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自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上任以来,证监会的一系列措施精准卡住了以宁波灵均为代表的一批量化基金对于市场的做空的动能,整个股市也止住了下跌趋势,上证指数终于站上了3000点。
但是随着上证九连阳后,股市开始大幅波动起来,市场传言量化基金被解除限制,所以卖盘大增,也有说法券商正在收紧DMA。尽管证监会否认了量化交易放开的传闻,但是财联社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周券商的确开始收紧DMA业务,只允许机构自家资金运作,此前募集资金将逐步清退,至于杠杠比例,不能超过1:1,自营资金4倍杠杆比例不变。
在时下脆弱的市场环境下,谈“量化基金”色变。那量化基金究竟为何有如此能量能影响资本市场?此次事件带给量化行业哪些启示,以及未来如何审视量化在国内的发展?
量化投资的起源
相比于海外,中国的量化投资发展起步较晚。2005年,中国才迎来了第一只由中国人独立管理的量化基金。这只基金由上投摩根基金发行,并由在私募界享有盛名的吕俊担任管理。吕俊以其深厚的金融知识和独到的投资眼光,为这只基金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吕俊管理「上投摩根阿尔法」仅半年出头,就选择离开上投摩根,走上了创立自己私募公司的道路。他所创立的「从容投资」,凭借其精湛的投资策略和稳健的管理,一度跻身于百亿私募行列,成为了业界的佼佼者。
但在「上投摩根阿尔法」发行后的近四年间,中国的量化基金市场却陷入了沉寂。这一时期的市场,追涨杀跌情绪较为严重,投资者对于分散投资的量化基金并不感冒。这种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和投资者认知的局限,使得量化基金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依赖历史数据的量化投资在这史无前例的“黑天鹅”事件中遭遇滑铁卢,大量高杠杆量化基金爆仓。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大量公司倒闭、人才流失,也在中国引发了一场金融精英归国潮,这些金融“海龟”带来了海外先进的量化投资策略,也引领了后来国内的量化投资发展。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的量化基金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2010年国内首个股指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诞生,股票中性策略、股指期货日内趋势以及跨期套利交易开始发展,量化投资开始萌芽,之后经过近十年的起起落落,逐步得到部分主流投资人群认可。
量化私募的主流策略有股票中性、指数增强、商品交易顾问(CTA)三大类。这几年指数增强类的量化基金大放异彩,成为市场上各量化机构主要推广的策略类型。
指数增强的收益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数自身涨跌带来的收益率,另一部分是通过系统算法进行的交易带来的超额收益。
衡量指数增强基金的能力,就看超额收益,看超额收益有多高,是否稳定。为何指数基金受关注,就是因为收益高。
随着量化的赚钱效应过于突出,国内的量化基金越来越多了。
中信证券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量化基金规模约1.92万亿元。公募量化基金整体规模3169亿元,私募量化基金规模约1.63万亿。考虑到量化基金普遍以中高频交易为主,这也意味着量化基金在A股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
量化监管进行时
随着野蛮时代的告别,现在的量化私募也在遭遇着自己的内忧外患。
由于量化基金在A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对量化基金屡屡质疑之际,在监管层面对量化基金做出更多规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2023年2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步发布了沪深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以及科创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量化高频交易无形中被套上了“紧箍咒”。
2023年4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对量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交易系统安全、异常交易监控、内部管理、资料保存、产品命名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
2023年9月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报告通知》)和《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管理通知》),于同年10月9日正式实施。
上述两个通知对程序化交易明确了具体的“量化要求”,即程序化交易投资者最高申报速率达到每秒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的,交易所可以视情况采取调整异常交易认定标准、增加程序化交易报告内容等措施。
当然,监管的整体方向是合理规范量化行业,虽有影响,但不至于伤筋动骨。现在的量化,更多问题还是来自内部。
百亿级私募业绩分化
近日,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揭示了2023年百亿级私募的整体表现,结果显示整体收益率为负数,正收益占比仅为六成。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参与统计的85家百亿私募中,有51家实现了正收益,占比达到60%。然而,这仍然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私募机构在2023年未能实现盈利。
在各类策略中,百亿量化私募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32家参与统计的百亿量化私募在2023年实现了6.43%的整体收益,其中高达31家实现了正收益,占比高达96.88%。
相比之下,主观百亿私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41家参与统计的主观百亿私募在2023年整体收益为-3.26%,仅有14家实现了正收益,占比仅为34.15%。这一结果表明,主观多头策略在2023年面临了较大的挑战,不同私募之间的业绩分化也进一步加剧,首尾业绩差超过了40个百分点。
此外,采用主观+量化双驱动策略的百亿私募表现则相对居中。12家参与统计的机构在2023年整体收益为-0.56%,其中有6家实现了正收益,占比为50%。总体来看,2023年百亿级私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但进入2024开年,股市两极反转,中证1000、中证2000等小微盘指数集体暴跌。于是,量化基金也经历了一波黑暗时刻。
据渠道数据,龙旗、幻方、启林、九坤、卓识、稳博等多家百亿量化私募旗下中证500指增产品节前最后一周的负超额均超过10%,甚至近20%;灵均等多家量化旗下中性产品则普遍跌幅超过10%,春节前两周,不少私募净值累计跌幅高达20%,不少产品创下史上最大的跌幅和超额回撤。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量化策略都失效了。量化基金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超额回撤,有的基金在短短三天内损失了过去一年的全部收益。曾经引以为傲的超额,也出现大面积崩塌。
产品业绩的急转直下,暴露出量化私募在模型设置、因子迭代、风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此,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密集发布产品运作说明,向投资者致歉,并表示后续会继续做好策略模型的细节优化,坚持自身对风控的要求。
不少购买了量化私募基金产品的投资者也开始感到迷茫,量化基金的未来还能继续看好吗?
对于未来,量化基金是否能够像凤凰涅槃般重生,仍是一个未知数。专家分析,尽管中小盘股在短期内遭受重创,但长期来看,市场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高波动性的小微盘股,虽然在市场下行时会受到更大的压力,但同样也蕴藏着反弹的潜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