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从明星模仿到全民狂欢:“网络先天圣体”背后的娱乐消费逻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明星模仿到全民狂欢:“网络先天圣体”背后的娱乐消费逻辑

年轻人们正逐渐走向“抽象界”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天地。

文|文化产业评论 桃子

编审|时光

编辑|半岛

最近,在郭有才与“王妈”之外,“撞脸模仿”成为短视频中的流量密码,一些“网络先天圣体”凭此赚得盆满钵满。

“先天圣体”一词源于网络小说,指的是某人在某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简单来说,即“天生就是做某事的料”。在这个词语前面加上“网络”二字,便是最近短视频平台兴起的“新物种”:他们拥有与某位名人相似的脸庞,靠模仿、抽象走红,打开了“网络天生圣体时代”的开端。

追根溯源,其实“网络天生圣体”就是过去大众媒体时代的“模仿秀”。只是,随着媒介与时代的变迁,这种模仿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之所以会出现,其实是抽象文化“文艺复兴”的结果。

一、网络先天圣体时代:模仿走向抽象化

故事开始于今年年初,一位云南小伙(@云南阿辉)在网友指点下,剃了光头开启了模仿科比的直播生涯。彼时“牢大”梗在科比逝世多年后,再次席卷中文互联网,一些青少年群体将“man what can i say”挂在嘴边,当成口头禅,即使他们并不知道科比是谁。

图片来源:抖音

云南阿辉就是乘着这股东风,突然走红。他坐在直播间里,黝黑的肤色配着科比24号的球衣,《see you again》音乐一起,小伙开始疯狂表演“肘击”(球员科比曾被批评在赛场上用“肘击”动作击打对手),嘴里还念叨着“man what can i say” 。随后,评论区开始疯狂刷着“艺术已成”,直播间人数很快达到10W+ ——“先天科比圣体”达成。

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网友们纷纷将自己的照片发送到云南阿辉的评论区中,求网友出招。在“赛博先人之路”之下,“吴亦凡圣体”“或斤”“周鸿2”“雷民”“反诈小陈”等一众“先天圣体”相继浮出水面。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稀奇。“模仿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从东南卫视的王牌综艺《开心100》到北京电视台联合上海电视台制作的《欢乐总动员》,再到引自国外的原创综艺节目《Your Face Sounds Familiar》的《百变大咖秀》,“模仿秀”早已发扬光大,不再是陌生、新奇的事物。

图片来源:豆瓣

只是,随着媒介的更替,从大众媒体走向短视频平台,“模仿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话语权自然掌握在传播者的手中。《百变大咖秀》一类的模仿秀节目,谁来模仿、模仿谁、模仿什么内容,均由节目组决定。但在新媒体时代,决定权就落到了普通民众的手中——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去模仿任何人。

所以,在短视频平台中,模仿主体不再局限于有能力登上模仿秀舞台的那一部分人,而是一个个普通人;模仿对象也不再只是明星,而是扩大到网红、企业家等各类人群;模仿方式也不再是唱歌、演戏等一系列的表演,而是“玩梗”“整活儿”:“科比圣体”在直播间里表演“肘击”、“吴亦凡圣体”在直播间里踩缝纫机、“反诈小陈”在短视频里伸着舌头锻着炼……

在“先天圣体”与网友们的合谋之下,源自上世纪的模仿秀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狂欢。“先天圣体”们渴望流量与暴富,“赛博仙人”见证着自己的“点石成金”,围观的网友们在信息茧房中享受着娱乐盛宴。

由此,一边,是“先天圣体”靠脸致富的神话不断出现;另一边,则是站在圈外的网友愈发迷惑:他们为什么火了?

