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烧钱又烧脑,这届年轻人最怕过年送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烧钱又烧脑,这届年轻人最怕过年送礼

心疼钱包,更不想被人情绑架。

图片来源:pexels-RDNE Stock project

文|定焦 苏琦

编辑|金玙璠

距离大年初一还有几天,你回老家过年的礼物买好了吗?

在外打拼了一年的年轻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内心喜忧参半。开心的是,有些人已经多年没回老家过年,想念家乡、想念爸妈、想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乎乎的饭。担心的是,近乡情怯,一想到要给爸妈和亲戚们置办礼物,颇感压力。

给家人亲戚送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钱包被掏空,还要费劲心思,好好准备一番。

年前,“走亲戚花了一千五买年货”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分享,自己结婚第一年,给各家亲戚准备的年货、红包加起来花费近万元,再扣除从亲戚手里收到的红包金额,倒亏1500元左右。评论区里,多数网友认为走亲戚买年货,只花1500元其实并不算多,过年花费数万、花去一个月工资的大有人在。

随着年龄增长,年轻人逐渐发现自己不仅需要给父母送礼,还需要代表父母给亲戚送礼。而过年如何送礼,实在是一门学问。

太贵重或太实在都不是最佳答案,亲戚的亲疏远近和家族地位也会影响礼物的选择,更多时候,送出去的礼不仅可能面临没送到点子上、被对方闲置的问题,还可能会被亲戚与同辈送的礼进行比较。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在这样的节日里,晚辈通过送礼表达心意、联络感情无可厚非。只是,送礼不该成为人情枷锁和形式主义,互相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体谅,才是最好的方式。

烧钱烧脑,年轻人难逃过年送礼

每逢过年,年轻人总被同一个问题难倒:该给爸妈和亲戚们送什么礼物呢?

送礼本就考验心意,春节送礼更是一场情商和财力的双重大考,而且这张答卷还不得不交。

在广州工作、已经有两年没回老家过年的安文,一边抢车票一边买年货。这是他第一年给亲戚们准备礼物,买什么、买多少、买给谁,每个环节都是难题。最终,他定下了一个思路,买自己老家没有的、亲戚们没尝过的食品。

他先是从广州回济南,在三姨家中过渡一晚,一开始只准备了烧鹅礼盒和公司发的年货礼盒,觉得有点少,就又准备了广州当地经典小吃鸡仔饼和花生酥各一盒,以及当地的英红九号茶叶,这款茶叶从25元/半斤到100元/半斤有好几个价位档,最后选了有红色礼袋、中档65元/半斤的一款。

安文为亲戚购买了广州点心

晚上睡觉前,他越想越觉得还是不合适,“如果三姨过年去舅舅家串门,说这是自己从广州带回来的点心,舅舅会觉得自己被怠慢了。”为了不厚此薄彼,他分别给舅舅大姨三姨四姨小姨五个亲戚家,各准备了一盒茶叶、一盒鸡仔饼、一盒花生酥,一共花了640元,加上五盒烧鹅礼盒1290元,花了近2000元。

路上行李太多不方便,他先是将烧鹅礼盒寄回老家,又在行李箱里装好了五盒茶叶,五盒点心怕压碎只能提在手里。“回老家的动车上,像我这样大包小包人肉将这些礼物背回去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安文称。

对双双来说,婚后第一年的亲戚“拜年礼”简直是又多又杂。她形容自己,从婚前只顾自己美美美的小辈,变成了过年送送送的卑微大人,买礼物的难度和花销几乎是指数级增长。

在妈妈的指导下,她列出了一份Excel表格,舅舅大姨二姨外婆四家,小外婆和两个小舅舅三家,每家一条硬中华加两瓶海之蓝,外加一箱牛奶,花费5068元。双双爱人那一边,也同样要支出五千多元,加起来花费过万。

婚后回老家过春节,经济压力不小。双双解释,一方面是每年过年都要买礼物,每家送一点,加起来花销就很多;另一方面,自己只有过年才回老家,买的东西还不能特别便宜,不然送不出手。

以前年终奖都用来旅行或置办大件电子产品,今年的年终奖,则被双双留出来给两边亲戚送礼以及给两边爸妈包红包,此外还要预留一部分资金,给亲戚家的孩子们包压岁钱。

从工作第一年就开始给长辈送礼的穆瑶,更是深知送礼的难度,这些年,她甚至总结出了一套送礼的方法论。

她一般会按照亲戚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戚的家族地位、辈份高低送礼。家中老人去世后,家族的新一代话事人地位最高,每年要送的礼会相对重一些;平时走动频繁的亲戚的礼,会重于一般亲戚的礼,一些曾经断绝来往后又开始来往的亲戚,礼会更轻;长辈之外,平辈之间几乎不送礼,平辈有了下一代,上门拜年则需要发红包。

