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生物黑客”增强人体:医学新曙光,还是伦理道德困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物黑客”增强人体:医学新曙光,还是伦理道德困境?

“生物黑客”行为带来了伦理道德挑战。

文|Andrew Steele

编辑|Meister Xia

导读

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和机械植入等方法,提高人体健康、智力或其他能力成为可能。但是使用这些技术对人进行“改良”涉及到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一些民间“生物黑客”私下使用这些技术,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是否应该规范或限制生物黑客的发展和应用?现在被视为前沿的“生物黑客”手段,未来是否会成为司空见惯的通用医疗技术呢?

一览:

  • DNA优化的理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发。当时,“人种改良学”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潮。
  • 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遗传机制的复杂性,我们仍无法充分掌握其规律。
  • 尽管如此,依旧有一些企业或个人试图通过CRISPR或脑机接口技术增强人体机能。
  • “生物黑客”行为带来了伦理道德挑战,不过相关技术的开发努力层出不穷,以期根除致命遗传疾病,乃至提高人类后代认知能力。

未来的人类将是什么样?几百年后的人类后代,是与我们在外貌上相差无几,寿命相当,还是在最新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加持下,拥有更强壮的机械肢体、更智慧的心灵、更长的寿命?

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开始思考上述情形带来的伦理道德挑战。新技术的诞生,也意味着未来的人只要愿意花费点精力(并承担巨大风险),就能足不出户地“优化”自己的身体。在本期文章中,让我们走进“生物黑客”的世界,了解其增强人体的梦想,剖析相关的风险,展望其未来。

01、胚胎优化,新型“优生”?

新闻头条里,总能见到某疑难疾病、某性格特征对应的基因“被发现”的报道,仿佛人生在世,一切由DNA注定。既然如此,人能通过DNA编辑改善体质、提高智力吗?

这一想法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发。当时,“人种改良学”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潮。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也可以像农作物和牲口一样进行培优育种。英国首相邱吉尔、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知名基因和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都推崇或研究过“人种改良学”。虽然德国纳粹令人发指的种族大屠杀让“人种改良学”彻底身败名裂,但其核心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当今的“人种改良”提倡者不再宣扬种族歧视、不再推行强制节育,而是强调个人对身体的自主权,指出政府应该提供相关福利制度,让人们有机会挣脱基因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

优生学在政治上不讨好,现代研究也表明其理论体系很不稳固。人类大多数的性状(无论是好是坏)以及疾病,包括新闻中常常提及的那些,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基因共同决定,不是靠单一基因,其控制机制存在不确定性,最终的表达与环境影响也有关系。

“对胎儿进行基因缺陷筛查的技术已成熟普及,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

在中学课本中,人类瞳孔颜色的遗传模型被简化,用于解释遗传学原理,但事实上控制颜色的基因有16个,而且机制是非确定性的。控制身高的基因片段多达1万个,分布在染色体不同部位,而且身高还受饮食等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儿时。至于智力,这是个本身就难以量化的指标,且就算IQ真能准确衡量智力,我们对控制IQ的基因了解甚少。凭借现在的技术,连人类眼睛颜色都不能实现选择性培育,更不用说智力了。

尽管如此,仍有企业宣称能通过基因表达预测和筛选,帮父母挑出“最聪明”的胚胎。对胎儿进行基因缺陷筛查的技术已成熟普及,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体外受精的夫妇可以接受“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从试管中发育的胚胎中提取少量细胞样本,进行DNA检测,判断胎儿成年后患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将PGD作为“预测智力”的工具。

美国企业Genomic Prediction推出了一系列名为LifeView的胎儿基因诊断服务,其中包括一款“豪华版”多基因测试(PGT-T),在测试结束后通过统计学方式生成一个多基因风险指数。具体而言,工作人员会分析胎儿DNA中数百处位置是否发生变异,并计算出相关疾病发病的概率。这种做法对于研究大规模群体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蔓延趋势,但作为单个胎儿未来健康诊断工具,则存在诸多缺陷。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成的指数只不过是一个统计学计算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工作人员选用的“风险基因”与所想要预测的疾病不存在直接、简单的因果关系。何况,测试不能面面俱到。就算真能挑出癌症风险较小的胚胎,又怎么能保证该胚胎患其他疾病的概率不会更高呢?

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测试准确有效,其结果会迫使准父母做出艰难的取舍。“智商分数”最高的胚胎,“患癌分数”也最高怎么办?这该让准父母如何选择?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问题就更棘手了:难道我们要把疾病、生理性状也分个三六九等,根据每项的“权重”来“科学取舍”?万一要在两种疾病中选择,其中一种疾病未来有治但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另一种不能治,该怎么选才能真正保护后代?

