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复盘2023:中国能源产业变革十大关键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复盘2023:中国能源产业变革十大关键词

贯穿2023年的核心热词。

图片: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华夏能源网   杨亦  蒋波  田思

编辑|杨亦  王东

2024年大幕已拉开。回望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波澜壮阔的能源转型大潮,在中国大地上落地为一座座繁忙工作的地面电站、海上风机、屋顶光伏、零碳园区、零碳码头等等,零碳化、绿色化引领了未来的方向。

华夏能源网团队作为能源变革大潮的见证者之一,始终站在产业最前沿,通过丰富多元的深度报道与专题报道,揭示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洞察产业周期的最新趋势、挖掘企业创新的优秀案例。

值此开年之际,我们复盘过去一年能源变革的重大进程,审视过去一年里程碑式的重要事项,总结了2023能源产业变革的十大关键词,与每一位关心、关注能源产业未来的读者朋友们共享:

关键词一:先立后破

 

对于双碳发展,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2023是“先立后破”总方针的落地之年。总方针的底层精神是,加快清洁能源的“立”和推进化石能源的“破”相辅相成,既不能只立不破、停滞不前,更不能只破不立、急速冒进。在破与立的平衡中,化石能源的兜底价值不容忽视,必须认清的一个国情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化石能源还是“稳定器“和”压舱石”。

在“先立后破”思想的指导下,煤电得以重新定位。在这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当属煤电容量电价政策的出台。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宣布将原有的单一制电价改为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两部制”,电量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根据煤电转型进度等实际情况逐步调整。

“容量电价”政策,相当于给煤电企业发了一份“保底工资”,其目的在于推动煤电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撑保障和电量并重转型,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空间、高峰时段继续顶峰出力,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能源来保驾护航(详见华夏能源网报道:《争议煤电容量电价:煤电新定位下的利益再分配|深度》)。

关键词二:地方能源集团

 

在国家“3060双碳”战略提出之前,国内能源建设基本以“五大六小”等电力央企为主力。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土地财政的“落幕”,地方政府急于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另一方面,为了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成立省级能源集团,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迅速做强做大做优,成为继能源央企之外迅速崛起的一支实力军团。

华夏能源网洞察到这一趋势,做出了《各省密集组建能源集团:新能源有望替代地产成地方财政重要来源》的报道。据统计,2023年成立的地方能源集团包括:5月,贵州能源集团正式揭牌;6月,广西能源集团成立;8月,黑龙江省新能源集团成立。迄今国内各省已拥有20余家省级大型能源集团;此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市级政府也开始跟进,例如有“新能源之都”之称的江苏常州市就组建了常州新能源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新组建的各地方能源集团不约而同的将重点业务指向了新能源,一方面是因为这符合国家的“双碳战略”,能够加快绿色转型,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的硬指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带来财政、税收收入,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

展望2024年,地方能源集团们,将依托本地优势,引领新能源开发进入全新阶段。

关键词三:淘汰化石能源

 

化石燃料的命运,是贯穿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最重要议题。当全球各国在《巴黎协定》中达成“确保全球平均温升不得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C,并力争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 1.5°C”的共识之后,化石燃料的退出节奏,成为各国对减碳态度的“试金石”。

2023年11月30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首都迪拜如期开幕。在油气大国召开气候变化大会,这也预示着对化石能源的立场问题会争论的异常激烈。

于是乎,从大会召开前开始发酵,到全球190多个缔约国长达13天的拉锯战与博弈争吵,在夜以继日的讨论及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简称GST)的不断更新中,化石燃料的命运几经波折。

在大会闭幕时,虽然没有如低洼海岛国家所期待的写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但就化石能源的态度第一次有了全球共识,最终的决议文本明确:“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这关键的10年加快行动,以便在2050年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COP28上的博弈与改变:全球盘点、化石燃料命运、资金何来成三大攻防焦点)

一波三折背后,表明世界在摆脱化石能源方面有共识亦有分歧,有意愿更有阻力。2024年开年,化石燃料到底将以怎样的方式“有序退出”,仍将是全球能源转型话题榜上的焦点议题。

关键词四:贸易摩擦

 

中国新能源走向全球的征程中,非市场因素的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永远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正式生效。法案规定,本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如采用任何由“外国关注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动汽车电池组件,都将禁止享受税收抵免;

