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各都市圈范围正式明确。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5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五大都市圈的范围和发展目标,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五大都市圈覆盖人口约9400万,占广东省2022年常住人口的74%。
广东是中国大陆最南部一个沿海的省份,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拥有深圳、广州两座一线城市,其2022年GDP超12.9万亿元,占全国GDP11%,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广东仍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粤北、粤东、粤西与珠三角的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城镇化率甚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广东省层面,都试图通过推动广东省内的都市圈建设,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广东5大都市圈的正式发布,有望打破广东省内长期以来广深独大的局面,从而形成以广深为中心,湛江、汕头、珠海为副中心的协调发展格局。
“2022年,我省五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93.6%。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进一步提振都市圈经济,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增长极。”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
东莞、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以珠海为核心
珠三角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最成熟的区域,占据广东5个都市圈中的三个: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其中,深圳都市圈面积最小、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面积最大。广州和深圳两个都市圈也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此前已获批为国家级都市圈的有南京、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都市圈。
具体来看,广州都市圈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以肇庆、清远中心城区为发展极,依托主要交通廊道,构建“一核两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强化与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合作联动。
《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特别提出,推动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的联动发展,沿东江和狮子洋推进广州东部中心与东莞水乡地区深度融合,促进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广深佛莞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建设。
在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联动发展方面,规划提出,依托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南珠(中)城际、广珠(澳)高铁等,推进珠江口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推动广州南沙和横琴联动发展,加强南沙科学城与佛山三龙湾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协同发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深圳都市圈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并作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与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
在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方面,《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 (伶们洋通道) 、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其中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口,连接深圳、中山、南沙,预计2024年6月份通车,有望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的进一步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十四五规划中,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都超出珠三角的界限,将粤东西北的多个地市纳入其中。然而,在最新的规划中,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范围都有一定程度的缩小。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则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2022年,珠西都市圈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约2228.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48%。
目前,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内部便捷高效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各市交界地区快速路和城市道路存在“断头路”“瓶颈路”现象;对外联系通道仍有不足,尚无通道直连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地区。
为此,《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珠西都市圈将加强铁路、公路、航道统筹规划建设,构建“两横三射一纵”综合交通总体格局。
另一方面,在珠江口西岸建立协同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显得尤为迫切。目前珠西都市圈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业务、技术等关联度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示范效应的集群“链主”企业相对缺乏,且在本地的产业链延伸度不高。
规划因此提出构建“两廊三带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高端服务类、高新技术类、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农业类、海岛海洋旅游等多样化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建成5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汕头、湛江为中心推进粤东的汕潮揭和粤西的湛茂都市圈建设
广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致力于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辐射带动清远、云浮、韶关、河源、汕尾、阳江等粤东西北地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而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推进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规划建设,旨在带动粤东和粤西两地发展,推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时也意味着汕头、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会更加巩固。
根据《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一心两极”指的是以汕头为主中心,潮州、揭阳为重要增长极。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汕潮揭都市圈将加快建设汕头—潮州东—潮汕—潮汕机场—汕头“一环”和潮汕机场—揭阳南—揭阳“一射”的城际轨道(建设里程约137公里),适时推进汕头—普宁等城际轨道建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厦漳泉、赣南、闽西等地区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都市圈内部半小时通达。
艾学峰认为,目前汕潮揭都市圈纵向拓展省内、省外经济腹地的功能较弱,特别是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不够完善,深水大港优势发挥不足,港口经济腹地未能有效拓展。
在产业发展格局方面,汕潮揭都市圈将构建“一脊一带、两核两环”产业发展格局,构建集聚核心产业功能的产业发展脊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带,加快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核心,构建联动集聚的两大梯度产业发展环。
2022年,汕潮揭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659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4:43.5:49.1。
规划还强调要传承和发扬潮汕文化,以专门的章节提出要建设世界潮汕文化之都,培育具有潮汕本土特色的都市圈文化认同感,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湛江和茂名两市坐拥我国南部最大海湾,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土地及海洋资源、优越的深水港条件。但长期以来,湛江和茂名的上述优势条件未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实力在沿海开放城市中相对落后,区域发展带动能力不强。2022年,湛江和茂名的GDP分别位列广东省第9名和第7名。
《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湛江市中心城区主中心和茂名市中心城区副中心“双心”协同引领,空港经济区为极点,推动湛江协同茂名一体化发展,构建“双心一极点六轴三圈层”都市圈发展格局。
目前,湛茂都市圈制造业中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偏高,部分主导产业下游产业链延伸不足,创新链、供应链水平偏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不发达。两市主导产业相近,但协同程度不高,资源整合不够,与周边地区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
为此,规划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联动共建一产做精、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地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湛茂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在湛茂都市圈构筑区域合作开放新格局,即强化湛茂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城市群及周边都市圈的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形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接海内外”的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