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2023年度“经济体检”报告出炉,财政政策落实存在两大偏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度“经济体检”报告出炉,财政政策落实存在两大偏差

审计报告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稳外贸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和严格,二是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

2024年4月1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设现场。图片来源:CFP

记者 辛圆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6月25日上午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份备受关注的年度“经济体检报告”提到了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地方债务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侯凯表示,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审计署已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对报告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持续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审计报告指出,中央财政管理总体成效较好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不到位,包括征管不够严格和制度漏洞造成税款流失;未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人为调节征收进度影响财政收入真实性。此外,转移支付体系仍不够健全完备,包括“体制结算补助”转移支付执行偏离设立初衷;部分转移支付分配下达管理薄弱;绩效管理存在短板弱项。

报告同时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稳外贸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和严格。审计报告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未完整落实国务院2023年4月关于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要求,7类产品已无需鼓励进口,未从目录中剔除。

二是,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一方面,中央财政投资项目推进不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721个项目因进展缓慢等闲置资金413.5亿元,其中18个项目获得的中央财政投资和专项债资金,竟超出项目总投资2.71亿元。另一方面,专项债项目安排不科学,部分专项债项目未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52个地区597个获得2023年专项债资金的项目,至2023年底政府累计投资6006.34亿元,很少吸引民营资本。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稳增长的重要工具,但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较严重的漏洞。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一方面,违规举债尚未完全停止,24个地区所属国企通过在金融资产交易所违规发行融资产品、集资借款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融资,至2023年底余额373.42亿元,主要用于支付到期债务、发放人员工资等,形成政府隐性债务112.58亿元。

另一方面,拖欠账款有所新增。10省市56个地区在按要求建立拖欠台账锁定存量后,2023年3月以来又新增拖欠76.31亿元,其中5个地区在无预算安排、未落实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安排车站等项目建设,新增拖欠69.5亿元。此外,还有7省30个地区通过直接销账、将无分歧欠款改为有分歧欠款等方式,虚报2023年完成存量清偿53.28亿元。

在民生领域,2023年,审计署着重选取教育、就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建设、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等5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较为集中的民生资金开展审计。

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较为混乱、劳务派遣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引入社会资本下乡跑偏、村庄规划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在国有资产审计方面,报告称,通过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自然资源资产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央企会计信息不实、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新型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不规范等。

报告特别提到,有6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含金量不高,有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时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其中5167亿元即贷即收,在考核前发放、考核后收回;还有的等额存贷,企业在贷款前存入等额存款或贷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银行。

此外,限制领域“减”的力度不够。审计报告称,至2023年底,有4家银行未完成2020年底前出清任务,仍为461户“僵尸企业”等保有贷款余额314.41亿元,其中34.84亿元为2023年新发放;306.09亿元风险资产通过“无效重组”、违规展期等方式虚假盘活,长期以“仍未不良”的虚假形态占用信贷资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度“经济体检”报告出炉,财政政策落实存在两大偏差

审计报告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稳外贸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和严格,二是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

2024年4月16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设现场。图片来源:CFP

记者 辛圆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6月25日上午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份备受关注的年度“经济体检报告”提到了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地方债务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侯凯表示,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审计署已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对报告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持续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审计报告指出,中央财政管理总体成效较好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不到位,包括征管不够严格和制度漏洞造成税款流失;未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人为调节征收进度影响财政收入真实性。此外,转移支付体系仍不够健全完备,包括“体制结算补助”转移支付执行偏离设立初衷;部分转移支付分配下达管理薄弱;绩效管理存在短板弱项。

报告同时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存在偏差,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稳外贸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和严格。审计报告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未完整落实国务院2023年4月关于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要求,7类产品已无需鼓励进口,未从目录中剔除。

二是,扩投资相关举措未有效落实。一方面,中央财政投资项目推进不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721个项目因进展缓慢等闲置资金413.5亿元,其中18个项目获得的中央财政投资和专项债资金,竟超出项目总投资2.71亿元。另一方面,专项债项目安排不科学,部分专项债项目未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52个地区597个获得2023年专项债资金的项目,至2023年底政府累计投资6006.34亿元,很少吸引民营资本。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稳增长的重要工具,但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较严重的漏洞。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一方面,违规举债尚未完全停止,24个地区所属国企通过在金融资产交易所违规发行融资产品、集资借款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融资,至2023年底余额373.42亿元,主要用于支付到期债务、发放人员工资等,形成政府隐性债务112.58亿元。

另一方面,拖欠账款有所新增。10省市56个地区在按要求建立拖欠台账锁定存量后,2023年3月以来又新增拖欠76.31亿元,其中5个地区在无预算安排、未落实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安排车站等项目建设,新增拖欠69.5亿元。此外,还有7省30个地区通过直接销账、将无分歧欠款改为有分歧欠款等方式,虚报2023年完成存量清偿53.28亿元。

在民生领域,2023年,审计署着重选取教育、就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建设、畜牧水产品稳产保供等5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较为集中的民生资金开展审计。

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较为混乱、劳务派遣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引入社会资本下乡跑偏、村庄规划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在国有资产审计方面,报告称,通过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自然资源资产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央企会计信息不实、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新型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不规范等。

报告特别提到,有6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含金量不高,有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时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其中5167亿元即贷即收,在考核前发放、考核后收回;还有的等额存贷,企业在贷款前存入等额存款或贷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银行。

此外,限制领域“减”的力度不够。审计报告称,至2023年底,有4家银行未完成2020年底前出清任务,仍为461户“僵尸企业”等保有贷款余额314.41亿元,其中34.84亿元为2023年新发放;306.09亿元风险资产通过“无效重组”、违规展期等方式虚假盘活,长期以“仍未不良”的虚假形态占用信贷资源。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