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车圈价格战快要打不下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车圈价格战快要打不下去了

价格战已是强弩之末。

文|车百智库 陈鹏

年初曾称不会跟进“价格战”的极氪,也被迫卷入这场漩涡。

7月1日晚,极氪宣布2025款极氪X车型正式上市,官方零售价为20万元起,7月购车限时售价为17.9万元起,变相迎击“价格战”。

作为极氪旗下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这已经是极氪X在今年的第二次改款了,2024款极氪X推出时间还不满半年。相比上一款,2025款极氪X 直降2.1万元

看起来,汽车价格战要蔓延了吗?

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价格战已是强弩之末。

花旗在6月24日发布的研报中也指出,预计从下半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将趋于缓和,价格战也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厂商之间,而不是所有厂商。

花旗的分析

花旗给出的价格战趋于缓和的几大原因,其中比较过硬的理由是:

鉴于材料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未来的降价空间有限。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花旗发现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企业还能够通过原材料成本下降(主要是电池成本下降)来消化价格战的影响,如今由于电池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预计利用压缩成本的优势来降价卖车的协同作用可能会结束。因此,只有那些拥有大规模量产实力的车企,才能继续在未来打价格战。

不少合资品牌(燃油车企业)目前利率微薄甚至为负,无法进一步降价。

从2023年开始,包括本田、日产、大众、通用、标致雪铁龙和马自达等合资车企的盈利普遍受到侵蚀,鉴于大多数合资品牌目前的净利润水平较低,甚至为负值,我们认为合资品牌无法进一步降价。相反,它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性措施,放弃一部分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并通过在北美赚取高利润率来维持稳定的利润。

合资车企并没有采取大幅度降价来加入今年的价格战,减缓了新能源车行业价格战的恶化程度。

根据我们的分析,纯电车和插混车品牌在今年第一季度采取了大规模降价措施, 但合资车企并没采取大规模降价措施,主要原因可能与我们上述第二点分析观点一致, 即合资车企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导致他们降价空间有限。

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主要来自插混电车(PHEV)和增程式电车(EREV),只有少数收益企业才有底蕴在未来继续打价格战。

此外,花旗还以历史上光伏产业的价格战作参照:当产品毛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低于0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来降低亏损,因为他们每多生产一个产品,在总收入层面就会出现更多亏损。

未来新能源车可能还会有更多轮降价,叠加市场增长放缓,这意味着一些新入场的新能源汽车新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降至0%。同样,车企毛利率变负,会导致新入场者停产。

价格战已经趋缓

价格战差不多是贯穿2023年乃至2024年上半年车市的主题。抛开专业机构的分析,数据也显示,目前价格战有明显趋缓的态势。

自去年1月以来,国内新能源车企陷入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潮,促销车型数量和折扣力度不断刷新高。

新能源乘用车的月综合促销幅度从去年年初的2.4%一路飙升至今年4月的12.8%,促销车型数量也从数十种增长至近百种。

然而,尽管终端车企大幅降价,汽车销量和整体库存水平并未持续改善,价格下探带来的成交转化效果趋弱。因此,新能源车企的降价强度开始回调。

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的综合促销幅度首次回调至9.7%,环比下降3.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幅度从近10个百分点降至3.5个百分点。

降价车型数量也同比下降9家,环比减少44家至10家,回到去年年初水平。这表明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暂时结束。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战已经触及成本线。此外,5月未有大的明星车企带头降价,或新玩家进入带动降价跟随效应。参考此前的特斯拉、比亚迪、小米汽车和问界等,都会引发降价跟随效应。

尽管折扣力度回调,汽车库存压力未同步加大。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2%,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车展新车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带来的消费推动作用,这在5月尤其是五一假期前后汽车订单量的大增上有所体现。

此外,新能源车企降价力度减弱,也让不少观望的消费者选择下场。

中国乘用车协会还预计,随着降价车型数量的减少,价格战的趋势将有所缓和。

数据显示,2024年前5个月,有136 款新能源车降价,接近2023年全年139款的水平,这也表明了2024年的价格战比去年激烈。但是与2023年的降价行动普遍均匀分布于全年不同,2024年2、3、4 月份的降价车型数量分别大幅增加至 29、49、54 辆,随后在5月骤降至10辆的低水平,这也意味价格战暂时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价格体系下探所传导的结果是很消极的,整个产业链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健康:主机厂为了弥补亏损将压力转到供应商,而供应商也不是活菩萨,只能去压榨更上游公司的采购成本。

“当所有的出发点都在围绕生存,当所有的行为都在变得短期化和利益化,大家已经没多少精力去关注质量和安全了。”有业内人士表示。

于是今年汽车圈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发布会上大牌供应商的名字被频繁提及,可一旦出了事故,供应商的辟谣竟比车企还要快,还要积极。

潜台词很明显了:有些锅我可不背,谁让你们逼我的。

不卷价格卷什么?

