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2024,地方广电的主播台变天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4,地方广电的主播台变天了

“新闻主播回家过年,AI主播上岗替班”。

文 | 娱乐资本论 James

每年过年期间,谁来值班,尤其是需要坐到屏幕台前一丝不苟、严阵以待,往往是传统电视台很苦恼的一件事情。

但杭州电视台的《杭州新闻联播》,就悄悄地用了一招解决。

2月10日大年初一,坐在《杭州新闻联播》主播台上的是一位虚拟AI主播“小雨”,她字正腔圆、但略显拘谨地播出新春走基层等新闻。接下来的大年初二是另外一位AI男主播“小宇”坐镇。

这两位主播分别在现实中有对应的原型,即《杭州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雨辰、麒宇。有了AI替身,他们就可以放心回家过年了。

“新闻主播回家过年,AI主播上岗替班”,在广电传媒圈子里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涟漪。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表示,《杭州新闻联播》是首个全数字人主持播报的“联播”类新闻节目。

不过,他们或许还真不是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娱乐资本论·视智未来观察到,新疆的阿克苏地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就已经采用AI主播“小芮”,常态化播报本市领导动态和地方要闻了。

这意味着,进入2024年,在电视传播领域,一个重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以往电视台采用AI主播的尝试,更多是在网络端、新媒体端,之后又在逢年过节的特别节目、晚会中应用,现在,AI主播集体进入常态化的日播或周播节目,甚至登上当地主要新闻的播报台。

由人类亲自培养出来的AI分身,正在接过真人的接力棒,逐步接管电视主持人这个需要精心培养和长期训练的工作岗位。这个背后,或许也有地方融媒体中心降本增效的考虑,近期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总编辑谌贻照就提到“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真正可以用的记者仅11个。”

由此可见,随着对记者要求“一次采编,多渠道输出”,AI辅助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之前是他们短视频号的AI配音,现在是AI主播,后期AI辅助写稿也是必然的发展。

就此问题,视智未来还走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也就是“央视频”App的开发和运营团队。由他们牵头开发的项目“AI王冠”,以央视财经评论员王冠为蓝本,登上两会电视报道,在央视频的账号有近6000粉丝和超780万总播放量。

·真人主持人作为蓝本,参与制作未来可能会“替代自己”的AI主播,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AI主播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广电视野,又如何在如今遍地开花?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地市级小型电视媒体,更敢于使用全流程的AI主播?

同时通过对湖南广电等多家媒体的采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逐渐清晰起来。

三年时间,数字人主播遍地开花

此前的2015年,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曾经短暂邀请微软小冰入住。但当时的技术是苹果早年Siri那种,小冰的形象还只是一个微信头像,主要用她的声音出镜。

2020年进博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申 (xiǎo)雅”在进博会报道中首次亮相,标志着广电自己研发的数字人IP开始登上舞台。

那年春天,广西卫视的抗击疫情特别报道中,数字人“小晴”负责每日病例数播报环节。到2021年“元宇宙元年”,就有更多的地方电视台从两会报道开始,引入了数字人播报和主持。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指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视智未来结合公开资料,整理了一份截至2023年底,国内广电传媒机构近年来开发和应用的AI数字人不完全统计。

通过这一梳理可以发现,电视台们使用数字人主播,最常见的场合是两会报道,这可以成为媒体们技术创新、融合传播的成绩单。

稍微常态化的应用,是AI手语主播。手语播报时在屏幕角落,对手部动作的要求更高,同时面部表情也需要夸张一点。与此同时,AI手语也面临着各地手语标准化程度较低等挑战。

此外,一些节目旁白配音可能会选用AI的音源。有一次,视智未来在一则《东方新闻》播出的新闻片当中,听到了非常明显的疑似AI配音痕迹。

同一机构可能开发多于一个的数字人,其内部牵头部门和适用范围也不同。例如,在上海台除了申 雅之外,还有2023跨年时上台的“东方嫒”;第一财经的“伊可”;以及长三角之声的“长小姣”。除了台内技术部门SMT,也有腾讯、叠境等不同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数字人在首次亮相时,基本都有配套宣传,不过如果有的超过半年没有再动用,则很大可能已经“雪藏”。