由于近几年一些长辈去了外地儿女家,穆瑶现在只会准备二舅一家的礼物,基本是两瓶五粮液加阿胶或者人参,再拎一箱牛奶、一盒水果,花费在3000元左右。“因为二舅喜欢喝酒,我的表哥们收入比我高,他们还会专门收年头很长的老酒送礼。”

这些年轻人的送礼花销并不算特例,据CBNData数据显示,大众购买新年礼物的预算集中在3000-4000元,同比上涨10%。其中,月收入在1万以下的消费者,新年送礼支出占到月收入的40%以上,为送礼“一掷千金”。

过年送礼,难在哪?

临近年关,“过年送礼太难了”“过年送礼难倒年轻人”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有数千万的浏览量,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互相诉苦和支招。过年送礼,为什么这么难?

长辈们不习惯表达,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送礼没有标准答案,就很难送到心坎上。如果送得太高端,面子有了,但不一定实用,反而容易造成压力;如果送得太实用,容易和别人送得重复,体现不出心意。

姜莱对此深有体会,她此前给姥姥买过一条羊绒围巾,后来发现她平时还是喜欢戴头巾,方便干活,围巾只在过年围了一次,就被闲置了。此外,她还给大姨二姨们送过按摩仪、护肤套装等,但后来从妈妈口中得知,按摩仪因为不会用被阿姨转送别人了,平时她们也没有护肤习惯,护肤品一直在家里吃灰。

礼物选不好,送礼和收礼的人两头难受。姜莱感叹,“不能按照我们在外面工作的价值体系去买礼物,而是要回到他们的系统里,如果礼物超出他们生活的场景,反而成了负担”。

送礼伤脑筋,还因为送礼一般有来有往,但礼物包含感情,无法简单计算价值高低,而有些人会在送礼中掺杂攀比性和功利性,这样容易让送礼“变味”,变成一种“人情债”。

双双听妈妈提起,前年表妹结婚,给亲戚们送的礼不如表哥早几年结婚时送得重,亲戚们对比之后颇有微词,于是提醒她准备的礼不能比妹妹家的差。同时,因为老家的亲戚会觉得她在“大城市”打拼,礼物买轻了不仅失了面子,也是在外面“混得不好”的表现。

姜莱的姥姥则会将前来拜年的晚辈进行排序,然后将他们送的礼物以家庭为单位放在隔壁房间,等到客人都走后,再和儿子商量,根据各家送礼的多少进行回礼,“谁家送的多,回礼也要多送一点;谁家今年的礼物比去年少,那就少回一点”。

为了避免尴尬,穆瑶说,会在给亲戚们送礼时保留价签,或送能在网上直接查到价格或品牌的礼物。同时,价钱差不多的礼物,买盒子大的才不会显得小气。

“这样的送礼环节又虚又难熬”,常年在外工作的雷雷解释,虚的部分是礼节繁琐,但不得不做,礼物工具属性强,一件礼物可能会流转很多家;难熬的部分是,我过年过节想着亲戚们,但亲戚们好像几乎没人对我爸妈这样上心。

为了送出“人类高质量礼物”,送礼难的年轻人开始上网搜索答案。不料,焦虑的“送礼人”,反倒给了各种种草和测评博主“恰饭”的机会,据CBNData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博主的种草测评对新年礼购买的影响巨大,74%的人偏好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收集信息。

博主和品牌借过年送礼营销

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送礼风向,带火一个新的送礼品类。穆瑶举例,近两年,越来越多人重视健康,保健品行业也开始借助过年送礼进行宣传,从前两年的新西兰蜂蜜,到去年的超级食物,再到今年的磷虾油,价格也越来越高。

在各类商家和博主的营销下,送礼这件事更加“卷”了,不少情感账号还常以“送礼”为案例,输出人情世故的“情商教育”,将送礼分段位,让年轻人的送礼焦虑又多了几分。

一些年轻人,开始整顿“送礼”

年轻人为送礼发愁的背后,是越来越多90后、95后进入到挑起家中人情来往大梁的阶段。

以前是自己跟着父母去送礼、发红包,现在则需要由自己代表父母去送礼、发红包,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逐渐成为家里主要的对外联系的角色,“这意味着自己长大、成熟了,身上的担子也重了”,雷雷称。

