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母亲节不想要礼物,只想要放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母亲节不想要礼物,只想要放假”

“当了妈妈以后,我学会了和我妈彼此放过彼此。”

文|人间像素

当一个女人变成一个妈妈,她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少有人意识到,成为母亲的那一天,会是女性重新撰写人生故事的分界点。

如何做母亲,这个看起来完全由女性本人决定的问题,实际却是一个多种社会因素、家庭角色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年前,我采访了十位母亲,写下了这篇《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好好好辛苦》,但那些只有当了妈妈之后才知道的“残酷真相”,也真的只有当了妈妈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于是我又采访了许多年轻的母亲,我们因为彼此的职业身份相识,却很少谈起身为母亲的快乐与挑战。

我将这些问题抛给她们:

伴随着新生命而来的,有哪些难以预料甚至说不出口的困难?

成为母亲后,怎样重新安排个人时间?

在育儿过程中,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双方会按照怎样的分工来处理家庭事务?双方的权利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微妙变化?

如何处理两代人的育儿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冲突?

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回答,

比如:

“生娃是整个孕育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

“必须承认,在育儿这件事上就是无法公平分配的。”

“母亲节、生日、情人节,我什么礼物都不想要,什么包啊表啊口红啊,不如给我真正放一天假。”

“别说母爱伟大了,小孩子给你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

“没有人告诉我如何做后妈,每天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当了妈妈以后,我学会了和我妈彼此放过彼此。”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晚点当妈妈。”

我记录下其中几位的故事切片。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晚点当妈妈。”

米丝/33岁/品牌公关 孩子6岁

作为在大厂工作十年的“互联网老兵”,米丝的育儿故事并没有太多特殊——在小红书上做攻略,将待产物品做成excel表格,孩子出生后很快面临职场与育儿的冲突,不得不请长辈来带娃,从而真正开始面对两代人共同生活必然出现的种种矛盾。

但收获也是实打实的,一份来自小朋友的期待、关心与情感的连接,千金不换。“我从来没有跟哪个人发展这么深的感情、这么深的信任,只有自己的孩子可以。”

“这些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带孩子能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影响教育。”如今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在面对一些异地发展机会的时候,米丝只能忍痛放弃,理由很现实:”除非工资非常高,但是即使一年多20万,也很难覆盖我们跨城市升学的成本。”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米丝还是会选择当妈妈,但或许会晚一点:“等我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可以专心当妈妈的时候,或许会当一个更好的妈妈。”

“我当了妈之后,还是要靠我妈”

芙芙/32岁/公务员

孩子5岁

孩子出生一年多,芙芙就决定回去上班。“我爱我的孩子,可是如果我的世界只剩下孩子,对她的成长也不利。”芙芙说,“我想让孩子拥有更大的世界,就不能和社会脱节。”

父母成了芙芙的后盾,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自学早教知识,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早晨,芙芙和丈夫出门上班时把孩子送去父母家,下午下班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最初芙芙担心孩子会因为自己突然不在身边全天候陪伴而不习惯,结果小朋友适应得还不错。“只要安全感给得足够,小朋友的分离焦虑反应其实很小。”

晚上下班回来,芙芙坚持一切都亲力亲为,给孩子洗澡、喂饭,每天睡前给孩子读绘本。

小朋友和大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小朋友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她的感情。“经常我给她读完绘本,她会说,妈妈,我真的好喜欢你,然后扑上来抱抱我。”这样的时刻,让芙芙无数次地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你尽力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她就会给你最暖心的反馈。”

“后妈像个派遣员工,没有血缘就没有编制”

Zoe/37岁/《寂寞的心俱乐部》主播 继女10岁

在成为9岁女孩的后妈的一年时间里,Zoe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她将工作与社交都安排在下午三点前和晚上九点后,因为要把时间留出来给孩子做可口的晚餐,在儿女群里请教孩子相关的问题时,朋友们惊呼她什么时候有了孩子,她也从不讳言“是继女”。

但Zoe还是遇到了许多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常常要提醒自己:“这不是你亲生的女儿,对她好可以,但不要在这个小孩身上倾注太多的感情期待。”她常常悲观,害怕后妈这个角色成为她人生之中唯一一个做出很多努力、但却回报极差的工作。

时间还短,母女二人都还处在慢慢信任、慢慢了解之中,Zoe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对于来自孩子的表达,她既欣喜,又惶恐,害怕“万一她哪天幡然醒悟,指着我的鼻子喊,你不是我妈,你滚出这个家”。

一个由奶奶、爸爸、女儿和后妈组成的家庭里,后妈像个派遣员工,而三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是有编制的。血缘会带来一个肆无忌惮的感觉,因为“我是你妈,就永远是你妈”,而在种种影视文学作品里,关于后妈的恶意描写比比皆是,却没有人教“如何做一个好后妈”。

如今Zoe安慰自己:“我向她打开我自己,她应该也会……吧?”