总体上,这些角色都活跃于短期的报道、纪录片、展会活动等场合。实际进入大屏,乃至主持常态化的电视节目,以往都特别少见。

不过近来,AI主播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到更多的频道、节目和领域。

2024年春节,在县市级地方春晚中,有越来越多的地级市不约而同地选用AI主播。我们仅仅进行了简单的搜索,就发现至少有4~5个地级市的春晚中有虚拟人形象露面。

左起:周口广播电视台“周融”;徐州广电“小A”;济南广电AI观察员北辰

这些AI主播一般都是维持站姿或坐姿播报,他们的头有时会左右晃动,有时会抬手或做手势,但身体的整体位移不大。当然,这些呈现方式多数是以预先录制好的画面播放,技术含量并没有特别高,也是出于保障安全播出的目的。

目前电视台所使用的AI主播技术,除了动作捕捉,另一种3D形象数字人,由文本转成声音和对口型,无需演员做动作。随着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和应用,叠加大模型的数字人成为了标准化的SaaS产品,并且面向电商等众多领域出现了海量“数字人地推”,视智未来也曾报道过其中的一些乱象。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AI主播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不再是有风险的“新玩意儿”,而是一个可控的技术手段和采购项目。

技术早就可以胜任,阻碍电视台使用的,仅仅是对这些技术稳定性的心理阻力。正是在每一次成功实践中,数字人这个概念逐步从“黑科技”中祛魅,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放心地应用于生产环境中,直到进入每天最重要的一档节目——地方新闻联播。

大台尝鲜,为同行“打样”

而这种对新技术的祛魅和应用,始终与一些先行者离不开关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很早就开始调研和尝试AI数字人。由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结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冠所制作的“AI王冠”形象,在2021年的两会中首次应用于大屏环境,与真人王冠同台提供财经评论。

2023年,“AI王冠”开始常态化服役,在央视频App中播报当天的经济新闻。这些新闻由系统采集并自动生成,需要经过人工审核后才会发布。每天会发布1~2条左右。

今年年初,视智未来联系到“AI王冠”的原型——央视财经频道的王冠,并且对整个项目的团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专访。

王冠是一位经验丰富,屡获奖项的财经评论员和主持人。在工作中,他有多次在深夜被叫去台里做节目。这是因为诸多欧美市场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的晚间发生的,让他深刻体会到“金钱永不眠”的含义。

国际上大型的通讯社,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反应,每天可以产生成百上千条简讯。要想做好财经媒体内容更新需求,就可能需要突破现有的范式,创造一种全新的新闻播报方式。

在2020年,正好也是VR/AR,元宇宙概念的萌芽之年。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开始研究通过AI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尤其针对财经新闻。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应对海量财经信息的快速发布,同时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团队选择了王冠作为数字分身的原型。王冠之前与科大讯飞合作过,拥有与AI技术相关的经验,这使得他成为项目的理想选择。“AI王冠”项目在2020年正式立项。

项目的技术实现包括收集王冠老师的生物信息、肢体动作、语言习惯等,以确保AI主播的真实度和自然性。但是“AI王冠”完全不只是一个数字人的骨架,它还包含了一个自动采集、编译、配音配像、发布全流程在内的财经视频自动化生成体系。

在自动化生成文案到视频的过程方面,项目面临了如何处理多音字、确保时效性和内容准确性等挑战。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优化措施,优化语音表达和文案生产过程。

AI生成的文案往往需要人工校对和修改,因此他们在全AI和纯人工之间,在全自主开发和外部技术栈混合之间,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此外,考虑到数字分身可能对王冠老师的个人形象产生影响,团队在使用数字分身时非常谨慎,甚至联合总台总编室、法务等跨部门,进行了详尽的法律和伦理讨论。

目前,“AI王冠”主要应用于央视频App,虽然曾在电视报道中出现,但团队更加注重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应用。

团队计划继续优化和迭代该项目,同时也在探索其他应用场景,如为商业客户制作特定内容。他们告诉河豚君,他们还计划将“AI王冠”的技术应用于其他新闻传播项目,如CGTN的对外新媒体传播。

总台提出了一个一整套的广电技术术语“5G+4K/8K+AI”,被内部简称为“548A”。这意味着信息传输、节目制作和自动化三方面的整体技术栈迁移。“AI王冠”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实际应用。

在以新闻立台、服务大众的原则下,这种技术创新在降本增效的基础效果上,还被赋予了总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总台引领,其它实力雄厚的大台也不甘人后。