随着年轻一代开始掌管“家中大事”,送礼的必要性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送礼环节在过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尚往来形成了最初的经济流动。别人送价值100元的礼物上门,自家需要按照110元的标准甚至更高价的礼物还回去,这中间就产生了“投资回报”。同时,自家给别人送礼,也会获得类似回报,资金也随着人情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称,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跨期融资和互相投资的功能已经弱化,过年送礼和给压岁钱更多用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亲友网络。

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少年轻人远离家乡、不与父母同住,已经逐渐脱离熟人社会的圈子,建立独立的“个体岛屿”。

当代年轻人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社交关系也在动态变化,亲戚关系维护的意愿和作用大幅度降低,过年送礼更像是人情约束。一位心理学博士告诉「定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为了满足某些世俗的期望给自己增加过大的经济压力,得不偿失。

多位受访者均表示,相比在老家工作的同辈,自己平时在外工作,跟亲戚的走动和联系很少,一年到头也说不了两句话、见不到两次面,自己送礼,更像是在替父母一辈还人情、续交情。同时,“送礼”这件事原本是表达心意,礼在前、物在后,如果送礼变得“吃力不讨好”,或成为“机械性动作”,就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社交平台上,不少有类似心态的年轻人之间开始互相开解,“不要内耗”、“量力而行”、“大家可以商量好互相不送不收”。

实际上,在一些地区,过年不收礼、不走亲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风俗。在亲戚之间的互相理解下,不少人也开始用一起吃顿饭联络感情,代替形式主义送礼背后的无效社交。

不过,这样的新风俗目前还只在小圈子里流行,毕竟送礼习俗在老一辈眼中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到底,这届年轻人依然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他们不是不喜欢送礼,只是不想被没有情感的送礼所绑架。

与其在过年期间掏空钱包、绞尽脑汁,不如在日常多关心爸妈和长辈。双双就会在平时给父母购买家中所需的小家电和保健品,必要时补贴一些家用,看到外婆年迈耳聋,也会主动给外婆配助听器,“做这些都是我心甘情愿的,而对于爱你的人来说,最好的过年礼物就是常回家看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安文、双双、穆瑶、姜莱、雷雷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烧钱又烧脑,这届年轻人最怕过年送礼

心疼钱包,更不想被人情绑架。

图片来源:pexels-RDNE Stock project

文|定焦 苏琦

编辑|金玙璠

距离大年初一还有几天,你回老家过年的礼物买好了吗?

在外打拼了一年的年轻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内心喜忧参半。开心的是,有些人已经多年没回老家过年,想念家乡、想念爸妈、想念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乎乎的饭。担心的是,近乡情怯,一想到要给爸妈和亲戚们置办礼物,颇感压力。

给家人亲戚送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钱包被掏空,还要费劲心思,好好准备一番。

年前,“走亲戚花了一千五买年货”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分享,自己结婚第一年,给各家亲戚准备的年货、红包加起来花费近万元,再扣除从亲戚手里收到的红包金额,倒亏1500元左右。评论区里,多数网友认为走亲戚买年货,只花1500元其实并不算多,过年花费数万、花去一个月工资的大有人在。

随着年龄增长,年轻人逐渐发现自己不仅需要给父母送礼,还需要代表父母给亲戚送礼。而过年如何送礼,实在是一门学问。

太贵重或太实在都不是最佳答案,亲戚的亲疏远近和家族地位也会影响礼物的选择,更多时候,送出去的礼不仅可能面临没送到点子上、被对方闲置的问题,还可能会被亲戚与同辈送的礼进行比较。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在这样的节日里,晚辈通过送礼表达心意、联络感情无可厚非。只是,送礼不该成为人情枷锁和形式主义,互相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体谅,才是最好的方式。

烧钱烧脑,年轻人难逃过年送礼

每逢过年,年轻人总被同一个问题难倒:该给爸妈和亲戚们送什么礼物呢?

