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医美巨头重资下注的新风口,谁在悄悄“抢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医美巨头重资下注的新风口,谁在悄悄“抢跑”?

医美巨头悄悄开卷,又一个新风口呼之欲出?

图片来源:pexels-Anna Shvets

文|动脉网

近期,国内医美巨头们又“闲”不住了。

11月8日,爱美客与韩国光子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激光医疗器械企业Jeisys签署了一份经销协议,获得了Jeisys 旗下两款光电抗衰器械在中国的推广、分销、销售和相关服务,成为中国内地独家经销商。

不过这并不是个例,在此之前,包括昊海生物、华东医药等在内的多家医美巨头也都曾下场押注过光电医美设备厂商。可以说,一场聚焦于医美巨头对光电医美设备厂商“买买买”的疯狂模式正在开启。

但光电医美领域的热闹还不止于此。日前,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光电医疗美容设备综合供应商奇致激光的IPO申请已获受理,将正式向上市发起冲击。而在一级市场,威脉医疗和西弥斯医疗两家光电医美领域的初创企业也在近期顺利完成融资,并且其投资方都来历不小,分别是国内美妆巨头贝泰妮集团和国资“天花板”深创投。

事实上,这一幕在医美行业似曾相识,如今已成功跑出的肉毒素和胶原蛋白赛道,在前几年也同样经历了被巨头和资本推向行业风口浪尖的高光时刻。那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潜力赛道正在医美领域悄悄酝酿?而在这之中,谁又已经开始“抢跑”?

医美巨头下场开“卷”,意在何为?

市场寒冬之下,行业里的任何一个动作往往都兼具了更多层面的含义,此次医美巨头集体押注光电医美设备也是如此。

先从全球市场来看,医美上游行业的并购整合趋势仍然存在,具体体现在体量大的公司持续整合有特色的医美产品。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向动脉网讲述了其内在逻辑,他谈道,“医美设备往往应对一个或几个适应症,很适合被整合。而对于医美上游厂商来说,通过整合可以丰富自身产品管线,使整体业务更加协同,品项搭配也更为完整,以此来提升业务体量。”

这是站在医美行业当前的整体趋势来看,那么再聚焦到国内市场,医美巨头集体“下场”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特殊因素呢?

首先当然是基于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不过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随着玻尿酸赛道近年来愈发拥挤,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价格都在逐年下降,这就造成了不少医美上游厂商开始出现业务瓶颈。以华熙生物为例,其在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25亿元,同比下滑10.27%,这是华熙生物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

所以,医美上游厂商们近些年都在渴望扩展新的业务板块,而在这之中,市场潜力较大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光电医美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医美下沉市场的挖掘。据悉,当前中国医美约2000万消费者主要集中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且渗透率现阶段已经较高,未来很难有大体量的提升。医美市场未来真正的增量则是来自于下沉市场,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相比于对技术和医生都要求较高的手术类和注射类项目,光电医美类项目对设备依赖性较强,更易于标准化,因此风险较小,再加上其具备单价低且复购率高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带动医美服务对下沉市场的渗透。

而除了业务增长的诉求,还有一点关键性因素是上游厂商基于行业大环境变化而主动做出的调整。当然,这也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从医疗器械的行业发展路径看,医美设备的进口替代已进入重要节点。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深有感触,他谈道,“参考国产超声、CT、核磁的发展路径,医美设备行业当前已经经过进口产商的市场培育,国产厂家也开始顺势进行仿制和技术追赶,现阶段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悉,近年来,虽然进口厂商在国内医美设备合规市场的总体市占率略有下滑,但仍高达80%以上,尤其是在高端设备这一块,其比例还要更高,因此国产替代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则是从治疗方式来看,药械联合在医美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对此,某家专注于医美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向动脉网谈道,“在轻医美领域,联合治疗已经成为当下最常用的手段,具体到C端场景,医生一般会建议客户先做注射填充,大概一个月后再进行光电医美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细分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使得术后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1+1>2的水平。所以,两者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同提高临床认可度的合作关系。”

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前医美巨头集体下场布局光电医美,既有其内在对于丰富产品管线,寻找新业务增长的诉求,同时也有外部医美器械国产替代迎来拐点、整体诊疗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行业大趋势。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何寻求平衡?

