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3年,全国快递件量突破1320.7亿件,平均每天产生的快递达到3.6亿件。 胶带、快递包装袋、气泡袋、纸箱、填充泡沫,快递包装使用量随之提高,产生的大量垃圾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一些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存在有害材料超标的快递包装。
基于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期批准发布了《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快递包装的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快递包装。
新监管标准,设置过渡期
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在“快递业五项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上对《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中的监管标准进行了解释。
他指出,常见的快递包装通常分为纸类、塑料类和纺织纤维类这三大类,比如瓦楞纸包装箱、塑料包装袋,以及快递中转环节使用的用纺织纤维类材料制成的集装袋,《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针对这三类快递包装,分别给出了铅、汞、镉、铬等重金属以及溶剂残留、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定物质的限量要求。
李爱仙表示,对于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快递包装产品,标准要求生产企业应声明复合材料快递包装中每种材料的种类,且每种材料应分别符合纸类、塑料类和纺织纤维类快递包装的相关要求。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靳兵表示,本次发布的《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设置了6个月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各生产企业要尽快对相关工艺、技术、设备、原材料选用等进行改进与升级,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要加快消化库存包装。标准正式实施后,国家邮政局将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快递包装用品生产、销售、检测、使用的检查执法力度,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就在该标准宣布实施之后不久,极兔速递被国家邮政局约谈。根据国家邮政局官网消息,近几年,天津、内蒙古等地的极兔速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兔速递”)所使用的集装袋被分别检测出重金属超标。国家邮政局认为,极兔速递作为总部企业,存在履行快件包装统一管理责任不到位的问题。
极兔方面表示将落实整改要求,包括对现有的快递包装供应商进行全面梳理排查,通过完善现有的绿色采购制度,加强对子公司、分支机构及加盟企业的管理。
实际上,针对快递包装用品的环保等要求这几年已经进行过多番讨论,但一直没有强制实施的举措。同路帮创始人、快递行业资深分析师赖松钱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快递行业的管理集中度不高,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同时,快递公司、快递网点以及电商基于成本考虑,通常不会采购价格更贵的环保材料,使得监管存在一定难度。
但他也提到,现在快递件量越来越大,快递包装问题是行业长期存在的弊端,实施强制性的标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采购渠道多样,品质把控较难
界面新闻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快递包装采购渠道多样,一部分快递袋由快递公司总部集中采购,各地的快递网点通过总部公司采购。另外还有很多直接由商家采购,并不经过快递网点和快递公司。
金华市的一位快递网点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在他所管理的网点,中转袋是成本较高的一种,主要在运输过程中装运快递小包裹,方便集中处理,袋子本身设置了芯片,可追踪定位,采用的材料也是环保材料,但胶带、纸箱填充物等快递包装用品则在市场上采购,不通过总部。
该负责人介绍称,消费者直接接触到的快递袋用量更大,通常由商家采购,采购源头和品质快递网点无法把控。也有电商商家告诉界面新闻,他们的店铺位于义乌小商品城附近,主要通过附近售卖快递包装的商家采购,至于产品是否符合规定,他们也无从知晓。“我们一般不会网上订购快递袋,这些卖快递袋的商家有什么我们就买什么。”该商家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对快递公司、快递网点的监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赖松钱也表示,除了对快递行业监管外,生产快递包装用品的一方也应该是重点监管领域。
以A股首家快递包装上市公司——天元股份为例,该公司主要生产快递电商包装印刷产品,包括电子面单、物流标签、大客户定制快递袋、文件封、气泡袋等,主要合作客户有中国邮政、京东、韵达、安踏等。受益于快递行业的发展,该公司2020年上市。近几年,随着环保要求趋严,该公司调整了生产架构,生产了一系列的可降解包装产品。此外,该公司还规划了“快递电商物流绿色包装耗材制造基地”,重点推进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邮政局等多部门主导的快递包装相关规定陆续出炉,国内主要的快递物流公司在“绿色快递”方面进行了布局,除了集中采购环保的快递包装袋以外,循环使用快递纸箱等举措也在不断落地。上述快递网点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在他们的网点,每天回收的快递纸箱大概有数百件,占全天快递纸箱使用量的60%以上。
此外,在包装减量化方面,多家快递公司都在推动“胶带瘦身”,优先采购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规定的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另据顺丰方面介绍,近几年顺丰用于减量化包装、循环化包装等绿色包装的研发费用高达5500万元,其中,减量化低粘胶纸投放试点逾1万卷、减少塑料使用约6200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