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图片来源:pexles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这是2008年,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发起的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所提出的问题。
事实上,成为“母亲”这件事从来都是在父权制推动下,造成的一种“极端”选项,仿佛只要是女性,就一定要成为母亲,这导致既没有给女性留下任何空间去考虑自己的出路,也无法让其他人有任何空间去思考女性的处境。
因此,“母亲”这一身份几乎很少被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范围内,女性的意愿也一再被忽略,无论是自身的情感压力还是社会赋予的母职捆绑,都将她们置于了一个不被允许言说的局面之中。
毕竟,社会认为“为人母”和“职业女性”是女性仅有的两个选项,并同时假设没有其他原因会让女性不想当母亲。在TOPHER看来,这样的假设抹杀了女性的多样性,成为一个所谓的完美女性并非她们的目标。而在以上两种选项之间,同样还存在另外的选择,即“成为我自己”以及“想要好好抚养孩子”等等。
在母亲节之际,TOPHER以“女性是否具备天生母职”为出发点进行探讨,希望为广大女性列出更多人生样板,也希望所有女性能够意识到,无论是想要做自己,还是成为一名母亲,只要是发自自己内心的意愿,都是被允许的。
PART 1 当女性开始思考生育意义
不可否认,生育一直是女性无法避开的话题,更有甚者,女性群体内部在面对这一话题时呈现了明显的割裂。一边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的年轻女孩许愿“接男宝”,另一边则是相对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部分低生育意愿的女性群体选择丁克。
事实上,女性的任何生育选择,都无法避免来自社会语境的审视与自我需求之间的矛盾。
过去,固有观念则是女性成为母亲才能使人生变得更加圆满。然而,当下女性生育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交叠更替,主动生育和选择丁克的自主权这一天平逐渐平衡。
社会总是让女人觉得自己像一个罪犯,无论她做出什么决定,无论她有多努力。做母亲的像是罪犯。不做母亲的也像是罪犯。
由加拿大作家希拉·海蒂所著的《房间里的母亲》描述了女作家思考生育和生存意义焦虑的内心独白。在即将告别育龄的时候,海蒂突然对是否应该和已育有一女的伴侣迈尔斯生孩子产生了严重的焦虑。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长期在家庭中缺席,忙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她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并不断思考家庭中的女性应该如何自处。
即使她一直坚持不生育,但仍有很多次本能的想成为母亲,因为羡慕别人想成为母亲,因为受不了舆论想成为母亲。最终,作者选择与母亲和自己和解,以不生育的方式来致敬自己的母亲。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荐书:《房间里的母亲》
作者:[加]希拉·海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PART 2 当女性选择成为母亲
成为母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且女性往往会被一种天然的枷锁困住:身为妈妈,我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永远耐心,充满爱意。
但人们似乎忽略到一个事实,任何人在身份转换之后都会迎来混乱期,有人也许可以顺利度过,但有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接受。也即是说,即使是女性生理条件做好了成为母亲的所有准备,但是内心环境可能远远没有达到适合的维度。
女性一方面被自己内心枷锁围困,另一方面被社会所赋予的母亲角色所影响。当这一身份被赋予太多意义,母亲的生命就必须将那些灰暗时刻隐藏起来。
然而,那些新手妈妈的困境是真实且巨大的,这不只是身体上的损害,更多的是持续性的心理创伤:产后抑郁、情绪崩溃等等,而这种遭遇有着所有新手妈妈的身影。
数据显示,中国妇女患有产后抑郁症状的人群比例高达50%-70%,超过10%的人如照料不周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如此庞大的比例不由让人震惊。
长远来看,母亲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忽视自我的情绪,对孩子成长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只有你向内探索,正视自我,才有可能为孩子带来一个愉快的母亲。
在一个要么把女性生养孩子的经历讲述成童话故事,要么对此完全闭口不谈的社会,由伍婉儿撰写的《亲爱的斯嘉丽》一书本身就是一次壮举。
在这本坦诚动人、勇敢无畏的图像回忆录中,加拿大华裔作家伍婉儿以一封写给女儿斯嘉丽的书信的形式,真切展现了自己与产后抑郁症斗争的经历。
她描绘了自己初为人母时所遭遇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难题,精准捕捉到产后抑郁症患者深切的失落和无声的绝望。它令人心碎,但也因此,它引人共鸣、予人宽慰,为孤立无援的女性带来希望。
正如伍婉儿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永远不要害怕你的情绪。尽管有些时候情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会有一股力量从脆弱中迸发出来。请记住:万物皆有隙缝,那正是光得以泻入之法。”
这本书就像一位朋友,穿过黑暗向我们走来,对我们讲述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陪伴我们,安慰我们:我们并不孤独。
图片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荐书:《亲爱的斯嘉丽》
作者:[加] 伍婉儿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品方:拜德雅
PART 3 当女性难以摒弃母职愧疚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然而,在当下社交媒体中,不少母亲对于母乳喂养形成了一种执念,似乎奶粉喂养不够称职,不够有责任心。
但母乳喂养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更像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医生、专家、媒体,甚至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时,妈妈的愧疚感就会多攀升一个台阶。