02、生物黑客

对胚胎DNA进行修改筛选存在诸多伦理道德问题。成年人自愿改变自身基因,问题是否会少一些呢?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自我基因编辑将变得轻松又简单。现在,科学家和医生们已经在使用初代基因疗法,治疗致命的遗传疾病。当然,也有一些民间“生物黑客”私下使用这些技术,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

美国DNA编辑工具企业创始人Josiah Zayner就是一名“生物黑客”,他曾经在镜头前给自己注射了一种含有CRISPR组分的“基因编辑剂”,以期增强肌肉力量。这种博人眼球的做法能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侧面说明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不过,DNA自助改造可能是无效的,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险。向成年人体内引入足够多的基因编辑组分,波及足够多的细胞,以至于产生可观的变化,技术还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基因工程只能在人体外进行:提取一些细胞,在实验室的受控条件下编辑其基因。万一注射入体内的组分开始生效了,有可能会发生“脱靶”基因编辑,导致癌症,这是最大的风险。极端的“生物黑客”行为非常危险,即使有益处,也几乎可以忽略。后来,Zayner也表示了后悔,不该给大众树立负面、鲁莽的榜样。

还有一种“生物黑客”理念是将机械设备植入人体,辅助身体机能。埃隆·马斯克协创了一家叫做Neuralink的企业,研发人脑—计算机接口,其长期目标是实现“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融合”。马斯克认为,如果人脑可直接接入AI,人工智能发展就不会再与人类利益背道而驰,二者能实现真正的相辅相成。

Neuralink提出了不少远大志向,甚至还获得了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可惜最终都无疾而终。马斯克曾说,Neuralink“将通过芯片植入,修复脑损伤或脊髓损伤造成的机能损失。”但迄今为止,该公司最受瞩目的成就不过是在2021年让一只猴子通过脑机接口玩经典电子乒乓球游戏。

媒体近年所报道的许多仿生植入技术,基本上都是因为太无用、太诡异而吸引眼球,并不是因为有切实的技术突破。一家名为Biohax International的公司已经在几千名顾客身上植入了ID“生物芯片”,但仅限于实现出门带钥匙提醒、便捷移动支付等锦上添花的功能。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愿意为了这一点小小的方便,而去做手术植入芯片吧。

也有其他的生物黑客使用更传统的医学手段来优化自身机能:借助雷帕霉素等正规药物的副作用,增强体质或刺激大脑认知能力。想要获得这些物质,可以从黑企业买“三无产品”,也可以找不需要处方的网上“黑药店”,但可想而知,成分、含量肯定不会有任何保证…

总而言之,DIY“生物黑客”行为存在风险,无论是由于植入基因编辑组分导致癌症或感染,还是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副作用,必须谨慎。

03、“生物黑客”还是主流医疗?

随着新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现在被视为前沿的“生物黑客”手段,未来是否会成为司空见惯的通用医疗技术呢?

现在大部分人觉得在手中植入ID芯片过于前卫,有点危险,但人机接口技术比我们想象得要普遍:搭载着微芯片的起搏器,保证患者心脏跳动;外部麦克风连接着植入式耳蜗直通大脑神经,帮助失聪者获得听觉;植入式血糖监测器正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替较为麻烦的手指尖端点刺测试和外部CGM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黑客’手段和通用医疗技术的界线将愈发模糊。”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黑客”手段和通用医疗技术的界线将愈发模糊。大家现在都在戴的智能手表,能监测心率、计算步数。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如果出现植入体内的智能手环,能实时监测血液成分、诊断疾病、提供饮食锻炼建议,那这算是“生物黑客”技术,还是现有医学技术创新的延续呢?

同样,基因治疗和基因优化之间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可能(但不绝对)致死的疾病,使用基因疗法编辑相应的基因片段降低风险,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用同样手段,将遗传高危人群的心脏病死亡概率降低50%,是否可取呢?将无遗传风险者的心脏病死亡概率降低10%,并顺便赋予他们运动能力更强的基因,又是否可取?疾病治疗和人体优化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社会对后者的接受程度如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愈发安全、强大,需要区分对待的情况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以上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也许有一天,当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能得到更高的保证,大家都能在家里进行DNA自我修改了。

Andrew Steele,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科普作家、《瞰创新》专栏撰稿人

来源:瞰创新

原标题:“生物黑客”增强人体:医学新曙光,还是伦理道德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物黑客”增强人体:医学新曙光,还是伦理道德困境?