“小孩对妈妈的爱,一定高于妈妈的爱”

阿寻/31岁/内容创作者 孩子4岁

孩子上幼儿园一年了,阿寻都还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入园时,孩子回头挥手告别时的情景。

那一刻,孩子对幼儿园满是新奇和憧憬,阿寻却忍不住转头哭了。

在那之前,阿寻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孩子,即使偶尔出差也不会超过两天。“母乳喂养到11个月,产假结束以后就开始背奶上班,但是每天陪他的时长不够,我心里就会不平衡,觉得亏欠了孩子。”她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道:“大人会去在各个选项之间做选择,但孩子只能无条件地去接受。”

但观察下来,孩子对妈妈需要去上班、不能全天候陪伴适应地还不错。小小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暂时的缺席而生妈妈的气,在妈妈出现的那一刻永远会第一时间奔向妈妈。“小孩对妈妈的爱,是高于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阿寻说。

“只要当了妈,生活势必没有办法回到从前”

小山/33岁/资深记者 老大5岁 老二0.5岁

“我们中国人,每一件事情都是人生大事,每一个节点都是关键时刻。”

小山成为二胎妈妈的松弛感,来自于对养育孩子这件事充分的思考。

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小山发现育儿的任务是一件无法平均分配的事情。“有很多原生的任务是一定要背在母亲身上的,无论如何别人都替代不了的,那你的生活就势必无法回到从前。”这一发现曾带给小山不小的挫败感,却也成为更坦然、更开阔地面对生活的起点。

所有的人生大事,不可能有完全快乐、完全没有失望的。认清它、接受它、与它共处,这是东亚女性一代一代流传的生存智慧。

很多人说跟着孩子一起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快乐,对此小山没有什么体会,养育孩子的快乐,于小山来说,更像是搭乐高的快乐,一点一点把他养大,就像一手一脚搭建好乐高。

如今再来一遍,对小山来说更大的挑战是重回职场。职场对妈妈的歧视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吉利恩·托马斯在《因为性别》一书中总结道:“当一个无子女的女人不在办公室时,人们推测她正外出办事。但如果是一个母亲不在办公室,却往往被认为是去竭力解决照顾孩子的问题了。”许多当妈妈以后多为工作付出的时间,是用来证明当了妈妈以后生产力不会下降。

“生娃是整个孕育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

芯芯/33岁/医学科普 孩子7个月

芯芯怀孕的时候跟医生抱怨“养娃好难”。医生提醒她现在只是“怀娃”,还没开始养娃,最难的时候还远没有来。

生完后发现果然如此。“生娃是个生物学问题,再难也总归有相对比较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养娃是个社会学问题。”芯芯说。

当了妈妈之后,生活里突然多出来好多好多人,但是要养好一个娃,确实需要一个庞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帮助。

从头重新适应新的身体和新的身份、新的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产后女性面临问题的难度过往被大幅度的低估了。哪怕做了充分的准备,芯芯也觉得有些超出自己想象。

以前最喜欢的是周末睡到自然醒,追追剧,现在只有每天在公司吸奶看20分钟剧;最最喜欢的咖啡,生完基本没喝过了;再也没有单独出去玩;出门吃饭都要卡时间,算好是娃不饿不困的时候,否则就可能吃到中间要找母婴室喂奶或者哄睡。还有美容院、健身、酒吧等等,都是一次都没再去过……说起这些,芯芯觉得都有点恍如隔世了。

“但是这就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早就知道今天的自己会想念当初的生活,依然会这么选择。”她说,经历过足够长时间与自己相处,她知道长处、短处,全然的接纳自己,自然也接受这个成为母亲的自己。

“无论多小的进步,都弥足珍贵”

Timi妈妈/38岁/新媒体运营 孩子4岁

在Timi妈妈身上,最常见的冲突是时间。

她曾在凌晨四点写下小红书帖子:“还有一个小时你就要起床了,我的工作还没做完。多希望你能多睡一会儿!”

