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直播电商,将迎来一次蝶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直播电商,将迎来一次蝶变?

规范直播带货,杭州干得漂亮!

文|正解局

杭州,是响当当的网红城市,直播电商之都。

就在昨天(11月1日),赶在下班前,杭州市在网上挂出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规范直播电商行业。

这次是公开征求意见。

其实,只要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相关内容肯定是有过很多次内部讨论,已经基本定型。

说起直播电商,大家是有爱有恨。

可以说,在规范直播电商这件事儿上,杭州又一次走在了各个城市的前面。

早在2020年,有数据就显示杭州的电商主播有约40万人

现在,一般认为,直播电商出现在2016年。

标志性的事件是,当年5月,淘宝开通直播平台,4个月后,京东也上线直播功能。

2017年,中国直播电商的交易规模就快摸到200亿元。

接着,直播电商就轰轰烈烈地发展开来,交易规模更是爆炸式增长。

一边看直播,一边买买买,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到2022年,全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就达到惊人的34879亿元,是2017年的170多倍!

很多城市把直播电商作为重要产业,来扶持发展。

这其中也就造就了很多直播电商聚集区,像临沂市兰山区、上海外高桥短视频直播基地等等。

当然,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杭州。

杭州原本就在电商领域处于领先,做起直播电商,更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根据官方数据,杭州有综合类、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32家、主播近5万人,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00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

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在杭州,每24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主播;每12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直播相关行业。

但正像我们很多人已经发现的,直播电商在疯狂生长,问题、弊端也在不断出现。

就像我的朋友圈,就有个朋友发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他看着主播叫卖的纯净水很实惠、很便宜,所以,立马下单了几箱。

收到快递感觉就不对,包裹小得让人不敢相信,而且轻飘飘。

拆开一看,完全傻眼,就是下面这种袖珍版。

当然,这还不算过分的。

现实中,低俗、卖惨都是常规操作,更有主播直接就卖起假货,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主播卖起各种“保健品”,说得都头头是道……

反正,对于很多主播来说,干他几票,这些人只要拿到钱就行。

今年7月份,就有个新闻。

长春市警方打掉了一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他们专门在某直播平台上叫卖假冒化妆品,警方扣押假冒品牌化妆品4000多箱,涉案金额1500余万元。

这些小作坊生产的低劣化学制剂,在直播间里变成了名牌高档化妆品,转眼又抹上了消费者的脸蛋上。

这两天甚至还曝出某头部主播卖的和田玉有问题的消息。

上面这些问题,在传统电商,包括线下也会存在。

但直播电商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头部主播携巨量粉丝、影响力,开始冲击既有的零售格局。

一些头部主播想着去垄断定价权。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两天,京东采销人员喊话某头部主播“二选一”。

根据网上消息,这名京东工作人员收到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原因为一款海氏的烤箱,在京东卖得比这个头部主播直播间更便宜,海氏要求京东赔偿违约金。

京东的工作人员叫屈:之所以便宜,是他牺牲了部门的毛利,相当于京东掏腰包进行补贴。

但品牌方海氏也有自己的道理:因为他们和这个主播有“低价协议”,京东这样干,相当于导致海氏与主播违约,可能被主播索赔。所以,海氏赶忙先把京东给告了。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主播去把价格打下来,得实惠的是消费者。

但实际上,有竞争力才有活力,主播是把价格打下来了,但他们垄断了定价权,等于是消灭了后面的竞争。

举个很多人亲身体验过的例子。

在好几年前,网约车开始兴起的时候,各个品牌大战。

我记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打车就只要一分钱。

可现在呢,网约车格局固化,头部玩家牢牢掌握市场。

回过头来,打车的人就能发现,价格并没有比出租车便宜多少。

网约车司机拿得更少了,最后的赢家是网约车平台。

所以,如果任由头部主播去垄断定价权,结果同样会是这样的,得利的不会是消费者。

主播不是慈善家,要赚钱。

很多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线下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

而更深远的影响,是电商尤其是现在风头越来越强劲直播电商对线下实体店的影响。

有数据统计说,目前直播电商行业渗透率(直播电商渗透率=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在2022年已经达到25.3%,未来还会继续增长。

以前,有一个说法:一个杂货铺能养活一个中产家庭。

但在电商、直播的冲击下,很多实体店凋零。

原本一大块蛋糕,大家一起分着吃。

而慢慢地,这块蛋糕,变成了少数头部主播的独享。

杭州这次推出的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规范直播电商发展,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

任何商业都有垄断、夺取超额利润的冲动,所以,监管者从政策层面必须规制。

互惠,才是商业之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直播电商,将迎来一次蝶变?