“生物黑客”行为带来了伦理道德挑战。

文|Andrew Steele

编辑|Meister Xia

导读

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通过基因编辑和机械植入等方法,提高人体健康、智力或其他能力成为可能。但是使用这些技术对人进行“改良”涉及到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一些民间“生物黑客”私下使用这些技术,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是否应该规范或限制生物黑客的发展和应用?现在被视为前沿的“生物黑客”手段,未来是否会成为司空见惯的通用医疗技术呢?

一览:

  • DNA优化的理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发。当时,“人种改良学”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潮。
  • 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遗传机制的复杂性,我们仍无法充分掌握其规律。
  • 尽管如此,依旧有一些企业或个人试图通过CRISPR或脑机接口技术增强人体机能。
  • “生物黑客”行为带来了伦理道德挑战,不过相关技术的开发努力层出不穷,以期根除致命遗传疾病,乃至提高人类后代认知能力。

未来的人类将是什么样?几百年后的人类后代,是与我们在外貌上相差无几,寿命相当,还是在最新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加持下,拥有更强壮的机械肢体、更智慧的心灵、更长的寿命?

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开始思考上述情形带来的伦理道德挑战。新技术的诞生,也意味着未来的人只要愿意花费点精力(并承担巨大风险),就能足不出户地“优化”自己的身体。在本期文章中,让我们走进“生物黑客”的世界,了解其增强人体的梦想,剖析相关的风险,展望其未来。

01、胚胎优化,新型“优生”?

新闻头条里,总能见到某疑难疾病、某性格特征对应的基因“被发现”的报道,仿佛人生在世,一切由DNA注定。既然如此,人能通过DNA编辑改善体质、提高智力吗?

这一想法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萌发。当时,“人种改良学”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潮。这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也可以像农作物和牲口一样进行培优育种。英国首相邱吉尔、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知名基因和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都推崇或研究过“人种改良学”。虽然德国纳粹令人发指的种族大屠杀让“人种改良学”彻底身败名裂,但其核心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当今的“人种改良”提倡者不再宣扬种族歧视、不再推行强制节育,而是强调个人对身体的自主权,指出政府应该提供相关福利制度,让人们有机会挣脱基因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

优生学在政治上不讨好,现代研究也表明其理论体系很不稳固。人类大多数的性状(无论是好是坏)以及疾病,包括新闻中常常提及的那些,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基因共同决定,不是靠单一基因,其控制机制存在不确定性,最终的表达与环境影响也有关系。

“对胎儿进行基因缺陷筛查的技术已成熟普及,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

在中学课本中,人类瞳孔颜色的遗传模型被简化,用于解释遗传学原理,但事实上控制颜色的基因有16个,而且机制是非确定性的。控制身高的基因片段多达1万个,分布在染色体不同部位,而且身高还受饮食等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儿时。至于智力,这是个本身就难以量化的指标,且就算IQ真能准确衡量智力,我们对控制IQ的基因了解甚少。凭借现在的技术,连人类眼睛颜色都不能实现选择性培育,更不用说智力了。

尽管如此,仍有企业宣称能通过基因表达预测和筛选,帮父母挑出“最聪明”的胚胎。对胎儿进行基因缺陷筛查的技术已成熟普及,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体外受精的夫妇可以接受“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从试管中发育的胚胎中提取少量细胞样本,进行DNA检测,判断胎儿成年后患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将PGD作为“预测智力”的工具。

美国企业Genomic Prediction推出了一系列名为LifeView的胎儿基因诊断服务,其中包括一款“豪华版”多基因测试(PGT-T),在测试结束后通过统计学方式生成一个多基因风险指数。具体而言,工作人员会分析胎儿DNA中数百处位置是否发生变异,并计算出相关疾病发病的概率。这种做法对于研究大规模群体具有一定意义,有助于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蔓延趋势,但作为单个胎儿未来健康诊断工具,则存在诸多缺陷。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成的指数只不过是一个统计学计算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工作人员选用的“风险基因”与所想要预测的疾病不存在直接、简单的因果关系。何况,测试不能面面俱到。就算真能挑出癌症风险较小的胚胎,又怎么能保证该胚胎患其他疾病的概率不会更高呢?

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测试准确有效,其结果会迫使准父母做出艰难的取舍。“智商分数”最高的胚胎,“患癌分数”也最高怎么办?这该让准父母如何选择?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问题就更棘手了:难道我们要把疾病、生理性状也分个三六九等,根据每项的“权重”来“科学取舍”?万一要在两种疾病中选择,其中一种疾病未来有治但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另一种不能治,该怎么选才能真正保护后代?