Timi是一名“缓娃”,也就是发育迟缓。儿童发育迟缓,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功能性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匹配的情况。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投入的精力是无限的,家长不仅要用更大的耐心教育孩子,更需要积极学习干预知识,帮孩子度过一个个发育的瓶颈期。

曾经以为发育迟缓只要干预1-3个月就能追上来,真的走上这条路才发现1-100之间的99步,一步也不能少。

最难的是,在“缓娃”这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似乎失灵,100%的努力不一定能带来100%的进步,哪怕只有1%的进步也是值得珍惜的事。

白天全天候陪着孩子干预,晚上用来处理工作,独自抚养孩子的Timi妈妈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队伍。

Timi妈妈带着孩子几乎走遍了北京的博物馆和公园

每一次走了弯路,每一次没忍住吼了孩子,她都一一写下来分享到缓娃家长群里,她爱用感叹号,因为日常遇到的种种挑战,确实都太过艰难。

一次次因为太难了而爆哭,但哭完了、骂完了也还是要再站起来。Timi妈妈自知自己从不是完美的妈妈,也无法预想太遥远的未来,她一遍遍鼓励着与她类似经历的家长,也是给自己鼓劲。

借用另一位“缓娃”家长的话:“或许是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会格外艰难,才给自己挑了一位能干的妈妈。”

Timi妈妈说:“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在我身边的每一刻,我都要尽最大的努力陪伴他共同成长。”

这是一位妈妈的承诺。

“没法想我自己到底行不行,反正当妈妈不能不行”

钟于焉/36岁/心理咨询师

钟于焉用她的人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韧性的故事。

日光底下无新事,在感情结束和经济困境同时到来之时,钟于焉成为了一名未婚生育妈妈。她不仅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包括一对双胞胎早产儿)还要应对前伴侣提出的苛刻条件和育儿挑战。

做了母亲,就从过去“我怎么都可以、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状态一下子过度到要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在钟于焉这里,是一下子要独立负责三个孩子的人生。变化和困难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她完全没有机会和时间感受创伤本身,她奔波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路上,没有给悲伤留下太多的空间。

或许是母性本能带给自己的底气,钟于焉拥有一种对自己近乎盲目的自信。

“于我这个悲惨的生活来说,三个孩子其实是一种正向的存在。”钟于焉带着几分自嘲说道。“就因为我成为了母亲,孩子们带给我源源不断的惊喜与希望,我会为了这个身份强撑下来,没法想我自己到底行不行,反正现实就是不允许我不行。”

和父亲、哥哥一起长大,生三个孩子在钟于焉很小的时候就是她的人生梦想之一,但是少女钟于焉从未想过,梦想会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实现。

最难的事是有一次,老二晚上在家不慎吞了一颗塑料球,另外两个孩子没有独自在家的能力,钟于焉只好拜托朋友来家里临时助阵,再请一个朋友陪她一起带着老二去医院。

经过那一次,钟于焉最担心的就是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她和女儿演练过,如果妈妈突然在家晕倒,要怎么开门,怎么去拍邻居家的门求助,如果邻居家没有人,怎样跑到楼下的保安那里继续求救。

去年10月,钟于焉确诊了白癜风。在那个时候她终于意识到,母亲这个角色确实消耗了她极大的精力,也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恐慌,终于直接呈现在了身体上。在那之后,钟于焉放下了对完美的期待,在那之后,反而带来了松弛之下的轻松与力量。

最近,钟于焉成为了“一个妈妈”平台的公益咨询师,那是一个独抚母亲公益互助平台,在她开始有一点点余力的时候,就想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曾有过同样难处的陌生人。

“我要教好儿子,不然以后会被人骂”

动动/33岁/市场品牌 孩子2岁

婆媳问题是成为母亲之后几乎绕不开的问题。在成为妈妈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动动越发深刻的认知是,妈妈不能放弃自己,能够独立养孩子、带孩子,就是孩子的底气,也是孩子成长的基线。

