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2023年,这9类产品被“封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这9类产品被“封杀”

2024年已拉开序幕,化妆品行业在合规浪潮下的“震荡”仍将继续。

文|化妆品观察

2023年岁末,随着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发布科普文《警惕!化妆品宣传中常见的10个伪概念》,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复、量子科技护肤、注氧/富氧等宣称被列入“黑名单”,那些利用披着科技外衣的“伪概念”进行宣传的产品,迎来了至暗时刻。

回顾这一年,微晶、微针类产品“凉”了,海藻面膜“危”了,芋螺肽化妆品被“点名”了,化妆品盲盒被“禁”了,野蛮生长的液体香皂被“纳入”化妆品监管了。

时间再往前拨。新规落地三年来,377普通化妆品被大规模“下架”,大麻化妆品被判“死刑”,刷酸化妆品、干细胞化妆品、食品级化妆品接连被“喊停”……

每一项监管动作,都在化妆品领域掀起不小的波澜。新规倒逼行业升级,化妆品企业面临着更为残酷的洗牌命运。

2024年已拉开序幕,化妆品行业在合规浪潮下的“震荡”仍将继续。“2023年很难,今年可能会更难,看有多少企业能挺住。”一位化妆品企业负责人如是判断。

01 规范“化妆品”定义,这4类产品彻底“凉凉”

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判定一种产品是否属于化妆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使用方法、施用部位、使用目的、产品属性来进行界定。

据此,新规实施三年来,一大批处于“灰色地带”的产品,被划上了一道道红线。

一批产品被正式“踢出”化妆品领域,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譬如,广州市监局发布的《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明确指出,微针和微晶类产品,是通过微针透皮破皮将营养液或药物注入皮肤表层,从而改善皮肤问题的微整形项目,不属于化妆品。自此,在市场上活跃了十余年的微晶、微针类产品,被划入了医疗器械类别(详情见《微晶、微针类“化妆品”要凉了!》)。

一批产品则被明确“纳入”化妆品范畴,受到新规体系的管制。

如,广州市监局发布的《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五期)》强调,市面上用于人体的“液体香皂”“皂液”产品,虽然名称中含有“皂”,但实际上与沐浴露、洗手液等产品相类似,其仍可能属于化妆品(详情见《注意!这类化妆品面临“大清洗”》)。

截自广州市监局《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五期)》

又如,国家药监局在科普文《勿将玩具当儿童化妆品使用》指出,一些包括眼影、腮红、口红、指甲油等组成的“儿童梳妆台”玩具,只要有一个产品符合化妆品定义,无论其单独销售或者与玩具等其他产品一并销售,该产品都属于化妆品。

还有一种相对隐蔽的做法是“盲盒”,即把无证产品和有证产品、妆字号和械字号产品放在一个套盒里,浑水摸鱼,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无疑对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这些混淆化妆品定义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为了规避监管蒙混过关,妄图低成本、低风险获得高收益。”一位资深法规人士如是表示。

正如其所言,无论是皂液披着“香皂”的外衣冒充日化用品,还是儿童化妆品打着“玩具”的旗号销售,实质上,都是一些企业为规避化妆品新规体系的监管;微晶、微针类产品以“化妆品”之名兜售,也是试图通过打医美的“擦边球”吸引更多消费者。如今,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布,市面上这4类产品也面临整顿下架的结局。

02 严管功效宣称,这13类概念炒作被“喊停”

随着《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等法规的出台,功效宣称趋于规范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功效宣称到底是新概念还是伪概念,仍存在模糊地带,而在这三年的实践中,功效宣称得到进一步规范。

2021年,一大批功效宣称被“喊停”。8月,《科学认识“刷酸”美容》一文指出,化妆品可以添加某些“酸”,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化妆品宣传“刷酸”违法;9月,国家药监局相继发布科普文《“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将宣称含有“干细胞”的化妆品和宣称可以使睫毛变“浓密”“纤长”的睫毛滋养液、睫毛精华液等产品,判了“死刑”;10月,《“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一文剑指“食品级”化妆品,明确化妆品严禁宣称“食品级”“可食用”。

2022年,监管继续收紧。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科普文《牙膏不能治疗疾病》,指出牙膏可以宣称具有防龋、抑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但宣称“抗幽门螺旋杆菌”缺乏科学依据。

7月,广州市药监局通过科普文《提醒!含“金”“铂粉”成分化妆品没那么神奇》,给宣称“金”“铂金”的化妆品泼了一盆冷水。文章指出,国内外均无相关权威实验数据或文献报道证实黄金、铂金具有护肤功效,实为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

2023年岁末,广东省药监局直属化妆品协会官宣平台“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发布科普文《警惕!化妆品宣传中常见的10个伪概念》,再次重申药妆、干细胞、EGF(表皮生长因子)、黄金美容、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食品级化妆品为“伪概念”,并首次将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复、量子科技护肤、注氧/富氧4类宣称列入“黑名单”,明确标签含有上述10类宣称的化妆品属于违法产品。