从深处来看,虽然媒介变迁助推模仿秀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生是主要原因,但在这背后也体现出了时代发展与娱乐消费的新趋势:年轻人们正在逐渐告别传统的、常规的娱乐方式,逐渐走向“不合常理”“荒谬且违背正常叙事”的,所谓“抽象文化娱乐”的新天地。

这就是为什么大众不再满足于对某一类明星的表演模仿,转而热衷于“先天圣体”以“玩梗”“整活儿”的形式再现那些曾身居高位的名人们的原因。

二、抽象文化的“前生与今世”

其实,这种新趋势是抽象文化的“文艺复兴”。

抽象文化起源于2014年。由游戏博主“猪头李赣”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如吹牛、复读、直播睡觉等)走红,随后成立了“抽象工作室”。这种以抽象文化为核心的直播方式逐渐成熟,涌现出药水哥、阿giao等知名博主。如药水哥在2017年的一场与黑粉对骂8小时的直播后走红,从此放弃技术流直播,转而以小丑形象在直播间大哭大笑、学狗叫等吸引观众。

随着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运动的深入展开,这些“抽象博主”因过于低俗,或遭封禁或失去流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之外。

从抽象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所谓抽象文化,就是没文艺、没才华、没内容,有学者认为抽象文化的特征为“消解崇高、戏弄权威、污名偶像、矮化自身”。从启蒙到“百花齐放”,带有“抽象文化”标签的主播们,的确有着这样“反叛与消解”的韵味。

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在今日的“网络先天圣体”们的身上——他们模仿的对象都是“名人”,但他们模仿的行为却解构了“名人”的崇高,在他们的模仿之下,名人被拉下神坛:科比、张艺谋、霍金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上位者,以丑闻为养料,他们的模仿者在戏谑中解构了他们的权威。这些具有“偶像意义”的名人,也因此被污名:提起科比,不再是与努力、勤奋相关的“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科比的成就被遮蔽,剩下的只是众人对其犯规、犯罪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矮化自身,在直播间里做着夸张、荒诞的行为,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笑声。他们通过模仿名人的负面行为,不仅解构了名人的崇高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矮化,变成了娱乐大众的小丑。

除了这些“先天圣体”,抽象文化也复兴于其他娱乐领域。今年4月,被《中国新说唱2024》淘汰的rapper以一首《谢天谢天》走红,无数嘻哈爱好者前往MV拍摄地进行打卡,并且坐在诺米彼时坐着的健身器材上,高唱着“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这一场所也被网友们评为中国第三个迪士尼。

图片来源:抖音

诺米之所以会发布这首rap,是因为在《中国新说唱2024》的海选现场,在中国说唱界有着绝对地位的导师谢帝淘汰了诺米,并且将诺米写给爷爷的歌说成了“写给奶奶的歌”。诺米一气之下,用说唱独有的diss方式回击了谢帝,是对说唱权威的绝对反叛与解构。

这就是卷土重来之后的抽象文化——他们消解崇高、戏弄权威、污名偶像、矮化自身。只是在经历过“药水哥”等初代抽象文化代表者被封禁之后,眼下的抽象文化更多的是戏谑与戏弄,尽管低俗元素仍然存在,但与以往相比,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三、抽象文化复兴的背后

为什么抽象文化能够卷土重来?为什么年轻人的娱乐消费会走向“抽象”?

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压力大的时代里,年轻人困于无处消解的情绪之中。

齐格蒙特·鲍曼将当代社会描述为流动性的现代性,认为消费主义、全球化和个体化导致了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受着不安的压力,处于自由且不安的矛盾状态。韩炳哲在此基础上提出绩效社会概念,认为它取代了规训社会,个体虽摆脱了外部监管,却陷入了自我精神规训,过度追求肯定而导致自我剥削。这形成了一种悖论:个体在流动性自由中承受着解放性压抑的困苦,不断自我规训,承受着内在的压力和矛盾。

这就为抽象文化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契机,不论是模仿主体还是网友观众,他们都在这场全民狂欢中疏解了时代给个体带来的压抑:前者通过模仿找到认同与归属感,后者通过观看玩梗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图片来源:抖音

此外,在算法推荐技术的掌控中,年轻人桎梏于无处可逃的信息茧房之中。

这种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不断推送相似或相关的内容,从而在用户周围构建起一个信息的泡沫。在这个泡沫内,年轻人接触到的主要是经过筛选的信息,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加强了他们对抽象文化的偏好和依赖。

同时,这种算法驱动的信息流也可能导致一种“回音室效应”,在这个效应中,年轻人被相似的观点和文化现象所包围,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抽象文化的认同感。算法推荐系统通过不断优化用户的体验,实际上可能在无意中加剧了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抽象文化对于权威的解构,亦包含着“游走在道德伦理与法律之外”的风险。但这样的问题能否穿透厚厚的信息茧房,打破重重壁垒,抵达“网络先天圣体”及其观众们的信息流与观念当中,在算法推荐主持一切的时代里也变成未知。当身边所有的声音都是关于抽象文化的积极表达,抽象文化势必会借助这一群体之力发扬光大。