在光电医美领域,发力的不仅仅是医美巨头,投资人也当仁不让。

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仅光电医美上游产业链,就有芙迈蕾、南京佰福、雅光医疗、威脉医疗等超30家企业先后获得融资,总吸金超过25亿元,包括深创投、北极光、元生、远毅、深圳高新投、銘丰资本等在内的多家头部资本均有押注。

图1. 光电医美领域代表性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

而在这批初创企业中,芙迈蕾和威脉医疗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发展进程相对较快。以芙迈蕾为例,其成立于2021年,过去2年共完成3起融资,据悉,其专注于高端医美光电器械领域,目前已拥有多款核心产品,其中ForeShine水光机已于今年2月正式获批并顺利开启商业化,皮秒激光治疗仪已完成注册检测,实测性能参数完全可对标进口同类产品,即将开启临床试验;冷空气治疗仪也将于近期获批上市。

另外一家代表性企业是威脉医疗,其同样成立于2021年,目前已快速完成6起融资。作为一家以能量消融治疗系统为技术核心,提供微创及无创能量医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医疗器械企业,当前正在自主研发的产品线涵盖外周介入类射频消融系统、医疗美容类射频治疗仪等高端医疗器械。

那么回到原点,为什么光电医美领域开始在近一两年广泛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呢?

答案肯定是多维度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对医美下沉市场的挖掘、行业创新力的崛起以及医美器械国产替代迎来拐点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是由熟龄化消费群体比例提升而带来的消费医美需求的改变。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向动脉网谈道,“随着中国两次人口高峰均已跨过30岁,中国的主流医美消费客群也已从20-25岁逐渐漂移至‘轻熟’和‘初老’群体,对抗衰需求日益明确,而各种医美光电项目则刚好是能满足她们需求的手段之一。”

用户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市场趋势。据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的《2022年光电医美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轻医美平台交易量占比从2021年的49.2%上升到84%,其中“光电医美项目”GMV占比最高,达到43.63%,为轻医美最吸金项目。另外在2022年医美消费者最钟爱/最想尝试的医美项目中,47.34%的调研用户都选择了光电类项目,其背后的原因是价格相对亲民,另外体验门槛较低、风险较小,具备普惠性基因。

图2. 2018-2025年预计中国光电医美终端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头豹研究院、申港证券研究所)

也正是因为如此,光电医美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光电医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1.59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CAGR为13.43%,是医美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赛道。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光电医美在持续开拓市场潜力的同时,当前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在合规上,现阶段还面临很大障碍,存在大批无证产品使得国产设备鱼龙混杂。据行业人士透露,当前有不少企业在做出产品之后,完全没有拿证的规划,而是很快将产品向市场推广。

当然这只是行业乱象的一环,由于行业监管不到位,虚假宣传现象在光电医美领域也较为常见,主要体现在对消费者夸大功效、对治疗效果作保证性承诺等问题。根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2023年1-5月共监测到有关医美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多达90769条,主要涉及营销宣传、医疗资质和医疗质量三大类。

另外一大痛点则体现在创新力上,国产医美设备当前仍然以仿制为主,缺乏原始创新,未来可能会迅速陷入价格竞争。

目前,国内医美设备多为进口品牌,尤其是在高端医美产品这一块,我国相关企业起步较晚,相关核心人才也较为缺乏,这使得我国光电医美领域原始创新力明显不足,国产设备大多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领域。长此以往,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同质化愈发严重,低价竞争时代将很快到来。

最后则体现在技术维度上,由于光电能量源设备能量密度都比较高,容易对表皮造成损伤,包括色素沉着、红肿、淤青、结痂等副作用。尤其是对于敏感性肌肤,对外界光照、热刺激更加敏感,即刻可能会出现红肿、灼烧等感觉,术后继发引起皮肤屏障的概率会更高。另外,由于能量源设备可视化系统仍不够成熟,目前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治疗,个体肤质差异不同容易导致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皮下瘢痕、神经损伤等副作用,部分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后期修复。

所以从现阶段的视角来看,在光电医美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也隐藏着一些风险。

如何突围:做差异化创新

在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看来,当前投资光电医美其实有两种逻辑,一种是投基础品项,包括强脉冲光、激光类设备等等,它主要聚焦于国产替代和下沉市场的覆盖;而另一种是投差异化特色类品项,比如结合当前消费者结构变化而推动的抗衰产品,或者聚焦于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例如等离子体能量源对身体某些部位色素沉着的改善等等。