上述化妆品企业负责人直言,功效宣称是化妆品的核心卖点,之前这块监管不严格,导致玩各种文字游戏、替换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监管层明令禁止,“虚假、夸大宣称功效的乱象将被重点整治,企业宣称一定要言之有物、合情合理”。

03 抵制原料滥用,这4类产品被“点名”

原料的安全性是化妆品安全的前提,只有加强原料安全管理,方可从源头有效控制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基于此,这三年来,我国对化妆品原料安全的监管措施在不断动态调整。而原料在合规化的同时,与其关联的一大批产品也迎来“生死劫”。

典型如,2021年5月,国家药监局更新《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化妆品禁用植(动)物原料目录》,大麻二酚(CBD)、大麻仁果、大麻籽油、大麻叶提取物4种大麻相关原料正式列入化妆品禁用原料。这意味着,大麻化妆品彻底告别了国人梳妆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底, 唯一功效为“美白”的377(苯乙基间苯二酚)被禁用于普通化妆品。随着官方一锤定音,一夜之间,一大批含有377的普通化妆品失去合法身份,大规模下架。

2023年,芋螺肽化妆品和海藻面膜接连被官方“点名”。广州市监局在《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期)》中指出,“芋螺肽”是维琪科技于2023年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未添加该新原料而已备案宣称“芋螺肽”的化妆品,需尽快修改相关宣称;《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指出,在过去一年的官方抽检和行政处罚中,海藻面膜多次因微生物超标榜上有名,而罪魁祸首是添加了禁用原料“天仙子”,“严禁将‘天仙子’混同为‘海藻’进行化妆品生产或注册备案”。

截自广州市监局《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

“监管层对原料的种种管制,虽然短期内会带来动荡,但都是以‘质量安全’为最终目的。”广州某工厂负责人举例,377风波时行业一片哀嚎,但最终扫除了许多钻空子、利用377名头赚快钱的牌子,而“持证上岗”的377特殊化妆品则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指出,由于我国化妆品缺乏对原料端的全面监管,存在原料技术标准规格要求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化妆品原料的制备工艺和功效开始“卷”各种新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发酵、促渗、纳米等等,而有些新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他判断,“未来原料安全依然是监管的重心”。

04 打“擦边球”时代或将终结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自施行之日起,便宣告新一轮洗牌正式开始,也把行业拉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

这三年,各种配套法规密集出台,对原料、功效宣称、标签等方面作出了更严格与具体的要求。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官方发布的化妆品法规文件就达40个,通知/公告9个,中国化妆品法规建设正在不断深化,更加细分。

随着相关政策正式实施,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决。基于此,2023年监管层共计发布21份《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对于可能存在解读差异或较为模糊的地方,如微晶或微针类产品是否为化妆品?“液体香皂”“皂液”是否不属于化妆品?均给予明确回复。

另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抽检通告”共计超60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化妆品飞行检查”共计10批次25家企业被要求停业整改、立案调查。

从法规文件数量,到国家局化妆品抽检次数,不难看出,国家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完善、科学,尤其是对原料端、功效宣称方面的监管日趋严格。

上述被“点名”的21类产品便是前车之鉴。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表示,“国家设计的风险监测系统发挥了作用,被点名的产品都是行业问题比较突出的,政府监管基本上做到了精准”。

中山市香山化妆品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彬亦持有相同观点,他指出,目前监管是以风险管理的思路为主,“风险管理”会是后面监管的主要基调,“其实类似这些通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企业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建议行业要弄清化妆品的定义,不要超范围宣称,在定义允许的范围内生产和销售产品”。

有观点认为,随着新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化妆品和非化妆品、普通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的界定区分,以及功效宣称等都更为明确,将进一步减少虚假宣传、概念添加以及非法添加等情况的出现,“‘打擦边球’时代或将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官方明文禁止的化妆品,仍在电商平台泛滥成灾。以“黄金化妆品”为例,早在2022年7月便被广东省药监局点名,但产品名含有“黄金”二字的化妆品在淘宝上仍比比皆是,如某品牌“24K黄金精华液”,宣称“业界最高含量99.9%纯金”“抗老、修复”“适合所有肤质,敏感肌、孕妇可用”。

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提醒,法规逐渐完善后,接下来化妆品监管会迎来最严执行,一些企业打“擦边球”的行为最好在官方“喊停”后及时更正,消耗库存,以免受罚。而据《化妆品观察》此前报道,29项新规或在2024年落地施行,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将进一步缩紧。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下,化妆品行业愈趋规范化,企业不要再抱侥幸心理,‘合规’才是行稳致远的唯一途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这9类产品被“封杀”

