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经济e线
2024年2月2日,中银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称,因个人原因,王伟离任了其在管的全部5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分别包括中银行业优选(A/C)、中银智能制造(A/C)、中银成长优选(A/C)、中银持续增长(A/C)、中银战略新兴产业(A/C),其离任日期为2024年1月31日。离任后,王伟不再在公司担任任何其他职务。
公开资料表明,王伟为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高级副总裁(SVP),工学硕士。2010年加入中银基金,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从王伟的工作经历不难看出,他是中银基金内部培养出来的基金经理,其在公司的投资经理年限长达近九年。在离任前,王伟还是中银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之一。
新经济e线注意到,自去年1月至今,包括王伟在内,公司旗下离任基金经理数量多达6位。从任职年限来看,最长的王妍和陈学林在公司任职年限分别超过十年和接近十年。而王帅和吴印的任职年限也分别超过了八年和六年。连最短的陈鹄飞也超过三年。仅公司流失的权益投研老将就有三位,分别为王伟、王帅、吴印。可见,随着公司投资老将一再出走,中银基金权益投资的瓶颈更加凸显。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3Q4,中银基金规模合计约4846.35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分别达2525.12亿元和1988.32亿元,各占比高达52.10%和41.03%,而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规模分别仅有278.56亿元和42.27亿元,占比分别低至5.75%和0.87%。
新人“挑大梁”
新经济e线获悉,对中银基金而言,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作为公司权益投资的主力选手,王伟离任后只能由新人挑大梁。从中银基金披露的变更基金经理公告来看,其在管的5只基金分别由四名基金经理接管。
来源:Wind
Wind统计显示,从投资回报来看,尽管王伟在管产品最近三年来的投资回报为负值,但总回报仍达到了101.8%,年化回报达到了8.13%。其在管5只基金中,较早于2015年成立的中银行业优选(A/C)和中银智能制造(A/C)的任职回报分别达到了31.32%和39.10%,年化回报为3.19%和3.9%。其余成立于2021年的3只基金回报则均为负值,如中银持续增长A和中银战略新兴产业A的累计净值跌幅均超过四成。
截至去年年末,王伟在管5只基金合计管理规模约56.9亿元。其中,中银行业优选A和中银智能制造A是王伟在管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两只。截至2023Q4,两只基金合计规模分别为24.75亿元和15.14亿元。还有,中银持续增长(A/C)2023Q4的规模也超过十亿元,达13.99亿元。
在王伟离任后,中银行业优选(A/C)改由黄珺接任基金经理。在四名接任者中,黄珺在公司的投资年限接近五年,相对较长。公开资料表明,黄珺为中银基金高级副总裁(SVP),管理学硕士。曾任平安资管投资经理。2018年加入中银基金。包括中银行业优选(A/C)在内,黄珺现在管5只,另外4只分别包括中银主题策略(A/C)、中银收益(A/C)、中银鑫新消费成长(A/C)、中银卓越成长(A/C)。
其中,中银主题为黄珺最早管理的一只基金,于2019年3月13日任职。该基金也是其任职回报最高的一只。截至2024年2月2日,其任职回报达87.13%,年化回报达13.65%,回报排名12/650。而中银鑫新消费成长A和中银卓越成长A的任职回报均为负值,分别为-27.74%和-26.13%,年化回报分别低至-12.61%和-33.20%,回报排名分别为260/2223和1639/3772。
而王睿在接任中银持续增长(A/C)基金经理之后,其在管基金“一拖多”增加到了7只。在接任的4名基金经理中,王睿在公司的任职年限最长,超过五年。早在去年,王睿接近担任了3只新发行权益基金的基金经理,分别包括中银兴利稳健回报(A/C)、中银蓝筹精选(A/C)、中银中国精选(A/C),但3只基金目前尚未实现正收益,累计净值跌幅在二成左右。
王睿同为中银基金副总裁(VP),经济学硕士。其曾任华宝兴业基金研究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经理。2018年加入中银基金,同年11月至开始管理中银新经济。截至2024年2月2日,王睿在管7只基金规模合计达31.58亿元。
此外,周斌则接管了中银智能制造(A/C)和中银成长优选(A/C)。其中,后者原为王伟和周斌共同管理。在王伟离任后,改为周斌单独管理。不过,周斌在公司出任基金经理的时间更短,不到两年。公开资料显示,其于2016年加入中银基金,曾任研究员,2022年3月至今任中银成长优选基金基金经理。截至今年2月2日,包括以上两只基金在内,周斌在管基金4只,另外两只分别为中银新能源产业(A/C)、中银核心精选(A/C)。
