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一家D轮公司被卖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家D轮公司被卖了

2024年,当退出成为一级市场最大困难,包括并购在内的任何路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投资界PEdaily 王露 杨文静

A股又一笔并购诞生。

起因是一则公告——近日,A股上市公司新天药业公告称,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从董大伦、董竹、海南乾耀等88名汇伦医药股东手中收购85.12%的股权。若交易顺利完成,汇伦医药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作为被收购方,汇伦医药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高品质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天眼查信息显示,2021年,汇伦医药完成了D+轮融资。直至2022年8月拿下最后一轮战略融资时,估值已达到29亿元。IPO筹备两年依然遥遥无期,公司决定卖身。

当IPO充满了不确定性,倒不如主动拥抱并购。汇伦医药的选择算是当下一缕缩影。2024年,当退出成为一级市场最大困难,包括并购在内的任何路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

A股又一笔并购:融资多轮,身后投资人退出了

新天药业并未透露此次并购的具体金额,仅表示此次发行股票的价格为8.12元/股。新天药业称,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尚待审计、评估完成后才能最终确定。这意味着,虽然身后投资人得以顺利退出,但收益情况尚未明朗。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渊源颇深,甚至可以称为“兄弟公司”。这是因为新天药业和汇伦医药的实控人兼董事长,均是董大伦。

资料显示,董大伦出生于196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毕业来到贵阳生物化学制药厂先后任工程师、厂长。1992年,他在贵阳创立了新天生物(新天药业前身),如今主导产品是以妇科、 泌尿疾病用药为主的坤泰胶囊、宁泌泰胶囊、苦参凝胶、夏枯草口服液等。2017年,董大伦带领新天药业成功登陆深交所。

汇伦医药的创业故事,则始于2004年——彼时40岁的董大伦又一次踏上创业之旅,与校友秦继红在上海张江共同创立汇伦医药。

不同于新天药业,汇伦医药瞄准了小分子化学药,覆盖免疫炎症、抗肿瘤、心脑血管、妇科、男科等疾病领域。目前旗下已有注射用西维来司他钠、注射用左亚叶酸等创新药和仿制药共计12个上市产品。

成立以来,汇伦医药进行了多轮融资,而新天药业正是其第二大股东。透过新天药业的公告披露不难发现,2020年是汇伦医药的融资高光时刻,这一年进行了四次超过6亿元融资——

2020年1月,新天药业与安徽中安、众泰宏伦、双福酒店合计向汇伦医药增资1.6亿元人民币。这是新天药业第一次参股汇伦医药。彼时,汇伦医药估值为8.5亿元,股东方名单里已有金慧丰投资、明月创投、同人博达等机构。

同年3月,新天药业再次向汇伦医药增资为8000万元人民币。5月,新天药业与贵阳市引导基金、施普兰迪等其他股东方共向汇伦医药增资1.6亿元人民币。10月,新天药业与弘茂互联、朴毅投资共向汇伦医药增资2.5亿元人民币。

融资还在继续。2021年12月,汇伦医药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由康橙投资、万联证券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多位原股东继续加持。

汇伦医药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2年10月,新天药业与其他股东方合计向其增资1.02亿元人民币。这次增资完成后,新天药业对汇伦医药的累计投资总额为3.2亿元人民币。当时,汇伦医药估值两年翻了三倍多,已达到29亿元,拥有30余个机构股东。

此外,新天药业高管王金华、王光平、王文意、季维嘉、陈珏蓉等均是汇伦医药的个人股东。

事实上,汇伦医药早在2022年8月就启动了IPO辅导,计划登陆科创板。今年1月8日,海通证券仍递交了第四期IPO辅导材料。然而,IPO进程缓慢,汇伦医药最终选择了被新天药业并购。

对于新天药业而言,收购后将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至小分子化学药等前沿医药。正如公告所言,“通过本次交易,形成‘中药-化药’双品类的产业布局,实现产品结构丰富融合、治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和未来创新药管线的升级,加速打造领先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IPO放缓,并购火了

两月前,A股开年最大一笔并购历历在目: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实现对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惠泰医疗股份24.61%的收购,一举拿下惠泰医疗的控制权。

这一笔罕见“A收A”并购轰动一时,也让惠泰医疗背后的两家知名创投机构:启明创投和刘晓丹执掌的晨壹投资成功退出。

无独有偶,农历春节前,英国头部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拟以首付款10亿美元、总价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的总价格收购细胞治疗企业亘喜生物。

12亿美元的交易价值,较之亘喜生物此前不足6亿美元的市值,溢价达到了100%。背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如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通和毓承资本、苏州民营投资集团、五源资本、维梧资本等顺利完成退出。

今年一季度,医药央企巨头并购整合出现热闹一幕:2月6日,中国通用集团拟并购整合重药控股;2月23日,国药集团拟以154.5亿港元总代价私有化中国中药;2月24日,华润双鹤拟以31.15亿元收购华润紫竹100%股权。可见,资金雄厚的头部药企也在择机而动,积极寻求并购机会,发掘新的增长点。

