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王小川与李彦宏,又在大模型这条赛道相遇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小川与李彦宏,又在大模型这条赛道相遇了

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文 | 一刻商业 徐璐

编辑 | 白杨

时隔20年,从PC搜索时代就与百度CEO李彦宏不对付的王小川(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原搜狗创始人),又在大模型上与李彦宏杠上了。

起因是李彦宏3月份在央视《对话》栏目中的一次访谈。

当时李彦宏称,文心一言4.0在中文处理上已经超越了ChatGPT 4.0。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举例说,“比如写首藏头诗之类的,现在很多大模型都能写。但是如果要写首词,一个《沁园春》这个词牌的词,那ChatGPT4.0完全搞蒙了。它不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是4个字还是5个字。”

王小川不认可李彦宏这种说法。在腾讯新闻最近的一次访问中,王小川认为李彦宏很“魔幻主义”,他评价李彦宏“不仅对GPT有误解,对自己的产品有误解,对国内模型也有误解”。

随后,对于王小川的这番激进表态,百度集团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回应称:“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

双方互呛背后则是,李彦宏与王小川,这两个过去缠斗二十年的老对手,又一次在大模型这条赛道相遇了。

现在,百度是摸爬滚打24年的大厂,是百模大战的发起者,口号是超过GPT-4;王小川的百川智能在2023年4月建立,初始团队拥有了包括前搜狗、百度、华为、微软等知名科技公司以及其他创业公司核心成员在内的数十位AI人才,愿望是为大模型落地而服务。

与20年前相似的是,这一次,王小川依然是挑战者。

与20年前不同的是,相对于早些年的搜索赛道,如今的大模型赛道,涌现出的机会更大,未知性也更高,当然竞争也更加激烈。

基于此,连番“炮轰”李彦宏背后,百度和百川智能到底实力几何?

1、王小川炮轰李彦宏,百度的大模型究竟实力几何?

事实上,在探讨中文大模型与GPT的差距这一点时,王小川向来不认可百度的说法。

早在去年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时,李彦宏称“百度文心一言和OpenAI差距可能在两个月左右”,但王小川直言“这可能是平行宇宙里的李彦宏说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

双方的“唇枪舌战”背后,核心的分歧只有一点——在国产大模型与ChatGPT能力差距上,存在着判断差异。

可以说,在王小川的视角里,百度高估了自己的AI实力,也高估了文心一言的能力。

回顾王小川最近的言论就会发现,对于与OpenAI的差距,他的态度显然更加保守。

王小川认为,国产大模型有望在今年追上ChatGPT 3.5的水平,但要追上GPT-4或者GPT-5,可能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应该不会低于两年。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底层能力来看,在业界普遍认知中,文心一言距离追上ChatGPT或许确实还需要时间,李彦宏的口径中,文心一言对ChatGPT的“超越”也集中在中文语境下,但他也承认,在英文语境下双方确实存在差距。

对双方的差距,业界普遍认知或许要比百度认为的要大一些。

比如发表了Radio Free Mobile报告的独立分析师理查德·温莎认为,“我怀疑文心4.0与OpenAI、谷歌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距离。”马斯克此前也表示,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每个方面,差距在12个月数量级以上。

艾媒咨询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百度等国内大厂而言,在数据、算力、工程化能力等关键要素上存在短板,短期内难以对国外领先大模型实现赶超,长期来看,需要国内AI全产业链整体进化。

不过,相比起OpenAI更纯粹的围绕“AGI”目标、沿着GPT主路径分化演进的走向,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布局,重点在于培养面向应用的全栈模型能力。

换句话说,百度更希望能够将大模型的能力实际落地到具体场景中,加速应用。

图/艾瑞咨询

这是李彦宏过去一整年都在大力鼓吹的理念,也是百度加速布局的一条主路径,背后体现出来百度对大模型竞争的趋势判断——短期的竞争围绕基础大模型展开,长期的竞争则会围绕AI原生应用展开。

这也是为什么,谈论起百度在大模型上的进展时,也要看到,百度在推动大模型加速进入应用侧时,的确是速度最快的厂商之一。

百度更快推动了用大模型改造乃至重构旗下产品,百度App、百度地图、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等都用上了文心大模型;

百度智能云推出了企业级大模型平台“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希望通过“集约化生产、平台化应用”的模式,通过低门槛、高效率的生产平台,推动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落地;

百度发布了千帆AI原生应用商店,希望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AI原生应用的增长;

而这些布局背后,另一个需要探讨的维度便是,落到商业化上,AI给百度的提振效用到底明不明显?百度的大模型商业化,成效究竟如何?

