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筷玩思维 李三刀
古之欲成大事者,首须广积粮、高筑墙,其一是搞定供应商,其二是建立发展壁垒,壁垒是发展中后期的事儿(壁垒是在发展中得到验证才建立的,不单是靠布局),供应商(供应链)贯穿了企业整个发展的始末、从开端到结束。
在商业环境,有企业成于供应商优势,也有企业最后败于供应商劣势,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是这个道理。
商业行为与兵家行为逻辑不同,商业是买卖,一举一动都是资本的味道。
资本有小商和大商之分,种一亩地需要几十斤种子,一个村几十、数百亩地起,需要的种子一两个站点就能解决,这是小商,小商千千万,之上还有大商,大商靠着小商来获取生存资本,小商的月流水数千、数万,到了几十万差不多就是经营的天花板,而大商的月流水在千万起,数千万到数亿、数几十亿徘徊(流水而非利润)。
到了大商这个级别,一旦实现多年盈利,加上市场前景良好,那么就是上市的好时机。
大商的利好,也象征着大客户的发展向好,在餐饮业,新茶饮是餐饮上市的主要业态,而在新茶饮品牌密集申请上市的背后,新茶饮的供应商们也在疫情前后集体提交上市申请,其中不少在2022年成功登陆A股(其区别在于,茶饮企业递交IPO多数未获批复,茶饮企业的供应商递交IPO多数已成功上市)。
折腾至今,新茶饮品牌的上市之路依然遥遥无期,但供应商们却大多先人一步,是不是说新茶饮的粮草生意,会更性感一些?
供货比卖货更是好生意?
从市场行为来看,供应商是广积粮,作为企业的粮库,而新茶饮的发展是高筑墙,通过产品构筑壁垒,从茶到茶液、混入奶液、糖浆、水果、小料等,一杯新茶饮的产品就此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茶饮的壁垒不是对于同行而言的,茶饮的壁垒是对于顾客、便利店产生的,区别于便利店饮品和餐厅饮品,一家新茶饮门店通过复杂的人工现制,实现了现代现制饮品价值消费的新必要性。
得益于新茶饮的诞生,饮品供应商的产品终于有了新的去处,更高的客单价给了供应商开发高质量新品的动力,通过复杂的壁垒以及持续竞争,还有供应商创新与门店创新的联动,此举进一步增加了新茶饮壁垒的同时,也深度升级了新茶饮价值消费的必要性。
做个炸鸡、炒个鱼香肉丝,家里都可以做,但要调制一杯“芝芝椰椰芒芒”,哪怕网上能找到配方,由于原料的缺乏和手法的不熟练,顾客对于饮品的需求满足还是得通过茶饮门店完成。
由此,新茶饮实现了传统奶茶店的逻辑重构(传统奶茶店有茶叶、糖、牛奶就能做,链路更短),行业体量也从数千、数万家进入数几十万家的规模,其中蜜雪冰城的门店数在试图往3万家门店的超级体量进军,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等递交了IPO的品牌也正向万店规模冲刺。
新茶饮品牌规模增长、行业体量越来越大,这对于供应商当然是好事儿。
然而,真的只有好事吗?
细数新茶饮行业的主要供应商
新茶饮供应商分布最大的四个方向是茶、水果、奶、小料及其它。
1)、茶叶
茶叶有原生茶和再制茶(茶粉、茶末、香精加工茶等),(区别于传统奶茶)新茶饮的茶叶大多采用自然原生茶,有企业从原产地茶园拿货,也有从茶叶贸易商、茶叶工厂拿货(小品牌也有向淘宝、批发市场等直接下单的,大品牌也包括部分自建茶园)。
喜茶、茶百道、奈雪的茶等有着同一个茶叶供应商(非唯一供应商):新荣阳,新荣阳旗下的骏荼家既向企业供货,也向茶叶门店销售,同时也在电商渠道卖货。
在茶饮圈的知名茶企还有印江青耕、福建帮利、立顿等品牌(包括原产地茶叶品牌),与其它供应商不同,茶叶品牌的供应商略显低调,它们的官网也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
2)、水果
水果包含了原生水果和加工水果(果酱、果汁、果味产品等),一杯饮品通常既需要原生水果,也需要加工水果,比如一杯柠檬汁既有鲜柠檬片、鲜柠檬汁,也有浓缩柠檬汁(作为风味调和)。
其中的品牌有田野股份(“产品+配方+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原料果汁、速冻果蔬、鲜果块等,已于深交所上市)、鲜活饮品(提供饮品解决方案,拟登陆深交所)、徳馨食品(果汁、果酱、糖浆、椰奶、茶叶、茶汤等产品解决方案,已递交IPO)。
3)、奶
传统奶茶用的是植脂末(奶精),代表企业是佳禾食品(已在A股上市)。新茶饮对奶源的需求不仅有奶精,还有奶油、全脂牛奶等,代表企业有安佳、雀巢、味全、明治等,芝士奶、厚乳、植物奶等的供应商有恒天然、OATLY等。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伊利也在推广自己的餐饮渠道产品。
4)、小料及其它
解决了茶叶、水果、奶的供应,还有一些小料及其它产品,比如三元生物(A股上市)的代糖、宝立食品(A股上市)的小料(布丁、爆珠、粉圆等产品)。
至于耗材方面的供应商企业有新巨丰、家联科技、嘉美包装、南王科技、恒鑫生活、富岭股份(几乎均为A股上市企业,未上市的也已递交IPO)。
