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金山的成色》
《金山的成色》是90后美籍华裔作家张辰极长篇首作,曾入围2020年布克奖。这是一部以华人赴美淘金热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要探讨的并不是父辈在这片土地上取得的荣耀,而是更为沉重的东西——美国起源神话中对华人的长期抹杀、独在异乡而无法归属的感觉。
在故事的开头,主人公的父母就已经离世了,12岁的露西和11岁的萨姆一路带着父亲的尸体在加州的山丘上逃亡,寻找着一个“感觉上像是祖国”的地方以埋葬父亲。法律剥夺了他们一家对黄金的所有权,昭示着他们不属于这片土地。当地学校的历史课中也没有华人的痕迹,校长对露西很感兴趣,却只是为了把她写进那本充满异国情调的民族志。张辰极在书中所做的事情,正是反驳那些井然有序的、在加利福尼亚州获得“进步”之前的历史。张的语言风格强烈有力,一改西部小说的陈词滥调,用《今日美国》的评价来说就是:“将中文短语与牛仔口音交织在一起,将老虎的神话与水牛漫游的寓言融合在一起,文笔精湛,引人入胜。”
《W——我私人的奥斯威辛》
“我没有童年回忆。那段大历史,举着它巨大的斧头,已经替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战争、集中营。”《W——我私人的奥斯威辛》是一本介于传记回忆录和小说之间的作品,作者是波兰犹太裔小说家乔治·佩雷克,他的父亲在二战时期死于战争,母亲死于集中营。佩雷克并没有直接描述集中营的恐怖景象,而是让虚构的故事与真实的回忆交错并行,这本书没有目录、前言,只有不断交织的文本。
在虚构部分,佩雷克幻想出一座名为W的孤岛,这里的一切都为奥林匹克比赛而建,仆人们必须为了活命参加运动比赛,优胜者获得特权,战败者遭受欺凌和羞辱,在这里,活着仿佛是一种恩赐,而不是权利。在真实部分,他回到了童年的记忆中,寻找W岛的谜底,写下自己切身感到的战争余波、被迫害致死的家人,这些回忆往往是碎片化、不确定的,却为读者带来了另一种解读奥斯威辛的方式,以及一段属于个人也属于集体的残酷历史。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根据书籍介绍,这部作品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权威传记,可是对于闻名遐迩、文风犀利多变的阿特伍德来说,怎样的叙述才算“权威”?答案就在书名中的“永不停步”中。作者、加拿大作家罗斯玛丽·沙利文认为,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本关于创作生活的书——在前女性主义时代,到底是什么驱动阿特伍德笔耕不辍、不断前行?
在序言中,罗斯玛丽记录了阿特伍德儿时的一则轶事:她观看了电影《红菱艳》,电影讲述了一名年轻姑娘想成为芭蕾舞者,却因身为女性而不幸中断了艺术家之路。小阿特伍德为此感到沮丧,却没有一蹶不振,而选择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一起,扭转了加拿大文学的样貌。作者看到,让她不懈创作的真正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自信,这在阿特伍德的个性中展现出来:“她往往表现得足智多谋,拒绝被逼入绝境,因为她清楚这是世人的试图。”这样的阿特伍德仿佛站在一座桥上,丛林在她的背后,城市在她面前,她同时支配着两个世界,向这个注重现实的时代大声宣告,思维和想象力才是真正快乐生活的核心。
《可能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是杨潇继《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后的新作,记录了他2010—2019十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12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这十年是中国人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也像是历史中的一段特殊恩惠。
杨潇认为,自己在书中探寻的不仅是可能性,也是人们难以改变的结构性因素,即“不可能性”——他观察日本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在缅甸体会着人们在某种统治下的心情,在塞尔维亚、德国和爱沙尼亚寻找历史的痕迹,就像他所说的那样:“人与国家都在某道长长的阴影之下。”在一个又一个的现场,杨潇让今日的目光照进当时当刻,从时事、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
《羞耻:规训的情感》
羞耻不仅是潜藏于每个人心中的感受,也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事实上,羞耻心与各种羞辱手段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羞耻:规训的情感》一书中,美国历史学教授彼得·N.斯特恩斯就通过解读过去两三个世纪里羞耻感的变化,揭示了羞耻这种感受是如何规训人类的。