2、AI,究竟给百度赚了多少钱?

百度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3年百度总营收达到1345.98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增长了39%,全年营收和利润均超过了市场预期。

不过资本市场对这份成绩并不买账。财报发布后,百度美股股价下挫了8.05%,港股股价下跌了6.61%。

资本市场不看好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从大模型对百度商业化能力的提振作用来看,百度的AI故事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

拆分营收结构来看,百度的营收大头还是在线营销,为它贡献了751亿元的收入,但同比8%的增速水平并不亮眼,低于行业9.8%的均值水平。

百度也指出,这部分营收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行业的总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复苏。最后才提到了AI相关——AI技术与用户流量、产品设计和各种营销,是增强粘性的工具。

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百度有一些重要的动作在去年底才推出,包括去年10月发布了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能力的AI Native营销平台轻舸、去年12月发布了“品牌智能体”,称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全链路生成式AI营销。这些布局成效如何目前还来不及在财报中验证。

但无法忽视的一点在于,至少在目前来看,即便以较为笼统的“AI加持”的口径来看,AI对百度在线营销业务的驱动作用,并不明显。

做个直接对比,据The Information和彭博社消息,OpenAI利用其ChatGPT产品线,以及推出的付费版本ChatGPT Plus,仅在今年就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消息称,自2月推出以来,OpenAI的月均收入已冲刺至1.3亿美元,这意味着其年化收入已超过16亿美元,约为去年的57倍。

再来看非在线营销收入。百度在财报中称,大模型为百度智能云带来约6.6亿元的增量收入,推高这一业务去年第四季度的总营收至84亿元。

具体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在这部分业务下的商业模式,一条路径是通过千帆大模型平台输出大模型能力。

在这一层面,百度智能云过去一段时间里有过几次降价行为。比如11月8日,千帆大模型平台更新了token计算逻辑,相同汉字数量对应的token数量降低了20%以上,相当于变相降低了处理单个汉字所需的处理成本。

再到去年双十一大促期间,百度智能云还喊出了“最低6.5元用上大模型产品”的口号,进行了一波低价推广。

百度智能云去年双十一曾发起降价活动,图/百度智能云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确实带来了规模增长。百度表示,第四季度,每月有2.6万家企业调用文心大模型API,季度环比增长了150%。

百度智能云的另一条路径,则是与硬件厂商合作,对方集成或者基于文心大模型来开发应用。比如三星、荣耀、长安汽车等,都是百度的客户。

基于此,客观来看,大模型对百度智能云的增量收入驱动,明显要比对在线广告业务的增长驱动,更有说服力。

不过还有一点要注意,再聚焦到C端市场,大模型为百度带来的商业化提振作用,也乏善可陈。

一方面,会员订阅制的文心一言收费项目,商业化进展可能并不顺利。

百度文心一言App的用户规模已经破亿,但Questmobile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其日活规模仅仅停留在155万人左右。

另一方面,AI也没有帮助百度留住更多用户。

财报显示,2023年12月,百度App的月活达到6.67亿,同比增长了3%,但这一数据与9月几乎持平,甚至补足6月份的6.77亿。

总结来看,从大模型的商业化进展来看,百度还远未到收获果实的阶段,确实有进展,但不多。

3、王小川紧盯百度,有“旧怨”,也是新的竞争对手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看下来,文心一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百度而言,AI目前也是它重回巅峰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筹码,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姿态尤为激进、速度足够快。