规范直播带货,杭州干得漂亮!

文|正解局

杭州,是响当当的网红城市,直播电商之都。

就在昨天(11月1日),赶在下班前,杭州市在网上挂出了《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规范直播电商行业。

这次是公开征求意见。

其实,只要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相关内容肯定是有过很多次内部讨论,已经基本定型。

说起直播电商,大家是有爱有恨。

可以说,在规范直播电商这件事儿上,杭州又一次走在了各个城市的前面。

早在2020年,有数据就显示杭州的电商主播有约40万人

现在,一般认为,直播电商出现在2016年。

标志性的事件是,当年5月,淘宝开通直播平台,4个月后,京东也上线直播功能。

2017年,中国直播电商的交易规模就快摸到200亿元。

接着,直播电商就轰轰烈烈地发展开来,交易规模更是爆炸式增长。

一边看直播,一边买买买,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到2022年,全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就达到惊人的34879亿元,是2017年的170多倍!

很多城市把直播电商作为重要产业,来扶持发展。

这其中也就造就了很多直播电商聚集区,像临沂市兰山区、上海外高桥短视频直播基地等等。

当然,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杭州。

杭州原本就在电商领域处于领先,做起直播电商,更是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根据官方数据,杭州有综合类、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32家、主播近5万人,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00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

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在杭州,每244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主播;每12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直播相关行业。

但正像我们很多人已经发现的,直播电商在疯狂生长,问题、弊端也在不断出现。

就像我的朋友圈,就有个朋友发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他看着主播叫卖的纯净水很实惠、很便宜,所以,立马下单了几箱。

收到快递感觉就不对,包裹小得让人不敢相信,而且轻飘飘。

拆开一看,完全傻眼,就是下面这种袖珍版。

当然,这还不算过分的。

现实中,低俗、卖惨都是常规操作,更有主播直接就卖起假货,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主播卖起各种“保健品”,说得都头头是道……

反正,对于很多主播来说,干他几票,这些人只要拿到钱就行。

今年7月份,就有个新闻。

长春市警方打掉了一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他们专门在某直播平台上叫卖假冒化妆品,警方扣押假冒品牌化妆品4000多箱,涉案金额1500余万元。

这些小作坊生产的低劣化学制剂,在直播间里变成了名牌高档化妆品,转眼又抹上了消费者的脸蛋上。

这两天甚至还曝出某头部主播卖的和田玉有问题的消息。

上面这些问题,在传统电商,包括线下也会存在。

但直播电商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头部主播携巨量粉丝、影响力,开始冲击既有的零售格局。

一些头部主播想着去垄断定价权。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两天,京东采销人员喊话某头部主播“二选一”。

根据网上消息,这名京东工作人员收到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原因为一款海氏的烤箱,在京东卖得比这个头部主播直播间更便宜,海氏要求京东赔偿违约金。

京东的工作人员叫屈:之所以便宜,是他牺牲了部门的毛利,相当于京东掏腰包进行补贴。

但品牌方海氏也有自己的道理:因为他们和这个主播有“低价协议”,京东这样干,相当于导致海氏与主播违约,可能被主播索赔。所以,海氏赶忙先把京东给告了。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主播去把价格打下来,得实惠的是消费者。

但实际上,有竞争力才有活力,主播是把价格打下来了,但他们垄断了定价权,等于是消灭了后面的竞争。

举个很多人亲身体验过的例子。

在好几年前,网约车开始兴起的时候,各个品牌大战。

我记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打车就只要一分钱。

可现在呢,网约车格局固化,头部玩家牢牢掌握市场。

回过头来,打车的人就能发现,价格并没有比出租车便宜多少。

网约车司机拿得更少了,最后的赢家是网约车平台。

所以,如果任由头部主播去垄断定价权,结果同样会是这样的,得利的不会是消费者。

主播不是慈善家,要赚钱。

很多头部主播的带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线下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

而更深远的影响,是电商尤其是现在风头越来越强劲直播电商对线下实体店的影响。

有数据统计说,目前直播电商行业渗透率(直播电商渗透率=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在2022年已经达到25.3%,未来还会继续增长。

以前,有一个说法:一个杂货铺能养活一个中产家庭。

但在电商、直播的冲击下,很多实体店凋零。

原本一大块蛋糕,大家一起分着吃。

而慢慢地,这块蛋糕,变成了少数头部主播的独享。

杭州这次推出的直播电商产业合规指引,规范直播电商发展,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

任何商业都有垄断、夺取超额利润的冲动,所以,监管者从政策层面必须规制。

互惠,才是商业之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