在算法与情绪的裹挟之下,短视频造富神话又为抽象文化提供了足够的生长空间。

从去年开始,随着于文亮、闻会军等人的走红,以及随之而来的造富神话,让普通人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借助短视频与直播这股浪潮,一夜暴富。据悉,闻会军在流量顶期时的直播,2023年12月18日那天收到6000个嘉年华,单个嘉年华税后收入1400元,即是说,这一天闻会军入账840万元。

搞抽象文化亦是如此。最早的“先天科比圣体”来自于一位贵州的“大姐夫”,2022年他经“仙人指路”走上模仿科比之路,因此走红,也因此致富:凭借泼天流量,他曾最高日入25万。另一位“科比圣体”云南阿辉也在采访中暴露,自己通过直播10多天赚了8万多。

这些明晃晃的数字,吸引着无数向往一夜暴富的人的目光。他们开始尝试模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角色和故事,希望也能在这波浪潮中分得一杯羹。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他们展示的舞台,年轻人无处宣泄的情绪与精准的算法推荐技术则成为了他们的助推器。

总的来说,“网络先天圣体”的走红,是年轻人的娱乐消费正逐渐被抽象文化裹挟的一个缩影。抽象文化固然问题重重,但年轻人热爱抽象文化的背后,其实潜藏着他们“自由且不安”的矛盾心理与“寻求情绪宣泄出口”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引导,但更需要被理解。

参考文章:

明思楼办事处:《抽象文化:青年群体的自我放逐与精神回归》

澎湃有戏:想当年|李蠕蠕模仿向佐姚安娜,让人想起那些模仿秀

中国新闻网:20多年了,我们为什么对模仿秀还百看不厌?

刺猬公社:全民山寨时代,还会有多少个周口杰伦和反诈小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明星模仿到全民狂欢:“网络先天圣体”背后的娱乐消费逻辑

年轻人们正逐渐走向“抽象界”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天地。

文|文化产业评论 桃子

编审|时光

编辑|半岛

最近,在郭有才与“王妈”之外,“撞脸模仿”成为短视频中的流量密码,一些“网络先天圣体”凭此赚得盆满钵满。

“先天圣体”一词源于网络小说,指的是某人在某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简单来说,即“天生就是做某事的料”。在这个词语前面加上“网络”二字,便是最近短视频平台兴起的“新物种”:他们拥有与某位名人相似的脸庞,靠模仿、抽象走红,打开了“网络天生圣体时代”的开端。

追根溯源,其实“网络天生圣体”就是过去大众媒体时代的“模仿秀”。只是,随着媒介与时代的变迁,这种模仿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之所以会出现,其实是抽象文化“文艺复兴”的结果。

一、网络先天圣体时代:模仿走向抽象化

故事开始于今年年初,一位云南小伙(@云南阿辉)在网友指点下,剃了光头开启了模仿科比的直播生涯。彼时“牢大”梗在科比逝世多年后,再次席卷中文互联网,一些青少年群体将“man what can i say”挂在嘴边,当成口头禅,即使他们并不知道科比是谁。

图片来源:抖音

云南阿辉就是乘着这股东风,突然走红。他坐在直播间里,黝黑的肤色配着科比24号的球衣,《see you again》音乐一起,小伙开始疯狂表演“肘击”(球员科比曾被批评在赛场上用“肘击”动作击打对手),嘴里还念叨着“man what can i say” 。随后,评论区开始疯狂刷着“艺术已成”,直播间人数很快达到10W+ ——“先天科比圣体”达成。

潘多拉魔盒就此被打开,网友们纷纷将自己的照片发送到云南阿辉的评论区中,求网友出招。在“赛博先人之路”之下,“吴亦凡圣体”“或斤”“周鸿2”“雷民”“反诈小陈”等一众“先天圣体”相继浮出水面。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稀奇。“模仿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从东南卫视的王牌综艺《开心100》到北京电视台联合上海电视台制作的《欢乐总动员》,再到引自国外的原创综艺节目《Your Face Sounds Familiar》的《百变大咖秀》,“模仿秀”早已发扬光大,不再是陌生、新奇的事物。

