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
近日,罗森在济南举行了山东总部成立仪式,同时还与济南本地零售企业“宜快宜慢”签约了一项战略合作——未来几年罗森将争取尽快在山东市场达成1000家店铺,首批店面与宜快宜慢共同打造,预计3月开业。
这是罗森迈出的向华北渗透的步伐,同时也是它2025年实现在华万家店铺目标的一部分。
罗森的万店目标在近几年被反复提及。早在2020年,罗森公司社长竹增贞信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访时就透露称,计划到2025年把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增至1万家。此后2023年,其负责指挥中国业务的常务执行董事三宅示修也重申这一目标不变。
目前最新的数据来看,据CCFA《2022中国便利店Top100公示》,2022年,在中国便利店数排名前5的品牌中,除了登顶的美宜佳与三家石油系列的便利店外,罗森成了唯一一家进入中国便利店数前5的外资品牌,它在2022年拥有5641家门店,这一数字在2023年8月已经到了6000家。
同时,根据CCFA数据,2022年在日系便利店中,罗森是门店增速最快的品牌,一年净增1175家。对比之下,7-Eleven一年增加426家门店,全家FamliyMart则减少了134家门店,这也让罗森已经连续至少3年成为在华外资便利店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截止2023年4月,罗森已经遍布在国内12个省与直辖市,共90座城市。
对比整体便利店行业略显疲态的大盘,罗森的步伐可谓是突击猛进。据GeoQ Data品牌数据统计,2023年包括便利蜂、天福便利店、全家等在内的多个连锁便利店规模发生缩水,大盘上来看,只有规模在5000家门店以上的品牌2023年平均开店数多于2022年的数目。
这一速度离不开罗森独特的加盟模式。
罗森的加盟模式类似分级授权,包括区域授权、紧密型加盟、大加盟等。
其中确保了罗森门店增速的主要是“大加盟商模式”。2015年,时任罗森上海公司总经理的张晟全面推行了“区域大加盟商计划”,即罗森在向其他地区扩张时会选择在当地市场具有优势的龙头零售品牌进行合作,该区域加盟合作者作为区域的总加盟来扩展当地罗森的门店。
例如罗森在2016年进入湖北市场时与中百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中百成为罗森在湖北区域的独家、特许区域加盟商;2017年罗森进入南京时又与南京中央商场合作。
借助具有资源优势的本土合作商,为罗森省去了大量前期运营与市场渗透的功夫。这一方法下,罗森在2020年全国门店数达到3256家,实现首次盈利;2019-2021年每年门店增速达37%、20%,2022年开出了第5000家店,在外资便利店品牌中占到了领先地位。
此次进军山东,罗森选择的宜快宜慢便是这样一个具有一定本土优势的合作方。
宜快宜慢官网显示,宜快宜慢是一家济南本土新零售连锁品牌,2013年创立,2020年获得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投资公司的文化基金,2022年再度得到A+轮资本注入,获投数千万,是山东省内率先实现两轮融资的本土便利店品牌。
资金之余,宜快宜慢或许能为罗森提供更多本土资源上的帮助。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宜快宜慢在济南的合作方涉及当地文旅、轨道交通、烟草、物业与地产等多个方面,此外,这一连锁品牌的选址主要集中在了济南CBD商圈,目前在济南开店超过百家,在济南商务区的市场占有率超6成——这也与罗森常开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务区逻辑一致。
从便利店开店密度上来看,中国南北分布不均。华北有着广阔的渗透空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在城市便利店饱和度方面,东莞以平均2052人拥有一个便利店排名全国第一,长沙以2076人/店居第二位,随后的城市分别是太原、中山与厦门。
全国范围来看,便利店行业在南北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24小时便利店占比超过70%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广州、上海、温州、海口、福州以及南宁等南方地区。
差距明显的原因来自便利店生存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华北的便利店氛围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作“荒漠状态”,甚至有人嘲讽“找24小时便利店比找对象还困难”。
在山东,连锁品牌里罗森的主要对手或许是7-Eleven,后者已经早罗森一步于2012年进驻山东市场,2021年入驻济南、德州、泰安等地,只是从公开报道披露来看,7-Eleven在山东的扩张速度并不快。
此外,24小时便利店能发育的土壤是一二线城市拥有的快节奏生活与大量商务白领,在整体便利店氛围不够充裕的华北市场,罗森或许也需要进一步本土化调整,以避免出现“水土不服”。
不过,罗森有着一定的差异化,这或许能成为它在山东市场的优势。
罗森善于通过产品的创新抓住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例如通过IP联名的方式推出月亮蛋糕、恶魔饭团等广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以及凭借供应链的优势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食品,如罗森的广州门店上线的广式菠萝包,还有开店时的广州限定“雷猴”零食福袋等。
而罗森如果实现了万店目标,它也将成为中国市场第一个达到该规模的外资零售品牌,对本土便利店形成也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加速了几大头部外资品牌的“内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