2024年已拉开序幕,化妆品行业在合规浪潮下的“震荡”仍将继续。

文|化妆品观察

2023年岁末,随着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发布科普文《警惕!化妆品宣传中常见的10个伪概念》,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复、量子科技护肤、注氧/富氧等宣称被列入“黑名单”,那些利用披着科技外衣的“伪概念”进行宣传的产品,迎来了至暗时刻。

回顾这一年,微晶、微针类产品“凉”了,海藻面膜“危”了,芋螺肽化妆品被“点名”了,化妆品盲盒被“禁”了,野蛮生长的液体香皂被“纳入”化妆品监管了。

时间再往前拨。新规落地三年来,377普通化妆品被大规模“下架”,大麻化妆品被判“死刑”,刷酸化妆品、干细胞化妆品、食品级化妆品接连被“喊停”……

每一项监管动作,都在化妆品领域掀起不小的波澜。新规倒逼行业升级,化妆品企业面临着更为残酷的洗牌命运。

2024年已拉开序幕,化妆品行业在合规浪潮下的“震荡”仍将继续。“2023年很难,今年可能会更难,看有多少企业能挺住。”一位化妆品企业负责人如是判断。

01 规范“化妆品”定义,这4类产品彻底“凉凉”

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判定一种产品是否属于化妆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使用方法、施用部位、使用目的、产品属性来进行界定。

据此,新规实施三年来,一大批处于“灰色地带”的产品,被划上了一道道红线。

一批产品被正式“踢出”化妆品领域,告别野蛮生长时代。

譬如,广州市监局发布的《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明确指出,微针和微晶类产品,是通过微针透皮破皮将营养液或药物注入皮肤表层,从而改善皮肤问题的微整形项目,不属于化妆品。自此,在市场上活跃了十余年的微晶、微针类产品,被划入了医疗器械类别(详情见《微晶、微针类“化妆品”要凉了!》)。

一批产品则被明确“纳入”化妆品范畴,受到新规体系的管制。

如,广州市监局发布的《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五期)》强调,市面上用于人体的“液体香皂”“皂液”产品,虽然名称中含有“皂”,但实际上与沐浴露、洗手液等产品相类似,其仍可能属于化妆品(详情见《注意!这类化妆品面临“大清洗”》)。

截自广州市监局《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五期)》

又如,国家药监局在科普文《勿将玩具当儿童化妆品使用》指出,一些包括眼影、腮红、口红、指甲油等组成的“儿童梳妆台”玩具,只要有一个产品符合化妆品定义,无论其单独销售或者与玩具等其他产品一并销售,该产品都属于化妆品。

还有一种相对隐蔽的做法是“盲盒”,即把无证产品和有证产品、妆字号和械字号产品放在一个套盒里,浑水摸鱼,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无疑对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这些混淆化妆品定义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为了规避监管蒙混过关,妄图低成本、低风险获得高收益。”一位资深法规人士如是表示。

正如其所言,无论是皂液披着“香皂”的外衣冒充日化用品,还是儿童化妆品打着“玩具”的旗号销售,实质上,都是一些企业为规避化妆品新规体系的监管;微晶、微针类产品以“化妆品”之名兜售,也是试图通过打医美的“擦边球”吸引更多消费者。如今,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布,市面上这4类产品也面临整顿下架的结局。

02 严管功效宣称,这13类概念炒作被“喊停”

随着《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等法规的出台,功效宣称趋于规范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功效宣称到底是新概念还是伪概念,仍存在模糊地带,而在这三年的实践中,功效宣称得到进一步规范。

2021年,一大批功效宣称被“喊停”。8月,《科学认识“刷酸”美容》一文指出,化妆品可以添加某些“酸”,但与“刷酸治疗”有着本质区别,化妆品宣传“刷酸”违法;9月,国家药监局相继发布科普文《“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将宣称含有“干细胞”的化妆品和宣称可以使睫毛变“浓密”“纤长”的睫毛滋养液、睫毛精华液等产品,判了“死刑”;10月,《“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一文剑指“食品级”化妆品,明确化妆品严禁宣称“食品级”“可食用”。

2022年,监管继续收紧。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科普文《牙膏不能治疗疾病》,指出牙膏可以宣称具有防龋、抑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但宣称“抗幽门螺旋杆菌”缺乏科学依据。

7月,广州市药监局通过科普文《提醒!含“金”“铂粉”成分化妆品没那么神奇》,给宣称“金”“铂金”的化妆品泼了一盆冷水。文章指出,国内外均无相关权威实验数据或文献报道证实黄金、铂金具有护肤功效,实为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

2023年岁末,广东省药监局直属化妆品协会官宣平台“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发布科普文《警惕!化妆品宣传中常见的10个伪概念》,再次重申药妆、干细胞、EGF(表皮生长因子)、黄金美容、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食品级化妆品为“伪概念”,并首次将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复、量子科技护肤、注氧/富氧4类宣称列入“黑名单”,明确标签含有上述10类宣称的化妆品属于违法产品。

