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研发投入持续缩减背景下:滴滴系统崩溃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研发投入持续缩减背景下:滴滴系统崩溃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文|邻章

在半个多月前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周鸿祎用滴滴举例,称 “如果滴滴的服务器宕掉了,可能你出门就叫不到车了。互联网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联在网上,一旦遭到攻击后,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

不曾想竟一语成谶。

就在11月27日晚间,滴滴居然真的遭遇了系统大崩溃。

滴滴发布的公告来看,此次系统故障涉及规模甚广——从滴滴网约车到滴滴骑车等服务,从乘客端到司机端均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定位混乱、接单异常、登陆异常、收费异常、优惠券未生效、骑行未能关锁等情况。

这也让滴滴此次系统崩溃齐聚了“涉及业务面广、崩溃持续时间长、用户受影响大、连锁反应多“等互联网P0级事故的典型特征。使得“滴滴崩了”迅速登上网络热搜,成为全民关注事件。

28日早,滴滴公告称经技术团队紧急抢修,滴滴网约车等服务已恢复,但骑车等服务还在陆续修复中,但据媒体报道,直到28日上午10时,仍有一些地区的部分业务还没有恢复。

而此次滴滴系统崩溃后接近12个小时的修复时长,创下了滴滴历次系统故障中修复耗时之最。

一、滴滴崩溃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虽然公平的来讲,作为互联网应用,要实现百分百的不发生系统故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事故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日均订单量接近2900万单,已然是出行基础设施的滴滴出行而言,此次事故在事实上是造成了滴滴平台、网约车司机以及用户的多方共输。

甚至有媒体给滴滴算了一笔账,称滴滴此次崩溃或将损失“千万订单、4亿元成交额”。

对于造成本次崩溃事故的具体原因,滴滴方面并未第一时间公布,这也引发了业内对此事件的诸多猜测。

诸如360安全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对造成此次事故可能原因的采访中,就提出了“编程错误、逻辑错误、服务器故障、第三方服务故障、黑客攻击”等猜测。独立IT、电信分析师付亮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太多了,软硬件都有可能,不好猜测。”认为在“管理精细化,降本增效,影响最大的是公司的中层骨干,而这肯定会反噬到公司的管理……降本增效将经营压力逐级下压,不断加大的压强下局部隐患就有可能被扩大。”

面对业内猜测,滴滴随后回应称:通过11月28日的内部复盘调查,初步确定,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并非网传的“遭受攻击”。

其实,无论是网络的各种猜测也好,还是滴滴复盘调查初步确定的系统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也罢,此次滴滴系统崩溃的背后,或都能汇聚到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原本支撑滴滴出行服务稳健运行的技术支撑力量可能出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技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支撑,才能源源不断的产出新技术实现技术更迭,进而保障产品稳健运行、用户体验持续提升、平台技术持续进化……

但于现实而言,稍显不幸的是,整改归来后的滴滴,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似乎变得吝啬了起来,在技术研发支出上整体处于缩减状态。

根据滴滴发布的财报消息显示:滴滴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累计投入为64.85亿元,相较于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的73.34亿元,同比减少8.49亿元,降幅达12%。并且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支出来看,其更呈现出了研发投入持续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滴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2.23亿元、21.53亿元和21.09亿元。

滴滴在研发支出上的持续缩减态势,必然会对技术研发人员、技术支撑体系、技术探索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终也或将传递到业务线层面。若长此以往,那么对滴滴设立的增长目标以及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的宏大愿景,都或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据晚点LatePost在今年10月份报道:整改归来后的滴滴,重新规划了国内业务的增长目标——未来三年,滴滴对其中国出行业务制定的日单量增长目标为2023 年计划增长 45%,2024 年和 2025 年每年分别增长 10% - 15%。按照此增长计划,则意味着滴滴在2025年将冲击4000 万单的日单量的目标。

对此目标,业内认为极具挑战。

这种挑战一方面是出行市场的大盘容量目前已相对固定,市场饱和整体增量有限;另一方面的挑战在我看来则是对滴滴的技术支撑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毕竟4000万日单量的系统运行压力又将高出一个量级。

