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今日中午12时,上海博物馆东馆迎来了首批观众。 上博东馆的“青铜展厅”率先对公众开放,同时东馆第一和第二特展厅还推出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第三特展厅推出了“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两个特展。今年,东馆将分三阶段扩大参观区域,预计在年底实现全面开放。
上海博物馆东馆历时6年多打造完成,位于上浦东新区花木社区,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相比现在的人民广场馆3.93万平方米,规模有了很大扩展。
李立是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主设计师,他向界面新闻介绍了东馆和人民广场馆的不同。人民广场时期的上博建设于三十年前,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彼时的博物馆往往带有地标性属性的,更像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李立在进行东馆设计时,觉得这一历史阶段已经过去,希望呈现出平等包容的设计,让博物馆成为文化共享的平台。
“我们做的就是一个简洁的一个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的基础上,往里面镂空做了一些孔洞和一些开放空间。所以总体它是简洁的,形体不张扬,但是里面的空间变化丰富,体现的是一种内在。”李立说道。
设计团队首先是满足功能使用的需求,而不是去为夸张的造型付出高昂代价。李立认为,文物安全是第一位,所以设计修改了产品库房的布局——此前人民广场的产品库设置在地下,如今东馆的库房则在地上五层,确保能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
界面文化在“青铜展厅”看到了三星堆青铜面具、龙形磬、商鞅方升等文物,其基本色调为深绿色,作为1986年在河南南路16号馆舍第四次改建时定下的色调沿用至今。
在今日上午10时举行的开幕活动中,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提到,本次三星堆展览特地赶在春节前筹备完成,共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博机构参与,文物运输行程超过一万六千公里。
上海博物馆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目前,上博的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4.5万件(套)。上博东馆打造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将从人民广场馆的4%左右提高到10.5%。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目前的最新陈列共计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
东馆预约通道已于1月27日0:00开启。试开放期间,散客可提前7日(含当日)通过"上海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预约,目前单日限额8000名。
新增部分重点展品信息
夏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镶嵌兽面纹牌饰或用于佩戴,使用时与铃相伴。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钮;其上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制作精巧,丝丝入扣,历经3000余年而保存较好,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器镶嵌工艺和绿松石加工技术。在河南省二里头遗址曾出土过类似的器物。
商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壶是盛酒器。此壶长颈,腹如球体,肩部设有两个横置的钮。壶盖和肩部饰龙纹,腹部饰兽面纹。纹饰用阴刻的细线勾勒,兽目圆凸,为典型的商代早、中期装饰风格。圈足内侧铸铭 “甲”,这是最早的青铜器铭文之一。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
磬为击奏乐器。整体呈龙形。背脊置鸟形曲棱,下设长方形孔,用以悬挂,腹下置曲踞状足部。设有十个乳钉状枚,腹部中央的大枚为奏击点,龙首部设一枚为目,其余沿边缘排列,两面纹饰相同。青铜磬属于长江流域青铜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角是祼酒器。设盖,器口呈弧形,卵形腹下承扁三棱形锥足。腹部一侧设犀牛首鋬,反面相同位置饰犀牛首浮雕,运用犀牛首是此器最大的装饰特色。盖面饰兽面纹、犀牛首纹。腹部两侧饰外卷角兽面纹。器、盖同铭二行七字。
战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方升是量器。左壁刻有铭文三十二字,记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商鞅铸造了容量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的标准升。底部铭文为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此器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整器呈扁球形。盖设羊形钮,腹两侧置兽首衔耳环。纹饰均以錾刻而成,盖面、器腹的主要装饰菱形纹。盖沿与口沿刻有一独角瑞兽,上下图案相合,则钮和两耳处于平衡状态,这是为了讲究器物的对称性而做的特别标记。
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上端为灯盘,呈圆环凹槽形,中柱为独立的雁足,足爪下有圆形座。雁足腿部关节形象逼真,给人以稳健之感。从灯盘所刻铭文可知,此灯自铭为“雁足灯”,制造于建昭三年,为皇后的中宫所有,后赐予阳平侯家。
北宋政和(1111―1117年)
北宋徽宗时期由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大晟府所制作的大晟编钟中的一件。据记载,编钟的形制、纹饰是仿制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戌钟,共铸12套。正背刻有“大晟”“蕤宾中声”铭文,其应是中声第七件。
明(1368—1644年)
洗,古代盥洗用具,盆底饰有四条浮雕鲤鱼,又称鱼洗。当盆中注入清水,双手反复摩擦洗口的耳沿时,鱼洗不仅会发出“嗡嗡”声,而且位于鱼嘴处的水面上会激起水花,产生喷水奇观。这是由于双手摩擦洗耳时为青铜洗的振动提供了振源,青铜洗的振动可分为垂直洗壁的横向振动和沿着洗壁的纵向振动。当横向振动从青铜洗的双耳激发并相向传播时,其剥离出的横波会产生干涉并形成驻波现象,即产生波腹和波节,波腹为振幅最大处,波节为振幅最小处。在波腹位置,洗壁大幅度的振荡并拍击水面,进而激起剧烈的水花形成喷柱,而浮雕鲤鱼正好被安置于波腹处,因此看上去就好似游鱼击水的效果。
(界面新闻记者黄景源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