送礼本就考验心意,春节送礼更是一场情商和财力的双重大考,而且这张答卷还不得不交。

在广州工作、已经有两年没回老家过年的安文,一边抢车票一边买年货。这是他第一年给亲戚们准备礼物,买什么、买多少、买给谁,每个环节都是难题。最终,他定下了一个思路,买自己老家没有的、亲戚们没尝过的食品。

他先是从广州回济南,在三姨家中过渡一晚,一开始只准备了烧鹅礼盒和公司发的年货礼盒,觉得有点少,就又准备了广州当地经典小吃鸡仔饼和花生酥各一盒,以及当地的英红九号茶叶,这款茶叶从25元/半斤到100元/半斤有好几个价位档,最后选了有红色礼袋、中档65元/半斤的一款。

安文为亲戚购买了广州点心

晚上睡觉前,他越想越觉得还是不合适,“如果三姨过年去舅舅家串门,说这是自己从广州带回来的点心,舅舅会觉得自己被怠慢了。”为了不厚此薄彼,他分别给舅舅大姨三姨四姨小姨五个亲戚家,各准备了一盒茶叶、一盒鸡仔饼、一盒花生酥,一共花了640元,加上五盒烧鹅礼盒1290元,花了近2000元。

路上行李太多不方便,他先是将烧鹅礼盒寄回老家,又在行李箱里装好了五盒茶叶,五盒点心怕压碎只能提在手里。“回老家的动车上,像我这样大包小包人肉将这些礼物背回去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安文称。

对双双来说,婚后第一年的亲戚“拜年礼”简直是又多又杂。她形容自己,从婚前只顾自己美美美的小辈,变成了过年送送送的卑微大人,买礼物的难度和花销几乎是指数级增长。

在妈妈的指导下,她列出了一份Excel表格,舅舅大姨二姨外婆四家,小外婆和两个小舅舅三家,每家一条硬中华加两瓶海之蓝,外加一箱牛奶,花费5068元。双双爱人那一边,也同样要支出五千多元,加起来花费过万。

婚后回老家过春节,经济压力不小。双双解释,一方面是每年过年都要买礼物,每家送一点,加起来花销就很多;另一方面,自己只有过年才回老家,买的东西还不能特别便宜,不然送不出手。

以前年终奖都用来旅行或置办大件电子产品,今年的年终奖,则被双双留出来给两边亲戚送礼以及给两边爸妈包红包,此外还要预留一部分资金,给亲戚家的孩子们包压岁钱。

从工作第一年就开始给长辈送礼的穆瑶,更是深知送礼的难度,这些年,她甚至总结出了一套送礼的方法论。

她一般会按照亲戚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戚的家族地位、辈份高低送礼。家中老人去世后,家族的新一代话事人地位最高,每年要送的礼会相对重一些;平时走动频繁的亲戚的礼,会重于一般亲戚的礼,一些曾经断绝来往后又开始来往的亲戚,礼会更轻;长辈之外,平辈之间几乎不送礼,平辈有了下一代,上门拜年则需要发红包。

由于近几年一些长辈去了外地儿女家,穆瑶现在只会准备二舅一家的礼物,基本是两瓶五粮液加阿胶或者人参,再拎一箱牛奶、一盒水果,花费在3000元左右。“因为二舅喜欢喝酒,我的表哥们收入比我高,他们还会专门收年头很长的老酒送礼。”

这些年轻人的送礼花销并不算特例,据CBNData数据显示,大众购买新年礼物的预算集中在3000-4000元,同比上涨10%。其中,月收入在1万以下的消费者,新年送礼支出占到月收入的40%以上,为送礼“一掷千金”。

过年送礼,难在哪?

临近年关,“过年送礼太难了”“过年送礼难倒年轻人”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有数千万的浏览量,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互相诉苦和支招。过年送礼,为什么这么难?

长辈们不习惯表达,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送礼没有标准答案,就很难送到心坎上。如果送得太高端,面子有了,但不一定实用,反而容易造成压力;如果送得太实用,容易和别人送得重复,体现不出心意。

姜莱对此深有体会,她此前给姥姥买过一条羊绒围巾,后来发现她平时还是喜欢戴头巾,方便干活,围巾只在过年围了一次,就被闲置了。此外,她还给大姨二姨们送过按摩仪、护肤套装等,但后来从妈妈口中得知,按摩仪因为不会用被阿姨转送别人了,平时她们也没有护肤习惯,护肤品一直在家里吃灰。

礼物选不好,送礼和收礼的人两头难受。姜莱感叹,“不能按照我们在外面工作的价值体系去买礼物,而是要回到他们的系统里,如果礼物超出他们生活的场景,反而成了负担”。

送礼伤脑筋,还因为送礼一般有来有往,但礼物包含感情,无法简单计算价值高低,而有些人会在送礼中掺杂攀比性和功利性,这样容易让送礼“变味”,变成一种“人情债”。

双双听妈妈提起,前年表妹结婚,给亲戚们送的礼不如表哥早几年结婚时送得重,亲戚们对比之后颇有微词,于是提醒她准备的礼不能比妹妹家的差。同时,因为老家的亲戚会觉得她在“大城市”打拼,礼物买轻了不仅失了面子,也是在外面“混得不好”的表现。

