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数科社 林木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最感人的部分之一,莫过于天才数字工程师图恒宇为了让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成为永生数字生命,所做出的种种决断。
该电影借用数字生命主题成功塑造了一个背负着地球命运和父爱私心的人物角色,探讨人性深度的同时,也与强人工智能MOSS毫无人性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引发了人工智能如何与人类文明共生共存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这已然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正在面临的新课题。
自ChatGPT引爆AIGC市场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AI技术让创造数字生命这件事变得更加简单、真实。生成式AI只需要一张照片、一段语音或一个视频,就能创造出一个能开口说话、做出表情的数字人。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如何进化,却始终保留着作为机器的工具属性,它所被赋予的“人性”,取决于投喂“食物”的好坏,以及背后使用它的人。这也意味着,AIGC的自我成长正给当今社会带来双面冲击,有人在通过它“复活”亲人、改变世界,有人在利用它吸金引流、颠倒黑白。
01 变脸
“我要给丫丫完整的一生。”《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道出了人们对于数字生命的终极想象。但在现实生活,能够与逝去的亲人再次对话已足够慰藉不少人的思念之苦。
今年初,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以表达思念。他的女儿三年前因病不幸离世,为了走出痛失爱女的阴影,包小柏开始钻研AI技术并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希望重现女儿的音容笑貌。
最近,包小柏终于如愿用AI复刻出“数位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还让女儿给妻子唱了生日歌。他在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
消息发酵后,“AI‘复活’亲人”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网友热议。随着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近年来用AI“复活”亲人已不止在电影中上演。早在去年清明,B站00后UP主吴伍六就曾用AI工具还原已故奶奶,并和她聊起家常。
AI技术的不断迭代进化下,AI“复活”亲人的门槛越来越低。在电商平台上,最便宜的服务,只需要一张照片就能让其动起来并做出表情,根据复刻效果,价格在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AI成了不少人寄托与传达思念的工具,但一故事的走向却并没有到此为止。就在网友尚沉浸在AI传递出的温情之际,不少逝世明星被人“复活”,频繁出现在短视频平台。
这种现象遭到了逝者家属的严厉谴责与坚决抵制,乔任梁父亲对此表示感到非常不适,“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
而在AI“复活”逝者的伦理争议水面下,不止有人在通过“复活”别人的亲属赚取流量,还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恶搞造谣以满足一己私欲,更有黑产团伙伪装成他人的亲朋好友榨取钱财。
今年315晚会,AI 拟声/变脸诈骗被点名曝光。过去一年的相关诈骗案例中,AI所展现的拟声、变脸技术已让普通大众真假难分。据央视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花 2 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更早之前,AI合成技术在色情地带早已臭名昭著,合成换脸色情内容泛滥成灾,不少名人影星都曾遭过毒手。但如今,随着AI技术已进化至“换脸”、“换头”,甚至能无中生有的阶段,被偷脸、造黄谣等现象逐渐盯上了更多普通人。
AIGC繁荣发展的另一面,阴暗也在随之蔓延丛生。
02 界线
尽管人性才是造成一切祸水涌动的根源,但不能否认的是,不断进化的AI生产力,确实让一些界线划分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比如内容版权问题。
今年2月,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务侵犯著作权判决在广州互联网法院生效,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案件经过简单来说是一位用户在AIGC平台上,用AI画出了奥特曼形象被诉侵权。
原告为拥有奥特曼系列独占授权的动漫IP代理商上海新创华文化,被告并非用户,而是为会员用户提供AI绘画功能服务的一家AIGC网络公司。
最终,这家公司被判定在提供算力服务过程中,侵犯了原告对案涉奥特曼作品所享有的复制权和改编权,并应承担相关民事责任。
这一判决的意义已远超普通的知识产权纠纷,亦可视为AIGC被划下法律界线的一次落笔。
事实上,自AIGC爆火出圈以来,关于它的洗稿、洗画等侵权疑虑与纠纷就没有停止过:去年1月,多名艺术家状告“Stable Difussion”从网络上采集近60亿张图像来训练其AI侵犯了“数百万艺术家”的权利;去年12月,《纽约时报》诉Open AI事件持续发酵,多家媒体加入反抗队伍……
AIGC以强大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力颠覆行业过往的认知,但这些能力来自于背后海量数据的投喂与训练。
在绘画创作领域,仅输入关键词便能生成大量新鲜画作的AIGC,无疑帮助缺乏足够绘画技能的广大人群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前提却先要被投喂大量图片、画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抓取于互联网上各类艺术家、画家的作品,以这些作品为养料生成新作品。
而在文本生成层面,AIGC已不单单涉及到侵权问题。不久前,有海外医学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用生成式AI制造虚假信息的测试,短短一个小时内,他们就制作出超过100篇误导性的博客、20张欺骗性图片,以及一段深度伪造视频,声称有关健康的虚假信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段视频还能轻松转化成40多种语言。
AIGC当前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判断“食物”的好坏以及进食的界线,这也让一些深受其害的人找到了反击空间。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Ben Zhao 领导开发团队,开发出了一款名为Nightshade的工具,通过用AI给AI“投毒”的方式,帮助艺术家防止作品风格被AI抄袭。
Nightshade利用生成式AI大肆进食的安全漏洞,训练出有毒的“食物”样本,一旦被AI模型抓取进食,毒素就会渗透整个模型集,导致用户想用AI画一只狗,最后却生成一只猫,或者其他动物。
如今,这种方法被业内贴切形容为“毒丸”,原本发起的反击也演变成攻击,被不少人恶意使用。
03 博弈
人工智能概念自20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视为一把双刃剑。《终结者》《黑客帝国》等许多早期经典科幻作品的创作,都投射出人们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恐惧情绪。毋庸置疑的是,过去七十余年里,人工智能化身为一个巨大生产力,在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2015年首次出版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一书中,以色列历史学家瓦尔·赫拉利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又给社会带来何种挑战。
这并非只是一部制造恐慌情绪的预言。相反,作者在书中同样展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还提出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引导我们思考如何适应和引导科技的发展。
事实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共存,本身就是一种博弈。这是一个关于人机交互和协作的问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可信度、可控性、可解释性、伦理性等诸多方面。核心宗旨是让人工智能更多的造福社会,服务于人。
但作为受人掌控的智能体,人工智能显然又陷入一种双面性的矛盾中,这也导致每一次人工智能的进化,都会对社会文明带来一种新的博弈和挑战。
当前,以ChatGPT代表的AIGC的诞生,无疑让人们对人工智能风险的防备心日益加深。
去年年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人工智能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分为两类,即自身技术系统造成的风险和应用产生的风险,并参考我国现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将人工智能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
其中,最低层风险是指不会对个人、企业、组织造成权益伤害的产品,如专用于下棋领域的AlphaGo;最高层风险则是指对人类社会有一定颠覆性影响,如不受人控制的强人工智能。
法律界线的划分无疑能人类在这场博弈中更加占据主动权。过去几年,全球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层面的监管和治理路径:
2019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可信赖人工智能道德准则》,列出了可信赖人工智能系统应满足的七项重要要求;同在这年通过的经合组织(OECD)《确定OECD的人工智能发展原则》报告,提出了人工智能的五项原则;2023年8月,我国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首次针对于当下爆火的AIGC产业进行规制。
就在不久前,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标志着欧盟扫清了立法监管人工智能的最后障碍。这是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也预示着2024年将迎来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大年”。
如果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那么没有科技的世界也将无法前进,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博弈永远不会结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