百度也不得不快,因为在AI、大模型这条赛道,他面临的对手更多,不仅仅有更年轻的新生代初创企业,还有那些在过去就曾交锋过的老朋友。

王小川就是其中一个。

2003年王小川加入搜狐,搜狐CEO张朝阳便给他派了命令:给你6个人,干掉百度。

自那之后,以搜索引擎为起点,双方交锋不断。

尽管搜狗也曾风光一时,接连发射了“浏览器、输入法、搜索引擎”这一三级火箭,但始终弱百度一头,长期屈居第二。

一个有趣的桥段是,2005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时,王小川还在愤愤不平:“我比李彦宏技术好,只是没有他命好。”

2010年,百度CTO李一男离职之际,李彦宏曾向王小川抛出橄榄枝,不过当时王小川提出了要求,百度必须全资收购搜狗,后续不了了之。

再到2021年,在与俞敏洪的一次对谈中,时任搜狐CEO的王小川又再次表达了对百度的惋惜,他说“如果自己在百度,那么百度会比现在好一丢丢。”同一年里,搜狗卖身腾讯并完成私有化,王小川身退。

不过短短两年后的2023年,王小川创立“百川智能”,又一次成为了老朋友李彦宏的竞争对手。

图/国信证券

而当双方再一次相遇,十年前那种针尖对麦芒的情形再次上演。

需要注意的是,围绕大模型产业发展,李彦宏的另一个观点也跟王小川背道而驰。

李彦宏认为,OpenAI能做出来是因为大厂不看好这个方向,创业公司才有成长空间。而大厂开始聚焦后,创业公司的机会便很少了,建议创业公司不要重复制造轮子。

王小川不服,他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他看来,历史上每次发生大的变化,都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创业公司会比大公司跑得快,为什么不行?

不过,互怼归互怼,聚焦到产品本身,王小川和百川智能,还是在加速进化。王小川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努力补足。

“我们今天用搜索增强最大的意愿不是解决幻觉问题,而是解决大模型可定制化的问题。如何让企业的私有数据为模型所用,让模型为企业服务,是大模型to B商业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如此说道。

长远来看,无论是百度这类互联网巨头企业,还是像百川智能这类试图在这波AI浪潮中抓住机会的初创企业,大模型的战事才刚刚写好了开头。

而不论是百度还是百川智能,在技术侧、应用侧、商业化上,无疑还将经历长时间的探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小川与李彦宏,又在大模型这条赛道相遇了

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文 | 一刻商业 徐璐

编辑 | 白杨

时隔20年,从PC搜索时代就与百度CEO李彦宏不对付的王小川(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原搜狗创始人),又在大模型上与李彦宏杠上了。

起因是李彦宏3月份在央视《对话》栏目中的一次访谈。

当时李彦宏称,文心一言4.0在中文处理上已经超越了ChatGPT 4.0。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举例说,“比如写首藏头诗之类的,现在很多大模型都能写。但是如果要写首词,一个《沁园春》这个词牌的词,那ChatGPT4.0完全搞蒙了。它不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是4个字还是5个字。”

王小川不认可李彦宏这种说法。在腾讯新闻最近的一次访问中,王小川认为李彦宏很“魔幻主义”,他评价李彦宏“不仅对GPT有误解,对自己的产品有误解,对国内模型也有误解”。

随后,对于王小川的这番激进表态,百度集团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回应称:“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

双方互呛背后则是,李彦宏与王小川,这两个过去缠斗二十年的老对手,又一次在大模型这条赛道相遇了。

现在,百度是摸爬滚打24年的大厂,是百模大战的发起者,口号是超过GPT-4;王小川的百川智能在2023年4月建立,初始团队拥有了包括前搜狗、百度、华为、微软等知名科技公司以及其他创业公司核心成员在内的数十位AI人才,愿望是为大模型落地而服务。

与20年前相似的是,这一次,王小川依然是挑战者。

与20年前不同的是,相对于早些年的搜索赛道,如今的大模型赛道,涌现出的机会更大,未知性也更高,当然竞争也更加激烈。

基于此,连番“炮轰”李彦宏背后,百度和百川智能到底实力几何?

1、王小川炮轰李彦宏,百度的大模型究竟实力几何?