“男人靠不住,还得靠自己。这就是婆婆的问题,因为她没有教会他儿子要学会承担,而是让她儿子学着他爸爸的样子,领导式指挥生活。”对于家庭内部的种种冲突,动动的心得之一,是要教好自己的儿子。“不然以后会被人骂。”

“当了妈妈以后,才知道未来是无数个睡成碎片的夜”

时花/28岁/全职妈妈 孩子3岁

产假快结束时,盯着孩子那一双黑亮亮的眼睛,她决定暂别职场,因为女儿是早产儿,身体比同龄的孩子要弱一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照顾。

在一个个孩子凌晨闹觉或是等待孩子退烧的夜里,时花的睡眠质量也一落千丈。“当了妈妈以后,才知道未来是无数个睡成碎片的夜”她说。

有人说,当了妈妈后,潜能被激发出了千百倍。在时花这里,她被激发出的潜能或许就是“一天睡四个小时就能撑下来一整天。”

对于成为全职妈妈这个决定,她并不后悔。家有幼崽,生活里总有意外,也总有惊喜。当妈妈的第一年,时花特别害怕别人夸她“伟大”,遇到母亲节铺天盖地歌颂母爱伟大的海报,她更是避之不及。因为害怕自己被这个词道德绑架。“我怕我有一天做的不够好,所有人都会骂我自私。”

当妈妈的第三年,她更勇敢地承认自我的存在,也就不再害怕“伟大”这个词。她说:“我觉得我配得上,无关牺牲、无关放弃,这是我应得的。”

现在,她把社交见缝插针安排在孩子的时间表里,孩子上一小时早教课,她就可以在旁边的咖啡馆里见见朋友,上了托班之后,孩子的放学时间就像《灰姑娘》里十二点的钟声——在那个时间之前,时女士就得回到妞妞妈妈这个角色里。

但是,谁说当妞妞妈妈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瑞秋·库斯克在《成为母亲》的序章里提出,做母亲时,女性放弃了自己的公众价值,以换取一系列私人意义。如同某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样,别人很难识别这种私人意义。

在每一个歌颂母爱的时间节点,都希望母亲这个身份背后的温柔、无奈、辛苦、选择,能被看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母亲节不想要礼物,只想要放假”

“当了妈妈以后,我学会了和我妈彼此放过彼此。”

文|人间像素

当一个女人变成一个妈妈,她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少有人意识到,成为母亲的那一天,会是女性重新撰写人生故事的分界点。

如何做母亲,这个看起来完全由女性本人决定的问题,实际却是一个多种社会因素、家庭角色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年前,我采访了十位母亲,写下了这篇《世上只有妈妈好好好好好辛苦》,但那些只有当了妈妈之后才知道的“残酷真相”,也真的只有当了妈妈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于是我又采访了许多年轻的母亲,我们因为彼此的职业身份相识,却很少谈起身为母亲的快乐与挑战。

我将这些问题抛给她们:

伴随着新生命而来的,有哪些难以预料甚至说不出口的困难?

成为母亲后,怎样重新安排个人时间?

在育儿过程中,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双方会按照怎样的分工来处理家庭事务?双方的权利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微妙变化?

如何处理两代人的育儿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冲突?

有许多出乎意料的回答,

比如:

“生娃是整个孕育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

“必须承认,在育儿这件事上就是无法公平分配的。”

“母亲节、生日、情人节,我什么礼物都不想要,什么包啊表啊口红啊,不如给我真正放一天假。”

“别说母爱伟大了,小孩子给你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

“没有人告诉我如何做后妈,每天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当了妈妈以后,我学会了和我妈彼此放过彼此。”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晚点当妈妈。”

我记录下其中几位的故事切片。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晚点当妈妈。”

米丝/33岁/品牌公关 孩子6岁

作为在大厂工作十年的“互联网老兵”,米丝的育儿故事并没有太多特殊——在小红书上做攻略,将待产物品做成excel表格,孩子出生后很快面临职场与育儿的冲突,不得不请长辈来带娃,从而真正开始面对两代人共同生活必然出现的种种矛盾。

但收获也是实打实的,一份来自小朋友的期待、关心与情感的连接,千金不换。“我从来没有跟哪个人发展这么深的感情、这么深的信任,只有自己的孩子可以。”