而沿着这两种投资逻辑,未来能在光电医美领域突出重围的企业画像也逐渐清晰。

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逻辑,优先选择有明确发展潜力的大细分赛道重点发展。比如沿着进口替代的逻辑,那么相应的产品就要又好又便宜,而这就需要在生产成本控制上下功夫;或者沿着投特色项目差异化的逻辑,那么第一点就是找准用户诉求,并坚定信心,通过临床证明产品价值,全方位合规化。

其次是做好差异性定位,并持续强化产品力。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效果,尤其是在医美领域,用户当前对更好效果的追求愈发强烈,而在这一点上,智能化与治疗场景的有效结合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提炼了三个维度:第一个是更精准的智能反馈,对即时治疗效果或体感有快速测量并形成控制,比如更精准的温度控制去达到一个最好的体验和效果的平衡;第二个是结合用户大数据对设备参数做智能设定,并推动其形成治疗方案;第三个是融合更多维度的信息达到智能设计治疗方案并实施实现,实现去人工体力化操作。

不过,当前在这一领域还没有特别大的动作,大家基本都处于观望状态,其难点在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对于光电医美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

最后是做好市场推广,为消费者传递正确的声音。在很多人看来,光电医美很明显的一大痛点就在于商业化场景过于单一,再加上当前因缺乏监管而造成的行业乱象,这就使得其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但这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一方面是面向医生做好学术推广,另一方面则是为广大消费者基于产品传递更为准确和客观的声音。比如王莘亮博士就提到人种局限性黄皮肤不适合高能量高频次的光电刺激,但项目销售过程中,可能给消费者不切实际的预期加上医生不节制反倒会造成副作用。所以,企业应该给予消费者正确的引导,避免过渡营销。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要求射频治疗类设备(含家用)统一按照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自明年4月1日起,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此类产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无疑再次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而从发展趋势上看,监管趋严和政策收紧,医美行业未来将逐渐向严肃医疗靠拢,整个就医流程也将变得更加正规化。

而技术上、监管上的高门槛也将使得光电类产品愈发稀缺,但这也意味着,先布局、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优秀的产品和品牌,先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也更具备在未来突出重围的潜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医美巨头重资下注的新风口,谁在悄悄“抢跑”?

医美巨头悄悄开卷,又一个新风口呼之欲出?

图片来源:pexels-Anna Shvets

文|动脉网

近期,国内医美巨头们又“闲”不住了。

11月8日,爱美客与韩国光子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激光医疗器械企业Jeisys签署了一份经销协议,获得了Jeisys 旗下两款光电抗衰器械在中国的推广、分销、销售和相关服务,成为中国内地独家经销商。

不过这并不是个例,在此之前,包括昊海生物、华东医药等在内的多家医美巨头也都曾下场押注过光电医美设备厂商。可以说,一场聚焦于医美巨头对光电医美设备厂商“买买买”的疯狂模式正在开启。

但光电医美领域的热闹还不止于此。日前,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光电医疗美容设备综合供应商奇致激光的IPO申请已获受理,将正式向上市发起冲击。而在一级市场,威脉医疗和西弥斯医疗两家光电医美领域的初创企业也在近期顺利完成融资,并且其投资方都来历不小,分别是国内美妆巨头贝泰妮集团和国资“天花板”深创投。

事实上,这一幕在医美行业似曾相识,如今已成功跑出的肉毒素和胶原蛋白赛道,在前几年也同样经历了被巨头和资本推向行业风口浪尖的高光时刻。那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潜力赛道正在医美领域悄悄酝酿?而在这之中,谁又已经开始“抢跑”?

医美巨头下场开“卷”,意在何为?

市场寒冬之下,行业里的任何一个动作往往都兼具了更多层面的含义,此次医美巨头集体押注光电医美设备也是如此。

先从全球市场来看,医美上游行业的并购整合趋势仍然存在,具体体现在体量大的公司持续整合有特色的医美产品。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向动脉网讲述了其内在逻辑,他谈道,“医美设备往往应对一个或几个适应症,很适合被整合。而对于医美上游厂商来说,通过整合可以丰富自身产品管线,使整体业务更加协同,品项搭配也更为完整,以此来提升业务体量。”

这是站在医美行业当前的整体趋势来看,那么再聚焦到国内市场,医美巨头集体“下场”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特殊因素呢?