不知不觉,上海台的申 雅也已经有了三年的“工龄”。她最早在进博会等大型报道中亮相,后来延伸到每周日早晨有一档10分钟的科技及元宇宙新闻播报。同时也是日语周播节目的主持人。

看看2020和2024年的申 雅,在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

湖南广电目前主推的数字人叫“小漾”。小漾有现代形象和国风汉服形象两种不同的装扮,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设定花费了3个月,集结了30多位数字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心血,力求使她能够在多种不同的场景中自然嵌入,也符合全台青春的形象。

小漾在最近几年的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中都有露面,同时也主持在风芒App、视频号中的一些小节目单元,比如党课学习。在“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小漾负责现场主持及导引工作,她也是“金鸡奖创投大会”等活动的主持人。

湖南台相关负责人向视智未来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在虚拟数字人领域的AI技术投入,以实现更加智能化、逼真化的虚拟数字人。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应用场景和体验方式。”

不论是先行先试的总台,还是商业化上较靠前的省台,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正是他们的积极使用,证明了数字人播报的可行性,也给后续一些小频道或融媒体中心的陆续引入增强了信心。

地方融媒体借AI“降本增效”

在杭州台将AI主播作为创新案例的同时,《阿克苏新闻》已经不声不响地全程引入数字人。聚光灯之外,全国的300多个地级行政区,恐怕更具备部署数字人的条件和诱因。

小地方的广电和报纸等新闻媒体,纷纷并合为“融媒体中心”,时政要闻一次采编,多渠道“中央厨房”同步输出。这已经是地方小型媒体依赖财政输血,处境艰难的结果,而合并后它们的运营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今年1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总编辑谌贻照曾做过一次公开分享,提到必须向全媒体平台全员转型,深度融合。作为一个面向数个城市的都市报,“近年来,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真正可以用的记者仅11个。采编队伍加上运营团队,我们只有不到70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35岁,我只有带领他们转型才能存活下去。”

这家省级都市报官微粉丝近150万+,抖音粉丝220万+,收入70%以上来自新媒体。但是现在还是活得非常艰难。谌贻照说,“我现在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房地产广告断崖式下跌,商业合作骤减……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南国今报》的处境是一个缩影。省级媒体尚且如此,小地方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在诸多媒体形态中,以成本论,广播媒体的成本很低,一两个人可以撑起一个节目。但是电视台的设备维护和使用随时产生高额成本,使得他们对节目的自动化、节省人力等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和动力。

娱乐资本论·视智未来并未遍历所有地市融媒体中心的节目,但可以发现一些地方用了AI配音,另一些则积极部署主持人转用数字人。

有播音主持的专业媒体提到,AI很难读错文稿,多音字可以审稿时用同音字替换等方法解决;不过有观众感觉两位AI主播语速过慢,还有优化提升空间。另外,他们也担心在重要时政新闻中“让AI主播播联播,还是缺点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实感‘温差’”。

AI数字主播的登场,重塑了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促进了传统广电融媒产业内容生产提质增效,为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注入了全新动力。然而,已经入行的真人播音员、主持人们不得不担心自己被“抢走饭碗”的大问题。

有分析认为,主持人行业发展的最优解是“人机共生”。AI主播具有强大的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真人主播具有个性化、创造力与边界把控能力,二者相互协助、相互促进。真人主播可在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形象与主持风格个性化、应用场景、边界伦理把控等方面进行突破与补充。

“AI王冠”的原型王冠,尽管已经颇为资深,不太担心自己被替代的问题,但对于普遍意义的挑战,也对视智未来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主持人和财经评论员,参与到‘再造一个自己’这项工作中,感觉很奇妙,也难免惶恐,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自己是否会饭碗不保?但时代浪潮滔滔,不舍昼夜。就像‘骆驼祥子’担心内燃机和汽车的发展一样,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过2~3年的稳健发展,数字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上新闻的创新项目,而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常态。如今,在一些城市的主要新闻中,AI数字人主播也得到了机构的普遍信任。

一种技术在刚推出时,是非常让社会感到新奇的。然而,当它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时,却是悄然无声,变成一种不值得专门提起的日常。实际上,AI主播在电视端的应用完全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

从这个例子看来,现在“酷炫”“炸裂”“颠覆”着占领媒体头版的ChatGPT、Sora等新产品,也是报春的布谷鸟一样的存在。当它们的同类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加普及,并同样让我们习以为常时,也就是它们真正意义上“颠覆”了人类社会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4,地方广电的主播台变天了

