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储能,东风又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储能,东风又起

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文|市值观察 泰罗

编辑|小市妹

4月9日,宁德时代在储能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全球首款天恒储能系统,可实现5年零衰减,并可大规模量产交付。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储能欧洲业务部总裁许金梅表示,在进行能量时移的过程中,储能自身也在接受着时间的考验。不过,“储能行业的大发展是必然,全面布局势在必行。”

2021年,随着强配储能政策的出台以及2025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储能在资本市场曾得到过比较高的关注度。但由于经济性不足,加上非刚需属性,后期板块热度逐渐下降。

如今,平静又一次被打破。

储能突然开始起量了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5.2GW,同比+50%。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5.3GW/53.4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280%/+267%。

此外,前三季度新增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规模102.8GW/240.8GWh,第四季度,特别是12月是企业全年冲击并网装机量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完成10%,年内装机规模将会达到49.6GWh,三倍于去年装机水平。

储能之所以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经济性是提升。

储能最热的一个领域是工商业储能,写字楼、工厂等用电侧配备的储能设备,其主要实现的目标包括自发自用或者峰谷价差套利。

2021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电价总水平稳定的基础上引导用电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促进新能源消纳,随后各地开始划分峰谷时段并确定峰谷电价价差。

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统计,到2023年7月全国共有19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其中上海地区的峰谷价差最高达到1.8923元/kWh。

峰谷价差的扩大直接给储能带来了套利空间,进而带来大量的工商业储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拆解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电池成本大约占60%,PCS占15%,BMS占10%,EMS占比5%-10%,其余配件占5%,因此电池是最关键的成本项。而目前储能电池主要是锂电池,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高达86.8%。

目前锂价直线下探,极大降低了储能电池的成本。据统计,到2023年6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低至1082.00元/kWh,相较1月下降了25%。由于锂价下降向下游传导有一定延迟,未来一段时间内储能系统价格大概率仍将呈继续下降。之前业内做过测算,如果锂离子电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20%,那么其LOCE(度电成本)将比现阶段最经济的抽水蓄能还要低。

储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高度确定的投资机遇。

巨量的资本正在砸向储能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相关储能企业融资总额超过730亿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创、艾罗能源、瑞浦兰钧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均已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另据星球储能所统计,2023年1-6月,储能行业超百亿的投资项目就有42起。

与此同时,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中有55家企业布局储能产业。而根据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仅2022年国内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热闹的另一面是过剩。

高工产研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连3成都不到。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3年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大洗牌在所难免,低端无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场会议上直言:“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

事实上,“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参与者良莠不齐,竞争格局分散,技术还未成型,整个市场依然处在秩序紊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价格战打起来根本不讲武德。就拿比较简单的储能集装箱来说,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贵可以卖到80万,最便宜也可以卖20万。

激烈对拼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赚钱

作为储能界异军突起的网红,海辰储能素有“小宁德”之称。过去三年,海辰储能连续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到2022年,海辰储能营收飙升至36.14亿元,但亏损也放大到4.36亿元。

储能的发展路径与光伏高度类似,当下仍处于大规模导入的前夜,风险远大于机遇。最近几年,很多新崛起的储能公司在资本助推下日子过的不错,但这种富贵恐怕很难长久。只有那些在技术、品牌、资金、成本、规模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头部企业,才更有机会穿越周期,迎接平价时代的星辰大海。

以储能集成环节为例,大多数储能项目招标均要求参与方具备项目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背景,像阳光电源这种老牌头部公司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作为逆变器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很早就开始发力储能集成系统。2022年,公司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在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连续七年出货量全国第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具备储能电池PACK年产能2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20GWh。

产业链最核心的储能电池领域,头部企业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锂电池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强的产业,电池公司产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会下降15%-20%,先发企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后来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弯道超车实在太难。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22GWh,其中宁德时代出货53GWh,市占率提升到43.4%;比亚迪出货14GWh,市占率为11.5%,而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业份额下降明显。

宁德时代也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获得了显著的盈利能力,2022年产品单位毛利为0.16元/Wh,2023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营收280亿元,毛利率达到21.32%,而以海辰储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们还身处亏损的泥潭。

平价入网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原点,在此之前,恐怕整个行业大多数玩家都难逃亏损换增长的宿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储能,东风又起