从管理规模来看,除了最新接管的中银智能制造(A/C)外,周斌在管其余3只产品规模均偏小。如中银新能源产业(A/C)更是跌破了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该基金合计管理规模仅3300万元左右。
就任职回报而言,不算中银智能制造(A/C)的话,周斌在管的其他3只基金任职回报均为负值。其中,中银成长优选A、中银新能源产业A、中银核心精选A的任职回报分别为-34.83%、23.94%、-21.88%,年化回报分别低至-20.67%、-38.28%、77.18%,回报排名分别为537/755、428/896、3063/4139。
来源:基金公告
相比之下,李思佳的资历最浅。其于2017年加入中银基金,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中银战略新兴产业(A/C)为其第一个单独在管产品。
清盘“重灾区”
另据新经济e线了解,在中银基金投研老将频频出走背后,公司主动权益型基金也成为了清盘“重灾区”。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2月2日,中银基金最近一年来宣告清盘或已经清算完毕的基金共计有15只。其中,主动权益型基金多达12只,占比高达八成。
在目前仍处清算期的4只基金中,就有2只为主动权益型基金,分别为中银创新成长(A/C)和中银宏利(A/C)。前者为偏股混合型基金,后者为灵活配置型基金。
其中,中银创新成长(A/C)从成立到宣告清算,前后不到一年时间。2024年1月6日,该基金披露的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称,根据《基金合同》“第五部分基金备案”之“三、基金存续期内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和资产规模”的约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应当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自基金合同生效以来,截至2024年1月5日,本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并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据悉,中银创新成长(A/C)成立于2023年2月15 日,基金募集规模约28858.26万元。等到去年第二季度,基金规模已快速缩水至不到6000万元,进入去年三季度末,该基金已跌破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仅剩下约4400万元。再到去年年底,这一状况并没有出现改变。截至清盘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2024年1月12日,基金单位净值仅有0.7418元。
此前,中银宏利(A/C)也于2023年12月14日进入清算程序。截至2023年12月13日日终,本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并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不同于中银创新成长(A/C)的快速清盘,中银宏利(A/C)成立于2016年8月1日,基金运作时间长达七年多。最初基金发行时,其募集规模接近5亿元。从基金成立以来的规模变化情况来看,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基金规模甚至稳中有增。在2021年的顶盛时期,基金规模一度超过9亿元。但是,从2022年开始,基金规模便快速跳水至年末的1.21亿元。等到2023年四季度末,基金规模已骤降至不到2000万元。最终,基金还是未能避免清盘的命运。
新经济e线注意到,今年以来,中银宝利(A/C)和中银改革红利(A/C)也相继于1月发布了清算报告,2只基金均为灵活配置型基金。
1月19日,中银改革红利披露的清算报告称,截至2023年11月28日,本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满足基金合同终止条件,已于2023年11月29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截至清算起始日基金份额总额仅剩下1602.31万元,对应基金资产净值为2946.07万元。最初,中银改革红利该基金于2018年2月13日成立并正式运作,基金募集超5亿元,达53638.15万元。相较成立之初,基金规模已大幅缩水94.51%。
同样,中银宝利(A/C)清算报告表明,该基金已于2023年11月23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清算起始日基金份额总额已减少至1178.91万份,对应基金资产净值仅1228.36万元。早在2016年2月4日基金成立时,其募集规模为21980.82万元。在运作长达七年多过后,基金规模降幅高达94.41%。
此外,中银基金旗下另一只迷你权益型基金——中银健康生活今年来也遭遇保壳受阻的窘境。截至2023年年末,该基金规模仅有不到4000万元。事实上,最近三年来,该基金一直徘徊在清盘“红线”之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