6月,牵动国人的一桩突发新闻——中国某光伏企业高管在德国参加慕尼黑光伏展(Intersolar Europe)期间被德国警方带走调查,让中国出海企业感受到了恐慌,反倾销、反补贴的话题讨论迅速登上热榜。华夏能源网跟进的视频报道《中国光伏高管德国被抓原因曝光:开发非法系统逃避反倾销税》在行业内外引发热议,视频播放量高达650万+。

8月,经历长达三年立法酝酿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案》)正式生效。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带来看得见的压力。

紧接着10月,又传出欧盟正考虑对中国风电整机厂商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消息(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坏消息!欧盟反补贴“大棒”砸向中国风电!》);12月底,欧盟再发布声明,对从中国进口的生物柴油展开反倾销调查。

2023年,全球贸易环境于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好消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成长中的烦恼,正是因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强大了才招致明枪暗箭。长远来看,限制打压还会来更多,中国新能源产业需要迎难而上、逆风飞行,用实力说话,在全球市场上谋求到长远竞争力和相应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五:出海建厂

 

随着地缘政治、全球贸易环境愈发复杂,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中国凭制造业及出口而崛起,如今也因相同的原因遭遇挑战。曾经大举实现了产品销售国际化的新能源产业,如今却在海外市场步履维艰,面临各式各样的“围剿”。

因此,出海建厂,将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落子布点到重要的海外市场,成为新能源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2023年,中国制造业实力企业积极尝试走向海外,从汽车制造、风电到光伏,谋划海外建厂的新闻发了一波又一波。

但出海建厂之路,阻力重重。宁德时代与福特福特汽车斥资35亿元合作建厂一事,遭遇了反复调查乃至被迫”暂停“,至今仍无定论。华夏能源网在《中国光伏出海2.0时代:赴美建厂热背后的诱惑与陷阱|深度》一文中,讲述了中资企业在美建厂的故事及严峻的出海环境。2024年,期待见证更多中国企业冲破障碍,跨越出海1.0时代,全面进入“输出制造实力”的2.0时代。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能源出海的另一条“主线”,在2023年进入收获之年。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拥抱“新大陆”上的机遇,深度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发展大计中。在华夏能源网报道《新能源出海2.0时代:中国光伏如何点亮“一带一路”》中,我们以领军企业阳光电源为例,梳理了中国经验、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如何完成出海“探路”的最佳实践。

出海建厂,将如何引领中国新能源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跨越?行动永不停,答案在未来。

关键词六: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没有逃脱过“过热-过冷-过热”的轮回怪圈。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行业大火之后,终于在2023年走到盛极而衰的顶点,全产业链的过剩问题如山呼海啸般压来,硅料、电池片、组件价格全线暴跌。

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中光伏发电装机增速最快。电源工程的总投资上,光伏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太阳能发电共计3209亿元、同比增长60.5%)。但是,再旺盛的需求也顶不住过剩压力——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披露,2023年光伏行业市场总需求为550GW,而供给端产能1003GW。这一轮“过剩”程度之严重,已经超出市场需求近一倍!

“狼多肉少”的后果,就一个字:卷。到年中时,中国光伏行业就已处于“史上最强内卷进行时”;到第四季度,光伏组件竞标价跌破1元/W,行业内项目延期、产线减产、停工甚至裁员等消息相继传出,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裁员!减产!延期!疯狂扩产恶果显现,上百家光伏企业或被挤下“牌桌”)。

但“卷”并非都是坏事。一方面,随着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装机规模在年内创下新高;另一方面,内卷倒逼行业回归到技术创新的基本面,领军企业围绕降本增效,持续地进行迭代升级,N型替代P型速度加快,TOPCon、HJT、钙钛矿等新技术路线研发不断取得突破,这些技术有望引领中国光伏新一轮的效率革命。

光伏行业在2020-2023经历了三年高速发展期,充斥着大量前来赚快钱的资本和企业,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一次自我净化。通过一次洗牌,会将那些无心长期发展经营的赚快钱的企业淘汰出局。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整个行业将有望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新阶段。

关键词七:价格战

 

“还没吃到肉,就开始挨打”,成为储能行业2023年的真实写照。

对于新型储能而言,2023年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的一年。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22年是储能元年”的提法言犹在耳,整个行业就毫无防备的来到了2023年的“过剩”与“价格战”关卡。

