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2024年伊始,手机圈最火热的概念显然莫过于“AI手机”。先有OPPO发出内部信称,2024年是AI手机元年,将通过AI把手机的体验重新做一遍,并且OPPO已做好充分的准备,还专门成立了AI中心,未来资源也将向AI集中。接下来就是魅族宣布将All in AI,并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力投入明日设备AI For New Generations。
如今,海外厂商也参与了进来。就在MWC24上,德国电信展示了一款完全基于AI的智能手机,并且其摒弃了传统的App交互范式,通过AI聊天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各种使用需求。对此德国电信CEO Tim Hoettges表示,“这款AI Phone的创意源于该公司对于未来智能手机的畅想,未来5-10年后我们将不再使用各种App”。
要用AI来削弱代表智能手机“智能”二字的App,德国电信这次是将当下一众手机厂商不可言说的小心思,直接给摆在了台面上。
当下,绝大多数手机厂商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搬到手机上的方式,是让包括照片、视频、文字等内容,以及拍照、拍摄等行为,通过手机上的AI来进行辅助。比如OPPO在Find 7系列上推出的AIGC消除功能,所依托的是AndesGPT生成式视觉大模型,用户只需快速进行圈选,AI就能自动剔除和补全图片、实现一键无痕消除。而AI辅助内容生成也已经是当下做成熟的AI赋能手机思路,并且用户感知也较为明显。
只是单纯将AIGC搬上手机或者搞端侧大语言模型,天花板其实很低。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用AI辅助内容创作就是谷歌当年搞的计算摄影的延伸,而且第三方应用也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所以即使手机厂商搞成了,最终收获的也不过是让目前的智能手机更智能,还改变不了当下的市场竞争格局。
而反观用AI来削弱App,也就意味要着重塑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格局。
如今国内智能手机行业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消费者换机周期变得更长,而消费者不愿意经常换手机,则是现在的手机性能过剩以及创新乏力,所以此事就需要有AI手机这样的概念出现,并且后者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曾经的4G、全面屏、5G。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国产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并不健康,高度依赖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后向收费。
硬件微利搭配后向收费这一模式,其实就是国内手机厂商的成功秘笈之一。当年,乐视手机更是将这套玩法登峰造极,搞出了低于量产成本定价的操作。一直以来,国产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就是手机紧贴成本定价,综合硬件利润率相对较低,然后再通过广告、预装应用、应用商店抽成等方式,在用户的使用周期里细水长流地挣钱,并用流量分发和内部生态来实现用户价值的可持续变现。
抛开金融等少数直接从用户身上赚钱的后向收费,国内手机厂商的后向收费其实是App开发者买单。比如备受诟病的预装应用,早在2014年就曾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每台手机之中预装App都需要向手机厂商支付两到三元的推广费,一款销量百万级的手机单从一款App上就能赚取数百万。而预装应用,其实就是典型的手机厂商将用户卖了个好价钱的操作。
至于说应用商店抽成、广告、通知推送,等就更不用多谈了。所以总的来说,目前国内智能手机生态其实高度依赖App,而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手机厂商能单独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手机厂商实际上是靠App来赚取用户的剩余价值,此时App扮演的就是“包税人”这个角色。就像历史上“包税人”的出现,都是对应缺乏直接向民众征税而妥协的产物,其实手机厂商也同样很难直接将用户变现。
毕竟开发出微信的是腾讯、开发出抖音的则是字节跳动,而非小米、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那么手机厂商为什么又不做抖音呢,难道是不想?当然不是,其实是因为边际效益太低。包罗万象的App要是只由一家公司提供,所需要招募的开发者数量估计得数以百万计。好在AI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产力的跃进,其中OpenAI的GPTs就是明证。
用一个窗口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这就是AI手机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手机厂商削弱乃至消灭App生态的想法,在A开发者看来无异于是掀桌子。毕竟AI手机要是真搞成了,App又该放在哪个位置呢?由于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必然会引发既得利益者的反扑,所以在接下来,软件巨头再次下场做硬件的故事可能就又要重演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