相似一幕也发生在半导体领域。今年1月,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创芯微85.26%股权,收购价格为8.9亿元。

被收购前,创芯微曾拿下深创投、芯动能投资基金、宁波辰图、恒信华业、清控金信资本、盛宇投资、要弘创投、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融资。而这笔估值约10亿的收购案后,创芯微背后的十多家机构纷纷顺利实现退出。

当IPO退出艰难之际,并购成功让身后投资人得以体面退出,这样案例越来越多。

2024,并购组在招人

2024年,一级市场的焦虑逐渐从募资问题转向了退出问题。

回想2023年底,清科研究中心在对VC/PE机构的调研中得到了一个有些意外的答案:老生常谈的“募资难”关注度下降,VC/PE最关心的问题变成了退出。换言之,一级市场最迫切的挑战,在于退出。

这并不难理解。2024年,行业进入退出周期,尤其以早期政府引导基金普遍7年的存续期来看,最近一两年正面临基金清算潮;与此同时,VC/PE退出的主要渠道IPO屡屡受阻。

并购,无疑是一个新出路。

春节以来,在与投资机构的沟通中收到一个反馈:某深圳人民币基金团队一边优化投资团队,一边在招聘并购组人员。“干完这一单后就要转并购了。”社交媒体上也有投资人透露今年内部的变化。

不过,国内的并购退出之路仍面临着重重阻碍。

一方面,一些并购案例的估值数低于IPO,后期进入的机构可能面临亏损;另一方面,中国创业者对出售公司有一定的心理落差,除了“卖身”说法外,并购所得资金优先分配给老股东,也让企业高管们热情不高。此外,买家较为谨慎、并购基金缺位、投资人持股分散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机构并购的推动过程不太容易。

从国内退出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IPO仍然是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股权转让次之,占比分别为73.3%和13.3%,并购退出数量持续下降,占比下滑至5.9%。而如今美国并购退出占比已经在80%以上。换言之,中国的并购退出市场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美国一级市场的经验看,当年也是在经历IPO遇冷后,并购才逐渐成为主流退出方式。

此前,“并购女王”刘晓丹多次提到,一级市场底层逻辑的改变,使投资越来越同质化,IPO退出的赚钱效应越来越差。2016年起年均万亿的一级市场投资,完全通过IPO退出是不可能的,并购正成为当下讨论的焦点。

达晨财智总裁肖冰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中国IPO数量创下历史记录,但接下来市场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大面积破发和发行失败将是其标志性事件。随后,并购重组会成为主要退出渠道。

2024,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家D轮公司被卖了

2024年,当退出成为一级市场最大困难,包括并购在内的任何路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投资界PEdaily 王露 杨文静

A股又一笔并购诞生。

起因是一则公告——近日,A股上市公司新天药业公告称,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从董大伦、董竹、海南乾耀等88名汇伦医药股东手中收购85.12%的股权。若交易顺利完成,汇伦医药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作为被收购方,汇伦医药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高品质小分子药物研发企业。天眼查信息显示,2021年,汇伦医药完成了D+轮融资。直至2022年8月拿下最后一轮战略融资时,估值已达到29亿元。IPO筹备两年依然遥遥无期,公司决定卖身。

当IPO充满了不确定性,倒不如主动拥抱并购。汇伦医药的选择算是当下一缕缩影。2024年,当退出成为一级市场最大困难,包括并购在内的任何路都要去试一试,闯一闯。

A股又一笔并购:融资多轮,身后投资人退出了

新天药业并未透露此次并购的具体金额,仅表示此次发行股票的价格为8.12元/股。新天药业称,标的资产的最终交易价格尚待审计、评估完成后才能最终确定。这意味着,虽然身后投资人得以顺利退出,但收益情况尚未明朗。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渊源颇深,甚至可以称为“兄弟公司”。这是因为新天药业和汇伦医药的实控人兼董事长,均是董大伦。

资料显示,董大伦出生于196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毕业来到贵阳生物化学制药厂先后任工程师、厂长。1992年,他在贵阳创立了新天生物(新天药业前身),如今主导产品是以妇科、 泌尿疾病用药为主的坤泰胶囊、宁泌泰胶囊、苦参凝胶、夏枯草口服液等。2017年,董大伦带领新天药业成功登陆深交所。

汇伦医药的创业故事,则始于2004年——彼时40岁的董大伦又一次踏上创业之旅,与校友秦继红在上海张江共同创立汇伦医药。

不同于新天药业,汇伦医药瞄准了小分子化学药,覆盖免疫炎症、抗肿瘤、心脑血管、妇科、男科等疾病领域。目前旗下已有注射用西维来司他钠、注射用左亚叶酸等创新药和仿制药共计12个上市产品。

成立以来,汇伦医药进行了多轮融资,而新天药业正是其第二大股东。透过新天药业的公告披露不难发现,2020年是汇伦医药的融资高光时刻,这一年进行了四次超过6亿元融资——

2020年1月,新天药业与安徽中安、众泰宏伦、双福酒店合计向汇伦医药增资1.6亿元人民币。这是新天药业第一次参股汇伦医药。彼时,汇伦医药估值为8.5亿元,股东方名单里已有金慧丰投资、明月创投、同人博达等机构。

