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诞生36个医疗器械IPO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粤港澳大湾区,诞生36个医疗器械IPO

这片土地,正源源不断上演医疗器械创业创奇。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匡达

文|动脉网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国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之一。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72家。其中有36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总量的20.93%。

此外,来自广州的拨康视云、深圳的垦拓流体、达科为,汕头超声、珠海科域生物等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排队等待IPO,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有望突破40大关。

放眼望去,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蔚然成荫。这里孕育了达安基因、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迈普医学、理邦仪器、新产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汇聚了8000多家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创新企业。

一级市场端,2024年一季度,柏视医疗、瑞派医疗、宏济医疗、深研生物、微光医疗、巧捷力医疗等10余家企业相继完成大额融资,吸引启明创投、同创伟业、达晨财智等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前来投资。

这片土地,正源源不断上演医疗器械创业创奇。

五分之一的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在这里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9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19年2月18日,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重点建设“健康湾区”。而医疗器械是建设“健康湾区”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持。

上市公司是评价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指标。在全国17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有五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首先看上市时间,大湾区医械上市企业IPO节奏基本与我国医械行业整体同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前,仅有达安基因成功上市;自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后,每年皆有企业IPO,在2011年有6家企业登陆深交所;第三阶段为2018年开始,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拉开帷幕,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活跃度显著上升;进入2020年后,疫情推动体外诊断行业快速发展,在2020-2022年诞生的14个IPO里,超过一半为体外诊断企业。

然后看产品细分领域,在36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有17家企业业务包含体外诊断。

大湾区依托丰富和成熟的工业供应链体系,在体外诊断行业已经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成就了以达安基因、迈瑞医疗、新产业、亚辉龙、华大基因、理邦仪器为代表的一大批IVD企业,并依托这些龙头企业的人才、供应链优势,逐步形成完整的体外诊断产业链。

此外,基于广东省深厚的电子产业基础,影像诊断、临床器械、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内窥镜设备、血液净化等赛道均有细分龙头。

再看区域分布,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总体呈现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将三个中心城市医疗健康产业拆分来看,会发现存在着互补协同的关系。

广州和深圳是广东省两个核心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基于不同的城市内在产业基础,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广州依托发达的医疗资源和贸易体系,出口业务起步早,早期以医疗耗材为主,随着利好政策、本土龙头企业带动等因素,开始重点布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培育了达安基因、万孚生物、金域医学、维力医疗、迈普医学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特色企业集群,在体外诊断和临床器械领域形成明显优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机电一体化产业发达集聚程度高,建立了一条从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中游产品研发与制造,以及下游外贸出口的研产销链条。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深圳的先行者开始转型做技术基底同为电子机械技术的医疗器械,走出了迈瑞医疗、开立医疗、先健科技、理邦仪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医疗电子设备和医疗影像设备。

将视角扩大到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需要注意的是,珠海、佛山、惠州、中山等周边城市也会根据不同的区位、人才、科研实力等更侧重单一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如佛山市有意发展口腔器械产业,斥巨资打造华南(国际)口腔医疗器材产业城,夯实佛山市特色产业的基础。

在36个医械上市席位中,总部位于香港的医疗上市企业也有7家,业务范围主要针对消费医疗市场,如口腔器械、美容医疗设备及耗材等。

最后聚焦到上市板块,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17家、11家和8家。2020年以前,创业板上市是医疗器械IPO的主要渠道,有15家深交所上市企业皆是在2020年前完成上市。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和港交所“18A上市规则”推出后,医疗器械企业得到了更多包容性制度支持,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增多。

坐拥84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梯次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2024年,医疗投资环境稍冷,但大湾区医械企业依然融资频频。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4月,大湾区在医疗器械领域完成13起融资,集中在医学成像、微创手术器械等领域,与前文提到的深圳优势领域相符。

从投资机构组成来看,国资参与度较高。自2023年开始,“国资”高频出手。根据动脉网的观察,国资倾向于投小投早投创新,同时兼顾中后期医疗项目;聚焦影像设备、AI医疗、医疗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并会基于当地产业优势,布局上下游,以搭建区域完整产业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一方面激活了大湾区的经济,同时也为更多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了创业及发展的土壤,加速了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完善。这也贴合了大湾区实施的医疗器械企业梯次培育策略。

■ 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为产业集群建立顶层优势

在龙头企业引领上,政府鼓励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合资合作、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化品牌培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