上述化妆品企业负责人直言,功效宣称是化妆品的核心卖点,之前这块监管不严格,导致玩各种文字游戏、替换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监管层明令禁止,“虚假、夸大宣称功效的乱象将被重点整治,企业宣称一定要言之有物、合情合理”。

03 抵制原料滥用,这4类产品被“点名”

原料的安全性是化妆品安全的前提,只有加强原料安全管理,方可从源头有效控制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基于此,这三年来,我国对化妆品原料安全的监管措施在不断动态调整。而原料在合规化的同时,与其关联的一大批产品也迎来“生死劫”。

典型如,2021年5月,国家药监局更新《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化妆品禁用植(动)物原料目录》,大麻二酚(CBD)、大麻仁果、大麻籽油、大麻叶提取物4种大麻相关原料正式列入化妆品禁用原料。这意味着,大麻化妆品彻底告别了国人梳妆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底, 唯一功效为“美白”的377(苯乙基间苯二酚)被禁用于普通化妆品。随着官方一锤定音,一夜之间,一大批含有377的普通化妆品失去合法身份,大规模下架。

2023年,芋螺肽化妆品和海藻面膜接连被官方“点名”。广州市监局在《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期)》中指出,“芋螺肽”是维琪科技于2023年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未添加该新原料而已备案宣称“芋螺肽”的化妆品,需尽快修改相关宣称;《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指出,在过去一年的官方抽检和行政处罚中,海藻面膜多次因微生物超标榜上有名,而罪魁祸首是添加了禁用原料“天仙子”,“严禁将‘天仙子’混同为‘海藻’进行化妆品生产或注册备案”。

截自广州市监局《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

“监管层对原料的种种管制,虽然短期内会带来动荡,但都是以‘质量安全’为最终目的。”广州某工厂负责人举例,377风波时行业一片哀嚎,但最终扫除了许多钻空子、利用377名头赚快钱的牌子,而“持证上岗”的377特殊化妆品则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指出,由于我国化妆品缺乏对原料端的全面监管,存在原料技术标准规格要求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化妆品原料的制备工艺和功效开始“卷”各种新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发酵、促渗、纳米等等,而有些新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他判断,“未来原料安全依然是监管的重心”。

04 打“擦边球”时代或将终结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自施行之日起,便宣告新一轮洗牌正式开始,也把行业拉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

这三年,各种配套法规密集出台,对原料、功效宣称、标签等方面作出了更严格与具体的要求。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官方发布的化妆品法规文件就达40个,通知/公告9个,中国化妆品法规建设正在不断深化,更加细分。

随着相关政策正式实施,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决。基于此,2023年监管层共计发布21份《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对于可能存在解读差异或较为模糊的地方,如微晶或微针类产品是否为化妆品?“液体香皂”“皂液”是否不属于化妆品?均给予明确回复。

另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抽检通告”共计超600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化妆品飞行检查”共计10批次25家企业被要求停业整改、立案调查。

从法规文件数量,到国家局化妆品抽检次数,不难看出,国家对化妆品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完善、科学,尤其是对原料端、功效宣称方面的监管日趋严格。

上述被“点名”的21类产品便是前车之鉴。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研发总监张太军表示,“国家设计的风险监测系统发挥了作用,被点名的产品都是行业问题比较突出的,政府监管基本上做到了精准”。

中山市香山化妆品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彬亦持有相同观点,他指出,目前监管是以风险管理的思路为主,“风险管理”会是后面监管的主要基调,“其实类似这些通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企业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建议行业要弄清化妆品的定义,不要超范围宣称,在定义允许的范围内生产和销售产品”。

有观点认为,随着新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化妆品和非化妆品、普通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的界定区分,以及功效宣称等都更为明确,将进一步减少虚假宣传、概念添加以及非法添加等情况的出现,“‘打擦边球’时代或将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官方明文禁止的化妆品,仍在电商平台泛滥成灾。以“黄金化妆品”为例,早在2022年7月便被广东省药监局点名,但产品名含有“黄金”二字的化妆品在淘宝上仍比比皆是,如某品牌“24K黄金精华液”,宣称“业界最高含量99.9%纯金”“抗老、修复”“适合所有肤质,敏感肌、孕妇可用”。

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提醒,法规逐渐完善后,接下来化妆品监管会迎来最严执行,一些企业打“擦边球”的行为最好在官方“喊停”后及时更正,消耗库存,以免受罚。而据《化妆品观察》此前报道,29项新规或在2024年落地施行,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将进一步缩紧。

“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下,化妆品行业愈趋规范化,企业不要再抱侥幸心理,‘合规’才是行稳致远的唯一途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