图片来源:豆瓣

只是,随着媒介的更替,从大众媒体走向短视频平台,“模仿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话语权自然掌握在传播者的手中。《百变大咖秀》一类的模仿秀节目,谁来模仿、模仿谁、模仿什么内容,均由节目组决定。但在新媒体时代,决定权就落到了普通民众的手中——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去模仿任何人。

所以,在短视频平台中,模仿主体不再局限于有能力登上模仿秀舞台的那一部分人,而是一个个普通人;模仿对象也不再只是明星,而是扩大到网红、企业家等各类人群;模仿方式也不再是唱歌、演戏等一系列的表演,而是“玩梗”“整活儿”:“科比圣体”在直播间里表演“肘击”、“吴亦凡圣体”在直播间里踩缝纫机、“反诈小陈”在短视频里伸着舌头锻着炼……

在“先天圣体”与网友们的合谋之下,源自上世纪的模仿秀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狂欢。“先天圣体”们渴望流量与暴富,“赛博仙人”见证着自己的“点石成金”,围观的网友们在信息茧房中享受着娱乐盛宴。

由此,一边,是“先天圣体”靠脸致富的神话不断出现;另一边,则是站在圈外的网友愈发迷惑:他们为什么火了?

从深处来看,虽然媒介变迁助推模仿秀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生是主要原因,但在这背后也体现出了时代发展与娱乐消费的新趋势:年轻人们正在逐渐告别传统的、常规的娱乐方式,逐渐走向“不合常理”“荒谬且违背正常叙事”的,所谓“抽象文化娱乐”的新天地。

这就是为什么大众不再满足于对某一类明星的表演模仿,转而热衷于“先天圣体”以“玩梗”“整活儿”的形式再现那些曾身居高位的名人们的原因。

二、抽象文化的“前生与今世”

其实,这种新趋势是抽象文化的“文艺复兴”。

抽象文化起源于2014年。由游戏博主“猪头李赣”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如吹牛、复读、直播睡觉等)走红,随后成立了“抽象工作室”。这种以抽象文化为核心的直播方式逐渐成熟,涌现出药水哥、阿giao等知名博主。如药水哥在2017年的一场与黑粉对骂8小时的直播后走红,从此放弃技术流直播,转而以小丑形象在直播间大哭大笑、学狗叫等吸引观众。

随着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运动的深入展开,这些“抽象博主”因过于低俗,或遭封禁或失去流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之外。

从抽象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所谓抽象文化,就是没文艺、没才华、没内容,有学者认为抽象文化的特征为“消解崇高、戏弄权威、污名偶像、矮化自身”。从启蒙到“百花齐放”,带有“抽象文化”标签的主播们,的确有着这样“反叛与消解”的韵味。

这样的特征,同样存在在今日的“网络先天圣体”们的身上——他们模仿的对象都是“名人”,但他们模仿的行为却解构了“名人”的崇高,在他们的模仿之下,名人被拉下神坛:科比、张艺谋、霍金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上位者,以丑闻为养料,他们的模仿者在戏谑中解构了他们的权威。这些具有“偶像意义”的名人,也因此被污名:提起科比,不再是与努力、勤奋相关的“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科比的成就被遮蔽,剩下的只是众人对其犯规、犯罪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矮化自身,在直播间里做着夸张、荒诞的行为,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笑声。他们通过模仿名人的负面行为,不仅解构了名人的崇高形象,也在某种程度上自我矮化,变成了娱乐大众的小丑。

除了这些“先天圣体”,抽象文化也复兴于其他娱乐领域。今年4月,被《中国新说唱2024》淘汰的rapper以一首《谢天谢天》走红,无数嘻哈爱好者前往MV拍摄地进行打卡,并且坐在诺米彼时坐着的健身器材上,高唱着“谢帝,谢帝,我要diss你”,这一场所也被网友们评为中国第三个迪士尼。

