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腾讯红杉投出一家上市公司,价值200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红杉投出一家上市公司,价值200亿

AI制药领域的“融资王”。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猎云网 韩文静

资本市场今日迎来了一家“AI制药独角兽”。

6月13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5.28港元/股,开盘涨2%至5.39港元/股;截至当日午间收盘,每股涨12.31%至5.93港元,总市值202亿。

据了解,晶泰科技是一家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通过提高药物研发的速度、规模、创新性和成功率,致力于实现药物研发的行业革新。

在赴港上市之前,晶泰科技完成了Pre-A轮至D轮共8轮融资,吸引了腾讯、红杉、中国人寿、谷歌等机构的目光,总融资金额超50亿,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项目”。

三位麻省理工博士后捧出一个IPO

与国内许多AI公司不同,晶泰科技最初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014年末,温书豪联合马健、赖力鹏瞄准了一个创新概念:在人工智能下的药物研发。这三位联合创始人均是MIT(麻省理工)博士后出身,也都具有物理学研究背景。

彼时,正值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于是2015年,温书豪和团队回到国内,将晶泰科技落地深圳。

众所周知,传统的新药研发周期非常长,平均都在十年以上,而且主要依靠上千上万次实验的人工试错,成本高,效率低。

晶泰科技定位于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性研发平台,能让药企在实验之前进行药物晶型预测,推算出哪种分子结构最为理想,以此缩短药物研发时间。

在2016年,辉瑞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比赛中,晶泰科技以100%准确率斩获冠军,并在此后与辉瑞开始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你的技术能说服行业龙头买单时,转机就来了。”温书豪说道。在与辉瑞达成研发战略合作后,晶泰科技开始将获得验证的底层算法向更广泛的药物研发领域迁移,逐步建立起一站式的AI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流程。

除了辉瑞,晶泰科技还与强生、德国默克集团、正大天晴药业、大熊制药等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与制药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晶泰科技的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腾讯红杉都投了

一直以来,晶泰科技都被誉为AI制药领域的“融资王”。

此前,晶泰科技历经8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投资者阵容豪华,囊括了腾讯、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机构,此外还有国寿股权投资、中信证券投资、中信资本、海松资本、顺为资本、方圆资本、Parkway基金、雅亿资本、峰瑞资本、人人公司等机构。

早在2015年,腾讯成为晶泰科技的A轮融资投资人,当时投入数千万元。2016年,温书豪见到了腾讯的马化腾,马化腾直言:“当时项目报上来,没有人看过,因为腾讯以前不投你们这种项目,但是你们做这个事情,是有社会效益的。”

此后,腾讯的追加投资更是水到渠成。2018年腾讯在晶泰科技的B轮融资中追加1500万美元,2020年、2021年腾讯又数次加码。

如此高的融资额以及豪华的投资团队意味着,资本极为看好晶泰科技的发展前景,并期待能够从它身上获得超额回报。

在2021年7月完成D轮融资后,晶泰科技估值达到19.68亿美元,已经达到行业领先规模。伴随着晶泰科技成功上市,资本数年的陪跑终于开花结果。

招股书显示,IPO前,晶泰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即温书豪博士、马健博士及赖力鹏博士,通过合计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13.45%的权益,其中,温书豪博士持股为6.9%,通过QuantumPharm持股为9.26%,马健博士持股为3.82%,赖力鹏博士持股为2.73%;

此外,腾讯持股为13.66%,为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红杉持股为8.25%,五源资本持股为7.95%,国寿成达持股为7.32%,人保健康养老基金持股为3.72%。

按照目前的市值来计算,腾讯的持股市值约为27.6亿,红杉的持股市值约为16.7亿,三位创始人合计持股市值约为27.2亿。

目前,晶泰科技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招股书资料显示,晶泰科技的两项业务发展齐头并进。2023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50.3%,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49.7%。

需要注意的是,AI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高,大部分公司难以实现商业化,晶泰科技也不例外。

这点从财务数据便可窥见,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别为6279.9万元、1.33亿元、7996.7万元;同期,亏损净额则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经调整亏损分别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合计亏损12.3亿元。