新型储能,是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更好的适配电网系统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因国内外井喷的市场需求,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由于大量企业跨界而来、疯狂扩产、盲目上大项目,导致行业存在极大泡沫。华夏能源网在深度报道《缺钱、杀价、挤泡沫,储能行业开始为“野蛮生长”付出代价|复盘2023》中,复盘了2023年储能坐上“大滑梯”的一年。

价格战在大储、工商业储能领域持续上演。不仅上游磷酸铁锂跌跌不休,电芯环节也屡屡出现价格杀手,更刺激了储能系统、储能项目的EPC单价持续下跌,严重挤压了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但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则在2023年末提醒全行业,应理性看待价格战之后行业的发展趋势,经历价格战洗牌之后,储能市场仍将持续扩容,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乐观与悲观,希望与失望,且待2024年的新答卷。

关键词八:碳关税

 

作为2023年度热议话题之一,欧盟碳关税法案(简称CBAM)给中国出口产业带来的震撼还在持续加深。

自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营的CBAM,可以理解为欧盟碳市场的衍生政策,目的是解决欧盟碳市场可能导致的“碳泄漏”问题。CBAM的诞生有一定复杂背景,但主要是针对进口产品的碳含量,征收欧盟碳价与出口国碳价的差额,其实质效果是使进口产品承担与欧盟产品一样的碳价成本。这既有欧盟的气候目的,也有全球竞争的考虑。

对于中国不同领域出口企业的影响,虽存在不确定性,但碳关税制度对中国万亿规模的出口产品设置的碳交易壁垒,是所有企业不得不尽早正视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应对碳关税下的全球贸易新变局?华夏能源网在《如何让碳关税不成为碳壁垒?远景在鄂尔多斯给出了解题答案》的报道中,分享了龙头企业的探索实践:零碳产业园,将能够打通“绿色壁垒”,让中国制造畅通无阻出口全球。

关键词九:分拆上市

 

“坡长雪厚”的新能源产业,让众多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对大型上市公司来说,增加不被看好的新能源业务,开始贡献出大部分利润。为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进一步享受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红利,「分拆上市」成为了很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2023年内,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电建新能源上市;华润电力拟分拆华润新能源在A股上市;年中,华电集团旗下华电新能顺利实现 IPO 过会……这一轮电力央企掀起的分拆上市潮,在募资额和估值方面均创造了新的历史。尤其是华电新能高达300亿元的募资额,更是刷新此前三峡能源募资规模,成为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IPO。

对此,华夏能源网在《电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抢到风口,也坐上火山口?| 深度 》深度报道中提出,这一轮电力央企IPO受资本热捧,有其背后逻辑。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双碳”目标驱动下,2050年左右中国能源系统至少存在243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财富效应之下,更多资金当然会紧随其后。

除电力央企之外,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如天合光能(天合富家)、正泰电器(正泰安能)、欣旺达(欣旺达动力)、阳光电源(阳光新能源)等,也均在2023年公布了相关业务分拆上市的计划,一场新的资本盛宴开启。

然而,走过政策输出最多、监管最为严格的2023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2024年充满不确定性,排队上市的企业们将接受监管收紧后的严峻考验,上市之旅注定不会都是坦途。

关键词十:能源数字化

 

能源与制造,在2023年来到了“野蛮生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全面高质量发展将是必经之路。面临严峻的产业新周期,靠什么来激发出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公认的“抓手”。一方面,是能源制造业“降本增效”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能源企业实现管理能力跃升的必经之路。能源及电力天然带有数字化属性,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融合,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年,能源数字化已经拉开序章,数字技术如何融入能源产业背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来?这也是过去一年华夏能源网团队给予了极大关注的议题。我们在深度案例报道如《“科技+能源”革命如何改变未来?华为请回答》、《新能源寒冬来临前,这些企业已找到韧性增长的“钥匙”!》中对能源行业的数字化现状进行了报道,并分享了数字化赋能者如华为、阿里、钉钉等在能源制造业中的最佳实践,也在《当“碳”革命遇上“绿”转型,产业数智化需要怎样的推手?》中报道了深耕工业物联网四十年的专业选手研华科技对行业的洞察。

能源产业的深度变革,一定无法忽略数字化的力量。数字化将为中国能源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华夏能源网将持续关注并做出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复盘2023:中国能源产业变革十大关键词