在此现实下,若不依靠强大的研发支出为支撑来推动底层支撑系统升级,恐怕届时也或难以承受住4000万级订单的冲击。

而其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宏大愿景,则或更需要以研发支出为支撑。

毕竟纵观当前能引领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们,无一不是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来自欧盟委员会的《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数据显示,2022年在研发支出上位列全球研发投入前五名的谷歌、脸书、微软、华为、苹果,其研发支出分别高达279亿欧元、218亿欧元、216亿欧元、195亿欧元、193亿欧元。

这也足见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探索、业务发展、市场竞争力的正相关。

二、公共出行预警: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随着网约车成为市场化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失控直接影响乘客出行的便利性,但由此衍生的城市交通压力、部分司机提现挤兑,实则也是一次对网约车市场管理的警醒。

毕竟网约车市场的两大基石在于驾乘安全与系统稳定,这关乎用户体验,更关乎城市出行秩序和司机群体的稳定性。

但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虽然借聚合模式提供出行服务的企业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机和乘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网约车市场仍然一家独大,在部分城市,滴滴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逾八成。

这意味着,一旦滴滴出现安全问题或技术故障,市民在网约车出行上要找到其他替代方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将对城市出行秩序带来巨大风险。

更重要的是,网约车系统的失控,将在司机群体中引发更大的潜在危机。

此次事件中,因滴滴司机端一度提现异常,就出现了部分滴滴司机开始提现引发挤兑潮的现象,这不禁让公众联想到此前共享单车经历过的押金挤兑风波。

这种信任危机并非突如其来。

滴滴此前因安全事件所爆发的严重舆论危机,已让公众一度对其平台安全性产生了迟疑,而此次发生的大范围服务崩溃事件,也或让公众对其平台的服务稳定性产生质疑。

毕竟,此次事件,也并非滴滴第一次发生服务崩溃事件。

从相关报道来看,在2015年10月8日、2016年7月、2019年10月、2021年2月25日、2022年9月22日,滴滴也发生过服务故障,对当时部分乘客的出行也造成了影响。

一系列安全问题或技术故障,或许能通过发券、赔钱、罚款等方式补救,并不会撼动当前的网约车市场格局,但或已为城市的出行管理敲响警钟: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毕竟,当一座城市过度依赖单一的网约车平台提供市场化出行,或许服务的稳定和行业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根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滴滴出行

592
  • 滴滴旗下一号专车关联公司注销
  • 国庆假期滴滴打车订单量同比上涨15%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研发投入持续缩减背景下:滴滴系统崩溃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文|邻章

在半个多月前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周鸿祎用滴滴举例,称 “如果滴滴的服务器宕掉了,可能你出门就叫不到车了。互联网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联在网上,一旦遭到攻击后,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

不曾想竟一语成谶。

就在11月27日晚间,滴滴居然真的遭遇了系统大崩溃。

滴滴发布的公告来看,此次系统故障涉及规模甚广——从滴滴网约车到滴滴骑车等服务,从乘客端到司机端均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定位混乱、接单异常、登陆异常、收费异常、优惠券未生效、骑行未能关锁等情况。

这也让滴滴此次系统崩溃齐聚了“涉及业务面广、崩溃持续时间长、用户受影响大、连锁反应多“等互联网P0级事故的典型特征。使得“滴滴崩了”迅速登上网络热搜,成为全民关注事件。

28日早,滴滴公告称经技术团队紧急抢修,滴滴网约车等服务已恢复,但骑车等服务还在陆续修复中,但据媒体报道,直到28日上午10时,仍有一些地区的部分业务还没有恢复。

而此次滴滴系统崩溃后接近12个小时的修复时长,创下了滴滴历次系统故障中修复耗时之最。

一、滴滴崩溃事件的偶然与必然

虽然公平的来讲,作为互联网应用,要实现百分百的不发生系统故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事故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日均订单量接近2900万单,已然是出行基础设施的滴滴出行而言,此次事故在事实上是造成了滴滴平台、网约车司机以及用户的多方共输。

甚至有媒体给滴滴算了一笔账,称滴滴此次崩溃或将损失“千万订单、4亿元成交额”。

对于造成本次崩溃事故的具体原因,滴滴方面并未第一时间公布,这也引发了业内对此事件的诸多猜测。

诸如360安全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对造成此次事故可能原因的采访中,就提出了“编程错误、逻辑错误、服务器故障、第三方服务故障、黑客攻击”等猜测。独立IT、电信分析师付亮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可能出问题的环节太多了,软硬件都有可能,不好猜测。”认为在“管理精细化,降本增效,影响最大的是公司的中层骨干,而这肯定会反噬到公司的管理……降本增效将经营压力逐级下压,不断加大的压强下局部隐患就有可能被扩大。”

