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桃李面包狂建工厂,但还没解决“北强南弱”的难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桃李面包狂建工厂,但还没解决“北强南弱”的难题

除了部分工厂落成投产时间并不长,持续性的投入要见到收益还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外,其实更为关键的仍然是市场和渠道的竞争。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蔡星卓

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桃李面包就外界关心的“全国化挑战”再次做出回应。

6月4日,在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公司产能布局和广告投放的相关问题,桃李面包方面回应表示,“公司目前全国布局已逐渐完成,下一步将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区域性投放,提高公司整体生产效益”。

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业绩增长乏力。

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67.59亿元,同比增长1.08%;净利润为5.74亿元,同比下降10.29%。2024年一季度则延续了低迷势头,营收14.00亿元,同比减少5.15%;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减少16.95%。

以“短保面包”作为核心业务的桃李面包,其原本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有足够的性价比。“中央工厂+批发”商业模式下的规模经济优势,高效运转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在全国覆盖范围广且稳定的销售网络,支撑起桃李面包过往多年几乎两位数的业绩增长。

但拉长时间线来看,从增收不增利,到营收增速越来越慢,桃李面包在过去几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图片来源:微博@桃李面包

桃李面包在2019年的营收增速曾高达16.77%,但到了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回落至5.66%。2020年的营收虽然实现了5.66%的增长,净利润增长则高达29.19%,但实际上这多少出自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疫情期间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政策,降低了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合计8491.47万元;新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执行,让折旧费用大幅减少。

2021-2023年它的营收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6.24%、5.54%和1.08%;同期净利润也连续下滑,分别为7.63亿元、6.40亿元和5.7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3.54%、-16.16%、-10.29%。

事实上,正如上述业绩说明会上外界所关注的重点,困扰桃李面包的一个长期问题,则是区域发展出现了严重不平衡——这家东北起家的面包公司,业绩“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从收入贡献上来看,2023年东北地区实现营收28.28亿元,占总营收约41.84%;华东地区实现营收20.94亿元,占比约30.98%;华北地区营收15.22亿元,占比约22.52%。

桃李面包一直并未放弃全国化的野心,并在产能建设上不断投入。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桃李面包共有22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产基地项目5个,包括广西、长春、河南、佛山等生产基地以及上海桃李食品生产、研发及运营总部一体产业化基地项目。

而现阶段这样的大笔投入却拖累了它的盈利能力。

其中华东、华南地区的毛利率是全国七大区域中最低水平,分别为8.41%和1.53%,并且分别比上年减少2.09个百分点,以及减少2.13个百分点。而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地区的毛利率水平都超过了20%。

对此桃李面包解释称,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产能未完全释放且前期费用较高。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大笔建设的产能还未来得及消化。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华东、华南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2.19%、69.66%,与华北地区85.48%、东北地区79.72%的产能利用率相比较低。

于是在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出质疑称华东、华南毛利率逐年走低,公司在两个区域投入巨大却难见效益。

为此桃李面包回应称,“华东和华南区域布局已逐渐完善,下一步公司将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味美的面包和优质的服务,促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桃李面包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解决起来也并非易事。除了部分工厂落成投产时间并不长,持续性的投入要见到收益还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外,其实更为关键的仍然是市场和渠道的竞争。

以短保面包为主力产品的桃李面包在这些地区可能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譬如同类型的曼可顿在华东布局多年,以及全家、罗森、711等便利店自有品牌在南方市场更为常见。

桃李面包在年报中称,截至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全国市场建立了31万多个零售终端。另外,公司在与永辉、华润万家、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商超之间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还与区域性知名连锁超市物美、新天地连锁、比优特和红旗连锁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经销商的变动情况来看,2023年西南与华南地区的经销商数量实现了净减少,前者在报告期末增加8家,减少11家经销商,总数为117家;而后者未能新增经销商,反倒减少了12家,总数为40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桃李面包