贯穿2023年的核心热词。

图片: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华夏能源网   杨亦  蒋波  田思

编辑|杨亦  王东

2024年大幕已拉开。回望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波澜壮阔的能源转型大潮,在中国大地上落地为一座座繁忙工作的地面电站、海上风机、屋顶光伏、零碳园区、零碳码头等等,零碳化、绿色化引领了未来的方向。

华夏能源网团队作为能源变革大潮的见证者之一,始终站在产业最前沿,通过丰富多元的深度报道与专题报道,揭示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洞察产业周期的最新趋势、挖掘企业创新的优秀案例。

值此开年之际,我们复盘过去一年能源变革的重大进程,审视过去一年里程碑式的重要事项,总结了2023能源产业变革的十大关键词,与每一位关心、关注能源产业未来的读者朋友们共享:

关键词一:先立后破

 

对于双碳发展,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2023是“先立后破”总方针的落地之年。总方针的底层精神是,加快清洁能源的“立”和推进化石能源的“破”相辅相成,既不能只立不破、停滞不前,更不能只破不立、急速冒进。在破与立的平衡中,化石能源的兜底价值不容忽视,必须认清的一个国情是: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化石能源还是“稳定器“和”压舱石”。

在“先立后破”思想的指导下,煤电得以重新定位。在这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当属煤电容量电价政策的出台。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宣布将原有的单一制电价改为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两部制”,电量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根据煤电转型进度等实际情况逐步调整。

“容量电价”政策,相当于给煤电企业发了一份“保底工资”,其目的在于推动煤电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撑保障和电量并重转型,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空间、高峰时段继续顶峰出力,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能源来保驾护航(详见华夏能源网报道:《争议煤电容量电价:煤电新定位下的利益再分配|深度》)。

关键词二:地方能源集团

 

在国家“3060双碳”战略提出之前,国内能源建设基本以“五大六小”等电力央企为主力。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土地财政的“落幕”,地方政府急于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另一方面,为了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成立省级能源集团,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迅速做强做大做优,成为继能源央企之外迅速崛起的一支实力军团。

华夏能源网洞察到这一趋势,做出了《各省密集组建能源集团:新能源有望替代地产成地方财政重要来源》的报道。据统计,2023年成立的地方能源集团包括:5月,贵州能源集团正式揭牌;6月,广西能源集团成立;8月,黑龙江省新能源集团成立。迄今国内各省已拥有20余家省级大型能源集团;此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市级政府也开始跟进,例如有“新能源之都”之称的江苏常州市就组建了常州新能源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新组建的各地方能源集团不约而同的将重点业务指向了新能源,一方面是因为这符合国家的“双碳战略”,能够加快绿色转型,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的硬指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带来财政、税收收入,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

展望2024年,地方能源集团们,将依托本地优势,引领新能源开发进入全新阶段。

关键词三:淘汰化石能源

 

化石燃料的命运,是贯穿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最重要议题。当全球各国在《巴黎协定》中达成“确保全球平均温升不得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C,并力争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 1.5°C”的共识之后,化石燃料的退出节奏,成为各国对减碳态度的“试金石”。

2023年11月30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在阿联酋首都迪拜如期开幕。在油气大国召开气候变化大会,这也预示着对化石能源的立场问题会争论的异常激烈。

于是乎,从大会召开前开始发酵,到全球190多个缔约国长达13天的拉锯战与博弈争吵,在夜以继日的讨论及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简称GST)的不断更新中,化石燃料的命运几经波折。

在大会闭幕时,虽然没有如低洼海岛国家所期待的写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但就化石能源的态度第一次有了全球共识,最终的决议文本明确:“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减少能源系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这关键的10年加快行动,以便在2050年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COP28上的博弈与改变:全球盘点、化石燃料命运、资金何来成三大攻防焦点)

一波三折背后,表明世界在摆脱化石能源方面有共识亦有分歧,有意愿更有阻力。2024年开年,化石燃料到底将以怎样的方式“有序退出”,仍将是全球能源转型话题榜上的焦点议题。

关键词四:贸易摩擦

 

中国新能源走向全球的征程中,非市场因素的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永远是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正式生效。法案规定,本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如采用任何由“外国关注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动汽车电池组件,都将禁止享受税收抵免;