02、生物黑客

对胚胎DNA进行修改筛选存在诸多伦理道德问题。成年人自愿改变自身基因,问题是否会少一些呢?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自我基因编辑将变得轻松又简单。现在,科学家和医生们已经在使用初代基因疗法,治疗致命的遗传疾病。当然,也有一些民间“生物黑客”私下使用这些技术,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

美国DNA编辑工具企业创始人Josiah Zayner就是一名“生物黑客”,他曾经在镜头前给自己注射了一种含有CRISPR组分的“基因编辑剂”,以期增强肌肉力量。这种博人眼球的做法能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侧面说明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不过,DNA自助改造可能是无效的,也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险。向成年人体内引入足够多的基因编辑组分,波及足够多的细胞,以至于产生可观的变化,技术还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基因工程只能在人体外进行:提取一些细胞,在实验室的受控条件下编辑其基因。万一注射入体内的组分开始生效了,有可能会发生“脱靶”基因编辑,导致癌症,这是最大的风险。极端的“生物黑客”行为非常危险,即使有益处,也几乎可以忽略。后来,Zayner也表示了后悔,不该给大众树立负面、鲁莽的榜样。

还有一种“生物黑客”理念是将机械设备植入人体,辅助身体机能。埃隆·马斯克协创了一家叫做Neuralink的企业,研发人脑—计算机接口,其长期目标是实现“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融合”。马斯克认为,如果人脑可直接接入AI,人工智能发展就不会再与人类利益背道而驰,二者能实现真正的相辅相成。

Neuralink提出了不少远大志向,甚至还获得了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可惜最终都无疾而终。马斯克曾说,Neuralink“将通过芯片植入,修复脑损伤或脊髓损伤造成的机能损失。”但迄今为止,该公司最受瞩目的成就不过是在2021年让一只猴子通过脑机接口玩经典电子乒乓球游戏。

媒体近年所报道的许多仿生植入技术,基本上都是因为太无用、太诡异而吸引眼球,并不是因为有切实的技术突破。一家名为Biohax International的公司已经在几千名顾客身上植入了ID“生物芯片”,但仅限于实现出门带钥匙提醒、便捷移动支付等锦上添花的功能。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愿意为了这一点小小的方便,而去做手术植入芯片吧。

也有其他的生物黑客使用更传统的医学手段来优化自身机能:借助雷帕霉素等正规药物的副作用,增强体质或刺激大脑认知能力。想要获得这些物质,可以从黑企业买“三无产品”,也可以找不需要处方的网上“黑药店”,但可想而知,成分、含量肯定不会有任何保证…

总而言之,DIY“生物黑客”行为存在风险,无论是由于植入基因编辑组分导致癌症或感染,还是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副作用,必须谨慎。

03、“生物黑客”还是主流医疗?

随着新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现在被视为前沿的“生物黑客”手段,未来是否会成为司空见惯的通用医疗技术呢?

现在大部分人觉得在手中植入ID芯片过于前卫,有点危险,但人机接口技术比我们想象得要普遍:搭载着微芯片的起搏器,保证患者心脏跳动;外部麦克风连接着植入式耳蜗直通大脑神经,帮助失聪者获得听觉;植入式血糖监测器正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替较为麻烦的手指尖端点刺测试和外部CGM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黑客’手段和通用医疗技术的界线将愈发模糊。”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黑客”手段和通用医疗技术的界线将愈发模糊。大家现在都在戴的智能手表,能监测心率、计算步数。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如果出现植入体内的智能手环,能实时监测血液成分、诊断疾病、提供饮食锻炼建议,那这算是“生物黑客”技术,还是现有医学技术创新的延续呢?

同样,基因治疗和基因优化之间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可能(但不绝对)致死的疾病,使用基因疗法编辑相应的基因片段降低风险,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用同样手段,将遗传高危人群的心脏病死亡概率降低50%,是否可取呢?将无遗传风险者的心脏病死亡概率降低10%,并顺便赋予他们运动能力更强的基因,又是否可取?疾病治疗和人体优化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社会对后者的接受程度如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愈发安全、强大,需要区分对待的情况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以上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也许有一天,当基因编辑的安全性能得到更高的保证,大家都能在家里进行DNA自我修改了。

Andrew Steele,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科普作家、《瞰创新》专栏撰稿人

来源:瞰创新

原标题:“生物黑客”增强人体:医学新曙光,还是伦理道德困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