“这些年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带孩子能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影响教育。”如今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在面对一些异地发展机会的时候,米丝只能忍痛放弃,理由很现实:”除非工资非常高,但是即使一年多20万,也很难覆盖我们跨城市升学的成本。”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米丝还是会选择当妈妈,但或许会晚一点:“等我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可以专心当妈妈的时候,或许会当一个更好的妈妈。”

“我当了妈之后,还是要靠我妈”

芙芙/32岁/公务员

孩子5岁

孩子出生一年多,芙芙就决定回去上班。“我爱我的孩子,可是如果我的世界只剩下孩子,对她的成长也不利。”芙芙说,“我想让孩子拥有更大的世界,就不能和社会脱节。”

父母成了芙芙的后盾,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自学早教知识,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

早晨,芙芙和丈夫出门上班时把孩子送去父母家,下午下班再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最初芙芙担心孩子会因为自己突然不在身边全天候陪伴而不习惯,结果小朋友适应得还不错。“只要安全感给得足够,小朋友的分离焦虑反应其实很小。”

晚上下班回来,芙芙坚持一切都亲力亲为,给孩子洗澡、喂饭,每天睡前给孩子读绘本。

小朋友和大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小朋友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她的感情。“经常我给她读完绘本,她会说,妈妈,我真的好喜欢你,然后扑上来抱抱我。”这样的时刻,让芙芙无数次地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你尽力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她就会给你最暖心的反馈。”

“后妈像个派遣员工,没有血缘就没有编制”

Zoe/37岁/《寂寞的心俱乐部》主播 继女10岁

在成为9岁女孩的后妈的一年时间里,Zoe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规律。她将工作与社交都安排在下午三点前和晚上九点后,因为要把时间留出来给孩子做可口的晚餐,在儿女群里请教孩子相关的问题时,朋友们惊呼她什么时候有了孩子,她也从不讳言“是继女”。

但Zoe还是遇到了许多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常常要提醒自己:“这不是你亲生的女儿,对她好可以,但不要在这个小孩身上倾注太多的感情期待。”她常常悲观,害怕后妈这个角色成为她人生之中唯一一个做出很多努力、但却回报极差的工作。

时间还短,母女二人都还处在慢慢信任、慢慢了解之中,Zoe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对于来自孩子的表达,她既欣喜,又惶恐,害怕“万一她哪天幡然醒悟,指着我的鼻子喊,你不是我妈,你滚出这个家”。

一个由奶奶、爸爸、女儿和后妈组成的家庭里,后妈像个派遣员工,而三个有血缘关系的人,才是有编制的。血缘会带来一个肆无忌惮的感觉,因为“我是你妈,就永远是你妈”,而在种种影视文学作品里,关于后妈的恶意描写比比皆是,却没有人教“如何做一个好后妈”。

如今Zoe安慰自己:“我向她打开我自己,她应该也会……吧?”

“小孩对妈妈的爱,一定高于妈妈的爱”

阿寻/31岁/内容创作者 孩子4岁

孩子上幼儿园一年了,阿寻都还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入园时,孩子回头挥手告别时的情景。

那一刻,孩子对幼儿园满是新奇和憧憬,阿寻却忍不住转头哭了。

在那之前,阿寻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孩子,即使偶尔出差也不会超过两天。“母乳喂养到11个月,产假结束以后就开始背奶上班,但是每天陪他的时长不够,我心里就会不平衡,觉得亏欠了孩子。”她回忆自己当时的心情,说道:“大人会去在各个选项之间做选择,但孩子只能无条件地去接受。”

但观察下来,孩子对妈妈需要去上班、不能全天候陪伴适应地还不错。小小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暂时的缺席而生妈妈的气,在妈妈出现的那一刻永远会第一时间奔向妈妈。“小孩对妈妈的爱,是高于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阿寻说。

“只要当了妈,生活势必没有办法回到从前”

小山/33岁/资深记者 老大5岁 老二0.5岁

“我们中国人,每一件事情都是人生大事,每一个节点都是关键时刻。”

小山成为二胎妈妈的松弛感,来自于对养育孩子这件事充分的思考。

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小山发现育儿的任务是一件无法平均分配的事情。“有很多原生的任务是一定要背在母亲身上的,无论如何别人都替代不了的,那你的生活就势必无法回到从前。”这一发现曾带给小山不小的挫败感,却也成为更坦然、更开阔地面对生活的起点。