首先,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2024年1月,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拿下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的控制权。通过此次合作,迈瑞医疗快速切入电生理等心血管耗材市场;惠泰医疗的产品性能与相对较弱的国外市场布局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这起收购是深圳两大本土创新力量的强强联合。二者的结合,将壮大深圳的医械力量,加快建设深圳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

在前文提到的36家医械上市企业中,还有佳兆业集团收购口腔器械耗材龙头美加医学,切入大健康领域;普华和顺收购高端输液器企业伏尔特、国产血液透析耗材领先企业睿健医疗、再生材料创新企业瑞健高科和民营医疗产业园等,完成四大业务体系的搭建;复瑞医疗科技以3.12亿元收购复星牙科,加快数字化布局;宝莱特收购君康医疗,与原有业务协同等。

其次,对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决定一个产业集群能否走远、持续保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的技术水平。截至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51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其中广东共有36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全国排名第四。

医械上市企业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高护城河。如迈瑞医疗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8.11亿元,接近2022年全年投入水平;先健科技在2023年投入29.79亿元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达安基因2023年研发投入占总营业收入的44.9%。

■ 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产业集群打牢底层基础

在中小企业成长上,政府引导医疗器械中小型企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代表着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共有80家以医疗器械为主营业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首位,其中2023年新增36家企业。

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衡量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4年1月,广东省产品注册总数达到19690件、备案总数22873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7%、12.3%。在2023年,广东省共注册三类医疗器械379项,占全国(2706项)的14%。大湾区也在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如广州市对取得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证书的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补助。

■ “以大带小”,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上,政府部门提出,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集群促进机构,大力推进“深广高端医疗器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这些抓住先机的企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成长;成熟的企业体系又也会为市场培养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如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深圳安科、华大基因就培养了很多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的领军人物。

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根据药智医械数据,截至2023年8月,广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有849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86万家,研发、生产、经营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制造业发达的大湾区核心地区,如广州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深圳市南山区和坪山区、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东莞松山湖、中国医疗器械(三水)产业基地等几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1250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16.67%,居全国第一。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足鼎立”,中部地区开始承接产业外溢

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器械产业的显著成果,得益于区域成熟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水平,也与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产业基础等因素密不可分。

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2023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出口总值达7.9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国际市场也是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从区域内上市医械企业来看,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华南地区传统的出海观念,大湾区医械上市企业在商业全球化落地上表现显著。如迈瑞医疗2023上半年营收184.76亿元,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达到40%;新产业生物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就有13.21亿元,同比增长36.23%,增速超过同年营收。

在产业环境上,政府提供主动型服务,配置齐全的创新创业公共资源要素,如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正建立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注册审批的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在产业结构上,港澳地区医疗服务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广东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具备明显的区域协同互补优势。

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深创投、深圳高新投、松禾资本,以及21世纪初成立的达晨财智、东方富海、同创伟业、分享投资、基石资本等优秀的本土投资机构已经成为了中国创投界的领跑者,创造了百余个医疗健康领域的明星投资案例。大湾区设立了千亿级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再加上活跃度极高的民间资本,该区域的资本加持力度和市场空间非常可观。

极为丰富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力量,也足以证明大湾区有足够的临床和技术背景来支持、培养新技术的落地。大湾区拥有百余家三甲医院、香港严谨健全的医疗管理体系和护理队伍、澳门精细化程度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南方医科大、广州医科大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

此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医院、检验机构等应用端,在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制造和商贸等方面具备坚实基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生命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电子材料、海洋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六大重点领域优化布局。另外,截至2020年底,大湾区有181家动物实验机构、90家临床试验机构和33家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等。

基于此,大湾区也成为了众多优质医疗器械项目落地和海外人才资源流动的首选之地。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全国已形成粤港澳、长三角、京津环渤海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和总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如长三角是以上海高精尖医疗器械为引领,江苏和浙江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特色产业集聚;京津环渤海则以北京为核心,在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等数字化医疗设备具有优势集群。

此外,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正在承接三大集聚区的产业外溢,且已具备一定整体规模优势。河南的医用卫材和康复设备优势突出,在长垣有全国最大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郑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等;再看湖北,是中国激光产业和病理设备的发源地,仙桃和枝江在医疗防护用品和医用敷料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近身肉搏,竞争难免。地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要充分理解当地现有产业链优劣势,与医疗产业深度融合,最终转化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国内医疗器械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如何突出重围,需要产业各方持续探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粤港澳大湾区,诞生36个医疗器械IPO