6月,牵动国人的一桩突发新闻——中国某光伏企业高管在德国参加慕尼黑光伏展(Intersolar Europe)期间被德国警方带走调查,让中国出海企业感受到了恐慌,反倾销、反补贴的话题讨论迅速登上热榜。华夏能源网跟进的视频报道《中国光伏高管德国被抓原因曝光:开发非法系统逃避反倾销税》在行业内外引发热议,视频播放量高达650万+。

8月,经历长达三年立法酝酿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案》)正式生效。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带来看得见的压力。

紧接着10月,又传出欧盟正考虑对中国风电整机厂商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消息(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坏消息!欧盟反补贴“大棒”砸向中国风电!》);12月底,欧盟再发布声明,对从中国进口的生物柴油展开反倾销调查。

2023年,全球贸易环境于中国新能源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没有好消息”。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成长中的烦恼,正是因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强大了才招致明枪暗箭。长远来看,限制打压还会来更多,中国新能源产业需要迎难而上、逆风飞行,用实力说话,在全球市场上谋求到长远竞争力和相应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五:出海建厂

 

随着地缘政治、全球贸易环境愈发复杂,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中国凭制造业及出口而崛起,如今也因相同的原因遭遇挑战。曾经大举实现了产品销售国际化的新能源产业,如今却在海外市场步履维艰,面临各式各样的“围剿”。

因此,出海建厂,将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落子布点到重要的海外市场,成为新能源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2023年,中国制造业实力企业积极尝试走向海外,从汽车制造、风电到光伏,谋划海外建厂的新闻发了一波又一波。

但出海建厂之路,阻力重重。宁德时代与福特福特汽车斥资35亿元合作建厂一事,遭遇了反复调查乃至被迫”暂停“,至今仍无定论。华夏能源网在《中国光伏出海2.0时代:赴美建厂热背后的诱惑与陷阱|深度》一文中,讲述了中资企业在美建厂的故事及严峻的出海环境。2024年,期待见证更多中国企业冲破障碍,跨越出海1.0时代,全面进入“输出制造实力”的2.0时代。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能源出海的另一条“主线”,在2023年进入收获之年。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拥抱“新大陆”上的机遇,深度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发展大计中。在华夏能源网报道《新能源出海2.0时代:中国光伏如何点亮“一带一路”》中,我们以领军企业阳光电源为例,梳理了中国经验、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如何完成出海“探路”的最佳实践。

出海建厂,将如何引领中国新能源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跨越?行动永不停,答案在未来。

关键词六: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没有逃脱过“过热-过冷-过热”的轮回怪圈。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行业大火之后,终于在2023年走到盛极而衰的顶点,全产业链的过剩问题如山呼海啸般压来,硅料、电池片、组件价格全线暴跌。

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中光伏发电装机增速最快。电源工程的总投资上,光伏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太阳能发电共计3209亿元、同比增长60.5%)。但是,再旺盛的需求也顶不住过剩压力——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披露,2023年光伏行业市场总需求为550GW,而供给端产能1003GW。这一轮“过剩”程度之严重,已经超出市场需求近一倍!

“狼多肉少”的后果,就一个字:卷。到年中时,中国光伏行业就已处于“史上最强内卷进行时”;到第四季度,光伏组件竞标价跌破1元/W,行业内项目延期、产线减产、停工甚至裁员等消息相继传出,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参见华夏能源网报道:裁员!减产!延期!疯狂扩产恶果显现,上百家光伏企业或被挤下“牌桌”)。

但“卷”并非都是坏事。一方面,随着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装机规模在年内创下新高;另一方面,内卷倒逼行业回归到技术创新的基本面,领军企业围绕降本增效,持续地进行迭代升级,N型替代P型速度加快,TOPCon、HJT、钙钛矿等新技术路线研发不断取得突破,这些技术有望引领中国光伏新一轮的效率革命。

光伏行业在2020-2023经历了三年高速发展期,充斥着大量前来赚快钱的资本和企业,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一次自我净化。通过一次洗牌,会将那些无心长期发展经营的赚快钱的企业淘汰出局。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整个行业将有望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新阶段。

关键词七:价格战

 

“还没吃到肉,就开始挨打”,成为储能行业2023年的真实写照。

对于新型储能而言,2023年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的一年。正如业内人士所言,“2022年是储能元年”的提法言犹在耳,整个行业就毫无防备的来到了2023年的“过剩”与“价格战”关卡。

