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外管理杂志 任慧媛
都2024年了,没想到1996年的日历会被卖爆。
最近,某二手交易平台上,1996年旧日历的搜索量在一周时间内飙升了600%,交易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原本两三元钱一本的日历被卖到了94元,价格飙升了30倍。个别店铺甚至还标出了300元一本的高价。
究其原因,竟是源于2024年公历日历与1996年完全一样。于是,又一波怀旧情绪被撩拨起来。人们试图在这种“时间重合”中感受“时空交错”的恍惚,回味逝去的旧时光,又一次为“情怀”买了单。
这真对应了80后们非常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多希望某天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正趴在初中的课桌上,然后对同桌说:我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我们总是喜新厌旧,却又在不断地怀旧。
我们为什么喜欢怀念过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会越来越像一种习惯,有科学研究甚至说,它是人类的27种主要情绪之一,大多数人至少每周经历一次怀旧,而有近一半的人每周会经历三到四次。
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黄金年代”,只要和青春、童年挂钩的话题,总能自带流量。
那么,面对过去,我们究竟怀念的是什么?是想要去体验一下那个所谓的辉煌年代?是想回去完成没能实现的,珍惜未曾珍惜的?还是仅仅从现实中抽身出来享受片刻的欢愉。
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情怀,也是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在10到20多岁这段时间,一个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迅速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所喜欢的事物会与脑叶永久地关联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记忆痕迹。这种痕迹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就像我们的大脑中始终回荡着年少时为之着迷的那些歌曲一样。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音乐品味发生了变化,也不是因为后来听到的歌曲真的不好听,而是因为年少时那些歌曲在我们的情绪中留下了强大的力量。
“现在怀旧的人主要是70后、80后,这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比较大的时代变迁。”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李光斗告诉中外管理传媒:从休闲方式、文化氛围、教育模式、人际关系到家庭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快的变化推动着人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以追赶社会发展的速度。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快”的时候,只有怀旧情绪可以让人“慢”下来,停下匆匆的脚步。说到底,怀旧是现代人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
怀旧成为一种“救赎”?
过去就一定是美好的?还是我们只记住了美好?
学者艾伦·赫什在他的论文《怀旧:一种神经精神病学的理解》中说,“怀旧是对理想化过去的渴望,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屏幕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真正再现,而是将许多不同记忆整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负面情绪都被过滤掉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迷恋巴黎的美国作家吉尔在巴黎游玩时,每到午夜,便搭乘老爷车去往他梦寐以求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在那里,吉尔遇到了自己崇拜的历史名人,一切都充满着理想的气息。然而,一次次的穿越之旅让吉尔意识到,认为过去比现在幸福不过是一种幻想。
对于这部电影,伍迪·艾伦这样说:人们一直在寻找逃避现实的方法。其中一个经常出现的就是“黄金时代”谬论——你会在别的时代更快乐。但事实上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如果你留下,这里就会变成你的现在,但不久后,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这就是现实,无法事事顺心,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
大量研究表明,我们并非记忆的被动观察者,而是在每次检索时都会重新构建它们。这意味着,我们所怀念的并非完全客观的现实。我们的回忆就像修图软件一样,具有美化功能,在回忆时,大脑会自动筛选出较为愉快的回忆,并淡化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因此,所谓“想见不如怀念”,或许正是这个道理。
那些自带滤镜的年少记忆总让人甘之如饴。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们在联想到跟怀旧有关的回忆时,相对来说不会那么在乎“钱”。
在某种程度上,怀旧成为一种“救赎”。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怀旧元素不再是单纯的“老物件”,而是化身为一种集体记忆符号,唤醒了大众的共鸣。所以,无论是产品层面的复古,还是营销方式上的“回忆杀”,都让这股风潮成为现代人的情绪出口。
于是,“借助人类的情绪,让大家更愿意从口袋里掏钱”已经成为一种大行其道的商业模式,甚至是近乎教科书级的营销热点。
李光斗表示,一些品牌所谓的“治愈系”,迎合的就是一种情绪需求。比如,Facebook、eBay和Spotify都玩过的“情绪营销”,电子游戏和玩具厂家的“复刻游戏”和复古玩具,可口可乐也曾推出过怀旧款饮料罐,濒临倒闭的回力鞋更是靠着“情怀营销”卖出了新高度,重新焕发光彩。
再翻开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各种以“回忆杀”为主题的账号频繁出现,往往能够引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高赞。例如,《北京欢迎你》的音乐视频曾经被广泛转发。此外,在B站上,一条名为《2008收到请回答》的视频也曾让不少人热泪盈眶。
此外,从北京的大栅栏到南京的夫子庙乃至全国各地,纷纷可见“复古潮”“怀旧风”的主题商铺,这些商铺门上挂着流动红旗,门口停放着军绿色自行车,车座后面贴有冰棍字样的铁皮箱,店内陈列着老式电视机、充满年代感的怀旧海报,堆砌成墙的健力宝饮料,摆放整齐的百雀羚雪花膏以及闪烁着的霓虹灯……这种“一秒穿越”的感觉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
在网购平台上,以怀旧为标签的零食卖家超过了上千家,其中排名前列的商家的怀旧零食大礼包月销量超过了10万件。以不足30元的花费,即可买到四五十种怀旧零食,让人们重温小时候的味道。
有一则黑芝麻糊的广告,更是堪称“情怀营销”的经典:曲巷深处,昏黄温馨的灯影下,一位肩挑芝麻糊担子的温婉大嫂,一个跑向芝麻糊摊的稚气小男孩,一碗冒着热气的芝麻糊,小男孩意犹未尽的舔碗动作,再配上民谣式朴实悠扬的音乐……
“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
广告以情感为切入点,用回忆的手法把人带到了芝麻糊的香甜可口中。“一股浓香,一缕温情”,在这温馨的气氛中,商业动机与美好的怀旧情愫糅合在了一起。
沉浸于画面中的观众几乎不会把它当作广告,而是在感受浓醇情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广告中要推销的商品。那真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的镜头,足以让每一位成年观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痛点之外,还有痒点、兴奋点
可见,作为一种商品或服务,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应提供额外的价值,如仪式感、向往感、情感共鸣以及梦想实现的可能性。
就像人们常说的顺势而为,顺应趋势,抓住痛点才能飞起来。但这还不够,痛点之外还要解决痒点或兴奋点,即满足消费者或用户的精神需求。没有解决痛点的产品注定无法在市场中立足。然而,若仅解决痛点而忽视痒点或兴奋点,产品将很快被模仿并被竞争产品取代,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
在不少商业实战中,商家们抓住的正是情怀或者情绪,并争相借助这种愉快而舒适的回忆形式,挠准消费者的“痒点”或“兴奋点”,试图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
但同时值得思考的是,许多人在童年回忆的滤镜下首次购买怀旧商品时,会感到非常新奇。然而,一旦新鲜感消退,再次购买可能需要更多的附加值。
对此,实战型营销专家、益合(上海)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苗庆显向中外管理传媒提道: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这段时间出现的流行事物,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感觉,即情绪价值。有的怀旧是历久弥新的,但大部分是昙花一现。情怀营销永远都在,因为不断有人变老,但情怀营销的元素却一直在变。
就像你为怀旧买了第一双回力鞋很兴奋,但购买第二双的心境还会像第一双那样吗?善变的情怀营销,对于商家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