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娱乐 沈婉婷
编辑|朴芳
张颂文终究没能让“少年”“狂飙”。
伴随着加更礼的开通,《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已提前大结局。作为2024迷雾剧场的重点项目之一,这部剧自开播到收官的存在感稍显黯淡,市场热度与口碑表现都无法与巅峰时期的“迷雾”相比。
然而从作品的类型风格和社会议题的表达来看,该剧又有诸多地方值得探讨,亦能看出新一季迷雾剧场尝试突破的勇气。
“祛魅”张颂文
从剧集的主创阵容来看,身为“一番男主”的张颂文无疑是《看不见影子的少年》的最大“卖点”。他在该剧饰演了一位“失孤”刑警,既是负责打拐案件的警察,也是遭遇儿子被拐之痛的受害者。一边是警察的职责,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要演绎出这种不同层次的复杂情绪,并不是每个演员都能精准完成。
综合各方评价,张颂文这次的演绎仍然符合大多数观众的预期,并没有砸了他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演技派“招牌”。但是要说有多惊艳,确实又谈不上,只能说在他的舒适区内打造了这么一个“标准”的人物。
举个例子,当年张颂文在《隐秘的角落》里的那场吃云吞的戏份堪称是教科书级的演绎,将一位不完美父亲在丧女之后的无措、崩溃、失控自然地表露出来。而在《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中,却很少看到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层次的表演,比如在大量刻画父子情深的戏份中,不少观众觉得有些“扁平化”。
或许是张颂文过往塑造的反派人物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当观众们看到他以这样一个温情的父亲和警察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总会觉得不太“贴脸”。尤其是自《狂飙》后,张颂文在每部作品中的角色总会与高启强比较,他也由此吃上了“强哥”的角色红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今年年初播出的《猎冰》,尽管口碑离及格线还差一大截,但张颂文以一己之力带飞剧集热度,也贡献了又一个出圈的反派角色。
不过,角色红利不可能一直奏效,理性的观众最终看的还是作品的质量。虽然张颂文拯救了《猎冰》,却或多或少损耗了一部分自己在行业内外的口碑;再加上最近在综艺《灿烂的花园》中的种种言行受到不少争议,如此种种,现在的张颂文已经不再是那个有口皆碑的“扛剧”大佬。
再回到《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该剧最令人惊喜的角色不是张颂文和荣梓杉两位男主饰演的“父子”,反而是由郭柯宇饰演的疯妈妈,#郭柯宇演技#也一度登上热搜。在剧中,她是一位由于儿子失踪而精神失常的无辜母亲,将时而疯癫自语时而略微清醒的状态拿捏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那场校园中母子相认的戏里,即使没有太多台词,仅凭脸上微表情的变化就立刻将观众代入其中。
而这部剧也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不管是曾经的张颂文还是如今的郭柯宇,都是通过鲜活的角色而被观众看到。
意难平,从剧里到剧外
如果要把《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未能出圈的“帽子”都扣在张颂文身上,那倒着实有点冤。毕竟影响一部作品市场声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最重要的还是题材类型和故事本身。
从剧情内容来看,该剧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打拐”大背景下,一心破案寻子的失孤警察王士涂与失踪三年后身份成迷的失足少年小七之间发生的情感悬疑故事。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三线并行,1984年的豆豆失踪案、1993年三名少年失踪的“417”案和1996年小七的冒名顶替之谜,三条时间线、涉及四个家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案件变得更扑朔迷离。
而从题材类型看,《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仍落在迷雾剧场擅长的家庭悬疑赛道,只是这次的落点聚焦在“失孤家庭”这一更观照社会痛点的群体之上。
站在悬疑类型的角度,不得不承认该剧在悬疑剧情和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确实欠点火候,而这些又恰恰是悬疑剧受众最在意的部分。例如很多追完了大结局的观众仍然对剧中前期埋下的钩子感到疑惑:为什么边杰和小七长得一样?为何前期要埋豆豆和小七像的伏笔最后却没交代清楚……有网友表示“看完之后更疑惑了”,显然编剧挖掘案件之间内在联系以及讲故事的功力还有待提升。
抛开悬疑要素,该剧在一系列失踪案件的背后所探讨的人性、家庭与社会责任等更为深刻的议题则发人深思。通过对几个失独家庭的描绘,折射出万千有相同遭遇的家庭众生相,“打拐”背景下的亲情与温情也打动了许多观众,也引发公众对“打拐”这一社会议题产生更多关注和思考。
就像该剧到最后也没找到豆豆一样,虽然让大家意难平,但没有强行大团圆的结局反而让这部剧更贴近现实,这或许才是大多数失孤家庭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孩子的真实写照,给观众造成的冲击力也更大。
同样意难平的还有该剧的排播和宣发,《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开播之时恰逢高考期间,且几乎在零宣发的状态下悄然上线并在一周左右快速播完,热度与口碑发酵的时间和空间均有限。同时,在古偶“黑马”《墨雨云间》与现偶“白马”《玫瑰的故事》的前后夹击下,本就在题材上不占优势的“少年”想要破圈而出更是难之又难。
总的来说,《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是一部有遗憾又有惊喜的作品;但无论如何,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迷雾剧场在家庭悬疑这一类型范式上的坚持与创新。有遗憾不一定是坏事,固步自封才可怕,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