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潜水鱼X 何润萱
《春色寄情人》开播了,数据不错,播出不到一小时腾讯站内热度就破了22000。
提前看片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剧走向不错,因为节奏松弛、演员也都在合适的地方——听着要求不高,但其实满足的没几个。佐以陈婧霏的声音,这部剧就是那种可口,多吃几口也不腻的茶点。
比较微妙的是,在看《春色》的时候,李现的某些瞬间让我看到了谢之遥。谢之遥是他2023年和刘亦菲出演的另一部剧的男主,但情节和《春色》有共通之处,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返乡剧”。在这种类型的剧集里,女性的主体性是第一位的,男主仅作为陪衬。不管是《春色》里的陈麦冬,还是《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谢之遥,李现饰演的男主都更像是留守在老家/原地的那个,等待女主从大城市归来。可以说,是非常现代的言情剧。
谢之遥(左)&陈麦冬(右)
看片会的时候,有人对制片人提问,为什么选择了李现?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同时满足孔武有力,温润如玉两个标准的,只有李现。
这个答案或许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李现是留守赛道的独家pick:因为留守男人是大城市女主的托底选项,所以他必须有某种能链接到外界的精英感,但又不能成为真的精英——因为真精英不会比女主更早回到低线城市。李现的演技被诟病过太端着,现在看来也没有完全脱去这个毛病,但恰恰是这个端着,让他有了某种城里人的紧张感。与此同时,李现在生活里的那种松弛感又很好地赋予他成为小镇男神的气质,至此,留守男赛道他独占鳌头。
可以参考的一个原型是《海岸村恰恰恰》里的洪班长,同样是首尔大学毕业的金融高材生,却因为一场事故选择回到家乡赎罪,这种男主是能卷但选择不卷,成为疲乏倦怠的城市女主们的心灵后花园。可能不是人人都喜欢李现,但没人会否认他身上自带一种不那么明星的松弛感。他会一个人坐地铁,会在微博发点矫情文艺段子,读了后你会觉得原来明星也会跟我一样,看到夕阳会有所感触,原来他也是一个人而不是AI。七年前《河神》的时候我采访过李现,他最大的特质是像一个邻家男孩,在对他的内心有更甚认知之前,你会先被他身上阳光的气质击中——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活人感。
李现微博截图
必须要说的是,我不打算为李现演技辩解,在其他的一些历史题材里,显然他的这些东西和那些严肃的题材并不match,但在现偶的留守赛道里,他确实无代餐。其他小生,要么长了一张流量脸距离生活太远,要么过于秀气或者身高不够,不符合古典言情里男主的那种浓眉大眼。总之,李现卡位此处刚刚好。这个赛道的顶配其实可以参考台湾男演员,他们一般都有着艺人的极强自我管理,但身上仍然保留真实的生活气息。
当然,李现成为留守男人代表的大前提还是因为某种怀旧情节的回潮。这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是中式梦核,原木色的家具、电视机的罩布、琳琅满目的小卖部卡片、斑驳的建筑外立面,共同构成了90、95后等人的童年回忆,而这些回忆因为带上了时光滤镜,有了某种磨毛的质感,宛如梦境。无论是谢之遥还是陈麦冬,他们都不是大城市里的精英男,而代表了某种曾经女性们想逃离的那个故乡化身。那个故乡,曾经是这一届女主们最想远离的控制场域,但在大城市越来越窒息的压力之下,故乡反而成了某种安全感代名词。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春色》里有几场重头戏都发生在南坪的火车站,庄洁和陈麦冬总是在这里拉扯、吵架甚至接吻,然后被小镇上的人看到进而成为街坊四邻的谈资。这种舆论压力,也变相成为两人感情发展的某种推力,推动他们从各自回避到面对彼此,也推动他们内在价值观冲突的交锋。这在北上广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一线城市的火车站日吞吐量十几万,怎么可能让男女主碰上面又被熟人看到呢?这就是小城镇的独特之处,它用密集编织的人际网络带来一种兜底感,但这种无孔不入的眼睛又会让你的隐私无所遁形。
曾经,我们认为这种小城镇式的集体主义是模糊了人的个性的,但时移世易,在2024年的现在我们猛然发现,十八线小城里才容得下灵魂。当字节员工离职潮催生小红书GAP博主,当经济不景气教会一线打工人自我安慰人生是旷野,某种意味上,我们一线人也变得无比趋同,和《银翼杀手》里的复制人也没太大区别。
《春色》第二集末尾庄洁和陈麦冬有个回头的对视,那个对视里他们各自看到了少年时期的自己,光影流逝,但少年情怀仍拖着长长的尾巴精准地向他们袭来。那是真的从前慢。
《春色寄情人》剧照
这让人想到去年的《装腔启示录》,男女主在北京的约会虽然也很浪漫,但总是发生在加班和下一个加班之间。当然,北京也没有风,只有被雾霾熏得灰扑扑的CBD高楼。赶due的浪漫真的太短暂了,以至于人类发明出crush这个词便于回味,但有的事就需要时间酝酿,否则就像吹过一阵风,你以为你感受到了,但风是不可证明的,亦不可证伪。
在《承欢记》那篇(详见 别用《娘道》爆改亦舒)我写过,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爱情,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和男权社会的一种洗脑装置,但其实是有例外的,例外的场景就是返乡。在这个场景下,也许是小地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没有那么摧枯拉朽,没有被资本主义完全收编,因而爱情反而有了发育的空间。
《春色寄情人》剧照
返乡剧的高潮通常伴随着一线城市常驻人口下降的趋势,因为城市化的集体失速会带来年轻人的转移。台湾省比大陆更早地经历了这个转变,专栏作家曾于里在《返乡剧:大城市待累了,返乡就会好吗?》写过,1990年台湾GDP相当于大陆的43.8%,2020年这个数据只有4.51%;2010年之后,台湾大学生的毕业薪酬就没怎么涨过,由此诞生了“青贫世代”。GDP增长失速反应在台剧中,自然就是年轻人从大城市回乡,重新寻找自己的心灵。近两年的佳作《俗女养成记》《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基本都是这种类型,而社会思潮反应在文化娱乐中,当红的台湾男演员也就自然养成了这种city to country的混合气质。
国产现偶不大行写过好多次了,没想到返乡文学成为一枝独秀,这大概是现代人的一种新型归隐。不用到田园,只需要回到记忆中的老家,就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体制内中学同学等着你。这对现代女性来说,实在是很有诱惑力。不过,说到底这也还是一种美化,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漫老家。前段时间谷雨发了一篇困在相亲市场的县城体制内女孩,里面的真相是:对于大多数回乡的女青年来说,真实情况是不想将就又怕结不了婚成为“非主流”。显然谢之遥和陈麦冬也还是一种人间理想。
生活还会继续撕裂,你我都知道《春色》只是一味茶余饭后的甜点,不会当真。可这年头,松弛的东西不多了,谁又会拒绝午后那一场甜滋滋的茶歇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