新型储能,是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更好的适配电网系统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因国内外井喷的市场需求,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由于大量企业跨界而来、疯狂扩产、盲目上大项目,导致行业存在极大泡沫。华夏能源网在深度报道《缺钱、杀价、挤泡沫,储能行业开始为“野蛮生长”付出代价|复盘2023》中,复盘了2023年储能坐上“大滑梯”的一年。

价格战在大储、工商业储能领域持续上演。不仅上游磷酸铁锂跌跌不休,电芯环节也屡屡出现价格杀手,更刺激了储能系统、储能项目的EPC单价持续下跌,严重挤压了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

但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则在2023年末提醒全行业,应理性看待价格战之后行业的发展趋势,经历价格战洗牌之后,储能市场仍将持续扩容,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乐观与悲观,希望与失望,且待2024年的新答卷。

关键词八:碳关税

 

作为2023年度热议话题之一,欧盟碳关税法案(简称CBAM)给中国出口产业带来的震撼还在持续加深。

自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营的CBAM,可以理解为欧盟碳市场的衍生政策,目的是解决欧盟碳市场可能导致的“碳泄漏”问题。CBAM的诞生有一定复杂背景,但主要是针对进口产品的碳含量,征收欧盟碳价与出口国碳价的差额,其实质效果是使进口产品承担与欧盟产品一样的碳价成本。这既有欧盟的气候目的,也有全球竞争的考虑。

对于中国不同领域出口企业的影响,虽存在不确定性,但碳关税制度对中国万亿规模的出口产品设置的碳交易壁垒,是所有企业不得不尽早正视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应对碳关税下的全球贸易新变局?华夏能源网在《如何让碳关税不成为碳壁垒?远景在鄂尔多斯给出了解题答案》的报道中,分享了龙头企业的探索实践:零碳产业园,将能够打通“绿色壁垒”,让中国制造畅通无阻出口全球。

关键词九:分拆上市

 

“坡长雪厚”的新能源产业,让众多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对大型上市公司来说,增加不被看好的新能源业务,开始贡献出大部分利润。为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进一步享受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红利,「分拆上市」成为了很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2023年内,中国电建宣布筹划分拆电建新能源上市;华润电力拟分拆华润新能源在A股上市;年中,华电集团旗下华电新能顺利实现 IPO 过会……这一轮电力央企掀起的分拆上市潮,在募资额和估值方面均创造了新的历史。尤其是华电新能高达300亿元的募资额,更是刷新此前三峡能源募资规模,成为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IPO。

对此,华夏能源网在《电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抢到风口,也坐上火山口?| 深度 》深度报道中提出,这一轮电力央企IPO受资本热捧,有其背后逻辑。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双碳”目标驱动下,2050年左右中国能源系统至少存在243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财富效应之下,更多资金当然会紧随其后。

除电力央企之外,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如天合光能(天合富家)、正泰电器(正泰安能)、欣旺达(欣旺达动力)、阳光电源(阳光新能源)等,也均在2023年公布了相关业务分拆上市的计划,一场新的资本盛宴开启。

然而,走过政策输出最多、监管最为严格的2023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2024年充满不确定性,排队上市的企业们将接受监管收紧后的严峻考验,上市之旅注定不会都是坦途。

关键词十:能源数字化

 

能源与制造,在2023年来到了“野蛮生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全面高质量发展将是必经之路。面临严峻的产业新周期,靠什么来激发出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公认的“抓手”。一方面,是能源制造业“降本增效”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能源企业实现管理能力跃升的必经之路。能源及电力天然带有数字化属性,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融合,被认为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年,能源数字化已经拉开序章,数字技术如何融入能源产业背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来?这也是过去一年华夏能源网团队给予了极大关注的议题。我们在深度案例报道如《“科技+能源”革命如何改变未来?华为请回答》、《新能源寒冬来临前,这些企业已找到韧性增长的“钥匙”!》中对能源行业的数字化现状进行了报道,并分享了数字化赋能者如华为、阿里、钉钉等在能源制造业中的最佳实践,也在《当“碳”革命遇上“绿”转型,产业数智化需要怎样的推手?》中报道了深耕工业物联网四十年的专业选手研华科技对行业的洞察。

能源产业的深度变革,一定无法忽略数字化的力量。数字化将为中国能源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华夏能源网将持续关注并做出报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