你的本事。”KK毫不掩饰自己的价值观,并声称:“加入‘女子学堂’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她在直播间里现身说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劝那些还在犹豫的单身女性赶紧加入。“疫情之后就业艰难,中年女人应该把家庭当作事业。”KK说。
打开视频下方“女子学堂”的宣传链接,可以看到他们的业务范围写着:“网络交友训练服务、国际交友咨询服务、情感教练辅导服务”等内容。
该俱乐部以在线直播课程为主,一年收费19800元,“主要教单身女孩提高情商、爱商、婚商、性商的网络交友课程体系”。
图 | 某国际交友俱乐部“女子学堂”的课程介绍
KK的直播间粉丝不少,大多都是40岁以上的离异女士。
对于那些已经交费成为她的学员的女性,她称她们为“宝贝”,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不想交钱上课的人,她把她们当成反面案例,在直播间评论说,这是认知低下的穷人思维。
若是有人借贷交学费,则被赞为有勇气突破自己。
“富人从来不用自己的钱挣钱,都是加了杠杆的……不就是19800的事吗?……认识打开了,搞不好拥有更好的机会……你之所以痛苦,就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永远不懂得果断……”
在视频的另一头,KK总是一副洞悉天下的姿态。
2、工作好,不如“嫁得好”?
在机构的介绍里,详细地罗列了哪些人适合“女子学堂”的课程:
1, 想找“知心爱人”的;
2, 想改变命运,希望“四两拨千斤”的;
3, 想做高情商、高能量的女人;
4, 想给子女的海外求学、未来发展铺设“绿色通道”的;
5, 想“脱单+脱困”,爱情事业双丰收的。
图 |“女子学堂”的营销内容
不难看出,这些适合报名的人并不是以职业、年龄、学历等客观因素划分,而是以“你是否希望改变命运”的主观因素来区分。
以婚姻为捷径改变命运;以和外国人结婚为捷径,带孩子一起移民;以嫁人为捷径,在“脱单”的同时,实现“脱贫”。
此外,在机构创始团队的宣传中,也罗列了团队成员自身的“成功经验”。
其创始人在介绍中写到,自己虽然自身条件学历不错,但却因为离异身份在国内婚恋市场不被看好。但通过网络交友,寻求到了一名外籍男士结婚,重新获得了下半生的幸福,并解决了自己外籍身份的问题。
再后来,她把自己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他人可借鉴的课程,以19800元学费的“情商提升课程包”兜售给和她境遇相似的女性。
图 | 某女子学堂的创始人介绍
每周四晚是“女子学堂”的线上沙龙时间。按惯例,每期沙龙都会有已经成功嫁人的“姐妹”分享他们的经验。
九月底的这一期,分享者之一是一位59岁的M女士。
镜头前的她身着红装,看起来很喜庆。不过,她的分享其实就是读稿,而且稿子读得结结巴巴,一边读一边尴尬地笑着,看来稿子很有可能不是她自己写的。
M女士详细介绍了他和现任“老外”丈夫如何相识并迅速结婚的过程。在她的描述里,对方是一个高大帅气、体贴细致、慷慨多金的完美先生。
除了强调新婚丈夫的绅士,M女士还特别强调了外国先生在经济上给予她的支持,不仅带她购物给家人买礼物,还在中国买了房,给她的微信钱包源源不断地充钱。
分享的最后,M女士拉着她的外国先生一起出镜,那是一位看起来比M至少年长十几岁的老人,同样身着红装,但是表情有些木讷。
看得出,M是真心想和丈夫一起给直播间的粉丝送祝福,但是“老外”先生刚出镜,画面就被主持人切换到了电脑桌面。
据了解,该学堂实际上也在用极奇隐秘的传销直销及传播人拉人模式。
高额的课程费用,入门费用,拉一个客户,同时把客户转化为推销员。“女子学堂”从成立至今,已在世界各地发展了300多名“代理商”,而成为“代理商”的前提是,不仅要成为“女子学堂”的学员,还要交几万块钱的代理费。
3、批量生产的“中国老婆”
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曾联合任泽平等人发布了《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3年版》,其中显示:
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683万对,连续九年下降,与此同时,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
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人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对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然而,虽然离婚不再是一件难事,依然有不少女性在离异后还是面临情感需求的空缺,希望寻觅下一个合适的生活伴侣。
这一类女性,恰恰又是在婚恋市场中处于“最底层”的一群人——她们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有婚史,甚至有些还带着孩子,初婚的男性一般不会优先考虑她们。
离异过的男性身份则大为不同。
曾有一名在婚恋网站工作的红娘表示,“离异男性更容易包装,他们经历过婚姻的失败,选择再婚时会更考虑女性的感受,也更会运营好一个家庭,所以也有可能选择到一些不错的大龄初婚女性”。
在残酷的“婚恋食物链”中,离异女性“顺理成章”成为了相亲市场上的“烫山芋”。
但在海外婚恋市场中,男性对于女性的婚史、年龄相对宽容,也成为了“女子学堂”的谋利窗口。虽然“女子学堂”的招生对象是18~60岁的成年女子,但事实上,真正愿意“投资”这样课程的,大多是40岁上的女性。
图 | 女子学堂的课程安排
然而,这些批量生产的“中国媳妇”,真的能如愿找到自己的幸福吗?所谓的“外籍男性”就真能买单如此包装出来的“中国媳妇”吗?