“新闻主播回家过年,AI主播上岗替班”。

文 | 娱乐资本论 James

每年过年期间,谁来值班,尤其是需要坐到屏幕台前一丝不苟、严阵以待,往往是传统电视台很苦恼的一件事情。

但杭州电视台的《杭州新闻联播》,就悄悄地用了一招解决。

2月10日大年初一,坐在《杭州新闻联播》主播台上的是一位虚拟AI主播“小雨”,她字正腔圆、但略显拘谨地播出新春走基层等新闻。接下来的大年初二是另外一位AI男主播“小宇”坐镇。

这两位主播分别在现实中有对应的原型,即《杭州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雨辰、麒宇。有了AI替身,他们就可以放心回家过年了。

“新闻主播回家过年,AI主播上岗替班”,在广电传媒圈子里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涟漪。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表示,《杭州新闻联播》是首个全数字人主持播报的“联播”类新闻节目。

不过,他们或许还真不是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娱乐资本论·视智未来观察到,新疆的阿克苏地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就已经采用AI主播“小芮”,常态化播报本市领导动态和地方要闻了。

这意味着,进入2024年,在电视传播领域,一个重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以往电视台采用AI主播的尝试,更多是在网络端、新媒体端,之后又在逢年过节的特别节目、晚会中应用,现在,AI主播集体进入常态化的日播或周播节目,甚至登上当地主要新闻的播报台。

由人类亲自培养出来的AI分身,正在接过真人的接力棒,逐步接管电视主持人这个需要精心培养和长期训练的工作岗位。这个背后,或许也有地方融媒体中心降本增效的考虑,近期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总编辑谌贻照就提到“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真正可以用的记者仅11个。”

由此可见,随着对记者要求“一次采编,多渠道输出”,AI辅助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之前是他们短视频号的AI配音,现在是AI主播,后期AI辅助写稿也是必然的发展。

就此问题,视智未来还走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也就是“央视频”App的开发和运营团队。由他们牵头开发的项目“AI王冠”,以央视财经评论员王冠为蓝本,登上两会电视报道,在央视频的账号有近6000粉丝和超780万总播放量。

·真人主持人作为蓝本,参与制作未来可能会“替代自己”的AI主播,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AI主播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广电视野,又如何在如今遍地开花?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地市级小型电视媒体,更敢于使用全流程的AI主播?

同时通过对湖南广电等多家媒体的采访,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逐渐清晰起来。

三年时间,数字人主播遍地开花

此前的2015年,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曾经短暂邀请微软小冰入住。但当时的技术是苹果早年Siri那种,小冰的形象还只是一个微信头像,主要用她的声音出镜。

2020年进博会期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申 (xiǎo)雅”在进博会报道中首次亮相,标志着广电自己研发的数字人IP开始登上舞台。

那年春天,广西卫视的抗击疫情特别报道中,数字人“小晴”负责每日病例数播报环节。到2021年“元宇宙元年”,就有更多的地方电视台从两会报道开始,引入了数字人播报和主持。

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指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视智未来结合公开资料,整理了一份截至2023年底,国内广电传媒机构近年来开发和应用的AI数字人不完全统计。

通过这一梳理可以发现,电视台们使用数字人主播,最常见的场合是两会报道,这可以成为媒体们技术创新、融合传播的成绩单。

稍微常态化的应用,是AI手语主播。手语播报时在屏幕角落,对手部动作的要求更高,同时面部表情也需要夸张一点。与此同时,AI手语也面临着各地手语标准化程度较低等挑战。

此外,一些节目旁白配音可能会选用AI的音源。有一次,视智未来在一则《东方新闻》播出的新闻片当中,听到了非常明显的疑似AI配音痕迹。

同一机构可能开发多于一个的数字人,其内部牵头部门和适用范围也不同。例如,在上海台除了申 雅之外,还有2023跨年时上台的“东方嫒”;第一财经的“伊可”;以及长三角之声的“长小姣”。除了台内技术部门SMT,也有腾讯、叠境等不同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数字人在首次亮相时,基本都有配套宣传,不过如果有的超过半年没有再动用,则很大可能已经“雪藏”。

