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美妆的崛起,在“双11”这样的大促节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天猫双11美妆行业预售首日榜单上,珀莱雅拿下第一,薇诺娜、夸迪等国货品牌入围榜单TOP10。与去年相比,雅诗兰黛跌出前三,资生堂、SK-II和科颜氏则跌出前二十。
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美奢行业护肤榜上,韩束和珀莱雅双双占据榜单前两位,自然堂、达尔肤、谷雨、丸美和欧诗漫等国货品牌均在榜上。
国货美妆与国际大牌的角逐到了这一阶段,靠的绝不仅是国货情怀或平价优势,而是产品本身,归根结底则是研发实力的比拼。
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夸迪母公司华熙生物为例,自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保持在5%以上,并逐年稳步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华熙生物的研发费用率达到6.56%,高于同期贝泰妮的5.3%、丸美股份的2.9%和珀莱雅的2.5%。
作为一家从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原料业务起家,目前布局了生物活性原料、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功能性食品等上下游四大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实力既是华熙生物的根基,也是其相较于其他美妆企业的核心优势。
目前,华熙生物旗下四大功能性护肤品牌已明确差异化定位,包括专注玻尿酸科技修护的润百颜、抗初老护肤的夸迪、油皮护肤的BM肌活,以及敏感肌护理的米蓓尔。
功能性护肤品已成长为华熙生物的业绩支柱。2022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达4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七成。其中,润百颜和夸迪单品牌营收均超10亿元。而在2018年,该业务板块收入还不超过3亿元。
当一家在To B业务上稳坐“隐形冠军”宝座多年的企业发展C端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洞察消费者需求,并将上游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
华熙生物护肤品狂飙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原料创新是底层动力
在华熙生物护肤品事业线研发管理总监刘喆看来,研发并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发明,而是要让这些发明产生商业价值。因此,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要从两个角度出发。
“从科学本质出发,不断创造技术的可能性;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不断洞察消费者需求。”刘喆说。
外界的一个常见误区是,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就是把各种功能性成分组合在一起。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据华熙生物王玉玲工作室负责人、资深配方师王玉玲介绍,一款产品的更新或许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但这背后是大量的基础研究,它们通常需要多年的、渐进式的成果累积。
这对研发能力的要求并不低。这也是为何一些护肤品企业会选择采购原料,仅在配方层面做研发,再委托外部代工生产。
而华熙生物长期深耕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材料的研发,且大部分功能性护肤品为自主生产,这决定了其研发的深度和广度。
据刘喆介绍,华熙生物对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是全链路的,贯穿原料、配方技术、包装剂型、生产工艺等多个环节。
原料创新是终端产品创新的底层动力和根本来源之一。
原料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物质。与从动物或植物中提取相关原料相比,用合成生物技术来生产,产率和纯度都能有明显改进,大大降低成本实现普惠的同时,还绿色环保。
除了长期研发的透明质酸外,华熙生物也正在胶原蛋白、麦角硫因、人乳寡糖等赛道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截至2022年末,华熙生物已建有约百余种活性物质库,部分已经完成产品转化,比如新一代微分子透明质酸Hybloom™微真和Bioyouth™-EGT Pure超纯麦角硫因等原料产品,后者已应用于米蓓尔的抗衰产品中。此外,红景天苷、甘油葡糖苷、人乳寡糖和肌肽等物质也在进一步产业化中。
但新物质的开发周期较长,而终端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为了能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刘喆团队积极储备新物质的同时,还在拓展既有物质的功效维度,做金矿的二次挖掘。
在这方面,刘喆团队通过对既有成分做“化学接枝”、“超分子组装”、“混合增效”三条路线进行创新。
化学接枝相当于将两种成分“嫁接”,起到1+1>2的效果。以刘喆团队研发的透明质酸和谷氨酸的接枝物HA-Glu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其炎症调节效果显著提升,并且可以促进受损皮肤的再生与重构,仅需一个成分就能解决皮肤屏障修复的多阶段需求。据刘喆介绍,这一全新原料将在2024年初上市。
超分子组装则是让两个分子彼此“纠缠”,它们形成的超分子能携带多种活性成分,形成1+N的组合。这一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在前期借助计算机模拟设计并筛选出可能的超分子组合,有效降低了筛选成本和周期。
在BM肌活新上市的海藻充能水和充能霜中,华熙生物已经使用了GABA(γ-氨基丁酸)超分子,它同时携带多种活性成分,在促进吸收、长效作用和降低刺激性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