从招股书来看,研发投入高是晶泰科技亏损的主要原因。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2.13亿元、3.59亿元、4.81亿元,每一年的研发费用都远超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同年收入的338.5%、269.2%及275.6%,占同年总经营开支的约52.4%、53.5%及49.8%。

此次IPO,晶泰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提升在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AI制药赛道前景可期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AI 医药”是下一个“黄金赛道”的理念,这不仅给AI医疗领域添了一把火,更是给AI制药行业赋予光环。

除了晶泰科技,国内还有一批AI制药企业,如英汐智能、埃格林医药、剂泰医药、深势科技、冰洲石生物等,其中,英矽智能在2024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在晶泰科技的招股书中,选取了10家人工智能发现药物公司进行对比,其中,公司F融资金额为4.01亿美元,与英矽智能此前的融资总额接近,可以推断其大概率为英矽智能。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晶泰科技上市前的融资金额为7.32亿美元,位居前列;此外,公司的技术能力比较全面,具有量子物理能力、湿实验室能力、自动化实验室能力,可对不公司F也同样具备这些能力。

当下,AI药物研发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AI+SaaS、AI+CRO、AI+Biotech几种。

英矽智能在定位上是明显的生物科技公司特征,也就是“AI+Biotech”模式,公司有多个在研管线,目标是打造“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药物,目前,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ISM001-055是一种小分子候选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RAF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来治疗纤维化相关适应症。

而晶泰科技属于“AI+CRO”模式,即通过技术服务外包的形式与下游共同推进管线并获得服务收入,它与合作伙伴合作,完成特定的研发环节。不同于AI-Biotech的下场做药,AI-CRO更聚焦于产业赋能。

但无论怎样,AI将为生物医药带来颠覆性变革已成业内共识。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AI制药企业投产获取第一轮成效,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为1.63亿元,2022年增长至约2.92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及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14亿元和5.62亿元。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发赛道正在被推着一步步向前,有了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等先例存在,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驶入“AI+制药”快车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红杉投出一家上市公司,价值200亿

AI制药领域的“融资王”。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猎云网 韩文静

资本市场今日迎来了一家“AI制药独角兽”。

6月13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5.28港元/股,开盘涨2%至5.39港元/股;截至当日午间收盘,每股涨12.31%至5.93港元,总市值202亿。

据了解,晶泰科技是一家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通过提高药物研发的速度、规模、创新性和成功率,致力于实现药物研发的行业革新。

在赴港上市之前,晶泰科技完成了Pre-A轮至D轮共8轮融资,吸引了腾讯、红杉、中国人寿、谷歌等机构的目光,总融资金额超50亿,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明星项目”。

三位麻省理工博士后捧出一个IPO

与国内许多AI公司不同,晶泰科技最初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2014年末,温书豪联合马健、赖力鹏瞄准了一个创新概念:在人工智能下的药物研发。这三位联合创始人均是MIT(麻省理工)博士后出身,也都具有物理学研究背景。

彼时,正值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于是2015年,温书豪和团队回到国内,将晶泰科技落地深圳。

众所周知,传统的新药研发周期非常长,平均都在十年以上,而且主要依靠上千上万次实验的人工试错,成本高,效率低。

晶泰科技定位于一家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性研发平台,能让药企在实验之前进行药物晶型预测,推算出哪种分子结构最为理想,以此缩短药物研发时间。

在2016年,辉瑞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比赛中,晶泰科技以100%准确率斩获冠军,并在此后与辉瑞开始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你的技术能说服行业龙头买单时,转机就来了。”温书豪说道。在与辉瑞达成研发战略合作后,晶泰科技开始将获得验证的底层算法向更广泛的药物研发领域迁移,逐步建立起一站式的AI药物发现解决方案和流程。

除了辉瑞,晶泰科技还与强生、德国默克集团、正大天晴药业、大熊制药等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与制药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晶泰科技的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腾讯红杉都投了

一直以来,晶泰科技都被誉为AI制药领域的“融资王”。

此前,晶泰科技历经8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投资者阵容豪华,囊括了腾讯、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谷歌等知名机构,此外还有国寿股权投资、中信证券投资、中信资本、海松资本、顺为资本、方圆资本、Parkway基金、雅亿资本、峰瑞资本、人人公司等机构。