事实上,在探讨中文大模型与GPT的差距这一点时,王小川向来不认可百度的说法。

早在去年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时,李彦宏称“百度文心一言和OpenAI差距可能在两个月左右”,但王小川直言“这可能是平行宇宙里的李彦宏说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

双方的“唇枪舌战”背后,核心的分歧只有一点——在国产大模型与ChatGPT能力差距上,存在着判断差异。

可以说,在王小川的视角里,百度高估了自己的AI实力,也高估了文心一言的能力。

回顾王小川最近的言论就会发现,对于与OpenAI的差距,他的态度显然更加保守。

王小川认为,国产大模型有望在今年追上ChatGPT 3.5的水平,但要追上GPT-4或者GPT-5,可能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应该不会低于两年。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底层能力来看,在业界普遍认知中,文心一言距离追上ChatGPT或许确实还需要时间,李彦宏的口径中,文心一言对ChatGPT的“超越”也集中在中文语境下,但他也承认,在英文语境下双方确实存在差距。

对双方的差距,业界普遍认知或许要比百度认为的要大一些。

比如发表了Radio Free Mobile报告的独立分析师理查德·温莎认为,“我怀疑文心4.0与OpenAI、谷歌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距离。”马斯克此前也表示,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每个方面,差距在12个月数量级以上。

艾媒咨询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百度等国内大厂而言,在数据、算力、工程化能力等关键要素上存在短板,短期内难以对国外领先大模型实现赶超,长期来看,需要国内AI全产业链整体进化。

不过,相比起OpenAI更纯粹的围绕“AGI”目标、沿着GPT主路径分化演进的走向,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布局,重点在于培养面向应用的全栈模型能力。

换句话说,百度更希望能够将大模型的能力实际落地到具体场景中,加速应用。

图/艾瑞咨询

这是李彦宏过去一整年都在大力鼓吹的理念,也是百度加速布局的一条主路径,背后体现出来百度对大模型竞争的趋势判断——短期的竞争围绕基础大模型展开,长期的竞争则会围绕AI原生应用展开。

这也是为什么,谈论起百度在大模型上的进展时,也要看到,百度在推动大模型加速进入应用侧时,的确是速度最快的厂商之一。

百度更快推动了用大模型改造乃至重构旗下产品,百度App、百度地图、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等都用上了文心大模型;

百度智能云推出了企业级大模型平台“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希望通过“集约化生产、平台化应用”的模式,通过低门槛、高效率的生产平台,推动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落地;

百度发布了千帆AI原生应用商店,希望推动中国大模型产业AI原生应用的增长;

而这些布局背后,另一个需要探讨的维度便是,落到商业化上,AI给百度的提振效用到底明不明显?百度的大模型商业化,成效究竟如何?

2、AI,究竟给百度赚了多少钱?

百度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3年百度总营收达到1345.98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增长了39%,全年营收和利润均超过了市场预期。

不过资本市场对这份成绩并不买账。财报发布后,百度美股股价下挫了8.05%,港股股价下跌了6.61%。

资本市场不看好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从大模型对百度商业化能力的提振作用来看,百度的AI故事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

拆分营收结构来看,百度的营收大头还是在线营销,为它贡献了751亿元的收入,但同比8%的增速水平并不亮眼,低于行业9.8%的均值水平。

百度也指出,这部分营收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行业的总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复苏。最后才提到了AI相关——AI技术与用户流量、产品设计和各种营销,是增强粘性的工具。

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百度有一些重要的动作在去年底才推出,包括去年10月发布了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能力的AI Native营销平台轻舸、去年12月发布了“品牌智能体”,称可以帮助客户实现全链路生成式AI营销。这些布局成效如何目前还来不及在财报中验证。

但无法忽视的一点在于,至少在目前来看,即便以较为笼统的“AI加持”的口径来看,AI对百度在线营销业务的驱动作用,并不明显。

做个直接对比,据The Information和彭博社消息,OpenAI利用其ChatGPT产品线,以及推出的付费版本ChatGPT Plus,仅在今年就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消息称,自2月推出以来,OpenAI的月均收入已冲刺至1.3亿美元,这意味着其年化收入已超过16亿美元,约为去年的57倍。

再来看非在线营销收入。百度在财报中称,大模型为百度智能云带来约6.6亿元的增量收入,推高这一业务去年第四季度的总营收至84亿元。

具体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在这部分业务下的商业模式,一条路径是通过千帆大模型平台输出大模型能力。