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等等。
在这些多重压力的侵袭下,母亲的生活变成了围着孩子转,而自己的需求被排到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
由考特妮·琼格所撰写的《母乳主义》一书,则聚焦于哺乳母亲。在她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作者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
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因此,本书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更希望人们能够正视付出无限精力的母亲,真正地为她们带来福祉。
图片来源:广东人民出版社
荐书:《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作者:[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张英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PART 4 当女性开始意识觉醒
“上幼儿园的我,就已经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 目睹被父亲遗弃的母亲在没有工作、被人“指指点点”的情况下独自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阿连德决心为母亲无法拥有的生活而战。
作为当代西班牙语世界最畅销的女作家之一,临近八十岁高龄的她,将毕生经历与思索抒写成册,追忆三段充满激情的婚姻,趣谈衰老的不便与新知,痛斥父权社会下的性别暴力,以此向生命中“那些可爱而伟大的女性”致敬:挑战社会规则的母亲,凝聚叛逆精神的年轻艺术家,遭受暴力却保持尊严和勇气的无名女性……
当她谈及晚年时,她说,“我们这群女性已经见识过太多,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我们不会轻易被吓倒;我们不想与他人竞争、取悦别人或是受到谁的欢迎,所以我们可以有话直说;我们知道友谊和合作的重要价值。”
当她谈及爱情时,她说,“我们的大脑里有一种怪异的东西,就像是一类肿瘤,驱使我们追逐爱情。没有爱情,我们就无法生存。为了爱情,我们能够忍受自己的孩子和男人。我们忘我牺牲,任凭使唤。”
当她谈及女权主义道路时,她说,“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剥削、所有制、资源分配和父权制的其他种种表现形式都受到了质疑,但女性生存状况却无人问津。”
在她看来,只有当女性感到安全,受到重视,性别平等,掌控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最重要的是:勇敢地爱与被爱,才算是灵魂被较好地滋养。
事实上,经过多年斗争,女性身处的环境已经逐步好转,对因此,对生活依然需要抱有明确无误的热情。阿连德希望通过这本书“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一起点燃火炬,继续完成仍有待完成的工作。”
图片来源:译林出版社
荐书:《我灵魂里的女性》
作者: [智] 伊莎贝尔·阿连德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关于迫切的爱,漫长的生命和善良的女巫们
原作名: Mujeres del Alma Mía
译者: 谭薇
PART 5 当女性学会自我成长
你是否想过,当女性拥有更多对职业、婚姻、身体、人生的选择权,应如何处置内心的情绪、冲突、自我怀疑与牵绊,勇敢向前?
这个时代的女性,总被外界及自身的高标准绑架。作为学生老师说女生后劲儿不足,学历太高又被说不好嫁。作为女人胖了丑了都会被嫌弃,太漂亮又被怀疑不踏实。作为员工面对“已婚未育”的尴尬,事业太好又被议论婚姻失败。作为母亲全职主妇不被理解,去工作又被说对孩子家庭不负责……
面对机会的时候,很多人头脑里都会有这样的声音:我是个女孩,好想有个人依赖一下。正是这种声音,限制了人生很多的可能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男人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女性则通常会低估。
在这个女性拥有更多对职业、婚姻、身体、人生选择权的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情绪、冲突、自我怀疑与牵绊?有哪些超越男性的素质与能力?
由伊丽莎白·卡多赫及安娜·德·蒙塔尔洛所撰写的《她世界》一书则针对现代女性的心理特征,从多重女性身份入手,为人们打破内心限制,肯定自我效能感。
本书从社会发展带来的女性角色变化、社会文化背景、存在主义哲学等角度出发,对女性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将要面对的选择及挑战做出了深度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下女性的处境与内在成长的真相。作者认为,事实上,只有当女性不再强调自己是女性,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同时,《她世界》教会女性让自尊心和自信心良性循环,不再把自己物化,不再重视他人的评判,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与信念,学会处理家庭与亲密关系,在职场上向前一步,整合内在的潜力,活出自信、自在、独立、安稳、完整的自己。
愿本书陪伴世界各个角落的女孩们一起呼吸,共同成长。
图片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
荐书:《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
作者:[法]伊丽莎白·卡多赫 [法]安娜·德·蒙塔尔洛
译者:刘惠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尾
成为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寻找自我同样艰难,
这背后或许意味着女性对自己的“严苛”。
然而,
TOPHER希望通过以上不同人生路径,
告诉所有女性,
无需被所谓的社会规则所捆绑,
无需被天生的好妈妈身份所裹挟,
也无需被一定要有所成就所影响,
只要我们学会倾听自我的声音
只要一切向心而行,
你就可以可以活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
因为,那是你发自内心的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