首先当然是基于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不过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随着玻尿酸赛道近年来愈发拥挤,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价格都在逐年下降,这就造成了不少医美上游厂商开始出现业务瓶颈。以华熙生物为例,其在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25亿元,同比下滑10.27%,这是华熙生物自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

所以,医美上游厂商们近些年都在渴望扩展新的业务板块,而在这之中,市场潜力较大且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光电医美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医美下沉市场的挖掘。据悉,当前中国医美约2000万消费者主要集中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且渗透率现阶段已经较高,未来很难有大体量的提升。医美市场未来真正的增量则是来自于下沉市场,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相比于对技术和医生都要求较高的手术类和注射类项目,光电医美类项目对设备依赖性较强,更易于标准化,因此风险较小,再加上其具备单价低且复购率高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带动医美服务对下沉市场的渗透。

而除了业务增长的诉求,还有一点关键性因素是上游厂商基于行业大环境变化而主动做出的调整。当然,这也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从医疗器械的行业发展路径看,医美设备的进口替代已进入重要节点。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深有感触,他谈道,“参考国产超声、CT、核磁的发展路径,医美设备行业当前已经经过进口产商的市场培育,国产厂家也开始顺势进行仿制和技术追赶,现阶段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悉,近年来,虽然进口厂商在国内医美设备合规市场的总体市占率略有下滑,但仍高达80%以上,尤其是在高端设备这一块,其比例还要更高,因此国产替代在当前已是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则是从治疗方式来看,药械联合在医美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对此,某家专注于医美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向动脉网谈道,“在轻医美领域,联合治疗已经成为当下最常用的手段,具体到C端场景,医生一般会建议客户先做注射填充,大概一个月后再进行光电医美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细分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使得术后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1+1>2的水平。所以,两者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同提高临床认可度的合作关系。”

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前医美巨头集体下场布局光电医美,既有其内在对于丰富产品管线,寻找新业务增长的诉求,同时也有外部医美器械国产替代迎来拐点、整体诊疗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行业大趋势。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何寻求平衡?

在光电医美领域,发力的不仅仅是医美巨头,投资人也当仁不让。

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仅光电医美上游产业链,就有芙迈蕾、南京佰福、雅光医疗、威脉医疗等超30家企业先后获得融资,总吸金超过25亿元,包括深创投、北极光、元生、远毅、深圳高新投、銘丰资本等在内的多家头部资本均有押注。

图1. 光电医美领域代表性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

而在这批初创企业中,芙迈蕾和威脉医疗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发展进程相对较快。以芙迈蕾为例,其成立于2021年,过去2年共完成3起融资,据悉,其专注于高端医美光电器械领域,目前已拥有多款核心产品,其中ForeShine水光机已于今年2月正式获批并顺利开启商业化,皮秒激光治疗仪已完成注册检测,实测性能参数完全可对标进口同类产品,即将开启临床试验;冷空气治疗仪也将于近期获批上市。

另外一家代表性企业是威脉医疗,其同样成立于2021年,目前已快速完成6起融资。作为一家以能量消融治疗系统为技术核心,提供微创及无创能量医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医疗器械企业,当前正在自主研发的产品线涵盖外周介入类射频消融系统、医疗美容类射频治疗仪等高端医疗器械。

那么回到原点,为什么光电医美领域开始在近一两年广泛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呢?

答案肯定是多维度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对医美下沉市场的挖掘、行业创新力的崛起以及医美器械国产替代迎来拐点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是由熟龄化消费群体比例提升而带来的消费医美需求的改变。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向动脉网谈道,“随着中国两次人口高峰均已跨过30岁,中国的主流医美消费客群也已从20-25岁逐渐漂移至‘轻熟’和‘初老’群体,对抗衰需求日益明确,而各种医美光电项目则刚好是能满足她们需求的手段之一。”

用户数据也佐证了这一市场趋势。据新氧数据颜究院发布的《2022年光电医美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轻医美平台交易量占比从2021年的49.2%上升到84%,其中“光电医美项目”GMV占比最高,达到43.63%,为轻医美最吸金项目。另外在2022年医美消费者最钟爱/最想尝试的医美项目中,47.34%的调研用户都选择了光电类项目,其背后的原因是价格相对亲民,另外体验门槛较低、风险较小,具备普惠性基因。

图2. 2018-2025年预计中国光电医美终端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头豹研究院、申港证券研究所)