这片土地,正源源不断上演医疗器械创业创奇。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匡达

文|动脉网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国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之一。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72家。其中有36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总量的20.93%。

此外,来自广州的拨康视云、深圳的垦拓流体、达科为,汕头超声、珠海科域生物等医疗器械企业正在排队等待IPO,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有望突破40大关。

放眼望去,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蔚然成荫。这里孕育了达安基因、迈瑞医疗、华大基因、迈普医学、理邦仪器、新产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汇聚了8000多家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创新企业。

一级市场端,2024年一季度,柏视医疗、瑞派医疗、宏济医疗、深研生物、微光医疗、巧捷力医疗等10余家企业相继完成大额融资,吸引启明创投、同创伟业、达晨财智等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前来投资。

这片土地,正源源不断上演医疗器械创业创奇。

五分之一的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在这里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9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组成的城市群。2019年2月18日,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重点建设“健康湾区”。而医疗器械是建设“健康湾区”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持。

上市公司是评价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指标。在全国172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有五分之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首先看上市时间,大湾区医械上市企业IPO节奏基本与我国医械行业整体同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前,仅有达安基因成功上市;自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后,每年皆有企业IPO,在2011年有6家企业登陆深交所;第三阶段为2018年开始,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拉开帷幕,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活跃度显著上升;进入2020年后,疫情推动体外诊断行业快速发展,在2020-2022年诞生的14个IPO里,超过一半为体外诊断企业。

然后看产品细分领域,在36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有17家企业业务包含体外诊断。

大湾区依托丰富和成熟的工业供应链体系,在体外诊断行业已经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成就了以达安基因、迈瑞医疗、新产业、亚辉龙、华大基因、理邦仪器为代表的一大批IVD企业,并依托这些龙头企业的人才、供应链优势,逐步形成完整的体外诊断产业链。

此外,基于广东省深厚的电子产业基础,影像诊断、临床器械、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内窥镜设备、血液净化等赛道均有细分龙头。

再看区域分布,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总体呈现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将三个中心城市医疗健康产业拆分来看,会发现存在着互补协同的关系。

广州和深圳是广东省两个核心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基于不同的城市内在产业基础,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广州依托发达的医疗资源和贸易体系,出口业务起步早,早期以医疗耗材为主,随着利好政策、本土龙头企业带动等因素,开始重点布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培育了达安基因、万孚生物、金域医学、维力医疗、迈普医学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特色企业集群,在体外诊断和临床器械领域形成明显优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机电一体化产业发达集聚程度高,建立了一条从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中游产品研发与制造,以及下游外贸出口的研产销链条。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深圳的先行者开始转型做技术基底同为电子机械技术的医疗器械,走出了迈瑞医疗、开立医疗、先健科技、理邦仪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医疗电子设备和医疗影像设备。

将视角扩大到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需要注意的是,珠海、佛山、惠州、中山等周边城市也会根据不同的区位、人才、科研实力等更侧重单一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如佛山市有意发展口腔器械产业,斥巨资打造华南(国际)口腔医疗器材产业城,夯实佛山市特色产业的基础。

在36个医械上市席位中,总部位于香港的医疗上市企业也有7家,业务范围主要针对消费医疗市场,如口腔器械、美容医疗设备及耗材等。

最后聚焦到上市板块,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17家、11家和8家。2020年以前,创业板上市是医疗器械IPO的主要渠道,有15家深交所上市企业皆是在2020年前完成上市。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和港交所“18A上市规则”推出后,医疗器械企业得到了更多包容性制度支持,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增多。

坐拥84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梯次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2024年,医疗投资环境稍冷,但大湾区医械企业依然融资频频。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4月,大湾区在医疗器械领域完成13起融资,集中在医学成像、微创手术器械等领域,与前文提到的深圳优势领域相符。

从投资机构组成来看,国资参与度较高。自2023年开始,“国资”高频出手。根据动脉网的观察,国资倾向于投小投早投创新,同时兼顾中后期医疗项目;聚焦影像设备、AI医疗、医疗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并会基于当地产业优势,布局上下游,以搭建区域完整产业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一方面激活了大湾区的经济,同时也为更多医疗器械创新企业提供了创业及发展的土壤,加速了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完善。这也贴合了大湾区实施的医疗器械企业梯次培育策略。

■ 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为产业集群建立顶层优势

在龙头企业引领上,政府鼓励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合资合作、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化品牌培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