同年3月,新天药业再次向汇伦医药增资为8000万元人民币。5月,新天药业与贵阳市引导基金、施普兰迪等其他股东方共向汇伦医药增资1.6亿元人民币。10月,新天药业与弘茂互联、朴毅投资共向汇伦医药增资2.5亿元人民币。

融资还在继续。2021年12月,汇伦医药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由康橙投资、万联证券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多位原股东继续加持。

汇伦医药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2年10月,新天药业与其他股东方合计向其增资1.02亿元人民币。这次增资完成后,新天药业对汇伦医药的累计投资总额为3.2亿元人民币。当时,汇伦医药估值两年翻了三倍多,已达到29亿元,拥有30余个机构股东。

此外,新天药业高管王金华、王光平、王文意、季维嘉、陈珏蓉等均是汇伦医药的个人股东。

事实上,汇伦医药早在2022年8月就启动了IPO辅导,计划登陆科创板。今年1月8日,海通证券仍递交了第四期IPO辅导材料。然而,IPO进程缓慢,汇伦医药最终选择了被新天药业并购。

对于新天药业而言,收购后将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至小分子化学药等前沿医药。正如公告所言,“通过本次交易,形成‘中药-化药’双品类的产业布局,实现产品结构丰富融合、治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和未来创新药管线的升级,加速打造领先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IPO放缓,并购火了

两月前,A股开年最大一笔并购历历在目: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实现对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惠泰医疗股份24.61%的收购,一举拿下惠泰医疗的控制权。

这一笔罕见“A收A”并购轰动一时,也让惠泰医疗背后的两家知名创投机构:启明创投和刘晓丹执掌的晨壹投资成功退出。

无独有偶,农历春节前,英国头部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拟以首付款10亿美元、总价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的总价格收购细胞治疗企业亘喜生物。

12亿美元的交易价值,较之亘喜生物此前不足6亿美元的市值,溢价达到了100%。背后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如淡马锡、礼来亚洲基金、通和毓承资本、苏州民营投资集团、五源资本、维梧资本等顺利完成退出。

今年一季度,医药央企巨头并购整合出现热闹一幕:2月6日,中国通用集团拟并购整合重药控股;2月23日,国药集团拟以154.5亿港元总代价私有化中国中药;2月24日,华润双鹤拟以31.15亿元收购华润紫竹100%股权。可见,资金雄厚的头部药企也在择机而动,积极寻求并购机会,发掘新的增长点。

相似一幕也发生在半导体领域。今年1月,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创芯微85.26%股权,收购价格为8.9亿元。

被收购前,创芯微曾拿下深创投、芯动能投资基金、宁波辰图、恒信华业、清控金信资本、盛宇投资、要弘创投、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融资。而这笔估值约10亿的收购案后,创芯微背后的十多家机构纷纷顺利实现退出。

当IPO退出艰难之际,并购成功让身后投资人得以体面退出,这样案例越来越多。

2024,并购组在招人

2024年,一级市场的焦虑逐渐从募资问题转向了退出问题。

回想2023年底,清科研究中心在对VC/PE机构的调研中得到了一个有些意外的答案:老生常谈的“募资难”关注度下降,VC/PE最关心的问题变成了退出。换言之,一级市场最迫切的挑战,在于退出。

这并不难理解。2024年,行业进入退出周期,尤其以早期政府引导基金普遍7年的存续期来看,最近一两年正面临基金清算潮;与此同时,VC/PE退出的主要渠道IPO屡屡受阻。

并购,无疑是一个新出路。

春节以来,在与投资机构的沟通中收到一个反馈:某深圳人民币基金团队一边优化投资团队,一边在招聘并购组人员。“干完这一单后就要转并购了。”社交媒体上也有投资人透露今年内部的变化。

不过,国内的并购退出之路仍面临着重重阻碍。

一方面,一些并购案例的估值数低于IPO,后期进入的机构可能面临亏损;另一方面,中国创业者对出售公司有一定的心理落差,除了“卖身”说法外,并购所得资金优先分配给老股东,也让企业高管们热情不高。此外,买家较为谨慎、并购基金缺位、投资人持股分散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机构并购的推动过程不太容易。

从国内退出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IPO仍然是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股权转让次之,占比分别为73.3%和13.3%,并购退出数量持续下降,占比下滑至5.9%。而如今美国并购退出占比已经在80%以上。换言之,中国的并购退出市场还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美国一级市场的经验看,当年也是在经历IPO遇冷后,并购才逐渐成为主流退出方式。

此前,“并购女王”刘晓丹多次提到,一级市场底层逻辑的改变,使投资越来越同质化,IPO退出的赚钱效应越来越差。2016年起年均万亿的一级市场投资,完全通过IPO退出是不可能的,并购正成为当下讨论的焦点。

达晨财智总裁肖冰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中国IPO数量创下历史记录,但接下来市场将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大面积破发和发行失败将是其标志性事件。随后,并购重组会成为主要退出渠道。

2024,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