所有的人生大事,不可能有完全快乐、完全没有失望的。认清它、接受它、与它共处,这是东亚女性一代一代流传的生存智慧。

很多人说跟着孩子一起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快乐,对此小山没有什么体会,养育孩子的快乐,于小山来说,更像是搭乐高的快乐,一点一点把他养大,就像一手一脚搭建好乐高。

如今再来一遍,对小山来说更大的挑战是重回职场。职场对妈妈的歧视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吉利恩·托马斯在《因为性别》一书中总结道:“当一个无子女的女人不在办公室时,人们推测她正外出办事。但如果是一个母亲不在办公室,却往往被认为是去竭力解决照顾孩子的问题了。”许多当妈妈以后多为工作付出的时间,是用来证明当了妈妈以后生产力不会下降。

“生娃是整个孕育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

芯芯/33岁/医学科普 孩子7个月

芯芯怀孕的时候跟医生抱怨“养娃好难”。医生提醒她现在只是“怀娃”,还没开始养娃,最难的时候还远没有来。

生完后发现果然如此。“生娃是个生物学问题,再难也总归有相对比较确定的标准答案,但养娃是个社会学问题。”芯芯说。

当了妈妈之后,生活里突然多出来好多好多人,但是要养好一个娃,确实需要一个庞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帮助。

从头重新适应新的身体和新的身份、新的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产后女性面临问题的难度过往被大幅度的低估了。哪怕做了充分的准备,芯芯也觉得有些超出自己想象。

以前最喜欢的是周末睡到自然醒,追追剧,现在只有每天在公司吸奶看20分钟剧;最最喜欢的咖啡,生完基本没喝过了;再也没有单独出去玩;出门吃饭都要卡时间,算好是娃不饿不困的时候,否则就可能吃到中间要找母婴室喂奶或者哄睡。还有美容院、健身、酒吧等等,都是一次都没再去过……说起这些,芯芯觉得都有点恍如隔世了。

“但是这就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早就知道今天的自己会想念当初的生活,依然会这么选择。”她说,经历过足够长时间与自己相处,她知道长处、短处,全然的接纳自己,自然也接受这个成为母亲的自己。

“无论多小的进步,都弥足珍贵”

Timi妈妈/38岁/新媒体运营 孩子4岁

在Timi妈妈身上,最常见的冲突是时间。

她曾在凌晨四点写下小红书帖子:“还有一个小时你就要起床了,我的工作还没做完。多希望你能多睡一会儿!”

Timi是一名“缓娃”,也就是发育迟缓。儿童发育迟缓,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功能性年龄和实际年龄不相匹配的情况。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投入的精力是无限的,家长不仅要用更大的耐心教育孩子,更需要积极学习干预知识,帮孩子度过一个个发育的瓶颈期。

曾经以为发育迟缓只要干预1-3个月就能追上来,真的走上这条路才发现1-100之间的99步,一步也不能少。

最难的是,在“缓娃”这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似乎失灵,100%的努力不一定能带来100%的进步,哪怕只有1%的进步也是值得珍惜的事。

白天全天候陪着孩子干预,晚上用来处理工作,独自抚养孩子的Timi妈妈把自己活成了一支队伍。

Timi妈妈带着孩子几乎走遍了北京的博物馆和公园

每一次走了弯路,每一次没忍住吼了孩子,她都一一写下来分享到缓娃家长群里,她爱用感叹号,因为日常遇到的种种挑战,确实都太过艰难。

一次次因为太难了而爆哭,但哭完了、骂完了也还是要再站起来。Timi妈妈自知自己从不是完美的妈妈,也无法预想太遥远的未来,她一遍遍鼓励着与她类似经历的家长,也是给自己鼓劲。

借用另一位“缓娃”家长的话:“或许是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会格外艰难,才给自己挑了一位能干的妈妈。”

Timi妈妈说:“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在我身边的每一刻,我都要尽最大的努力陪伴他共同成长。”

这是一位妈妈的承诺。

“没法想我自己到底行不行,反正当妈妈不能不行”

钟于焉/36岁/心理咨询师

钟于焉用她的人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韧性的故事。

日光底下无新事,在感情结束和经济困境同时到来之时,钟于焉成为了一名未婚生育妈妈。她不仅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包括一对双胞胎早产儿)还要应对前伴侣提出的苛刻条件和育儿挑战。

