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乐先声 丁茜雯
编辑|范志辉
回顾2023年全球乐坛,“失落感”似乎贯穿始终。
细数这一年备受好评或是爆红的单曲、专辑,很多都围绕着死亡、悲伤、痛苦等灰色情绪色彩的主题。
比如,即便是通过歌词传达出“I can love me better than you can”这一鼓励听众爱自己的大爆曲《Flowers》,也是建立在Miley Cyrus娓娓道来追忆往昔的痛苦之上。同样的,于今年翻红的Taylor Swift过往专辑《Lover》的收录曲《Cruel Summer》也在欢快的曲风中,围绕着失意感伤的夏天,纪念短瞬即逝的浪漫。
诸如此类,也并非是仅存在于头部Diva的创作之中。在2023年,随着音乐人、听众之间的供需影响,这种失落氛围也弥漫到全球乐坛。
Kill 2023
除了Miley Cyrus、Taylor Swift,2023年全球乐坛各大音乐榜单上的绝大多数热曲都较为明显地关注着灰色情绪的传递,且显露两个特点:
一方面,音乐人更为直接地表达着悲伤、痛苦以及困于情感挣扎的呐喊,而Z世代的创作者本身带有对于成长、青春的困惑迷茫,也将更为激烈的宣泄、共鸣融入到失落的情绪之中。
比如Olivia Rodrigo在2023年发布的横扫Billboard、格莱美颁奖礼提名的大爆单曲《Vampire》便是如此。她曾表示,这首歌饱含“悔恨、愤怒、心痛”的负面感情,一度被网友猜测是讲述与Taylor Swift不和,以及声讨前男友Zack Bia的作品。
而New Jeans在2023年初发布的专辑《OMG》先行曲《Ditto》,以快速的低保真鼓点与偏向R&B和弦进行的节奏碰撞,将“灰调的东亚青春伤感”萦绕出的怅然若失的氛围,也成为引起今年K-Pop听众共鸣的热曲,不仅创下韩国Melon年榜第一、Apple Music年榜第九的记录,还打入多个国家Spotify年榜榜单。
另一方面,部分单曲则是深度剖析自我世界,对自己与他人的死亡、脆弱等情绪以感性的角度释放,且带有一定怀旧感,也颇受听众好评。
比如展现歌手SZA矛盾内心、黑化的收录曲《Kill Bill》在2023年持续爆红,在榜Billboard长达19期,并位居2023年Spotify全球十大热曲第二名;去年11月底,K-Pop女团少女时代成员太妍所发布的《To.X》则是描述由不合理的爱情关系和内心的脆弱所造成的不完美形象的故事,充斥着离别落寞的抒情基调。
当然,不少音乐人也将这些带有一定灰色基调的情绪融为专辑创作主题,架构出相应的情感世界,并引起了大量听众共鸣。比如收录《Kill Bill》的专辑《SOS》,便是探讨痛苦、困惑、反思等主题,将SZA自我的精神世界通过具像化的流行音乐诠释出来。
更为直接的,则是像ANOHNI and the Johnsons这般,在2023年发行的《My Back Was A Bridge For You To Cross》中反思朋友的自杀,并从悲观的角度暗示“在因战争四分五裂以及面临气候灾难的世界里,死亡比活着更为可取”。这张专辑也在Pitchfork获得8.7分,被评为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来为地球的毁灭而悲伤哀悼”。
不仅如此,这股热潮在华语乐坛也同样有所显著。比如近年走红的内地歌手郑润泽在12月发布的专辑《绚烂 枯萎 以后》,也围绕着对于爱情、亲情所带来的失落、回忆创作;而中国台湾歌手陈华发行的《华与浪漫》则以“保管悲伤”为主题,其中收录曲《想和你看五月的晚霞》也在2023年登上中国台湾地区Spotify串流收听次数年榜第一、KKBOX播放量最高单曲第八名。
而这种贯穿2023年流行乐坛的“失落感”现象,既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音乐人们的某种创作取向,同时也呼应了大众对于疗愈的情感诉求,形成了一种全球性趋势。
为什么乐坛在2023年更“失落”?
每个时代的音乐,都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后疫情时代,存留在音乐人、听众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并未完全修复,而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瞬息变化,生存危机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再加上,短视频平台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浪潮,也令人们在算法中被动接收无国界叙事的精神生活,这同样影响着音乐人的创作方向。
这些情绪的挤压弥漫,也促使大量灰色情绪面成为灵感来源,助推“失落感”这种音乐主题表达方式流行。比如最为典型的,便是自疫情后,强调绚烂、不着边际的K-Pop偶像世界观热逐渐鲜有出现,反而是聚焦在以人为本的情感共鸣之上的偶像收获大众关注。
像New Jeans的《Ditto》便拿下了2023年韩国Melon年榜一位,而新人组合H1-KEY逆袭进榜且打入年榜40名的《楼宇间的玫瑰》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位居年榜46名、怀念昔日旧友的《Spring Day》,则是BTS于2017年发布的单曲,也在今年1月12日回榜打歌节目《音乐银行》一位候补。
而这些相对充满着失落感的音乐作品的爆红与回温,也反映着大众寄托情感、寻找慰藉的需求愈加旺盛。当人们陷入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失落状态,情感替代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缺部分,成为大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音乐人选择在以死亡、悲伤、痛苦等基调为主题创作。相对来说,这也是因为受众需求发生了转变,反向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追逐潮流。
随着Confessional Pop在TikTok以及Z世代用户的复古浪潮下重新流行,也令这种袒露私人情绪、灵魂脆弱一面的创作曲风再度回到大众流行审美领域。不少音乐人也将自我经历披露进歌曲创作之中,诸如失恋、友情的逝去、亲情的不再等等,进一步增加了与听众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TikTok上收获百万粉丝关注的新人歌手Jade Lemac便表示,“尽管发行如此脆弱、心碎的歌曲有点吓人,但希望其他人也能够理解这种情感,因为有一些非常悲伤、脆弱的人们,他们对这些歌曲会产生共鸣。”除此之外,Mudrerdrill、Dark Plugg等流行的亚流派风格,也强调、放大了关于死亡和痛苦的感知。
一定意义上,掺杂着讨论死亡、痛苦等富有“失落感”意味的音乐作品,也具备一定的救赎功能,稀释着每一个私人化的爱恨情仇。比如郑兴在2023年发布的专辑《盆地》,便围绕“失失去与离别”这一主题反复提问自我,却也因传递出对晦涩的人生况味迎难而上的勾勒,而被听众看作是“黎明后的黑暗救赎”。
如Jacques Attali所言,“音乐与社会秩序的操纵、掌握、预期行为有着密切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全球乐坛过度关注负面情绪的输出,也反映出在经历过社会创伤后,大众在音乐消费所寻求的集体疗愈。
结语
回看音乐产业的商业化、套路化、模式化,虽然流行乐的好坏自有千人千面,但毫无疑问的是,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物种等对话和解中,情感状态也在不断发生着波动且影响着音乐消费。
正如当下,音乐疗愈经济在成长为新风口。
可以说,随着无法回到原有轨迹上的世界变化,饱含诸多灰暗色彩的负面情绪能够成为2023年流行音乐人选择最为频繁的主题,且成为流行趋势,也同样是音乐人、听众在痛苦中找到自洽的一种表达方式。
也许音乐也无法解决人们的生活困境,但旋律、歌词等构建的乌托邦式的片刻安宁,同样也弥足珍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