其实,今年以来,各家车企,在卷价格的同时,卷的维度变多了,卷成本、卷技术还要卷营销,营销手段也进行了升级。

一大原因可能是新入局者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互联网的营销逻辑进入车圈。

今年3月底,小米SU7上市之后,迅速成为新晋顶流,小米董事长雷军的几场直播更是火上浇油,一时间,这样的组合在车圈风头无两,进而车企们又开始卷流量。

甚至车企老板们纷纷走进直播间,或试驾新车智驾、或测评电池续航。朱华荣将自己与李书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成为汽车界直播带货的“四个老汉”,尹同跃也直言自己是被雷军和余承东逼进直播间的。

一个最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不加入这场竞争,在走向行业终局的过程中,不少企业都会消失。

只是随着行业发展至今,怎样才是有价值的卷,已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共同命题。

如今车圈的局势,与数年前日系汽车发展非常相似。

曾经日本汽车面对日本低迷的消费环境,一开始也是拼价格,但随后也进入挖掘细分市场需求的阶段,开发了更具性价比的微型车,也开发了有利于家庭出行的MPV,不少车型都成为后来的经典。在那一时期,汽车产品多样化程度大幅提升。

这一过程中,日系车企率先推广精益生产模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零部件采购等环节,进而在生产成本、可靠性、稳定性、交付速度等各个方面达到平衡。

中国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借助如今的机遇向上发展。

余承东也表示鸿蒙智行不卷价格,要卷价值,瞄准豪华市场,如今几款车都有着不错的销量。

此外,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在加速海外的布局。

以东南亚市场为例,当前,长城、吉利、比亚迪、埃安等品牌,均开始在东南亚卖车,其中比亚迪、哪吒等,还在当地建厂,带动不少电池厂商一起出海,供应链方面正在越来越成熟。

但在出海方面,也得格外慎重。如魏建军等车圈大佬就提到,在汽车出海方面,新能源车不能重蹈当年摩托在东南亚的覆辙,要避免恶性价格战和内卷竞争。尹同跃也呼吁,中国车企应该保持理性,要注重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短期成功不代表长期成功。

结语

车圈的内卷和出清是个漫长的过程。车企既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企业前进,又要以灵活的姿态面对行业的变化。这对任何玩家都是考验,但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寻找破局之法,让行业从“暴力价格战”中走出;更需要对行业足够的敬畏,尊重法律,守住底线,才不至于大厦倾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车圈价格战快要打不下去了

价格战已是强弩之末。

文|车百智库 陈鹏

年初曾称不会跟进“价格战”的极氪,也被迫卷入这场漩涡。

7月1日晚,极氪宣布2025款极氪X车型正式上市,官方零售价为20万元起,7月购车限时售价为17.9万元起,变相迎击“价格战”。

作为极氪旗下推出的第三款车型,这已经是极氪X在今年的第二次改款了,2024款极氪X推出时间还不满半年。相比上一款,2025款极氪X 直降2.1万元

看起来,汽车价格战要蔓延了吗?

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价格战已是强弩之末。

花旗在6月24日发布的研报中也指出,预计从下半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将趋于缓和,价格战也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厂商之间,而不是所有厂商。

花旗的分析

花旗给出的价格战趋于缓和的几大原因,其中比较过硬的理由是:

鉴于材料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未来的降价空间有限。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花旗发现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企业还能够通过原材料成本下降(主要是电池成本下降)来消化价格战的影响,如今由于电池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预计利用压缩成本的优势来降价卖车的协同作用可能会结束。因此,只有那些拥有大规模量产实力的车企,才能继续在未来打价格战。

不少合资品牌(燃油车企业)目前利率微薄甚至为负,无法进一步降价。

从2023年开始,包括本田、日产、大众、通用、标致雪铁龙和马自达等合资车企的盈利普遍受到侵蚀,鉴于大多数合资品牌目前的净利润水平较低,甚至为负值,我们认为合资品牌无法进一步降价。相反,它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性措施,放弃一部分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并通过在北美赚取高利润率来维持稳定的利润。

合资车企并没有采取大幅度降价来加入今年的价格战,减缓了新能源车行业价格战的恶化程度。

根据我们的分析,纯电车和插混车品牌在今年第一季度采取了大规模降价措施, 但合资车企并没采取大规模降价措施,主要原因可能与我们上述第二点分析观点一致, 即合资车企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导致他们降价空间有限。

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主要来自插混电车(PHEV)和增程式电车(EREV),只有少数收益企业才有底蕴在未来继续打价格战。

此外,花旗还以历史上光伏产业的价格战作参照:当产品毛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低于0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来降低亏损,因为他们每多生产一个产品,在总收入层面就会出现更多亏损。

未来新能源车可能还会有更多轮降价,叠加市场增长放缓,这意味着一些新入场的新能源汽车新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降至0%。同样,车企毛利率变负,会导致新入场者停产。