首先,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2024年1月,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拿下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的控制权。通过此次合作,迈瑞医疗快速切入电生理等心血管耗材市场;惠泰医疗的产品性能与相对较弱的国外市场布局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这起收购是深圳两大本土创新力量的强强联合。二者的结合,将壮大深圳的医械力量,加快建设深圳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

在前文提到的36家医械上市企业中,还有佳兆业集团收购口腔器械耗材龙头美加医学,切入大健康领域;普华和顺收购高端输液器企业伏尔特、国产血液透析耗材领先企业睿健医疗、再生材料创新企业瑞健高科和民营医疗产业园等,完成四大业务体系的搭建;复瑞医疗科技以3.12亿元收购复星牙科,加快数字化布局;宝莱特收购君康医疗,与原有业务协同等。

其次,对创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决定一个产业集群能否走远、持续保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医疗器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的技术水平。截至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51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其中广东共有36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全国排名第四。

医械上市企业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高护城河。如迈瑞医疗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8.11亿元,接近2022年全年投入水平;先健科技在2023年投入29.79亿元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达安基因2023年研发投入占总营业收入的44.9%。

■ 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产业集群打牢底层基础

在中小企业成长上,政府引导医疗器械中小型企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代表着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共有80家以医疗器械为主营业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首位,其中2023年新增36家企业。

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衡量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4年1月,广东省产品注册总数达到19690件、备案总数22873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7%、12.3%。在2023年,广东省共注册三类医疗器械379项,占全国(2706项)的14%。大湾区也在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如广州市对取得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证书的企业进行最高500万元补助。

■ “以大带小”,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上,政府部门提出,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集群促进机构,大力推进“深广高端医疗器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这些抓住先机的企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会带动其他中小企业成长;成熟的企业体系又也会为市场培养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如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深圳安科、华大基因就培养了很多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的领军人物。

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根据药智医械数据,截至2023年8月,广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有8493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86万家,研发、生产、经营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制造业发达的大湾区核心地区,如广州科学城和中新知识城、深圳市南山区和坪山区、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东莞松山湖、中国医疗器械(三水)产业基地等几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1250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16.67%,居全国第一。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足鼎立”,中部地区开始承接产业外溢

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器械产业的显著成果,得益于区域成熟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水平,也与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产业基础等因素密不可分。

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2023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出口总值达7.9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国际市场也是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从区域内上市医械企业来看,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华南地区传统的出海观念,大湾区医械上市企业在商业全球化落地上表现显著。如迈瑞医疗2023上半年营收184.76亿元,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达到40%;新产业生物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就有13.21亿元,同比增长36.23%,增速超过同年营收。

在产业环境上,政府提供主动型服务,配置齐全的创新创业公共资源要素,如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正建立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注册审批的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在产业结构上,港澳地区医疗服务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广东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具备明显的区域协同互补优势。

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上世纪90年代诞生的深创投、深圳高新投、松禾资本,以及21世纪初成立的达晨财智、东方富海、同创伟业、分享投资、基石资本等优秀的本土投资机构已经成为了中国创投界的领跑者,创造了百余个医疗健康领域的明星投资案例。大湾区设立了千亿级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再加上活跃度极高的民间资本,该区域的资本加持力度和市场空间非常可观。

极为丰富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力量,也足以证明大湾区有足够的临床和技术背景来支持、培养新技术的落地。大湾区拥有百余家三甲医院、香港严谨健全的医疗管理体系和护理队伍、澳门精细化程度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南方医科大、广州医科大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

此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医院、检验机构等应用端,在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制造和商贸等方面具备坚实基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生命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电子材料、海洋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六大重点领域优化布局。另外,截至2020年底,大湾区有181家动物实验机构、90家临床试验机构和33家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等。

基于此,大湾区也成为了众多优质医疗器械项目落地和海外人才资源流动的首选之地。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全国已形成粤港澳、长三角、京津环渤海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和总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并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如长三角是以上海高精尖医疗器械为引领,江苏和浙江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特色产业集聚;京津环渤海则以北京为核心,在MRI、数字超声、加速器、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等数字化医疗设备具有优势集群。

此外,以河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正在承接三大集聚区的产业外溢,且已具备一定整体规模优势。河南的医用卫材和康复设备优势突出,在长垣有全国最大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郑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等;再看湖北,是中国激光产业和病理设备的发源地,仙桃和枝江在医疗防护用品和医用敷料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近身肉搏,竞争难免。地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要充分理解当地现有产业链优劣势,与医疗产业深度融合,最终转化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国内医疗器械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如何突出重围,需要产业各方持续探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