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硬糖 顾韩
编辑|李春晖
出现过不止一次的创作热潮,留下了不止10部的豆瓣8分+神作,足以证明任何一个剧集类型的历史地位,更足以给该类型的后来者形成巨大的创作压力。谍战剧,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类型。
因此经过数年蛰伏之后,2023年以来,新一轮谍战剧热潮开始涌动。富有几分“时代特色”的是,率先让人注意到这一趋势的并非新爆款、新标杆的出现,而是平台资本、大编大导与新老明星争相投入其中,让谍战成为待播剧盘点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劲旅。它们吸引观众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个经典类型,怀疑着、又期待着突破的发生。
而如今,站在2024年的第5个月份,许多项目已经接受了市场的检验,也确有一批新剧脱颖而出。它们或是在地域、年代做文章,或是开辟了拍谍战、讲历史的新视角,从而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最新热播的《哈尔滨一九四四》,正是这样一部“非典型”谍战剧。该剧由爱奇艺、稻草熊影业等共同出品,张黎执导,王小枪、刘天壮、刘劲飞编剧,秦昊、杨幂领衔主演,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情报人员、同时也是一对双胞兄弟的宋卓文、宋卓武潜入敌方组织,与冷血多疑的敌特分子关雪在隐蔽战线上斗智斗勇,为战争胜利扫清障碍的故事。
应该说,《哈尔滨一九四四》有着国剧顶尖的主创班底,也有着与阵容相匹配的类型野心。它想要刻画的主角与其说是哪个人物,不如说是剧名所挑明的——1944年、是一整个时代。理解这一点,方能理解这部“散文化”谍战剧的种种非常规之处。
时代的血肉
张黎导演以执导历史正剧闻名,《哈尔滨一九四四》出自他手,对于如何刻画一个时代,可谓思路清晰、举重若轻。在硬糖君看来,其第一步是从内容上为时代塑造轮廓、填充血肉,具体方式则包括全景化、细节化与纵深化。
全景化,即通过群像式的人物设计自然展开历史图景、展示当时当地的阶层生态。
哈尔滨在历史上有“远东谍都”之称,城中明暗势力交错复杂。搞谍战的各路人马、讨生活的三教九流,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刻画。
在抗日一方中,有老段、老钱、宋卓文这样有经验、有组织、有信仰的情报员,有宋卓武这样代表东北人民脾气血性的、游侠式的个人反抗者,亦有目标暂时一致、做派却大相径庭的军统人士。
在老百姓中,有在顽强生存的同时愿意为抗日出力的小人物,也有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挥刀向更弱者的地痞与山匪;有关凯、谢月这样不愿向命运屈服、却因此被各方势力利用的青年学生,也有像丁鹏妹妹这样的食物链最底层,贫苦出身又染上毒瘾,只能随波逐流、任人鱼肉。
在全景化铺展开这样一幅世相百态图后,《哈尔滨一九四四》又以细节化的处理增强历史与地域的实感。例如正反交锋中用到东北名菜锅包肉,又如谢月摆摊时被日本人刁难、打工也是去居酒屋换上日本装束。即便没有大量冰雪场景,这些细节也让观众清晰意识到这里是1944年的哈尔滨,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民国上海。
此外,日军侵华后,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里对人“三六九等”的划分更加赤裸。关雪带领的特务科在外横行无忌、令老百姓闻风丧胆,面对日本人则要低声下气。这不仅体现在“工作场景”中,也体现在不同人物的衣食住行玩上。
关雪尽可以穿花样旗袍、用翡翠烟嘴、有保姆伺候,活得比大部分人体面滋润,然而作为中国人的她照样不能随意吃大米白面,面对老段的反问哑口无言。当历史细节与震撼人心的戏剧场面联系在一起,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挑起考据的兴趣。
最后则是该剧历史视角的纵深化。人总是处在时代的洪流中,命运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的塑造,民国抗战年代更是如此。
《哈尔滨一九四四》采用的不是线性的史诗模式,而是聚焦在特定的某时某地某些事件。但通过官方的闪回讲述、台词与细节暗示,或者演员演绎出的蛛丝马迹、遐想空间,观众会去关注这些人物的前半生,将他们与历史课本对照,好奇是哪些事件促使他们走到今时今日。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无疑还是关雪。她是没落的满清贵族,曾和宋家两兄弟一起辗转在逃难的路上,后来去日本接受特务训练,如今带着与下属截然不同的恨意与驱动力为伪满效力。她身上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上下百年的近代史中找到答案。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相比其他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会分出如此多笔墨给非谍战场景与反派阵营——这是容易被忽略、却极重要的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清旧世界的徒劳和无望,才更懂新世界的必然与可贵。
情绪的共振
当然,仅靠细节干货刻画时代容易落于堆砌,更关键、也更困难的还是抓住时代的气质神韵,让它对观众来说变得沉浸可感。《哈尔滨一九四四》也做到了这一点,它找到了合适的抓手——压抑、绝望、焦虑、激烈这些时代情绪,也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却又拍案叫绝的方式来呈现。
首先,这些情绪从何而来、又为何是它们成为了打开1944年的钥匙?