姜莱的姥姥则会将前来拜年的晚辈进行排序,然后将他们送的礼物以家庭为单位放在隔壁房间,等到客人都走后,再和儿子商量,根据各家送礼的多少进行回礼,“谁家送的多,回礼也要多送一点;谁家今年的礼物比去年少,那就少回一点”。

为了避免尴尬,穆瑶说,会在给亲戚们送礼时保留价签,或送能在网上直接查到价格或品牌的礼物。同时,价钱差不多的礼物,买盒子大的才不会显得小气。

“这样的送礼环节又虚又难熬”,常年在外工作的雷雷解释,虚的部分是礼节繁琐,但不得不做,礼物工具属性强,一件礼物可能会流转很多家;难熬的部分是,我过年过节想着亲戚们,但亲戚们好像几乎没人对我爸妈这样上心。

为了送出“人类高质量礼物”,送礼难的年轻人开始上网搜索答案。不料,焦虑的“送礼人”,反倒给了各种种草和测评博主“恰饭”的机会,据CBNData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博主的种草测评对新年礼购买的影响巨大,74%的人偏好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收集信息。

博主和品牌借过年送礼营销

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送礼风向,带火一个新的送礼品类。穆瑶举例,近两年,越来越多人重视健康,保健品行业也开始借助过年送礼进行宣传,从前两年的新西兰蜂蜜,到去年的超级食物,再到今年的磷虾油,价格也越来越高。

在各类商家和博主的营销下,送礼这件事更加“卷”了,不少情感账号还常以“送礼”为案例,输出人情世故的“情商教育”,将送礼分段位,让年轻人的送礼焦虑又多了几分。

一些年轻人,开始整顿“送礼”

年轻人为送礼发愁的背后,是越来越多90后、95后进入到挑起家中人情来往大梁的阶段。

以前是自己跟着父母去送礼、发红包,现在则需要由自己代表父母去送礼、发红包,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正逐渐成为家里主要的对外联系的角色,“这意味着自己长大、成熟了,身上的担子也重了”,雷雷称。

随着年轻一代开始掌管“家中大事”,送礼的必要性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送礼环节在过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礼尚往来形成了最初的经济流动。别人送价值100元的礼物上门,自家需要按照110元的标准甚至更高价的礼物还回去,这中间就产生了“投资回报”。同时,自家给别人送礼,也会获得类似回报,资金也随着人情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称,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跨期融资和互相投资的功能已经弱化,过年送礼和给压岁钱更多用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亲友网络。

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少年轻人远离家乡、不与父母同住,已经逐渐脱离熟人社会的圈子,建立独立的“个体岛屿”。

当代年轻人个体意识越来越强,社交关系也在动态变化,亲戚关系维护的意愿和作用大幅度降低,过年送礼更像是人情约束。一位心理学博士告诉「定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为了满足某些世俗的期望给自己增加过大的经济压力,得不偿失。

多位受访者均表示,相比在老家工作的同辈,自己平时在外工作,跟亲戚的走动和联系很少,一年到头也说不了两句话、见不到两次面,自己送礼,更像是在替父母一辈还人情、续交情。同时,“送礼”这件事原本是表达心意,礼在前、物在后,如果送礼变得“吃力不讨好”,或成为“机械性动作”,就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社交平台上,不少有类似心态的年轻人之间开始互相开解,“不要内耗”、“量力而行”、“大家可以商量好互相不送不收”。

实际上,在一些地区,过年不收礼、不走亲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风俗。在亲戚之间的互相理解下,不少人也开始用一起吃顿饭联络感情,代替形式主义送礼背后的无效社交。

不过,这样的新风俗目前还只在小圈子里流行,毕竟送礼习俗在老一辈眼中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说到底,这届年轻人依然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他们不是不喜欢送礼,只是不想被没有情感的送礼所绑架。

与其在过年期间掏空钱包、绞尽脑汁,不如在日常多关心爸妈和长辈。双双就会在平时给父母购买家中所需的小家电和保健品,必要时补贴一些家用,看到外婆年迈耳聋,也会主动给外婆配助听器,“做这些都是我心甘情愿的,而对于爱你的人来说,最好的过年礼物就是常回家看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安文、双双、穆瑶、姜莱、雷雷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