做了母亲,就从过去“我怎么都可以、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状态一下子过度到要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在钟于焉这里,是一下子要独立负责三个孩子的人生。变化和困难来得太突然,以至于她完全没有机会和时间感受创伤本身,她奔波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路上,没有给悲伤留下太多的空间。

或许是母性本能带给自己的底气,钟于焉拥有一种对自己近乎盲目的自信。

“于我这个悲惨的生活来说,三个孩子其实是一种正向的存在。”钟于焉带着几分自嘲说道。“就因为我成为了母亲,孩子们带给我源源不断的惊喜与希望,我会为了这个身份强撑下来,没法想我自己到底行不行,反正现实就是不允许我不行。”

和父亲、哥哥一起长大,生三个孩子在钟于焉很小的时候就是她的人生梦想之一,但是少女钟于焉从未想过,梦想会以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实现。

最难的事是有一次,老二晚上在家不慎吞了一颗塑料球,另外两个孩子没有独自在家的能力,钟于焉只好拜托朋友来家里临时助阵,再请一个朋友陪她一起带着老二去医院。

经过那一次,钟于焉最担心的就是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她和女儿演练过,如果妈妈突然在家晕倒,要怎么开门,怎么去拍邻居家的门求助,如果邻居家没有人,怎样跑到楼下的保安那里继续求救。

去年10月,钟于焉确诊了白癜风。在那个时候她终于意识到,母亲这个角色确实消耗了她极大的精力,也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恐慌,终于直接呈现在了身体上。在那之后,钟于焉放下了对完美的期待,在那之后,反而带来了松弛之下的轻松与力量。

最近,钟于焉成为了“一个妈妈”平台的公益咨询师,那是一个独抚母亲公益互助平台,在她开始有一点点余力的时候,就想要尽自己所能,帮助曾有过同样难处的陌生人。

“我要教好儿子,不然以后会被人骂”

动动/33岁/市场品牌 孩子2岁

婆媳问题是成为母亲之后几乎绕不开的问题。在成为妈妈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动动越发深刻的认知是,妈妈不能放弃自己,能够独立养孩子、带孩子,就是孩子的底气,也是孩子成长的基线。

“男人靠不住,还得靠自己。这就是婆婆的问题,因为她没有教会他儿子要学会承担,而是让她儿子学着他爸爸的样子,领导式指挥生活。”对于家庭内部的种种冲突,动动的心得之一,是要教好自己的儿子。“不然以后会被人骂。”

“当了妈妈以后,才知道未来是无数个睡成碎片的夜”

时花/28岁/全职妈妈 孩子3岁

产假快结束时,盯着孩子那一双黑亮亮的眼睛,她决定暂别职场,因为女儿是早产儿,身体比同龄的孩子要弱一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力去照顾。

在一个个孩子凌晨闹觉或是等待孩子退烧的夜里,时花的睡眠质量也一落千丈。“当了妈妈以后,才知道未来是无数个睡成碎片的夜”她说。

有人说,当了妈妈后,潜能被激发出了千百倍。在时花这里,她被激发出的潜能或许就是“一天睡四个小时就能撑下来一整天。”

对于成为全职妈妈这个决定,她并不后悔。家有幼崽,生活里总有意外,也总有惊喜。当妈妈的第一年,时花特别害怕别人夸她“伟大”,遇到母亲节铺天盖地歌颂母爱伟大的海报,她更是避之不及。因为害怕自己被这个词道德绑架。“我怕我有一天做的不够好,所有人都会骂我自私。”

当妈妈的第三年,她更勇敢地承认自我的存在,也就不再害怕“伟大”这个词。她说:“我觉得我配得上,无关牺牲、无关放弃,这是我应得的。”

现在,她把社交见缝插针安排在孩子的时间表里,孩子上一小时早教课,她就可以在旁边的咖啡馆里见见朋友,上了托班之后,孩子的放学时间就像《灰姑娘》里十二点的钟声——在那个时间之前,时女士就得回到妞妞妈妈这个角色里。

但是,谁说当妞妞妈妈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瑞秋·库斯克在《成为母亲》的序章里提出,做母亲时,女性放弃了自己的公众价值,以换取一系列私人意义。如同某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样,别人很难识别这种私人意义。

在每一个歌颂母爱的时间节点,都希望母亲这个身份背后的温柔、无奈、辛苦、选择,能被看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