本书的一个重要脉络是,一方面,随着现代启蒙带来个人主义精神和对个体的尊重,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削弱了耻感的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羞耻也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复兴,比如被禁烟运动利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比如1950年代开始倡导苗条的审美标准助长了肥胖羞辱。值得一提的是,斯特恩斯还特别分析了当代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传播羞耻的新平台,人们越来越经常在媒体上暴露隐私,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开的羞辱,这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权的广泛讨论。在当下重新评估羞耻这种情感,由此成为一个愈发紧迫的议题。
《看得见的正义:影视中的法治文化》
在古往今来的影视剧里,法律一直是常见的元素,它不仅出现在《Legal High》《律政俏佳人》等律政剧中,在《权力的游戏》《罗生门》《教父》这些关乎人情道义的剧集或电影中,法治文化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时至今日,对法律与影视的相关讨论已经蔚为大观,然而,对于怎样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却缺少方法论层面的反思。本书想要弥补的,正是这一部分。
法理学学者、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讲师王金霞试图把影视作品放在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中,诠释法律与影视的内在联系。在她看来,法律严谨理性,甚至有些枯燥,影视则通常生动活泼,让观众的情感得到宣泄,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那么,为了不局限于感性视角的讨论,就需要用法律的视角去看影视,再用影视为方法去思考法学。王金霞结合了多部近年来受热议的作品,如《鱿鱼游戏》《控方证人》《少年法庭》《三峡好人》,从正义观念、文化冲突、国民性等理论角度进行了剖析,展现出法律与影视的诸多内在关联。
《贫困旅行记》
生于1937年的柘植义春是与手冢治虫比肩的日本漫画家,正如安古兰为其举办的展览序言所写:手冢是现代漫画的创始人,推动了漫画娱乐业的发展;柘植义春则用深刻的个人风格使漫画有了诗的体验,成为了漫画表现潜意识的先驱,深深影响着日本海内外的作者们。
本书是柘植义春的游记文集,记录了他在1965—1975年间周游日本各地乡野所写下的散文,包括十余万字文字游记 、近百幅配图以及旅行年谱。作为日本“隐世漫画大师”,柘植义春时常游离于漫画行业的边缘,这在游记中也可见一斑——他去往人迹罕至的避世之所,比如伊豆半岛、镰仓、猫町、汤宿温泉、破落客栈,也践行着“贫困旅行”原则,精打细算花出每一分钱。漫画家胡晓江如此评价柘植的旅行:“并不急功近利,更不视为历练,而是心不在焉地蒸发,悄无声息地放逐。”
柘植深受中国漫画创作者们的敬重和喜爱。中文版《贫困旅行记》收入了国内59名艺术家的联合致敬,包括画家烟囱、建筑师苍间、漫画家左马、我是白、刘玮等人。
《防范下一场大流行》
新冠疫情似乎已是昨日的历史,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前方仍然有重重挑战。立足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未来的传染性疾病?彼得·霍特兹是一名医学和哲学博士,美国国立医学院长,也是疫苗学和热带疾病的专家。在本书中,他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并推行科学和疫苗合作来防范下一场大流行。
霍特兹在书中回顾了中东、非洲、北美洲等地的全球疫苗合作简史后发现,造成传染病频频爆发、全球合作和凝聚力下降的原因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战争冲突、人类迁徙、气候变化、城市化,而它们都被“人类世”这个主题统一了起来。他认为,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综合社会和自然的决定因素,才能解决2015年之后的全球卫生问题。理学博士罗德尼·霍夫评价认为:“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如此综合、系统地分析疫苗设计以及公共卫生目标所需的疫苗覆盖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