98
  • 烘培食品中这种常见防腐剂将被禁,桃李面包急忙划清界限
  • 机构风向标 | 桃李面包(603866)2024年二季度已披露持仓机构仅5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桃李面包狂建工厂,但还没解决“北强南弱”的难题

除了部分工厂落成投产时间并不长,持续性的投入要见到收益还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外,其实更为关键的仍然是市场和渠道的竞争。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蔡星卓

界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桃李面包就外界关心的“全国化挑战”再次做出回应。

6月4日,在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针对公司产能布局和广告投放的相关问题,桃李面包方面回应表示,“公司目前全国布局已逐渐完成,下一步将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区域性投放,提高公司整体生产效益”。

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业绩增长乏力。

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67.59亿元,同比增长1.08%;净利润为5.74亿元,同比下降10.29%。2024年一季度则延续了低迷势头,营收14.00亿元,同比减少5.15%;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减少16.95%。

以“短保面包”作为核心业务的桃李面包,其原本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有足够的性价比。“中央工厂+批发”商业模式下的规模经济优势,高效运转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在全国覆盖范围广且稳定的销售网络,支撑起桃李面包过往多年几乎两位数的业绩增长。

但拉长时间线来看,从增收不增利,到营收增速越来越慢,桃李面包在过去几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图片来源:微博@桃李面包

桃李面包在2019年的营收增速曾高达16.77%,但到了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回落至5.66%。2020年的营收虽然实现了5.66%的增长,净利润增长则高达29.19%,但实际上这多少出自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疫情期间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政策,降低了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合计8491.47万元;新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执行,让折旧费用大幅减少。

2021-2023年它的营收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6.24%、5.54%和1.08%;同期净利润也连续下滑,分别为7.63亿元、6.40亿元和5.7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3.54%、-16.16%、-10.29%。

事实上,正如上述业绩说明会上外界所关注的重点,困扰桃李面包的一个长期问题,则是区域发展出现了严重不平衡——这家东北起家的面包公司,业绩“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从收入贡献上来看,2023年东北地区实现营收28.28亿元,占总营收约41.84%;华东地区实现营收20.94亿元,占比约30.98%;华北地区营收15.22亿元,占比约22.52%。

桃李面包一直并未放弃全国化的野心,并在产能建设上不断投入。

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桃李面包共有22个生产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产基地项目5个,包括广西、长春、河南、佛山等生产基地以及上海桃李食品生产、研发及运营总部一体产业化基地项目。

而现阶段这样的大笔投入却拖累了它的盈利能力。

其中华东、华南地区的毛利率是全国七大区域中最低水平,分别为8.41%和1.53%,并且分别比上年减少2.09个百分点,以及减少2.13个百分点。而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地区的毛利率水平都超过了20%。

对此桃李面包解释称,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部分新建项目投产后产能未完全释放且前期费用较高。

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大笔建设的产能还未来得及消化。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华东、华南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2.19%、69.66%,与华北地区85.48%、东北地区79.72%的产能利用率相比较低。

于是在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出质疑称华东、华南毛利率逐年走低,公司在两个区域投入巨大却难见效益。

为此桃李面包回应称,“华东和华南区域布局已逐渐完善,下一步公司将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味美的面包和优质的服务,促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桃李面包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不是一朝一夕,解决起来也并非易事。除了部分工厂落成投产时间并不长,持续性的投入要见到收益还需要一定的成熟期外,其实更为关键的仍然是市场和渠道的竞争。

以短保面包为主力产品的桃李面包在这些地区可能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譬如同类型的曼可顿在华东布局多年,以及全家、罗森、711等便利店自有品牌在南方市场更为常见。

桃李面包在年报中称,截至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全国市场建立了31万多个零售终端。另外,公司在与永辉、华润万家、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商超之间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还与区域性知名连锁超市物美、新天地连锁、比优特和红旗连锁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经销商的变动情况来看,2023年西南与华南地区的经销商数量实现了净减少,前者在报告期末增加8家,减少11家经销商,总数为117家;而后者未能新增经销商,反倒减少了12家,总数为40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