30年代初,日军侵华,东北沦陷,很多人阉割掉了自己的一部分——尊严、良心或是感知,以换取活下去的机会。待到1944年,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十余年,有些人依然艰难求生,有些人还在苦苦抗争,有些人麻木变质,也有些人开始习惯新的生存之道,地位不降反升。
但与此同时,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迎来反转、日本节节败退。依附于日本的傀儡政权气数已尽,它给东三省营造的虚假和平与畸形稳定自然也摇摇欲坠。国家的命运、个人的生活即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足以令任何人神经绞紧、行为偏激、易于脱轨,彼时整个哈尔滨的社会氛围可想而知。
抗日人士如何大显身手且不说,谢月、关凯,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都在极端状态下杀死过日本人。而经关雪之口我们也知道,很多日本人已经在动身回国。浅野为代表的关东军精神紧张,但至少还有退路。为虎作伥、残害同胞的特务科则没有这样的好运,百姓的黎明即是他们的末日,他们也因此成为全剧最绝望、最焦虑的一群人。
而《哈尔滨一九四四》最特别、最巧妙、也极具可看性的地方在于,它不止是通过谍战场景的加码来呈现这些焦灼,更在通过男女拉扯、职场活动这些日常场景将极限、复杂的情绪传递给观众。
其中最被观众津津乐道、也把观众搞得五迷三道的,是关雪与宋卓文各怀目的接近彼此。表面暧昧拉扯,实则交锋周旋,关雪作为特务头子的狡诈多疑隐藏在作为女人的敏感多变之间,令观者也需要反复揣摩。
又如,特务科的人都格外暴躁、一点就炸。关雪因为谈话被扰怒扇下属耳光、田小江因为验不验血突然爆发、潘越因为汇报翻车精神大崩溃……看似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就破防发癫,实则是在宣泄那些不能宣之于口的大事造成的压力与恐慌。
如今已经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娱乐消费的主力正在离那个年代越来越远,这是客观事实,也是谍战剧就算能获得高收视也屡屡在网络上归于“沉默”的主因。无论是从实现类型使命、还是从剧集热度的实际角度考虑,如何让年轻人能理解、能共情共振都成为谍战剧创作者们普遍面对的挑战。
职场正是一个现代人能够轻松代入的场景,打工更是能够贯通古代、年代与现代的高能量话题。借助这个职场框架,年轻人能够触及剧中人物的种种情绪和行为逻辑,从而想象他们的生存和心理状态。而“特务科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我是O”等相关话题也造就了该剧首播第一轮热议出圈。
谍战的风骨
总而言之,《哈尔滨一九四四》追求的不是复刻某一段真实历史,而是以看似闲笔颇多的文句铺陈属于时代的根骨,用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神似”反映一个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状态,让观众在把剧中在只言片语中漏下的细碎颗粒拼凑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一窥故事的真正全貌。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说,《哈尔滨一九四四》是一部献给谍战、献给时代的散文诗。
显然,这是国剧中少见的高难度操作,很可能会挑战观众的一些固有认知。而这部剧的底气在于:在迈出这两步之前,主创将谍战剧的基础与常规都做到了高水准,能够为这样的野心保驾护航。
一方面,即便抛开类型与创新,该剧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精品剧集。从满是烟火气的市井街巷到奢华的日军宅邸,从文武两兄弟的各种伪装到关雪的花式穿搭,服化道与场景旧而不土、细致而不过火,是该剧诗意还原历史的一种体现。
此外,该剧配角阵容中有许多观众叫得上或叫不上名字的实力演员,共同将谍战的悬疑感拉满的同时,生活化的戏份也趣致盎然、不显琐碎。
另一方面,该剧回归正统谍战,剧情环环相扣、全员智商在线。在张黎导演老练的镜头语言与独特的叙事方式之下,谍战交锋应有的氛围——如履薄冰、惊心动魄、千钧一发,传达都十分到位,也增强了该剧的沉浸感。
创作富有匠人精神,智斗剧情尊重先烈也尊重观众的智商,这正是谍战剧应有的风骨,也是这一类型令观众、令行业念念不忘、不愿割舍之处。
更重要的是,该剧立场很正。临危不惧的老段,狠心离开即将生产的妻子、永远无法与孩子一同迎接他参与创造的未来的石大夫,为了掩护同志将举报信嚼碎吞下的小魏,正面阵营每一位人物的牺牲都催人泪下,令观众感受到选择的份量、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就算将部分笔墨分给了反派,观众看到的也是他们在灭亡前如何越来越疯,充分理解为什么他们无法回头、也不配被策反。
刻画一个大时代,要丰满血肉、要抓住神韵,但最终还是要有灵魂。一半是凶险、焦虑、狂妄、腐败,一半是闪闪发光的信仰与勇气,合在一起才是那个时代完整的灵魂。
在群像之上书写时代,《哈尔滨一九四四》以散文化的创作为谍战剧升维,可以说是作者化与类型化的一次成功结合。作为谍战剧的一次有效创新,它甚至对于其他经典类型在新时代如何寻求突围也很有参考价值,是2024年国剧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