混合增效,则是发挥了华熙活性物的赋能特点。比如,将特定分子量、特定酶切的透明质酸与其他活性物以特定比例组合,能实现显著的协同增效。实验表明,透明质酸可以赋能蓝铜肽提升促胶原的能力、赋能四肽提升抗炎能力等。
刘喆表示,“成分党”的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越多越好,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同的原料成分混合可能会相互拮抗,反而抑制了有效成分的表达。这也是为何仅对配方做创新是有局限的,原料层面的创新才是研发深度的体现。
全链路创新体现研发广度
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广度则体现在原料之后各环节的创新,包括配方、包装剂型、生产工艺等。
从事护肤品配方工作多年的王玉玲认为,好的护肤品首先要做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其次是能精准地服务于某种需求,并能有较高的性价比,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能通过配方技术的创新来实现。配方技术的创新,简而言之,就是为好原料选择合适的载体和技术,使其尽可能地呈现预期功效和体验感。
据王玉玲介绍,目前华熙生物拥有多种配方技术,包括三维悬浮技术、脂质体技术、Hyatarcol传导技术、相转化技术等,它们已被应用于部分产品中。
比如,润百颜的明星产品“玻尿酸屏障调理次抛精华液”运用了脂质体技术,它有助于增强透皮吸收效果。BM肌活的“独角兽双萃精华油”“海藻充能霜”“糙米平衡控油乳”则使用了Hyatarcol传导技术,该技术以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为载体,结合复配技术或制剂技术,能够促进或阻碍皮肤屏障对特定活性成分的吸收,帮助不同成分在皮肤表面和深层各自发挥作用。
原料和配方之后,全链路创新的下游便是包装剂型和生产工艺。
包装创新首先关乎企业的环境责任。目前,华熙生物已经完成甘蔗基塑料在次抛包材中的应用研究,该包材即将用于润百颜的产品中。相较于传统的石油基塑料,每吨生物基塑料可减少约3吨二氧化碳排放。
包装剂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肤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能否发挥与实验室阶段同等的功效。据王玉玲介绍,华熙生物的护肤品着重把有功效的成分给足,而尽量不用或减少增稠剂、防腐剂等对皮肤没有功效的成分添加。
这也是为何华熙生物在行业内率先将医用的次抛包装用到护肤品中。“这是为了避免活性成分打开之后被氧化掉,第二就是尽量减少防腐剂的使用。”刘喆说。
影响技术最终呈现的还有生产工艺。据刘喆介绍,华熙生物的护肤品生产线已经实现全自动灌装。
工业4.0为技术落地保驾护航
界面时尚在华熙生物位于安徽巢湖的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见到了这条生产线。
在化妆品生产车间,参观者顺着动线走过中央控制室、制水间、乳化间、静置间、灌装间、包装间等车间,透过全落地的透明玻璃,便能清晰地看到一款护肤品从原料到成品的诞生全过程。
第一站中央控制室相当于是工厂的“大脑”。这里只需一人操作系统,便能实现对工厂的数字化监测,完成生产调度、过程控制、质量监控、数据处理、故障分析等工作。监测数据均来自生产线上设备的实时参数,这些数据也会被传送至华熙生物总部,以便汇总分析全国各地工厂的生产情况。
制水间是整个生产线的源头。在化妆品生产中,水是最广泛和最丰富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护肤品的品质与功效。据导览员介绍,华熙生物将工厂选址在巢湖的原因之一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水质。
在制水间,生活饮用水通过活性炭、多介质、树脂层、RO反渗透、EDI电渗析等层层处理净化而成,并受热转化为洁净蒸汽。目前,华熙生物的护肤品用的都是医药级纯净水。
优质水随后进入乳化间,在这里与凝结了技术结晶的各种原料按照配比搅拌、均质,MES系统(生产执行系统)会在这一过程中确保物料投料准确、工艺参数符合规程要求。
原料完成配制后,便转移到静置车间。在这里,半成品物料会在密闭的储罐中静置,通过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指标等相关检测,确保其满足品质要求后,才会进入最终的灌装和包装环节。
静置车间通过管道直接与灌装车间相连,因而可以隔绝外界空气,全自动化的灌装设备也无需人工操作,这些都能极大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的产品不良率。
这一整套的护肤产品生产流程,是华熙生物自2018年启动工业4.0以来的建设成果之一。
工业4.0是指在计算机驱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让机器通过自主的数据学习变得更加智能。通过工业4.0建设,华熙生物整体生产过程实现了高水平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上游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保驾护航。
在全透明化的量产车间隔壁,一个名为“未来黑灯车间”的空间颇显神秘。这是华熙生物为个性化定制打造的柔性生产线模型。
未来,消费者可以在华熙生物的线上或线下平台做皮肤检测,再通过柔性生产设备定制专属护肤品。这些护肤品的配方来自华熙生物的配方库,均已验证并备案。与量产的产品相比,它们同样安全有效,且针对性更强。
这也体现了华熙生物护肤品研发团队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洞察。据刘喆介绍,同样的皮肤问题背后的生化机理未必相同,通过个性化分析和定制,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避免“猛药治小病”。
回望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这验证了华熙生物从科技力到产品力的转化能力。根据华熙生物坚持的“科学→技术→产品→品牌”发展逻辑,下一步便是对品牌力的提升。
2023年上半年,华熙生物对功能性护肤品四大品牌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审视,明确了关键能力的提升:产品端完善大单品布局,渠道端提升自有渠道占比,品牌端聚焦核心用户的心智占领,为迈向下一个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