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文|市值观察 泰罗

编辑|小市妹

4月9日,宁德时代在储能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全球首款天恒储能系统,可实现5年零衰减,并可大规模量产交付。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储能欧洲业务部总裁许金梅表示,在进行能量时移的过程中,储能自身也在接受着时间的考验。不过,“储能行业的大发展是必然,全面布局势在必行。”

2021年,随着强配储能政策的出台以及2025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储能在资本市场曾得到过比较高的关注度。但由于经济性不足,加上非刚需属性,后期板块热度逐渐下降。

如今,平静又一次被打破。

储能突然开始起量了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5.2GW,同比+50%。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5.3GW/53.4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280%/+267%。

此外,前三季度新增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规模102.8GW/240.8GWh,第四季度,特别是12月是企业全年冲击并网装机量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完成10%,年内装机规模将会达到49.6GWh,三倍于去年装机水平。

储能之所以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经济性是提升。

储能最热的一个领域是工商业储能,写字楼、工厂等用电侧配备的储能设备,其主要实现的目标包括自发自用或者峰谷价差套利。

2021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电价总水平稳定的基础上引导用电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促进新能源消纳,随后各地开始划分峰谷时段并确定峰谷电价价差。

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统计,到2023年7月全国共有19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其中上海地区的峰谷价差最高达到1.8923元/kWh。

峰谷价差的扩大直接给储能带来了套利空间,进而带来大量的工商业储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拆解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电池成本大约占60%,PCS占15%,BMS占10%,EMS占比5%-10%,其余配件占5%,因此电池是最关键的成本项。而目前储能电池主要是锂电池,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高达86.8%。

目前锂价直线下探,极大降低了储能电池的成本。据统计,到2023年6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低至1082.00元/kWh,相较1月下降了25%。由于锂价下降向下游传导有一定延迟,未来一段时间内储能系统价格大概率仍将呈继续下降。之前业内做过测算,如果锂离子电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20%,那么其LOCE(度电成本)将比现阶段最经济的抽水蓄能还要低。

储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高度确定的投资机遇。

巨量的资本正在砸向储能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相关储能企业融资总额超过730亿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创、艾罗能源、瑞浦兰钧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均已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另据星球储能所统计,2023年1-6月,储能行业超百亿的投资项目就有42起。

与此同时,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中有55家企业布局储能产业。而根据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仅2022年国内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热闹的另一面是过剩。

高工产研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连3成都不到。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3年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大洗牌在所难免,低端无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场会议上直言:“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

事实上,“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参与者良莠不齐,竞争格局分散,技术还未成型,整个市场依然处在秩序紊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价格战打起来根本不讲武德。就拿比较简单的储能集装箱来说,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贵可以卖到80万,最便宜也可以卖20万。

激烈对拼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赚钱

作为储能界异军突起的网红,海辰储能素有“小宁德”之称。过去三年,海辰储能连续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到2022年,海辰储能营收飙升至36.14亿元,但亏损也放大到4.36亿元。

储能的发展路径与光伏高度类似,当下仍处于大规模导入的前夜,风险远大于机遇。最近几年,很多新崛起的储能公司在资本助推下日子过的不错,但这种富贵恐怕很难长久。只有那些在技术、品牌、资金、成本、规模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头部企业,才更有机会穿越周期,迎接平价时代的星辰大海。

以储能集成环节为例,大多数储能项目招标均要求参与方具备项目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背景,像阳光电源这种老牌头部公司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作为逆变器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很早就开始发力储能集成系统。2022年,公司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在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连续七年出货量全国第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具备储能电池PACK年产能2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20GWh。

产业链最核心的储能电池领域,头部企业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锂电池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强的产业,电池公司产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会下降15%-20%,先发企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后来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弯道超车实在太难。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22GWh,其中宁德时代出货53GWh,市占率提升到43.4%;比亚迪出货14GWh,市占率为11.5%,而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业份额下降明显。

宁德时代也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获得了显著的盈利能力,2022年产品单位毛利为0.16元/Wh,2023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营收280亿元,毛利率达到21.32%,而以海辰储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们还身处亏损的泥潭。

平价入网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原点,在此之前,恐怕整个行业大多数玩家都难逃亏损换增长的宿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