也正是因为如此,光电医美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光电医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1.59亿元,2021年至2025年的CAGR为13.43%,是医美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赛道。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光电医美在持续开拓市场潜力的同时,当前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在合规上,现阶段还面临很大障碍,存在大批无证产品使得国产设备鱼龙混杂。据行业人士透露,当前有不少企业在做出产品之后,完全没有拿证的规划,而是很快将产品向市场推广。

当然这只是行业乱象的一环,由于行业监管不到位,虚假宣传现象在光电医美领域也较为常见,主要体现在对消费者夸大功效、对治疗效果作保证性承诺等问题。根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2023年1-5月共监测到有关医美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多达90769条,主要涉及营销宣传、医疗资质和医疗质量三大类。

另外一大痛点则体现在创新力上,国产医美设备当前仍然以仿制为主,缺乏原始创新,未来可能会迅速陷入价格竞争。

目前,国内医美设备多为进口品牌,尤其是在高端医美产品这一块,我国相关企业起步较晚,相关核心人才也较为缺乏,这使得我国光电医美领域原始创新力明显不足,国产设备大多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领域。长此以往,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同质化愈发严重,低价竞争时代将很快到来。

最后则体现在技术维度上,由于光电能量源设备能量密度都比较高,容易对表皮造成损伤,包括色素沉着、红肿、淤青、结痂等副作用。尤其是对于敏感性肌肤,对外界光照、热刺激更加敏感,即刻可能会出现红肿、灼烧等感觉,术后继发引起皮肤屏障的概率会更高。另外,由于能量源设备可视化系统仍不够成熟,目前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个性化治疗,个体肤质差异不同容易导致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皮下瘢痕、神经损伤等副作用,部分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后期修复。

所以从现阶段的视角来看,在光电医美巨大的市场潜力之下,也隐藏着一些风险。

如何突围:做差异化创新

在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看来,当前投资光电医美其实有两种逻辑,一种是投基础品项,包括强脉冲光、激光类设备等等,它主要聚焦于国产替代和下沉市场的覆盖;而另一种是投差异化特色类品项,比如结合当前消费者结构变化而推动的抗衰产品,或者聚焦于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例如等离子体能量源对身体某些部位色素沉着的改善等等。

而沿着这两种投资逻辑,未来能在光电医美领域突出重围的企业画像也逐渐清晰。

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逻辑,优先选择有明确发展潜力的大细分赛道重点发展。比如沿着进口替代的逻辑,那么相应的产品就要又好又便宜,而这就需要在生产成本控制上下功夫;或者沿着投特色项目差异化的逻辑,那么第一点就是找准用户诉求,并坚定信心,通过临床证明产品价值,全方位合规化。

其次是做好差异性定位,并持续强化产品力。市场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效果,尤其是在医美领域,用户当前对更好效果的追求愈发强烈,而在这一点上,智能化与治疗场景的有效结合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对此,銘丰资本合伙人王莘亮博士提炼了三个维度:第一个是更精准的智能反馈,对即时治疗效果或体感有快速测量并形成控制,比如更精准的温度控制去达到一个最好的体验和效果的平衡;第二个是结合用户大数据对设备参数做智能设定,并推动其形成治疗方案;第三个是融合更多维度的信息达到智能设计治疗方案并实施实现,实现去人工体力化操作。

不过,当前在这一领域还没有特别大的动作,大家基本都处于观望状态,其难点在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对于光电医美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

最后是做好市场推广,为消费者传递正确的声音。在很多人看来,光电医美很明显的一大痛点就在于商业化场景过于单一,再加上当前因缺乏监管而造成的行业乱象,这就使得其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但这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一方面是面向医生做好学术推广,另一方面则是为广大消费者基于产品传递更为准确和客观的声音。比如王莘亮博士就提到人种局限性黄皮肤不适合高能量高频次的光电刺激,但项目销售过程中,可能给消费者不切实际的预期加上医生不节制反倒会造成副作用。所以,企业应该给予消费者正确的引导,避免过渡营销。

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要求射频治疗类设备(含家用)统一按照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自明年4月1日起,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此类产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无疑再次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而从发展趋势上看,监管趋严和政策收紧,医美行业未来将逐渐向严肃医疗靠拢,整个就医流程也将变得更加正规化。

而技术上、监管上的高门槛也将使得光电类产品愈发稀缺,但这也意味着,先布局、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优秀的产品和品牌,先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因此也更具备在未来突出重围的潜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