面对业内猜测,滴滴随后回应称:通过11月28日的内部复盘调查,初步确定,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并非网传的“遭受攻击”。

其实,无论是网络的各种猜测也好,还是滴滴复盘调查初步确定的系统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也罢,此次滴滴系统崩溃的背后,或都能汇聚到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原本支撑滴滴出行服务稳健运行的技术支撑力量可能出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技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支撑,才能源源不断的产出新技术实现技术更迭,进而保障产品稳健运行、用户体验持续提升、平台技术持续进化……

但于现实而言,稍显不幸的是,整改归来后的滴滴,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似乎变得吝啬了起来,在技术研发支出上整体处于缩减状态。

根据滴滴发布的财报消息显示:滴滴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累计投入为64.85亿元,相较于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的73.34亿元,同比减少8.49亿元,降幅达12%。并且从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支出来看,其更呈现出了研发投入持续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滴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2.23亿元、21.53亿元和21.09亿元。

滴滴在研发支出上的持续缩减态势,必然会对技术研发人员、技术支撑体系、技术探索等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终也或将传递到业务线层面。若长此以往,那么对滴滴设立的增长目标以及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的宏大愿景,都或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据晚点LatePost在今年10月份报道:整改归来后的滴滴,重新规划了国内业务的增长目标——未来三年,滴滴对其中国出行业务制定的日单量增长目标为2023 年计划增长 45%,2024 年和 2025 年每年分别增长 10% - 15%。按照此增长计划,则意味着滴滴在2025年将冲击4000 万单的日单量的目标。

对此目标,业内认为极具挑战。

这种挑战一方面是出行市场的大盘容量目前已相对固定,市场饱和整体增量有限;另一方面的挑战在我看来则是对滴滴的技术支撑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毕竟4000万日单量的系统运行压力又将高出一个量级。

在此现实下,若不依靠强大的研发支出为支撑来推动底层支撑系统升级,恐怕届时也或难以承受住4000万级订单的冲击。

而其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宏大愿景,则或更需要以研发支出为支撑。

毕竟纵观当前能引领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们,无一不是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来自欧盟委员会的《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数据显示,2022年在研发支出上位列全球研发投入前五名的谷歌、脸书、微软、华为、苹果,其研发支出分别高达279亿欧元、218亿欧元、216亿欧元、195亿欧元、193亿欧元。

这也足见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探索、业务发展、市场竞争力的正相关。

二、公共出行预警: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随着网约车成为市场化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失控直接影响乘客出行的便利性,但由此衍生的城市交通压力、部分司机提现挤兑,实则也是一次对网约车市场管理的警醒。

毕竟网约车市场的两大基石在于驾乘安全与系统稳定,这关乎用户体验,更关乎城市出行秩序和司机群体的稳定性。

但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虽然借聚合模式提供出行服务的企业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司机和乘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网约车市场仍然一家独大,在部分城市,滴滴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逾八成。

这意味着,一旦滴滴出现安全问题或技术故障,市民在网约车出行上要找到其他替代方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将对城市出行秩序带来巨大风险。

更重要的是,网约车系统的失控,将在司机群体中引发更大的潜在危机。

此次事件中,因滴滴司机端一度提现异常,就出现了部分滴滴司机开始提现引发挤兑潮的现象,这不禁让公众联想到此前共享单车经历过的押金挤兑风波。

这种信任危机并非突如其来。

滴滴此前因安全事件所爆发的严重舆论危机,已让公众一度对其平台安全性产生了迟疑,而此次发生的大范围服务崩溃事件,也或让公众对其平台的服务稳定性产生质疑。

毕竟,此次事件,也并非滴滴第一次发生服务崩溃事件。

从相关报道来看,在2015年10月8日、2016年7月、2019年10月、2021年2月25日、2022年9月22日,滴滴也发生过服务故障,对当时部分乘客的出行也造成了影响。

一系列安全问题或技术故障,或许能通过发券、赔钱、罚款等方式补救,并不会撼动当前的网约车市场格局,但或已为城市的出行管理敲响警钟:出行的稳定依赖多元竞争,而非一家独大。

毕竟,当一座城市过度依赖单一的网约车平台提供市场化出行,或许服务的稳定和行业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根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