图片来源:抖音

诺米之所以会发布这首rap,是因为在《中国新说唱2024》的海选现场,在中国说唱界有着绝对地位的导师谢帝淘汰了诺米,并且将诺米写给爷爷的歌说成了“写给奶奶的歌”。诺米一气之下,用说唱独有的diss方式回击了谢帝,是对说唱权威的绝对反叛与解构。

这就是卷土重来之后的抽象文化——他们消解崇高、戏弄权威、污名偶像、矮化自身。只是在经历过“药水哥”等初代抽象文化代表者被封禁之后,眼下的抽象文化更多的是戏谑与戏弄,尽管低俗元素仍然存在,但与以往相比,情况已经大有改观。

三、抽象文化复兴的背后

为什么抽象文化能够卷土重来?为什么年轻人的娱乐消费会走向“抽象”?

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压力大的时代里,年轻人困于无处消解的情绪之中。

齐格蒙特·鲍曼将当代社会描述为流动性的现代性,认为消费主义、全球化和个体化导致了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承受着不安的压力,处于自由且不安的矛盾状态。韩炳哲在此基础上提出绩效社会概念,认为它取代了规训社会,个体虽摆脱了外部监管,却陷入了自我精神规训,过度追求肯定而导致自我剥削。这形成了一种悖论:个体在流动性自由中承受着解放性压抑的困苦,不断自我规训,承受着内在的压力和矛盾。

这就为抽象文化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契机,不论是模仿主体还是网友观众,他们都在这场全民狂欢中疏解了时代给个体带来的压抑:前者通过模仿找到认同与归属感,后者通过观看玩梗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图片来源:抖音

此外,在算法推荐技术的掌控中,年轻人桎梏于无处可逃的信息茧房之中。

这种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不断推送相似或相关的内容,从而在用户周围构建起一个信息的泡沫。在这个泡沫内,年轻人接触到的主要是经过筛选的信息,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加强了他们对抽象文化的偏好和依赖。

同时,这种算法驱动的信息流也可能导致一种“回音室效应”,在这个效应中,年轻人被相似的观点和文化现象所包围,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抽象文化的认同感。算法推荐系统通过不断优化用户的体验,实际上可能在无意中加剧了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抽象文化对于权威的解构,亦包含着“游走在道德伦理与法律之外”的风险。但这样的问题能否穿透厚厚的信息茧房,打破重重壁垒,抵达“网络先天圣体”及其观众们的信息流与观念当中,在算法推荐主持一切的时代里也变成未知。当身边所有的声音都是关于抽象文化的积极表达,抽象文化势必会借助这一群体之力发扬光大。

在算法与情绪的裹挟之下,短视频造富神话又为抽象文化提供了足够的生长空间。

从去年开始,随着于文亮、闻会军等人的走红,以及随之而来的造富神话,让普通人意识到,原来自己也能借助短视频与直播这股浪潮,一夜暴富。据悉,闻会军在流量顶期时的直播,2023年12月18日那天收到6000个嘉年华,单个嘉年华税后收入1400元,即是说,这一天闻会军入账840万元。

搞抽象文化亦是如此。最早的“先天科比圣体”来自于一位贵州的“大姐夫”,2022年他经“仙人指路”走上模仿科比之路,因此走红,也因此致富:凭借泼天流量,他曾最高日入25万。另一位“科比圣体”云南阿辉也在采访中暴露,自己通过直播10多天赚了8万多。

这些明晃晃的数字,吸引着无数向往一夜暴富的人的目光。他们开始尝试模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角色和故事,希望也能在这波浪潮中分得一杯羹。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他们展示的舞台,年轻人无处宣泄的情绪与精准的算法推荐技术则成为了他们的助推器。

总的来说,“网络先天圣体”的走红,是年轻人的娱乐消费正逐渐被抽象文化裹挟的一个缩影。抽象文化固然问题重重,但年轻人热爱抽象文化的背后,其实潜藏着他们“自由且不安”的矛盾心理与“寻求情绪宣泄出口”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引导,但更需要被理解。

参考文章:

明思楼办事处:《抽象文化:青年群体的自我放逐与精神回归》

澎湃有戏:想当年|李蠕蠕模仿向佐姚安娜,让人想起那些模仿秀

中国新闻网:20多年了,我们为什么对模仿秀还百看不厌?

刺猬公社:全民山寨时代,还会有多少个周口杰伦和反诈小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