显微故事随机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单身男士,询问了他们对于此事的看法。
45岁的黄金单身汉Cruse来自澳大利亚,听记者说到这种课,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说:“听起来有点意思,但更像是一种敛财手段。”
在他看来,感情是个复杂的东西,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找不到心仪的另一半,怎么可能通过上这样的课就找到完美伴侣了呢?
在问到假如有一天他爱上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女士,得知她参加过类似的培训班,他会作何感想时,Cruse说:“我会感觉自己上当了,觉得她是个骗子。
虽然她真的很努力,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别人不会理解的。所以如果真的有这种课,我建议告诉学员,不要把这种事告诉她们未来的丈夫,否则会引起信任危机。”
图 | Cruse的评论原文
30多岁的Bailey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对于这样的课程他给出了更加犀利,甚至有点极端的点评。在他看来,参加这种课程的女子目的都不单纯,不是为了骗钱就是为了拿到美国身份。
图 | Bailey的评论原文
在英国与瑞士两地常年往返的Dave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觉得所谓的“女子学堂”就是一个骗局,教那些大龄“剩女”们如何像演员一样做戏,引诱丈夫。
图 | Dave的评论原文
4、魔幻现实,女性“自我物化”PUA骗局
如今,也有不少学员受“女子学堂”洗脑,缴纳学费后,发展下线。也有不少学员举报,称其存在诈骗行为。
我国对涉外婚姻中介机构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禁止成立任何涉外婚姻中介机构,任何人不得以欺骗手段或以盈利为目的,实施或变相实施涉外婚姻介绍活动。
人口不是商品,所谓的“团购新娘”有可能涉及拐卖,也有可能涉及婚姻诈骗,双方一旦发生纠纷,权益很难得到保障,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此外,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直播的形式,“女子学堂”不断给低认知的中国离异女性灌输不良价值取向,误导她们物化自己,贬低国内男性,哄抬外籍男性。
这无疑是一群由女性创始人主导,物化和PUA其他女性的大型诈骗。
这类机构看似“荒诞”,但它确实发现了背后这一群人的真实需求。
这类机构之所有生意可做,和“假靳东”、“秀才”等人在网络爆红的本质逻辑是一样的。
有媒体曾报道,来自北京的62岁女粉丝辛某在网上实名举报“秀才”,称“秀才”以“线上打赏线下分红”为诱饵,三个月时间骗了她50余万元,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只追回了数万元。
另一名来自安徽的粉丝卢女士则称,“秀才”让她在他打PK时刷礼物给他,到时候会给她分红。前前后后,卢女士给“秀才”打赏了8万元,但从未收到过分红,讨要无果还被“秀才”拉入了黑名单。
根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统计,“秀才”的粉丝画像以女性居多,接近七成,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粉丝占比70%多,和“女子学堂”所针对的人群大面积重合。
这一代中老年女性,大多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受教育程度不及80后。年轻时着急成家立业,婚后又为子女操劳,鲜有时间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离异后的女性,置身这种“情感荒漠”,自然需要寻找一个渠道释放被压抑已久的情感,但这也恰巧成为了“秀才”们、“女子学堂”们的可乘之机。
相比“秀才”是如何“塌房”的,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精神世界如何更好地被看见、被关注,更值得我们关注、思考。
(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本文均采用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