总体上,这些角色都活跃于短期的报道、纪录片、展会活动等场合。实际进入大屏,乃至主持常态化的电视节目,以往都特别少见。

不过近来,AI主播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到更多的频道、节目和领域。

2024年春节,在县市级地方春晚中,有越来越多的地级市不约而同地选用AI主播。我们仅仅进行了简单的搜索,就发现至少有4~5个地级市的春晚中有虚拟人形象露面。

左起:周口广播电视台“周融”;徐州广电“小A”;济南广电AI观察员北辰

这些AI主播一般都是维持站姿或坐姿播报,他们的头有时会左右晃动,有时会抬手或做手势,但身体的整体位移不大。当然,这些呈现方式多数是以预先录制好的画面播放,技术含量并没有特别高,也是出于保障安全播出的目的。

目前电视台所使用的AI主播技术,除了动作捕捉,另一种3D形象数字人,由文本转成声音和对口型,无需演员做动作。随着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和应用,叠加大模型的数字人成为了标准化的SaaS产品,并且面向电商等众多领域出现了海量“数字人地推”,视智未来也曾报道过其中的一些乱象。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AI主播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不再是有风险的“新玩意儿”,而是一个可控的技术手段和采购项目。

技术早就可以胜任,阻碍电视台使用的,仅仅是对这些技术稳定性的心理阻力。正是在每一次成功实践中,数字人这个概念逐步从“黑科技”中祛魅,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放心地应用于生产环境中,直到进入每天最重要的一档节目——地方新闻联播。

大台尝鲜,为同行“打样”

而这种对新技术的祛魅和应用,始终与一些先行者离不开关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很早就开始调研和尝试AI数字人。由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结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冠所制作的“AI王冠”形象,在2021年的两会中首次应用于大屏环境,与真人王冠同台提供财经评论。

2023年,“AI王冠”开始常态化服役,在央视频App中播报当天的经济新闻。这些新闻由系统采集并自动生成,需要经过人工审核后才会发布。每天会发布1~2条左右。

今年年初,视智未来联系到“AI王冠”的原型——央视财经频道的王冠,并且对整个项目的团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专访。

王冠是一位经验丰富,屡获奖项的财经评论员和主持人。在工作中,他有多次在深夜被叫去台里做节目。这是因为诸多欧美市场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的晚间发生的,让他深刻体会到“金钱永不眠”的含义。

国际上大型的通讯社,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反应,每天可以产生成百上千条简讯。要想做好财经媒体内容更新需求,就可能需要突破现有的范式,创造一种全新的新闻播报方式。

在2020年,正好也是VR/AR,元宇宙概念的萌芽之年。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开始研究通过AI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尤其针对财经新闻。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应对海量财经信息的快速发布,同时提升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团队选择了王冠作为数字分身的原型。王冠之前与科大讯飞合作过,拥有与AI技术相关的经验,这使得他成为项目的理想选择。“AI王冠”项目在2020年正式立项。

项目的技术实现包括收集王冠老师的生物信息、肢体动作、语言习惯等,以确保AI主播的真实度和自然性。但是“AI王冠”完全不只是一个数字人的骨架,它还包含了一个自动采集、编译、配音配像、发布全流程在内的财经视频自动化生成体系。

在自动化生成文案到视频的过程方面,项目面临了如何处理多音字、确保时效性和内容准确性等挑战。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优化措施,优化语音表达和文案生产过程。

AI生成的文案往往需要人工校对和修改,因此他们在全AI和纯人工之间,在全自主开发和外部技术栈混合之间,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此外,考虑到数字分身可能对王冠老师的个人形象产生影响,团队在使用数字分身时非常谨慎,甚至联合总台总编室、法务等跨部门,进行了详尽的法律和伦理讨论。

目前,“AI王冠”主要应用于央视频App,虽然曾在电视报道中出现,但团队更加注重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应用。

团队计划继续优化和迭代该项目,同时也在探索其他应用场景,如为商业客户制作特定内容。他们告诉河豚君,他们还计划将“AI王冠”的技术应用于其他新闻传播项目,如CGTN的对外新媒体传播。

总台提出了一个一整套的广电技术术语“5G+4K/8K+AI”,被内部简称为“548A”。这意味着信息传输、节目制作和自动化三方面的整体技术栈迁移。“AI王冠”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实际应用。

在以新闻立台、服务大众的原则下,这种技术创新在降本增效的基础效果上,还被赋予了总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总台引领,其它实力雄厚的大台也不甘人后。

不知不觉,上海台的申 雅也已经有了三年的“工龄”。她最早在进博会等大型报道中亮相,后来延伸到每周日早晨有一档10分钟的科技及元宇宙新闻播报。同时也是日语周播节目的主持人。