外购是购买的逻辑,一个供应商向多家企业供货,门店只做产品的出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然而,在当代企业的思维逻辑下,外购意味着风险,比如成本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在需要开发市场的时候,供应商会向企业让利,而在供应紧缩时,供应商会涨价,这使得企业的市场经营充满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一个供应商会向多个不同级别的企业供货,比如新荣阳同时向奈雪的茶、茶百道等供货,田野股份又向奈雪的茶、茶百道、沪上阿姨等供货,佳禾食品的客户有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沪上阿姨等,哪怕茶饮企业在宣传端对供应商做了隐藏,供应端企业也会拿客户来做案例,不同价格带、不同格调的品牌用同一个供应商的产品,难免让顾客产生偏见。
此外,我们还看到供应商有着研发、开发、定制的属性,比如喜茶此前向恒天然定制厚芝士奶盖(落地于“芝芝产品”),同类案例还有厚乳(塞尚乳业)、冰博客等。供应商对于产品的定制、开发、研发,可以在某些方面代替新茶饮品牌的研发职能(但无法形成闭环,比如水果企业和茶叶企业少有互联,企业还需要做最终的联合研发)。
但另一方面,有远见、有财力的品牌则倾向于自研和自建供应链。企业们的共识是风险应该受管控而非随市场波动。
供应链焦虑成风,下场卖货或许是供应商的新出路
蜜雪冰城2012年开始自建独立研发中心和中央工厂,多年过去,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果园和茶园,早早解决了加盟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喜茶自建茶园,还有自己的物流和仓储。
当然,茶饮供应链广阔、原料复杂,全部自建、自有的重资产并不是一个易事儿,大概也不是一件好事儿。除了自建外,茶饮企业们还做了两个事儿:一是投资供应商,比如奈雪的茶、沪上阿姨投资田野股份,以此获得稳定、优先供货权(供应商也乐于如此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去除中间商,比如奈雪的茶、古茗、蜜雪冰城、茶百道等都在尝试跨过中间供应商向原产地或者一级供应商直采。
我们关注到,茶颜悦色、星巴克等也在投钱优化供应链,布局种植端和开发研发职能,在自建成风的驱使下,供应商如果是物流分发式,没有自己的加工研发能力,那么它的未来必然是艰难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比如大客户依赖症,德馨食品的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星巴克、瑞幸咖啡、奈雪的茶等大品牌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大多企业不会把订单全部放在一个供应商身上,一旦大客户的供应流动,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震动。
为此,如何发挥供应价值是新茶饮竞争及生存的主要价值取向,以田野股份为例,企业信赖创新驱动增长,此前研发了黄皮汁、油柑汁、刺梨汁等小众网红饮品,也深受茶饮企业看好。
在当前茶饮创新困境背景下,小众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从厚乳到水牛奶再到耗牛奶等,小众具有网红的先发优势,也是同质化的阶段性解决方案(后来者总会以更低的成本、更佳的优化跟上)。
据悉,一些大供应商不再满足于卖货和代研发,它们也在试图进入市场,大概会开出自己的线下茶饮品牌,作为产品样板店或者线下茶饮品牌等。
内卷已经蔓延到了智能自动化设备领域
不只是茶叶、水果,从吸管到包装袋再到设备等,这些都属于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只是卷原料,这条路似乎到自建种植端、工厂端就差不多到了尽头,从行业现状来看,不少茶饮品牌逐步将目光放在了设备智能自动化方面,以实现供应链的智能自动化升级。
在疫情之后,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益禾堂、蜜雪冰城等都开始了自研或者引入第三方智能设备,喜茶、奈雪的茶等是属于自研派,团队招募了相关工程师,其中涉及到的机器有自动、智能的出茶机、去皮机、去核机、切丁机、蒸煮机等,喜茶、奈雪的茶还注册了不少设备技术专利。
据筷玩思维(www.kwthink.cn)了解,智能自动机可以实现效率的提升,比如葡萄去皮,一筐葡萄人工需要15分钟左右,机器仅需1分钟,自2022年之后,喜茶搞的智能自动机已进入门店使用,加盟商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智能自动机(要加钱)。
在人效方面,财报可见,对比2020年和2022年,奈雪的茶的门店数翻了一倍多,但人工并没有成倍增长,随着智能自动机的深入,奶茶店的人效还可以再深入优化。
有茶饮品牌指出,智能自动机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还能优化品控且提高效率,这是茶饮门店未来进化的一个大方向。
不过,从智能自动化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也会改变新茶饮的固有逻辑,不再现制,而是升级为门店工业化,这也可能导致新茶饮进入更深入的成本战,新茶饮可能会沦为便利店饮品的姐妹产品。
然而这一未来还很遥远,目前来看,茶饮品牌持续精细化供应链已成定局,而茶饮企业的供应商们借着上市资本化扩大规模、提高研发能力并升级壁垒,两方携手,短期内新茶饮的未来还是很理想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