在这一层面,百度智能云过去一段时间里有过几次降价行为。比如11月8日,千帆大模型平台更新了token计算逻辑,相同汉字数量对应的token数量降低了20%以上,相当于变相降低了处理单个汉字所需的处理成本。

再到去年双十一大促期间,百度智能云还喊出了“最低6.5元用上大模型产品”的口号,进行了一波低价推广。

百度智能云去年双十一曾发起降价活动,图/百度智能云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确实带来了规模增长。百度表示,第四季度,每月有2.6万家企业调用文心大模型API,季度环比增长了150%。

百度智能云的另一条路径,则是与硬件厂商合作,对方集成或者基于文心大模型来开发应用。比如三星、荣耀、长安汽车等,都是百度的客户。

基于此,客观来看,大模型对百度智能云的增量收入驱动,明显要比对在线广告业务的增长驱动,更有说服力。

不过还有一点要注意,再聚焦到C端市场,大模型为百度带来的商业化提振作用,也乏善可陈。

一方面,会员订阅制的文心一言收费项目,商业化进展可能并不顺利。

百度文心一言App的用户规模已经破亿,但Questmobile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其日活规模仅仅停留在155万人左右。

另一方面,AI也没有帮助百度留住更多用户。

财报显示,2023年12月,百度App的月活达到6.67亿,同比增长了3%,但这一数据与9月几乎持平,甚至补足6月份的6.77亿。

总结来看,从大模型的商业化进展来看,百度还远未到收获果实的阶段,确实有进展,但不多。

3、王小川紧盯百度,有“旧怨”,也是新的竞争对手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看下来,文心一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百度而言,AI目前也是它重回巅峰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筹码,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姿态尤为激进、速度足够快。

百度也不得不快,因为在AI、大模型这条赛道,他面临的对手更多,不仅仅有更年轻的新生代初创企业,还有那些在过去就曾交锋过的老朋友。

王小川就是其中一个。

2003年王小川加入搜狐,搜狐CEO张朝阳便给他派了命令:给你6个人,干掉百度。

自那之后,以搜索引擎为起点,双方交锋不断。

尽管搜狗也曾风光一时,接连发射了“浏览器、输入法、搜索引擎”这一三级火箭,但始终弱百度一头,长期屈居第二。

一个有趣的桥段是,2005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时,王小川还在愤愤不平:“我比李彦宏技术好,只是没有他命好。”

2010年,百度CTO李一男离职之际,李彦宏曾向王小川抛出橄榄枝,不过当时王小川提出了要求,百度必须全资收购搜狗,后续不了了之。

再到2021年,在与俞敏洪的一次对谈中,时任搜狐CEO的王小川又再次表达了对百度的惋惜,他说“如果自己在百度,那么百度会比现在好一丢丢。”同一年里,搜狗卖身腾讯并完成私有化,王小川身退。

不过短短两年后的2023年,王小川创立“百川智能”,又一次成为了老朋友李彦宏的竞争对手。

图/国信证券

而当双方再一次相遇,十年前那种针尖对麦芒的情形再次上演。

需要注意的是,围绕大模型产业发展,李彦宏的另一个观点也跟王小川背道而驰。

李彦宏认为,OpenAI能做出来是因为大厂不看好这个方向,创业公司才有成长空间。而大厂开始聚焦后,创业公司的机会便很少了,建议创业公司不要重复制造轮子。

王小川不服,他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他看来,历史上每次发生大的变化,都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创业公司会比大公司跑得快,为什么不行?

不过,互怼归互怼,聚焦到产品本身,王小川和百川智能,还是在加速进化。王小川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努力补足。

“我们今天用搜索增强最大的意愿不是解决幻觉问题,而是解决大模型可定制化的问题。如何让企业的私有数据为模型所用,让模型为企业服务,是大模型to B商业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他如此说道。

长远来看,无论是百度这类互联网巨头企业,还是像百川智能这类试图在这波AI浪潮中抓住机会的初创企业,大模型的战事才刚刚写好了开头。

而不论是百度还是百川智能,在技术侧、应用侧、商业化上,无疑还将经历长时间的探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