看看2020和2024年的申 雅,在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

湖南广电目前主推的数字人叫“小漾”。小漾有现代形象和国风汉服形象两种不同的装扮,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设定花费了3个月,集结了30多位数字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心血,力求使她能够在多种不同的场景中自然嵌入,也符合全台青春的形象。

小漾在最近几年的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中都有露面,同时也主持在风芒App、视频号中的一些小节目单元,比如党课学习。在“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小漾负责现场主持及导引工作,她也是“金鸡奖创投大会”等活动的主持人。

湖南台相关负责人向视智未来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在虚拟数字人领域的AI技术投入,以实现更加智能化、逼真化的虚拟数字人。创造出更多新颖的应用场景和体验方式。”

不论是先行先试的总台,还是商业化上较靠前的省台,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正是他们的积极使用,证明了数字人播报的可行性,也给后续一些小频道或融媒体中心的陆续引入增强了信心。

地方融媒体借AI“降本增效”

在杭州台将AI主播作为创新案例的同时,《阿克苏新闻》已经不声不响地全程引入数字人。聚光灯之外,全国的300多个地级行政区,恐怕更具备部署数字人的条件和诱因。

小地方的广电和报纸等新闻媒体,纷纷并合为“融媒体中心”,时政要闻一次采编,多渠道“中央厨房”同步输出。这已经是地方小型媒体依赖财政输血,处境艰难的结果,而合并后它们的运营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今年1月,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总编辑谌贻照曾做过一次公开分享,提到必须向全媒体平台全员转型,深度融合。作为一个面向数个城市的都市报,“近年来,我们的人才流失很严重,真正可以用的记者仅11个。采编队伍加上运营团队,我们只有不到70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35岁,我只有带领他们转型才能存活下去。”

这家省级都市报官微粉丝近150万+,抖音粉丝220万+,收入70%以上来自新媒体。但是现在还是活得非常艰难。谌贻照说,“我现在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房地产广告断崖式下跌,商业合作骤减……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南国今报》的处境是一个缩影。省级媒体尚且如此,小地方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需求就更为迫切。在诸多媒体形态中,以成本论,广播媒体的成本很低,一两个人可以撑起一个节目。但是电视台的设备维护和使用随时产生高额成本,使得他们对节目的自动化、节省人力等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和动力。

娱乐资本论·视智未来并未遍历所有地市融媒体中心的节目,但可以发现一些地方用了AI配音,另一些则积极部署主持人转用数字人。

有播音主持的专业媒体提到,AI很难读错文稿,多音字可以审稿时用同音字替换等方法解决;不过有观众感觉两位AI主播语速过慢,还有优化提升空间。另外,他们也担心在重要时政新闻中“让AI主播播联播,还是缺点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实感‘温差’”。

AI数字主播的登场,重塑了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促进了传统广电融媒产业内容生产提质增效,为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注入了全新动力。然而,已经入行的真人播音员、主持人们不得不担心自己被“抢走饭碗”的大问题。

有分析认为,主持人行业发展的最优解是“人机共生”。AI主播具有强大的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真人主播具有个性化、创造力与边界把控能力,二者相互协助、相互促进。真人主播可在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形象与主持风格个性化、应用场景、边界伦理把控等方面进行突破与补充。

“AI王冠”的原型王冠,尽管已经颇为资深,不太担心自己被替代的问题,但对于普遍意义的挑战,也对视智未来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主持人和财经评论员,参与到‘再造一个自己’这项工作中,感觉很奇妙,也难免惶恐,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自己是否会饭碗不保?但时代浪潮滔滔,不舍昼夜。就像‘骆驼祥子’担心内燃机和汽车的发展一样,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过2~3年的稳健发展,数字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上新闻的创新项目,而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常态。如今,在一些城市的主要新闻中,AI数字人主播也得到了机构的普遍信任。

一种技术在刚推出时,是非常让社会感到新奇的。然而,当它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时,却是悄然无声,变成一种不值得专门提起的日常。实际上,AI主播在电视端的应用完全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

从这个例子看来,现在“酷炫”“炸裂”“颠覆”着占领媒体头版的ChatGPT、Sora等新产品,也是报春的布谷鸟一样的存在。当它们的同类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加普及,并同样让我们习以为常时,也就是它们真正意义上“颠覆”了人类社会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