早在2015年,腾讯成为晶泰科技的A轮融资投资人,当时投入数千万元。2016年,温书豪见到了腾讯的马化腾,马化腾直言:“当时项目报上来,没有人看过,因为腾讯以前不投你们这种项目,但是你们做这个事情,是有社会效益的。”

此后,腾讯的追加投资更是水到渠成。2018年腾讯在晶泰科技的B轮融资中追加1500万美元,2020年、2021年腾讯又数次加码。

如此高的融资额以及豪华的投资团队意味着,资本极为看好晶泰科技的发展前景,并期待能够从它身上获得超额回报。

在2021年7月完成D轮融资后,晶泰科技估值达到19.68亿美元,已经达到行业领先规模。伴随着晶泰科技成功上市,资本数年的陪跑终于开花结果。

招股书显示,IPO前,晶泰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即温书豪博士、马健博士及赖力鹏博士,通过合计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13.45%的权益,其中,温书豪博士持股为6.9%,通过QuantumPharm持股为9.26%,马健博士持股为3.82%,赖力鹏博士持股为2.73%;

此外,腾讯持股为13.66%,为第一大外部机构股东;红杉持股为8.25%,五源资本持股为7.95%,国寿成达持股为7.32%,人保健康养老基金持股为3.72%。

按照目前的市值来计算,腾讯的持股市值约为27.6亿,红杉的持股市值约为16.7亿,三位创始人合计持股市值约为27.2亿。

目前,晶泰科技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招股书资料显示,晶泰科技的两项业务发展齐头并进。2023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50.3%,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49.7%。

需要注意的是,AI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高,大部分公司难以实现商业化,晶泰科技也不例外。

这点从财务数据便可窥见,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别为6279.9万元、1.33亿元、7996.7万元;同期,亏损净额则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经调整亏损分别为2.71亿元、4.37亿元、5.22亿元,合计亏损12.3亿元。

从招股书来看,研发投入高是晶泰科技亏损的主要原因。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2.13亿元、3.59亿元、4.81亿元,每一年的研发费用都远超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同年收入的338.5%、269.2%及275.6%,占同年总经营开支的约52.4%、53.5%及49.8%。

此次IPO,晶泰科技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提升在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AI制药赛道前景可期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AI 医药”是下一个“黄金赛道”的理念,这不仅给AI医疗领域添了一把火,更是给AI制药行业赋予光环。

除了晶泰科技,国内还有一批AI制药企业,如英汐智能、埃格林医药、剂泰医药、深势科技、冰洲石生物等,其中,英矽智能在2024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在晶泰科技的招股书中,选取了10家人工智能发现药物公司进行对比,其中,公司F融资金额为4.01亿美元,与英矽智能此前的融资总额接近,可以推断其大概率为英矽智能。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晶泰科技上市前的融资金额为7.32亿美元,位居前列;此外,公司的技术能力比较全面,具有量子物理能力、湿实验室能力、自动化实验室能力,可对不公司F也同样具备这些能力。

当下,AI药物研发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AI+SaaS、AI+CRO、AI+Biotech几种。

英矽智能在定位上是明显的生物科技公司特征,也就是“AI+Biotech”模式,公司有多个在研管线,目标是打造“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药物,目前,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ISM001-055是一种小分子候选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RAF2和NCK相互作用蛋白激酶来治疗纤维化相关适应症。

而晶泰科技属于“AI+CRO”模式,即通过技术服务外包的形式与下游共同推进管线并获得服务收入,它与合作伙伴合作,完成特定的研发环节。不同于AI-Biotech的下场做药,AI-CRO更聚焦于产业赋能。

但无论怎样,AI将为生物医药带来颠覆性变革已成业内共识。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AI制药企业投产获取第一轮成效,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为1.63亿元,2022年增长至约2.92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及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14亿元和5.62亿元。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发赛道正在被推着一步步向前,有了英矽智能与晶泰科技等先例存在,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驶入“AI+制药”快车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