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学
Apple Car,再度难产。
虽然这十多年来,Apple Car给人的印象就像贾跃亭的法拉第,一直停留在PPT上。媒体和业界也是听的多,见到车的人少,用户就更别提了。但没有谁敢轻视或者忽视它的存在。Apple生态下,任何一个方向的细微翅膀扇动,都有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这款车的最新进展来了,苹果又“放鸽子”。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苹果最近再次调整造车方向,不仅将车辆的自动驾驶级别从L4下调至L2+,而且最终发布时间也从原定的2026年,再延后2年到2028年,也就是4年之后。
自动驾驶级别的调整,意味着苹果放弃了完全自动驾驶,即无人驾驶,转为主流的有限自动驾驶。L2+级别要求驾驶员需要掌控方向盘,并且保持对道路的注意。目前,这个级别在售车型包括特斯拉Model Y、问界智驾版、理想L9、蔚来ET7以及小鹏P7i等。
对汽车行业来说,苹果造车就是科技界的超优等生来“插班搞钱”。有类似盘算的科技巨头不在少数,比如亚马逊投资Rivian生产送货卡车;Alphabet(谷歌母公司)加大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力度等等。而在中国,华为、小米的起势很猛,魅族则曲线进入智能汽车行业。
从这个角度看,跨界造车是科技巨头们的“同题作文”。虽然各家的作答方式存在差异,但都试图拿到高分甚至满分,在竞争中赚到更多的钱。
苹果汽车没能复刻消费电子产品上的强势,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能造好iPhone、iPad,就是造不出汽车。按照业内的研发周期看,苹果汽车恐怕又得“从0开始”。库克没有答好这篇“同题作文”,问题出在哪里?造车路线持续摇摆最为致命
苹果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并不迟,早在2008年就有公司高管提议造车。但随着iPhone大获成功,苹果的战略重心自然也放在手机和后续产品线上,没有太多精力旁顾,造车也就只停留在讨论阶段。直到2014年,苹果CEO蒂姆·库克批准启动“泰坦”计划,代号为Titan和T172。
据称当时在苹果公司总部附近,已经搭建了一个千余名汽车专家和工程师的团队,打算开发一款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汽车,这也被视为是苹果正式造车的起端。此前一年的2013年,雷军刚拜会完马斯克,才开始关注起电动汽车产业。
但立项之初,造车团队内部对Apple Car的愿景存在严重分歧。特别是在关键的技术路线问题上,选择完全自动驾驶还是半自动驾驶,高管之间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
媒体透露,“泰坦计划”首任负责人拥有传统车企工作经历,主张“抄作业”,采用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的技术路线,打造一款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但这遭到苹果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的反对,他认为Apple Car应该彻底颠覆汽车的产品形态,打造一辆没有方向盘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冲突的后果是Apple Car起步就遭遇重挫,项目延期。后来,苹果对该项目进行了调整,将重点放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底层研发上。此后数年,苹果反复在做自动驾驶底层软件和实际造车上横跳。比如,2018年8月,有传言称苹果可能会再次造车。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正在开发一款Apple Car,计划于2023年至2025年间推出。
也就是说,Apple Car在“行驶路线”上,走左行道还是右行道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加上撤换了至少4任负责人,经历多轮裁员,核心团队人员频繁变动……都导致Apple Car的战略目标围绕总路线来回摇摆,迟迟无法走上生产线量产。
直到此次苹果大幅调低苹果汽车期望,推迟目标发售日期,苹果在汽车领域最重要的成果还是其CarPlay软件,该软件可让驾驶员访问地图和Siri等iPhone功能。造车是一把手工程,库克缺位
按照特斯拉、华为、小米等“选手”的答题情况,造车应该是一把手工程。
马斯克自不必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把特斯拉送上神坛,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雷军决心更大,在宣布造车时就立下重誓:“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在回答雷军时间分配问题时称,雷军至少1/4的时间放在手机研发业务中,1/4关注集团运营和管理,1/2时间用在汽车业务上。
余承东也不遑多让,毫不介意“大嘴”的人设标签,在华为内部据理力争,保住造车的可能。任正非和华为高层的“十三道金牌令箭”,也没能挡住余承东坚持造车的决心。在行业内,余承东也是不遗余力的为汽车业务摇旗呐喊。周鸿祎说,余承东已经是遥遥领先的大网红,每年为华为省掉10亿营销费。
某种程度上,雷军和余承东是在摸着马斯克过河,把个人标签和造车绑定,强化市场和汽车用户的认知。但在造车项目上,库克似乎是隐形的。业界都知道Apple Car业务换了多位负责人,他们都是精英中的佼佼者,但仍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扛着苹果汽车业务走向更远。
换句话说,在汽车业务上,库克需要有一个之于任正非的余承东,但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余承东”。这与其本人的领导风格有关系,也受限于苹果主营业务的强势。
