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爱情对我们这代人都是没有实现的, ‘六零后 ’的爱情只是非常普通的经验。”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在周末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行的活动上这样说道。他认为,在当代,绝大部分爱情都是未实现的、或者实现之后又丢失的,这与古代文学经典中描述的情况不太一样。
格非的长篇小说《登春台》于日前出版,故事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在本场活动上,格非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探讨了从新书延展出去的爱情和女性人物命运的话题。毛尖将格非笔下的人物爱情分为典型与非典型的爱情,认为格非前作诸如《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的属于典型的爱情,而《登春台》可以归类为非典型的爱情,所谓典型爱情意味着人物之间彼此和谐,非典型指的是人物与人物不够匹配的情况。
格非认为,对他来说,爱情只分为实现了的和没有实现的、或者完成后又丢失的爱情。由古至今,爱情的书写也发生着变化。“中国古代的写作多重视实现的、典型的、即使没有实现也给人很大安慰的爱情,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格非说,比如《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就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书生中状元”,好像中了状元以后就什么都能解决了,皆大欢喜。而今天的爱情需要考虑各种成本,不过即使如此,爱情作为一种不是很如意的、很困难的东西,仍然是值得追求的。
毛尖提及,《登春台》小说人物的塑造会令人想到《红楼梦》与《金瓶梅》。格非承认《金瓶梅》是他认为古典文学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过去每隔四五年都会重读,《金瓶梅》的人物一出场就气度不凡,力量感深入骨髓,这点甚至超出了《红楼梦》。“很多人觉得《红楼梦》好,但如果对比会发现《红楼梦》经过了诗意化、抒情化的处理,而《金瓶梅》里的人物都是俗人,没有经过加工的、力量感十足的。只要潘金莲说话,就美得一塌糊涂。”
“书里有一节说家里来了算八字的老太太,吴月娘让姐妹们都去算算——这叫提前叙事,《红楼梦》也有有警幻仙子,但是潘金莲不在,每个人都算完后,潘金莲才回家。吴月娘说,你不知道,老太太给我们算得很准,可惜你不在。潘金莲回说,我这样的人,路死路埋,沟死沟埋,要算什么命,死在哪里就是一口活棺材。”小说中,潘金莲的口角不饶人,话说得非常到位。所以格非也经常对学习小说的学生说,要学习《金瓶梅》的人物对话描写。
《红楼梦》与《金瓶梅》人物变化的脉络也值得留意。林黛玉毫无疑问是潘金莲的变体,格非说,潘金莲身上很多的东西,都继承给黛玉了,包括爱吃醋、爱使小性子,但去除了残忍的一面。西门庆到《红楼梦》则变成了贾宝玉,他是肤浅天真的“混世魔王”,虽然做过很多坏事,但不是最坏的人。此外,王熙凤也继承了潘金莲与孟玉楼的诸种特性。所以从《金瓶梅》到《后年高楼迷》,人物不是平行移植,而是经过了作家的化用和处理。
“人的一生,很像是可以醒在不同时空中的梦的万花筒。”这是《登春台》封面上的话,提醒着人生与梦境的联系。从《登春台》到《红楼梦》,格非与现场读者聊到了文学中的梦。“所有的文学意象都会迟钝过时,为什么梦不会过时?”格非问,直到今天文学和电影还书写着不同的梦,他的解答是,“我们的生存本身就是缺乏根基的,因此必须问,活着是真实的吗?”如果人是植物,植物是很清晰的,但人要解释自己就没办法了,人会问,“为什么我今天在,五十年后就不在了,那我到哪去了?由此产生虚幻感,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有人会通过文学来呈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