价格战已经趋缓

价格战差不多是贯穿2023年乃至2024年上半年车市的主题。抛开专业机构的分析,数据也显示,目前价格战有明显趋缓的态势。

自去年1月以来,国内新能源车企陷入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潮,促销车型数量和折扣力度不断刷新高。

新能源乘用车的月综合促销幅度从去年年初的2.4%一路飙升至今年4月的12.8%,促销车型数量也从数十种增长至近百种。

然而,尽管终端车企大幅降价,汽车销量和整体库存水平并未持续改善,价格下探带来的成交转化效果趋弱。因此,新能源车企的降价强度开始回调。

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车的综合促销幅度首次回调至9.7%,环比下降3.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幅度从近10个百分点降至3.5个百分点。

降价车型数量也同比下降9家,环比减少44家至10家,回到去年年初水平。这表明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暂时结束。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战已经触及成本线。此外,5月未有大的明星车企带头降价,或新玩家进入带动降价跟随效应。参考此前的特斯拉、比亚迪、小米汽车和问界等,都会引发降价跟随效应。

尽管折扣力度回调,汽车库存压力未同步加大。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2%,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华尔街见闻·见智研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车展新车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带来的消费推动作用,这在5月尤其是五一假期前后汽车订单量的大增上有所体现。

此外,新能源车企降价力度减弱,也让不少观望的消费者选择下场。

中国乘用车协会还预计,随着降价车型数量的减少,价格战的趋势将有所缓和。

数据显示,2024年前5个月,有136 款新能源车降价,接近2023年全年139款的水平,这也表明了2024年的价格战比去年激烈。但是与2023年的降价行动普遍均匀分布于全年不同,2024年2、3、4 月份的降价车型数量分别大幅增加至 29、49、54 辆,随后在5月骤降至10辆的低水平,这也意味价格战暂时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价格体系下探所传导的结果是很消极的,整个产业链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健康:主机厂为了弥补亏损将压力转到供应商,而供应商也不是活菩萨,只能去压榨更上游公司的采购成本。

“当所有的出发点都在围绕生存,当所有的行为都在变得短期化和利益化,大家已经没多少精力去关注质量和安全了。”有业内人士表示。

于是今年汽车圈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发布会上大牌供应商的名字被频繁提及,可一旦出了事故,供应商的辟谣竟比车企还要快,还要积极。

潜台词很明显了:有些锅我可不背,谁让你们逼我的。

不卷价格卷什么?

其实,今年以来,各家车企,在卷价格的同时,卷的维度变多了,卷成本、卷技术还要卷营销,营销手段也进行了升级。

一大原因可能是新入局者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互联网的营销逻辑进入车圈。

今年3月底,小米SU7上市之后,迅速成为新晋顶流,小米董事长雷军的几场直播更是火上浇油,一时间,这样的组合在车圈风头无两,进而车企们又开始卷流量。

甚至车企老板们纷纷走进直播间,或试驾新车智驾、或测评电池续航。朱华荣将自己与李书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成为汽车界直播带货的“四个老汉”,尹同跃也直言自己是被雷军和余承东逼进直播间的。

一个最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不加入这场竞争,在走向行业终局的过程中,不少企业都会消失。

只是随着行业发展至今,怎样才是有价值的卷,已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共同命题。

如今车圈的局势,与数年前日系汽车发展非常相似。

曾经日本汽车面对日本低迷的消费环境,一开始也是拼价格,但随后也进入挖掘细分市场需求的阶段,开发了更具性价比的微型车,也开发了有利于家庭出行的MPV,不少车型都成为后来的经典。在那一时期,汽车产品多样化程度大幅提升。

这一过程中,日系车企率先推广精益生产模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零部件采购等环节,进而在生产成本、可靠性、稳定性、交付速度等各个方面达到平衡。

中国新能源汽车,也需要借助如今的机遇向上发展。

余承东也表示鸿蒙智行不卷价格,要卷价值,瞄准豪华市场,如今几款车都有着不错的销量。

此外,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在加速海外的布局。

以东南亚市场为例,当前,长城、吉利、比亚迪、埃安等品牌,均开始在东南亚卖车,其中比亚迪、哪吒等,还在当地建厂,带动不少电池厂商一起出海,供应链方面正在越来越成熟。

但在出海方面,也得格外慎重。如魏建军等车圈大佬就提到,在汽车出海方面,新能源车不能重蹈当年摩托在东南亚的覆辙,要避免恶性价格战和内卷竞争。尹同跃也呼吁,中国车企应该保持理性,要注重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短期成功不代表长期成功。

结语

车圈的内卷和出清是个漫长的过程。车企既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企业前进,又要以灵活的姿态面对行业的变化。这对任何玩家都是考验,但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寻找破局之法,让行业从“暴力价格战”中走出;更需要对行业足够的敬畏,尊重法律,守住底线,才不至于大厦倾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