乔布斯曾说,蒂姆·库克是他招到的最好的员工。不可否认,库克在接任苹果CEO后也用漂亮的成绩证明了自己,虽然他说,“没人能成为第二个乔布斯,我只做我自己”,但他还是被公认为是乔布斯的最佳接班人。二人的领导风格也存在极大差别。库克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在乎投资人的感受,对待员工友善温和,碰到员工合影的请求时,总是很配合地摆好姿势,并乐意回答每个问题。
他的经营思想里有一条,“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苹果公司只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显然,这放在汽车业务上并未奏效,现实情况是,苹果汽车在多条路线上,反复来回拉扯。
消息人士还透露,苹果汽车最新战略的变动,源于苹果公司董事会的持续施压。董事会成员与项目负责人凯文·林奇(Kevin Lynch)和CEO库克开了无数场会后,才讨论出这个方案。并且,苹果还在围绕这个战略,权衡进一步调整硬件工程和自动驾驶软件团队的管理层。
除此之外,库克也有自己的舒适区。Apple Car即便有美好的未来,但苹果公司当前的主营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板块:iPhone等硬件产品和软件服务收入。其中,iPhone贡献了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软件服务收入占比也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苹果第二大支柱收入来源。特别是iPhone,收割了智能手机八成以上的利润。有媒体对iPhone15系列进行拆解,售价最高的iPhone 15 Pro Max,硬件毛利率居然高达53%。由此可以看出,库克在造车项目上的缺位,并非不可理解。而且,他亲抓的项目是Apple Vision Pro,这是他的亲儿子,远期展望是开启空间计算时代,在未来10年取代iPhone,成为苹果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库克是超期服役。早在2021年,十年雇佣合同到期的库克就该退休,并称苹果CEO已有人选。随后,库克也罕见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苹果已经为他的继任者做好了“非常详细”的接手计划。
当此之时,他需要“余承东”,但又不急于寻找“余承东”。苹果造车的故事框架过于宏大
过去10年,自动驾驶汽车一直是苹果最烧钱的项目之一,目前已经烧了几十亿美元还难见“钱”景。库克也希望Apple Car能成为One More Big Things,成为iPhone之后新的万亿美元赛道产品。但苹果起笔就立意太高,造车故事框架过于宏大:苹果希望第一款汽车能够成为技术先锋,对其产品的标准和期望值也无限拉高。比如瞄准最高的L5级别,以及造一辆没有方向盘的电动汽车,颠覆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
这是苹果产品浪漫主义的传统。苹果擅长的是整合创新,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Apple Car为何不能重新定义智能汽车?但库克没有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多年实践下来,发现步子终究迈得太大,低估了自动驾驶落地的难度,而这是智能汽车之所以称为“智能”的关键。
王传福曾说,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无人驾驶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比亚迪有60多万员工,想用机器取代这些人工都做不到。因为,机器不可能模拟人工操作的每一种场景。连固定的生产线上的工作,都无法做到‘无人’,更何况是变化无常的实际路况呢?”
这个观点遭到很多业内人士和观察者的抨击,认为王传福不懂技术,释放烟雾弹。但实际上比亚迪一直在招兵买马,苦练自动驾驶技术。或许是为了圆回之前的言论,王传福在2024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中提到,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是两件事,现阶段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技术成熟度层面,无人驾驶都不具备落地的条件。客观上说,王传福的观点是中肯的。现阶段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几乎不可能,这是存在于实验室的理想状态。技术理想主义与产品现实主义中间的鸿沟,最终都需要落地,也就是卖出车,开上路来证明的。不久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文件称,特斯拉将召回超过200万辆车,以修复其“有缺陷”的自动驾驶系统。
经历过市场捶打的头部领军车企尚且如此,还没学会走路就快跑,苹果的这种想法,放在成熟的汽车工业上显然是要被打回到现实的,不得不重新回到特斯拉同水平的技术路线。
同时,业界也能看到,同为答题者,小米能够在1000天内交出80分水准的作业,除了务实的着眼于当下的技术整合,没有好高骛远,还有一大助力是中国智能汽车的供应链优势。得益于本土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生态链优势,以及背后广阔的市场,雷军才有底气定下目标,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在更远期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
此前,网络传出一张小米汽车供应链图片,虽然官方辟谣称其中内容至少有50%完全错误。但小米并未否认其供应链整合的事实。要知道,特斯拉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上海超级工厂和中国供应链功不可没。在此之前,特斯拉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支柱是新能源汽车。在这个时间节点,电动化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杀手锏。对苹果来说,降低标准、延期发布何尝不是对现实的妥协呢?
于是,Apple Car,依然遥遥无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