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在上海,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2023年11月15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刚出台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表示,近年来,上海基本建成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分类习惯普遍养成,形成了垃圾分类“上海模式”。但是,上海在分类实效、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此次出台的《工作方案》是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相关举措。
《行动方案》提出了五项重点指标:到2025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8%;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介绍,全市常住人口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指标,将通过观察居民、村民投放情况测算比例。现阶段该比例在97%左右,下一步目标要达到98%。
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指标,通过考察居住区(村)和单位生活垃圾的分类实效、设备配置、标志标识、垃圾箱房及周边环境,比如垃圾箱房内垃圾桶是否满溢及时清运,垃圾箱房周边有无污水、污迹,小区内有无小包垃圾落地等要素的达标情况,目标是稳定达到95%以上。
邓建平透露,现阶段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满意度达到95%,下一步目标是达到96%。
源头减量率指标主要考察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杯具、餐具,一次性日用品、办公用品)、包装物(如产品包装、快递包装)、湿垃圾(农贸市场、菜场、餐饮)减量和可回收物回收增量占同期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
邓建平表示,目前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已经超过4%,下阶段将通过大力开展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和包装物减量回收利用行动等措施,推进源头减量率达到5%。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是指未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设施进行处理的可回收物、湿垃圾的数量占同期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
他透露,目前上海回收利用率已经达到43%,下阶段,上海通过新一批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回收体系的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回收利用率预计可达到45%。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六大工作任务: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分类实效常态化;优化投放环境,推进分类投放便利化;推动低碳转型,实现源头分类减量化;完善设施设备,达到全程分类系统化;健全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利用资源化;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监督管理智能化。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自此,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市民的法定义务。
四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和超特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上海始终保持全国第一。
目前,上海垃圾分类实效基本保持稳定,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明显,今年1-10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325吨。对比《条例》实施前的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出量分别增长1.8倍、14倍和0.7倍,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5%。
四年来,上海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基本健全。
目前,上海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6万吨/日,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自今年9月起,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到43%。
此外,上海规划新增7座湿垃圾集中设施,其中6座已开工建设,另外1座正在开展准备工作。
王为人表示,预计至“十四五”末,上海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8万吨/日,将为上海日均约2.6万吨的干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也为协同处理其他固体废物提供有力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